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哲学中,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是什么?

廣岽寶寳


唯物论和唯心论是我们国家哲学系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所使用的术语,其流行于上个世纪,滥觞于前苏联哲学史家日丹诺夫。进入本世纪后,由于外国哲学和中国哲学等专业不断发展,学界整体面临的学术问题日趋复杂,故唯心论和唯物论这种来自于日丹诺夫的简单对立逐渐被抛弃。

我们现在所说的唯物论(政治教材)主要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以及“机械唯物主义”不同。

马克思的辩证法来自于黑格尔,只不过黑格尔可以看作“辩证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在马克思之前曾经占据了广大的阵地,尤其是社会历史领域,唯物主义阵营基本上对此无解,即使有一些理论,也禁不住“唯心主义”阵营的攻击。对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发挥了不小作用。

就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而言,主要体现于:

1,物质和精神谁为第一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体,精神为属性;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本体,物质是属性。

2,存在和意识。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在先,意识为派生的;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在先,物质是派生的。

3,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最先批判形而上学比较彻底的是温和怀疑主义者休谟,其次是康德彻底砍掉了形而上学和神学的脑袋,紧接着是黑格尔重新拾起形而上学,却用辩证法指出形而上学是幼稚的。到了我们,形而上学特指孤立、静止等,所以片面;辩证法特指区别与联系、运动与静止等,故被认为全面。


肥嘟嘟的小不理


在对“唯心/唯物”标签的使用上,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三个全然不同的哲学维度。首先,本体论维度上的“唯物论/物质主义(materialism)”认为,世界在根本上是由物质对象构成的,所有看似非物质的属性都依存于物质属性。在当代哲学中,这个意义上的“唯物论/物质主义”标签有时会被“物理主义(physicalism)”取代,因为“物质”一词在物理学中的含义比较狭隘(比如不包括“能量”等其它物理对象),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混淆(但同样也有一些哲学家不喜欢“物理主义”一词而偏爱使用“唯物论/物质主义”)。

什么叫世界在根本上由物质对象(或物理对象)构成?举个例子,在本体论的唯物论者(或者说物理主义者)看来,人类的“心智”和“意识”归根到底是由人体(尤其是大脑)在微观层面的分子运动和生化反应等等“物质事件”构成的;如果我们能够造出两个克隆人,二者的身体(包括其大脑)在微观构成与微观活动上完全一模一样,那么这两个克隆人在心智与意识层面的表现也会是一模一样的;如果两人表现出的“心智”或者“意识”有区别,那就意味着其身体(尤其是大脑)在微观层面一定有哪里不同。

与此相反,有些人则认为,就算两个克隆人体的微观构成及活动完全一模一样,二者表现出的心智意识也仍然会大相径庭。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至少存在某些独立于物质属性(或物理属性)的意识属性。持这种观点的人又可以分为两类:本体论上的“二元论者(dualists)”认为物质属性与意识属性相互独立而存在;本体论上的“唯心论者/观念论者(idealists)”则认为,世界在根本上是由意识(或者说观念)构成的,物质属性依存于意识属性。这个意义上的“唯心论/观念论”往往需要以一定的神学预设为基础(比如上帝是以非实体形态存在的至高意识,世间所有物质均存在于上帝的意念之中),在当代哲学中早已式微,如今“(本体论)唯物论/物质主义”的主要对手是“二元论”。

但这里需要区分本体论维度上的“唯心论/观念论”与认识论维度上的“唯心论/观念论”。比如不少哲学史家将康德的“先验观念论(transcendental idealism)”理解为一种认识论理论而非本体论理论:由于人类对对象的认知活动总是要通过人类认知官能的中介而进行,因此人类所认知的永远只能是对象在与人类认知官能的关系之中呈现出来的“表象”,而不是“对象本身”(亦即所谓“物自体”);对于“对象本身”,人类可以有纯形式的概念把握,却无法跳出自身认知官能的局限,为这些概念添加实质的认知内容。

