03.03 中国有很多方言,在古代没有普通话的时候各地居民是怎么交流的?

king不是我的


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但是确实是有承载了普通话的作用和功能的语言的。

《礼记·王制》有这样的记载: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五方指的是中原的华夏和南方、东方、西方、北方的“蛮夷戎狄”,华夏与“蛮夷戎狄”需要传译,当然是从华夏为中心来说的,换言之,中原人和周边的异族交流时,需要把他们的语言翻译成华夏族人所用的语言也需要把华夏人所用的语言翻译成他们的语言,彼此才能实现互相理解和沟通。

华夏族人自然也有各自的方言,但基本上,所有的政府事务、邦国外交、知识教育都是用雅言进行的,雅言就类似古代欧洲通用的拉丁语(Lingua Latīna)。

既然(高层的)内政、外交、教育都以雅言作为官方语言,身为主要参与者的贵族自然都必须习得和使用雅言,这就是《荀子·荣辱》中说的:

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王先谦集解引王引之解释荀子说的“君子安雅”:

“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

孔子在鲁国杏坛设教教化三千弟子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的方言,《论语·述而》明确记载: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也因此,孔门弟子中有颜回、冉求、子路等鲁人,也有卫人(比如子贡、子夏) 、吴人(比如子游)、齐人(比如公冶长)、陈人(比如子张)。

雅言是对上古早期汉语和其中的通用语的继承,也是后世汉语通用语发展的滥觞。

先秦的雅言、后世的官话,都是古代意义上的“普通话”,虽然历朝历代的“普通话”具体不同,从使用者角度也是南腔北调不能像书同文那样完全做到语同音,但是,进行有效的交流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普通话”,也就是“官话”,又称为“雅言”,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不过,某系音系为上古音系,至今已无方言可完整对应。

汉族,我们自称华夏民族。最早的雅言,就是夏言,也就是夏朝官话。历代王朝都不遗余力地推广雅言。随着朝代及其国都的变迁,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

《论语· 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汉代雅言为“洛语”;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东晋迁都建康(南京),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

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洛阳雅言。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历时长达四千多年之久,朝鲜、韩国、越南、日本都受到影响。

宋代称“正音”、“雅音”,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专门教人说雅言。

元朝颁布《中原音韵》,法定语言是蒙古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明朝初颁布《洪武正韵》,以中原雅音为正,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要标准语。康熙年间,颁布《康熙字典》,雍正年间,颁布《圣谕广训》,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1909年,清朝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官话。


纯钧LHGR


到周朝时,官方语言开始出现,以周天子所在地的语言为官方语言,为雅言。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是以秦音为标准语言了。元朝时,已经有了平声,实现了北方话的雏形。至明清时代,官话在全国应用推广开来。

走南闯北的生意人是如何交流的呢?举个例子说明吧!比如说你从北京去江苏做生意,北京的这一代的方言都差不多,当你行走到山东与北京交界地段时,交界地段的百姓语言都是互通的,都能听懂,可以找个交界地段的百姓当翻译。山东地段的语言大体一致,可参照此方法,行至山东与江苏交界的时候,再找个这个地段的百姓做翻译,因为山东与江苏交界的语言也是互通的。

实际上,每地交界的语言都是互通的,就像中国和越南、俄罗斯边境的边民一样,他们的语言都是互通的。这样,走南闯北的生意人就是靠这种方式交流的。


东语东愿


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基础,去外地旅游问路时体会尤为深切,小编时长再想,在大力普及普通话的今天,还时长出现方言的困扰,那么古人跨地域是如何交流的呢?

拿唐三藏为例,为了取得真经一共穿越了大大小小的10多个个城市,那么他是如何沟通的,是不是走到哪都要请一个当地的翻译?

古人为何没有统一“普通话”?

从秦朝至今似乎中国全国都使用统一的文字,但语言却一直未统一。其实,秦始皇也有提出统一普通话的想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所在,不得不放弃统一“秦语”。

问题出在了发音!语言不像文字、钱币与度量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与刻录的文本,在古代还没有拼音,在江源辽阔的中国,人们无法通过大量的人力来完成口口相教,就算人力够用人们在语言发音相传的过程中变了味道,例如:盛世大唐僧人-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语言文化,可传来传去却变成如今这种不伦不类的语言!

那么,古人是如何解决语言问题?

拿清朝举例,来自五湖四海进京赶考的秀才们是如何交流的,难道都各自嘈着流利的家乡话和考官交流?

虽然古代的普通话没有普及,但是智慧的古人想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既然普及无法做到,那我们就攻其一点--“官话”

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代,一般只有两种人会经常去异地,一是学子,二是商人!古人在各大“城市”开设学校。只教学子和商人说“官话”大大减轻了人力与物力。

是不是每个朝代都有“官话”?