这类认识论意义上的“唯心论/观念论”,有时也被称为“呈现论(representationalism)”,即认为我们通过认知官能感受到的,仅仅是外在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知觉副本,而不是外在世界本身;与其对立的则是认识论层面的“实在论(realism)”,认为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外在世界本身。这里值得注意两点:一,在认识论层面并没有对应的“唯物论/物质主义”说法。二,“(认识论上的)唯心论/观念论”(或“呈现论”),与“(本体论上的)唯物论/物质主义”(或“物理主义”),是完全兼容的:比如一个人完全可以认为,我们只能感受到外在世界在意识中的“呈现”,并且这种“呈现”来自于我们大脑内部的神经生理过程,因此仍然依存于(或者可以化约为)物质属性。

同样地,我们还需要把社会动力学维度上的“唯心/唯物”之争,与本体论及认识论两个维度上的议题和立场区分开来。常见的“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便属于社会动力学维度上的“唯物论”。由于其对“物质”的定义(“生产力”、“经济基础”等等)远比本体论维度的“唯物论/物质主义”来得狭隘,因此我们无法从“(本体论)唯物论/物质主义”中推导出“历史唯物主义”;类似地,社会动力学意义上的“唯心论”,也与本体论层面上的“唯心论”互不相干。


林三土


1981年,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和历史》中提出了“缸中之脑”的假想: 一个人(假设就是读者你)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切下来,放进盛有可维持脑存活的营养液的缸中,脑神经末梢连在计算机上,计算机按程序向脑传递信息,使他保持正常的幻觉。对他来说,似乎人、物体、空间、时间都还存在,一切感觉和记忆都可以由计算机输入,并传达给这颗脑子,计算机程序为这颗脑子制造了一个“人造真实”。因此,当你以为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时,如何担保你自己不会只是一颗脑子?

人怎样认识世界?通过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官产生的感觉材料拼凑成了我们世界的表象。人无法直接认知物质世界,必须通过感觉。或者说,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永远只是“感觉世界”,用叔本华的话说,是“世界的表象”。

那么,回到题目上来,什么是唯心论?什么是唯物论?

1.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物质世界(或“真实世界”),甚至无法证明这物质世界是否存在。我们至多只能确认“感觉”存在而已。因此,有的人干脆不承认物质世界,解释说,一切都只是感觉和意识,不存在物质(即使物质存在,也与我们无关),“心外无物”。这就是唯心论。

2.我们虽只能确认“感觉”的存在,但这感觉一定是有来源的。许多感觉,如关于“太阳”的视觉和触觉,这份耀眼与温暖,其来源不可能是“自我意识”,因为它们有明显的“客体性”,即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无论我如何希望它暗一点、冷一点,它都按其自身属性存在着。那么,既然它不是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意识,便一定来自外部世界。因此,有的人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甚至人的感觉和意识,也是物质复杂的作用导致的。物质作用于五官,五官通过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神经刺激,这刺激生成信号,传给大脑,然后才有了感觉。例如,太阳发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细胞受刺激,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传递给大脑皮层,产生视觉;甚至人类的心理、思维等也是经过类似的程序产生的。人类精神独立于物质世界,不过是种错觉。这就是“唯物论”了。

两种理论都无法破解“缸中之脑”悖论。所以近代以来大多数哲学家都采取折衷方案,以现象学取代唯心唯物之争:感觉现象的存在总是可确定的吧?

不同世界观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态度和改造世界与人生的方法论。例如,许多采取唯物论观点的人拥抱理性,认为一切都是有客观规律的;许多唯心论者强调内心的自我调节,而不太重视通过政治经济手段改革社会。

人类只是生活在“感觉世界”的生物,这“感觉世界”是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构、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我们经验到“客观事物”,如太阳、星辰、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又虚构出另一些事物,如“正义”、“真理”、“民族”或者“神”等,用它们来填补“客观事物”之间的空白,从而形成一个脑中完整的“感觉世界”。

因此,片面强调“唯物”或“唯心”,可能都是不完整的。


斯拉法叶


柏拉图的唯心论:他认为,灵魂是不灭的,灵魂宿住在躯体里之前,就是存在的,因为灵魂不是物质,所以他能够探索理性的世界,但是他一旦进入了躯体,就会忘了所有完美的理性。然后开始在漫长的学习中回忆。比如说你一听到"马"脑子里会出现一个完美的马的图像,然而世界上不会有一匹马会和它一模一样。

然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怎么看待马的呢?恰恰相反,他认为万物生长都是遵循着一种形式,比如一匹马,他吃的也是草,为什么不会变成一只羊,因为他的形式就是马,就是那些草和马身上的肉都是质料,质料如果被别的形式占有,他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形式,比如我们吃了马肉,它就变成了我们的肉。他是唯物论。

那么谁对谁错呢?我认为哲学没有深浅,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它的意义就是发现和提问。它的精神就像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的老师说的那样: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

那你说我们比说这个话的人还懂哲学?还是他比我们更懂哲学呢?


li194773012


唯心论与唯物论其实没有区别。哲学是人类所有知识的总概括。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希望通过对各门学科的总结分析归纳,找到各门学科的共性,成为指导性理论,然后能给各学科提出宏观性方向性的指导。就像成功学,研究一些成功人士的共性,也研究失败者的共性。成为指导人成功的学问。哲学就是分科学问的成功学。所以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哲学不同于分科学,分科学其实是经验之学,通过实践获得经验,用经验再回去指导实践,反复若干次,不断修正经验,不断改进实践。当经验与实践吻合的时,总结经验升级成理论。哲学没有实践,除非把分科学都做一遍。最初的哲学家就是这样诞生的。孔子就是这样,孔子做过很多事,到三十岁开始讲学。孔子没有研究哲学也没有哲学这个概念,但是孔子的话充满哲理。古希腊有很多哲学家是分科学出身的,很多数学家成为哲学家。当哲学单独成为智慧之学,哲学家就没有了实践。成为纯形而上的学问。唯心论唯物论正是这些没有实践的哲学家提出来的。其实都是他们心里想出来的,都是先验论。

所谓世界观,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分析,然后得出哪个是第一性的结论。但是哲学家很明显犯了错误。因为他们无法观察分析。世界是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构成。哲学家怎么去观察呢?并不存在一个非物质非精神的第三世界供哲学家立足。所以哲学家只能是在精神世界里观察物质世界。观察世界者谁?是我,我是什么?我是精神。完蛋!转轱辘圈起来。哲学家观察过精神吗,没有。观察精神只能自己观察自己,因为精神世界只有一个,就是自己的这个“我”。在哲学上讲,不存在他人的精神世界和我的精神世界两个东西。没有对自己本身有充分的比较深入的了解,怎么谈得上对精神世界的观察,所以也不会有比较。所以都是唯心论。

用中国的阴阳哲学,就能看出哲学家的荒唐。阴阳从哪里来的,从虚无中来,虚无是一无所有,所以阴阳性质相反,相互排斥,一旦相遇,灰飞烟灭。回复成虚无。由此可知,阴阳是同时诞生的,没有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论唯物论都是错误的,但是唯心论稍胜半子。物质不能离开意识谈存在,没有意识感知,存在无从谈起。意识离开物质能不能存在,确实有一些疑似的证据。为什么会这样?大概因为精神是“虚无”的,宇宙诞生之前也只存在“虚无”。


用户4699809132


对哲学而言,知与行是一直在争论不休的情势之中。所谓的“知”与“行”,就是西方哲学一再解释的“意识”与“物质”之说。这是辩证思维的“一体两面”,及当代常说的“矛盾”。

长期以来,凡是人们感悟到的东西如“道”等,都被打入“唯心”之说,而人们看到的东西则称之为“唯物”之论。因此,唯心者就是人们依据其感悟或心里想象出来意念或东西;唯物者就是一句客观世界中能够被看到或找到而产生的意念或东西。由于是意识决定人的行动还是物质决定人们的行动这一长时间的辩论,引出了近代西方的这一学科“哲学”。从当代西方国家的一系列行为可知,西方哲学其实是偏重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即唯物论至上;而中华民族远古思维则是意识决定物质的即意识论至上的。现在看来,中华民族的远古哲人的思维,比起西方后来的思维更具有哲理性,也更富有辩证思维的。虽然《道德经》与巜易经》等典籍没有形成系统等哲学科知识是我们民族后来者的遗憾,但也不能说明中华民族没有哲学的辩证思维。

所以唯心与唯物最大不同就是意念决定物质(哲学书上所说“存在”),还是物质(存在)决定意念。但真正的唯心是那种空幻的想象,毫无存在物的感觉。中华民族等古文化的唯心是一种对存在物的感悟,其实也是一种唯物。只是这种存在物并非唯物主义者所常说:可见的、可触摸、可听到的。