对于官话,中国很多的古书里面都有记载。

一:先秦时期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将《诗经》里内容即为标准语,成为雅言,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地区。到了秦汉时期,古人们又将普通话成为“正音”、“雅言”。到了两晋与南北朝“普通话”又改名字为吴音。隋朝沿用了秦朝的特色,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修改为基础音。

明朝本来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南京音为正,但朱棣迁都北京后,虽然仍然秉承南京音,还是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北京方言与南京方言的合流。引百度百科上的一段话:“明朝灭元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为正”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标准国语。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南京移民之北京四十万人超过了北京人口,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北京官话也逐渐产生,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北方官话的通行范围较小,地位低,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明清两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南方官话,周边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期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官话。” 今天的北京方言层次很复杂,据有的学者看来至少能分出五个历史层次,其中一个层次就是南京官话的遗存。

到了清朝,前面说过其国语是满语,但自顺治之后无论是公务还是日常生活都是讲汉语了。清朝的汉语标准音还是北京音,但清前期内城和外城的口音还是不同的,内城主要是满人,外城主要是汉人。直到中期以后才慢慢合流了。现在北京话中较多的儿化、卷舌音比较靠后的位置,一般认为是受满族口音的影响。

民国时期和建国后,仍然沿用北京音作为标准音的基础,因为北京音在近几百年来已经确立了通用语的优势,而且语音特点比较简单,易于学习。


Leo斌209216225


怎么会没有普通话?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普通话。只是因为没有录音设备,没有传下来而已。

一般每一个朝代一建立,都要做几件打基础的事情:一、发行新朝代的货币(一般是铜钱);二、推出汉字的新写法;三、确定新的官方语言,相当于你讲的普通话。货币和文字由于有实物或载体流传下来,我们今天还看得到。铜钱看得太多,自不必说。各个朝代推行的汉文字的写法也能大致看出来,比如秦朝推行篆书(前期大篆,后期小篆),汉代推行隶书,唐代推行楷书等。唯有官方语言的声音没有办法保存流传下来。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一些文学作品的读音大致推测当时官方语言的发音模样。以唐诗为例,诗歌都要押韵,有韵脚。为什么那些来自天南海北各个不同地方的诗人写出来的诗歌,其采用的韵脚用字会是一样的?就说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配他们,那种无形的力量就是官方语言规范。他们在写作时都使用了官方语言。如果他们用各地方言来写的话,别人就看不懂,就没有这种发音上的统一性,就不会押韵。当我们把这些用于韵脚的汉字一个一个挑出来,重新组合成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发音应该距当时官方语言的发音不远了。


心际旅行76331311


在古代,也许岳云鹏的方言就是普通话,南京话也曾长期是官话

在相声里,岳云鹏和郭德纲都曾用方言模仿古人说话,还笑称在古代这就是普通话,惹得观众捧腹大笑。实际上,在古代,黄河一带的语言确实长期是“普通话”,只不过那个时候称之为官话,所以在古代,不同地域的人是用官话进行沟通的。

远古时期以及后来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后来的宋朝时期,都是采用的洛阳口语。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由于土质肥沃,雨水充足,曾经长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因此,在黄河流域生活的人们,经过交流与融合,语言逐渐成形,被当时的人称为“洛阳读书音”。

秦朝是个大一统的时期,全国的很多标准都统一了起来,语言自然也统一用这种洛阳话。到了唐朝,洛阳曾经是首都,自然更是采用洛阳话为官话。中国一直是地域广阔,如果各地官员到京城上朝的时候,都用方言来交流,还真的会产生“鸡同鸭讲”的尴尬情况,谁也听不懂谁说话。因此当时的人们大都讲这种洛阳话,并且将其视为身份的象征。

在周代的时候,利用国家机器的强大力量,曾经在全国推广这种洛阳读书音,这也为后代洛阳读书音流传几百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洛阳读书音其实和现在的洛阳方言差距很大,但是我总认为语言也是有传承性的,或多或少得有些相似之处。

在少数民族统治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自然也就成了官话,比如蒙古时期官话是蒙语,满清统治初期也是以满语为官话。但是由于汉族人口众多,这种少数语言推广起来难度自然要大一些,尤其是清朝也注重民族融合,所以后来还是推广汉语。

明朝时期定都南京,因此南京话自然也就成了官话。虽然后来朱棣篡位,迁都北京,但是由于随行的南京人非常多,因此仍然以南京话为官方语言,甚至连周边的小国也学习南京话。这种南京官话一度影响了清朝大部分时期,一直到民国,才开始改用以北京话为主的普通话。所以我们现在所讲的以北京音为主的普通话,其实历史并不太长。

读者朋友,您对官话的历史还有了解吗?期待您的关注的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古人的交流主要靠语言及又比又划等。



语言学家发现,同一区域内互相交往的族群有着共同语言,交流不存在障碍。两个相邻的而交往比较少的族群则语言有差异,但基本听得懂。

例如,有族群:A、B、C、D→A与B交流有困难,但还是听得懂,B与C交流有困难,但也听得懂,而A与D就完全听不懂了。

我在汕头呆过一年,至今听懂的话不超过十句汕头话,与本地人交流很苦B,只有又比又划。

因此,当年韩愈被贬到岭南惠州,他一定听不懂广东"白话"→肯定是又比又划,互相学着对方的语言,慢慢就听懂了,而广东人也读不懂他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通行各国的"雅言"→即当时的普通话→以当时洛阳话为基准音的普通话,这就是北方各省的方言区别不大的原因,雅言主要在长江以北,而南方则方言盛行,但一个大区域内的方言差别不大,比如江西的永修话与南昌话与客家话很相似,交流还可以进行。