上坪农夫



这是个非常复杂切庞大的问题,要说清楚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明。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从小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唯心主义一直是处在被批判的阶段,但后来慢慢发现所谓唯心主义绝对没有那么简单,那些相信唯心主义的人,也绝不是像唯物主义者说的那么愚蠢。

学问本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哲学更是人类爱智求真发展到极致的产物,所以从根本上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人类思想的产物,这一点绝不是废话,对于理解二者的区别很关键。

先说一段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佛经里的故事,风吹幡动两个和尚在那里辩论,是风动还是帆动,后来一个高僧说,是心动。这就是最典型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看待世界的方式。

唯物主义者看到了外部世界,认为外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跟人一样存在于这个世界。唯心主义者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的样子不是他原来的样子,是因为人有思考有观察,总之外在世界的样子是“人”看到的样子,本质上还是取决于人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世界本来就是人观察和思考的集合。

哲学本身是有点烧脑的,可能是唯物主义比较符合人的观察,所以接受起来容易一些。不过目前的趋势是,现在的哲学都在试图用一种理论来解释世界,基本上不会只盯着唯物还是唯心不放。

随着时代的变化,哲学思维也在进步,希望有一天能有更完善更伟大的理论来统一或者替换这两种对立的思想。


昭烈名臣


我们过去学的哲学常识是这样的,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区别在于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认识,唯物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论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当时对两者的印象是,唯物论是正确的,值得宣扬、提倡,而唯心论则是错误的,甚至是迷信,应该批判,生怕自己被贴上唯心的标签。

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加,渐渐发现唯心不违物,唯物不违心。

对于物质的认识,人们是一致的,没有分歧;那么,意识是物质派生出来的,还是意识本身就是物质。读到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道德经》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分有两种形态就是:有和无。有,就是指有形;无,指无形。如果把“有”理解为存在,“无”理解为不存在,显然是说不通的。有形的存在的实体,怎么会从凭空产生?

精神、情感、信息、语言都属于意识的范畴,是无形物质的一种。中医说,怒则气上,喜则气患,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人的情志对气有如此大的影响。情志属于意识,根据物理学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情志对气有影响,那么,情志也是一种气,从“有”与“无”两方面看,情志属于无,是无形,而不是不存在。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对一个存在的东西产生影响。

意识从道家角度,称为“无”,从儒家和中医角度,称为 “气”。进一步分析,佛家怎样认识意识呢?《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知道,心指的是空,而法指的是色。法泛指整个物质世界,物质是不灭的,所以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与“无”对应,色与 “有”对应,那么,意识在佛家看来属于“空”。又由于意识的主体是心,把一切“空”、“无”、“气”都称作“心”,在修辞学上,这种方法称为借代,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如李白《望天门山》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所以,佛家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佛家唯心但不违物。

简而言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从儒家看是物与气的关系,从道家看是有与无的关系,从佛家看是色与空,或则法与心的关系。

在回头分析老子的这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形的物质,而有形的物质生于无形的物质,主要是说明了物质的生发过程,一个从无到有的顺序。唯物与唯心的区别正在于探索世界本原的出发点不同。唯物论重在于有,而唯心论重在于无,它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硬要说明它们的区别:唯心论探索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唯物论探索从有道无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唯心论涉及的范围更广,难度更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探索精神世界、内心世界的难度可想而知。佛教是代表唯心论发展的顶峰,所以爱因斯坦高度地评价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唯物与唯心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互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究竟地认识世界,符合“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道思想。


康文草堂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古今中外哲学史上的两大学派

所谓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应。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这就是唯物主义的本质。所以,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即物质决定精神;

所谓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即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所以,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物质第二即精神决定物质。

而唯心主义又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绝对精神、超自然神灵等),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都是由它产生而来的。例如,宗教文化里超自然神灵就是一种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不仅创造物质世界,而且创造人类本身。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思想意识、意志观念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只存在于主观精神之中,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综上所述,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的世界本原是物质的。这是完全正确的哲学观点;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物的世界本原是精神的。这是完全错误的哲学观点;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世界二元论的观点,所谓二元论,就是主张世界有两套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即物质本原和精神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这是徒劳无益的!

要弄明白世界的本原, 必须首先弄明白什么是世界?

所谓世界,就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客观世界按存在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

1、物的世界

所谓物的世界,就是指不需要人类参与的一元物质世界。

物的世界本原是物质独一无二的一元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既不是某个人的精神创造,也不是某个神灵创造。

按照物的世界大小不同可以把物的世界划分为三种存在形态:

一是其大无外的宏观世界,这是浩瀚的宇宙,这是天文学研究的对象,因此,浩瀚的宇宙没有内外之分,只有人类观测宇宙时有远近之别。

二是其小无内的微观世界,这是微小的宇宙,这是量子力学研究的对象。

三是不大不小的直观世界,这是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世界,是人类从事经济、文化、政治活动的大舞台,因此,这是大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

无论是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还是直观世界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世界。

物质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物质还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运动的,而且运动还是有规律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运动有规律的,而且这个运动规律还是可以认识的。这就是自然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爆炸式发展、无止境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以,观察物的世界必须坚持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这也是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理论依据。

面对物的世界本原问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哲学观点:

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物的世界是由全能、全善、全美、全知的超自然的神灵创造的。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看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世界是神创造的,没有神,当然什么都没有了!但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物的世界根本没有超自然神灵存在,物的世界是既没有开始也没有边界的能量转化、能量守恒的浩瀚宇宙,神能创造什么?

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物的世界是由我个人的思维、意识、精神、意志创造的。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你没有出生时物的世界就恒古存在,你死以后地球照常自转、公转,既不可能停下来,也不可能毁灭。一个有限的生命想创造无限的宇宙太自大、太狂妄、太无知!

2、人的世界

所谓人的世界,就是指人类参与的二元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人既是须臾离不开自然的自然之子,也是相对独立于自然的社会之子。由此可见, 人是物质与精神二元有机统一的生命体。

人的世界构成有肉身(物质),也有意识(精神),去掉肉身或意识都不叫人,去掉肉身的意识叫鬼魂,去掉意识的肉身叫僵尸。所以,物质与精神是人这个生命体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按照人的世界性质不同可以把人的世界划分为两种存在状态:

A、完全依赖自然的肉体不可能脱离自然自由翱翔。

人是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的自然之子,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两万多次,吸入空气15一20立方米,消耗氧气约0.75公斤,呼出二氧化碳900克。人类既是物的世界最年轻的生命体,人类与猿分离仅仅只有五百万年,人类又是物的世界最渺小的生命体,人类仅仅是自然界自生自灭的一粒尘埃。就从这一点来看,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本原是相同的。例如,甲、乙两个人不仅都是物的世界一分子,而且甲、乙两个人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相互对望的物的世界。气功大师王林曾经扬言要用意念千里之外戳死司马南,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天大笑话!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B、相对独立自然的人类精神完全可以超越自然自由翱翔。

人是有思维、有意识、有道德、有信仰、有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之子,既不是形单影只追逐单一物质享受的畜生,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追求单一精神快乐的神仙。人的世界是精神的,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世界、精神世界、温暖世界。就从这一点来看,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根本不同:人的世界是温暖的生命体,是物质与精神二元浑然一体的精神世界,而物的世界是冰凉的物质实物,是单一的、一元的物质世界。

由此可见,

物的世界本原是一元的,是单一的冰凉的物质世界;

人的世界本原是二元的,是物质与精神浑然一体的温暖的精神世界:

人的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还是精神的;

人的世界不仅是精神的,而且精神还是多元化的;

人的精神世界不仅是多元化的,而且还有地域、民族、阶级、国界差别的;

人的精神世界不仅有地域、民族、阶级、国界差别,而且正因为这个差别,要么产生思想对立、要么产生政治斗争、要么产生军事对抗。这就是人文科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本原因。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是人的世界区别于物的世界唯一特征:

人类能教化的是人心,

人类能改造的是人心,

人类能觉悟的是人心。

这就是人类比动物可爱的地方,人有一颗仁爱的心,德行天下,而动物没有!