只要碰上面,语言不通也还是要交流,又比又划是最常见的方法。


欧阳雨晴


其实普通话并不是现代社会专属,最早形成于夏朝的“夏言”,夏建都洛阳,以当时洛阳话为主,到了周时进一步完善,称之为雅言。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到各国讲学,所以提倡用雅言,并且指出:“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时雅言在上流阶层已经很普及了,作为一个合格的纵横家,第一个要练的技术就是雅言。


南北朝时期由于皇帝和贵族南渡,不但带走了财物,而且连语言都带走了。但是也不要以为在胡人控制的洛阳就完全没了影响,胡人多个皇帝倾慕汉文化,大力提倡汉化,北魏孝文帝提倡说汉话,穿汉服,典章制度悉如汉制。简直比汉族还汉族。并且制定雅言标准,以洛阳话为主,金陵话为辅。

后来隋文帝一统天下,第一件事就是发布了一套语音标准《切韵》。这是最早可考的韵书,是洛阳话和金陵话结合体,可见读音的正统性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有多大。


后来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也随后发布了一套语音标准即《广韵》继承了《切韵》,宋朝都城虽然在开封,但是推崇的确是洛阳话。当时有一句:“中华音切,莫过东都”。

元朝时期也有一部韵书《蒙古字韵》,但是不被知识分子承认,他们写诗文戏曲依然按照《广韵》,因为按照那个唐诗宋词都不押韵了。

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推出了象征中原正统的《洪武正韵》就此横空出世。此书对现今我们所讲的国语影响最大,上承唐宋,下启明清。以洛阳士族读音和金陵雅言相结合,取古存今,较完备的将古音跟时音结合起来,很好的 弥补了元时正音的空缺。


后来满清入关对官话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也有限,从古代诗歌大部分都还是押韵的就可以看出来。

民国北洋政府,也做过一次“语音统一会”,一群人讨论了三个月,甚至还有人大打出手,最终以南方人占多数会议却制定一个以北方方言为标准语音体系。终于到1932年推出了一部《国音常用字汇》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普通话。

所以普通话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独有的。


渔耕樵读


古代方言多,如何交流的问题,其实和现在一样啊😄,大办教育解决问题。

第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天下读书人统一使用汉字学习书写考试。

第二,历代帝王统治国家,都是通过读书人,汉武帝时,董夫子柬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天下读书人都统一了考试教材,老师都是官府认证过的,用雅语,和现在普通话标准版一样。

第三,隋唐以后,科举考试,全国官员的入仕做官只有一个必经途径,就是先要去政府开办的县学(一般是县城的孔庙)上秀才,或者在考上秀才的家里上私塾,随后一路考试,还要在黄帝面前面试口才,当然必须统一语言。

第四,普通老百姓皇帝管不了,皇家委托县官管理,县官一般委托当地士绅代表管理,明清时期,直到民国都是皇权不下县,那么公文布告之类,当然要靠读书人给大家宣读,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影视剧里面城门口秀才给普通老百姓念布告的场景,一般还摇头晃脑。

第五:古代普通老百姓出门很受限制,只有经商读书才会出门,公门有师爷,私店有牙房,都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谁便充当翻译。

总结: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化种子繁衍千年,文明不断代啊,2000年前的文字现在还是能看懂(繁体字大部分能蒙对)。主要靠的就是历朝历代不断的教育投入。看看直到现在,基本上每个小县城都有孔庙遗产,就明白答案了。回答完毕。



西安雨露教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央红军建立中央苏区的时候,曾经派了一些干部去福建的游击区,指导当地游击队作战。

然而,没多久,这些干部纷纷要求调回来。

不是怕死怕苦,是因为简直无法沟通。

游击队的队员,都是福建某地的山民小伙子,他们基本都不识字,也没接触过外人,所以都说一口当地方言。

福建的方言众多,但共同特点就是非常难懂。

这些中央苏区的红军干部到了这些游击队,几乎等于到了外国,根本听不懂他们说什么。

这些干部多是去做政委的,需要精心思想辅导。然而,连语言都沟通不了,还怎么辅导?

这也不是偶然现象,经常有这种事。

不过,古代这种问题并不严重,原因如下:

第一,古代人员基本不流动。

古人和今天的人不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农民。

这些农民一辈子都呆在村子里,最多偶尔去镇上赶集,去过县城的都寥寥无几。

少数流动的人员主要是官吏、商人、宗教人士,由于人数太少,沟通问题并不严重。

第二,古代有官话。

古代是有官话的,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

以前的官话主要是河南话和南京话,直到明代。

清朝以来,南京官话腔调逐渐染上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的腔调,这种含有北京声调的官话——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

说来说去,古代也是有官话的,当然普通老百姓并不懂,然而做生意的商人、客栈老板、服务人员,还有官吏之类,都是懂一些的。

所以,全国旅行,最基本的沟通并没有什么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