人类最可怕的是人心变恶,

人类最无耻的是人心堕落,

人类最恐怖的是人心变坏。

这就是人类比动物可怕的地方,人有一颗仇恨的心,恶贯满盈,而动物没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在最完美的时候,是动物中的佼佼者。但是当他与法律、正义和道德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养育、家庭哺育、老师培养、朋友关爱、祖国护佑、自己奋斗的地球精灵,所以,人的精神世界不是冷酷无情的主观世界,而是温情脉脉的精神世界。人这短短的一生,精神意识是伴随人一生的道德灵魂、政治灵魂,灵魂是人一生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寄托;知识技能是人成年后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国家法律是人一生必须时时刻刻佩戴的双刃宝剑:你敬畏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法律就是你的护身宝剑;你蔑视法律、践踏法律、违反法律,法律就是你的伤身利器。

所以,观察人的世界必须坚持二元的哲学观点:

A、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坚持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观点,有健康的体魄,才有完美的精神。所以,没有健康的身体,要么早早夭折、要么身体残疾一辈子痛苦,要么身体有病一辈子熬煎。

B、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坚持精神第一、物质第二的唯心主义一元论哲学观点,有完美的精神,才有精彩的人生。所以,没有完美的精神,人就是没有道德灵魂和政治灵魂的行尸走肉!

综上所述:

物的世界本原就是一元的物质,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这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观点; 在物的世界,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是正确的,坚持唯心主义一元论是错误的,坚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也是错误的;

人的世界本原是二元的物质与精神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这就是做人奉行唯心主义思想方法,做事坚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理论根据。 在人的世界,坚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是正确的,无论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还是坚持唯心主义一元论都是片面的!

由此可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仅仅在如何看待物的世界本原问题上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除此而外,唯物主义并不是一贯正确,唯心主义并不是一直错误,用对地方,二者都是正确的,用错地方,二者都是错误的。

二、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世界

一般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围绕物的世界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争争吵吵几千年,至今争论不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世界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围绕改变物的世界、人的世界而展开的社会实践。所以,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古今中外的哲学派别,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解释世界的思辨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解释世界的思辨哲学,而且还是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因此,在如何解释物的世界、人的世界、人类社会方面,无论用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还是用唯心主义思想方法都是可以的。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争奇斗艳。但是在如何改变物的世界、改变人的世界方面、改造人类社会方面,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才是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真可谓:一枝独秀、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一般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体指导革命实践、建设实践、改革实践的治国平天下的国家指导思想,其他一般哲学仅仅是引导人们如何解释世界的不同思想方法而已。

三、唯心主义是做人应该坚持的心灵修炼方法

唯心主义思想方法是从“修身齐家”个人层面阐述精神第一、物质第二的。所谓精神第一、物质第二,就是说在修身齐家心灵修炼方面要坚持一切从精神出发,注重精神修身,关注道德齐家:

坚持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坚持道德第一、利益第二;

坚持亲情第一、金钱第二!

所以,在个人修身齐家方面,儒家讲:“富润屋、德润身”,就是指用身外的物质材料装饰华丽的良舍美屋,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用身内的精神材料塑造不朽的道德灵魂,这是唯心主义的心灵修炼方法。佛家讲的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唯心主义心灵修炼方法也是完全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全民信奉天地君亲师道德信仰的国家,在信奉天地君亲师道德信仰的前提下,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可以同时信奉共产主义政治信仰,但不能信奉宗教信仰,因为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少数超凡脱俗的中国人信奉宗教信仰也是完全可以的。因为不管是宗教信仰,还是道德信仰、政治信仰都属于精神范畴,都是塑造人们道德灵魂、政治灵魂的精神食粮。

四、唯物主义是做事应该坚持的思想工作方法

唯物主义思想工作方法是从“治国平天下”国家层面阐述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所谓物质笫一、精神第二,就是说在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工作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国情、社情、民意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脚踏实地干,撸起袖子干,但不能脱离客观实际盲目干,更不能脱离一定物质条件野蛮干!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所以,在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唯一正确的思想工作方法。

由此可见

唯物主义用在做事上,用在“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方面是完全正确的,但用在做人上,用在修身齐家心灵修炼方面就容易异化为追求物质享受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

面对亲人不讲亲情、只要利益;

面对父母不讲孝道、只索金钱;

面对朋友不讲诚信、只谈酒肉;

唯心主义用在做人上,用在修身齐家的心灵修炼方面是完全正确的,但用在做事上,用在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方面就容易异化为追求空对空的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

例如,当下社会开展的脱贫工作,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工作方法;但在具体工作中有些地方把精准扶贫蜕变成精准填表:

这完全是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纸上扶贫;

这完全是脱离客观的主观主义数字游戏;

这完全是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政治作秀!

综上所述,

用唯心主义能改造主观世界——塑造人的道德灵魂,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用唯物主义能改造客观世界——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能改造人类世界,既能改造主观世界,也能改造客观世界!

人以外的客观世界是物质的,是物质决定精神——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决定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例如,游牧民族、狩猎民族、渔猎民族精神意识和农耕民族的意识形态、风土人情、精神面貌大相径庭。游牧民族、狩猎民族、渔猎民族轻文尚武,骁勇善战;农耕民族抑武崇文,渴望和平。

人自身的主观世界是精神的,是精神决定物质——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这里的“想”,就是精神,“吃”、“睡”、“玩”,就是物质!

所以,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思想方法完全可以统一于我们人类自身的主观世界,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去把握了,这正是我们人类面临的心灵烦恼、思想困惑、精神优势。动物是没有这个心灵烦恼、思想困惑、精神优势的本能唯物主义者,为了争抢食物相斗相争,相互残杀,根本没有一星点唯心主义思想。自然界那些身躯庞大的恐龙、动作敏捷的动物之王之所以逐渐走向灭绝,就是因为它们仅仅能适应自然,而不能改变自然。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年轻的生命之所以一步一步走向辉煌成为地球之王,就是因为我们人类不仅有唯物主义思想能够适应自然、改善自然,而且还有唯心主义思想不断修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更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改造社会、改变世界!

动物是本能的唯物主义者,因为动物是不懂思想文化的!

神灵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因为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人类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因为人类一方面是脚踏实地享受物质生活的唯物主义者,另一方面是仰望星空享受精神生活的唯心主义者!

美国历届总统都是基督徒,都是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完美结合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做人用唯心主义思想,信奉基督教崇拜超自然神灵,休息日去教堂祷告全知万能上帝;

做事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军事工业崇尚武力威胁,工作日去工厂视察先进杀人武器!

没有一个总统在治国安邦过程中指望不花一分钱让全知万能的上帝来保佑美利坚合众国,而是用占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军费开支64%的真金白银来保卫占世界人口4%的美国人民。


董海发


在哲学中,人们往往喜欢把简单的问题放大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更是如此。人对唯物论和唯心论,便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表述。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复杂。我以为,凡是以利益、欲望、攫取、盗窃等不正伎俩获取知识或物质利益的,就是唯物论;凡是以虔敬之心,注重自我本体、尊重生命存在的,就是唯心论。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看对待利益的态度是基于怎样的心态。

因之,纵观世界哲学潮流,你会发现,在所有的哲学家中,只有老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以“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简单的阐释了人与自然的生命观念及演化过程。而后来程颐“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到朱熹的“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等,都是自以为是的对道学的再阐释,是把问题复杂化的表现。老子以客观的心态,解释了人与自然互相依存、互相谐和的生命态度,是把人放在天地自然的本体之中,以从属于天地的生命理念,在阐释生命与自然。他是尊重生命的,尊重自然的存在法则,并在尊重生命的条件下,去接受自己所应有的物质份额,而不是强行占有自己的物质份额。

而后来的孟子以“万物皆备于我”,庄子“万物与我为一”,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直至王阳明的“万物皆在吾心中”“心包万物,心包万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更是把儒释道的哲学理念复杂化,他们认为“世界来自于内心、来自于精神,世界是由主观创造的。

固然世界是由主观创造的,但是有了人的个体,如果没有客观的物质体的存在,那人何以依附,何以生存。所以,老子的最朴素的生命观,实际上道出了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也因人的心识的存在,而让自然丰富多彩、人文文化多元多姿起来。

而后来的马哲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他们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强分阶级与等级观念,使民主与革命对立,罔顾天赋人权根本,从而导致了社会的倒退。

还有很多例子可说,只是太罗嗦了人看的累,我就先说这些吧!请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