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易经》:太极不是前言,阴阳不是后记

凡论《易经》者,皆先画太极,后道阴阳。殊不知,所谓的一先一后,其实根本不是《易经》的思想初衷,而是《易传》的思维终点。

卦,是一个通假字——挂。挂是一个名词,全称叫做挂图(即卦图)。一说到卦图,我们立马就会想起一个名贯古今且大噪中外的华夏文明巨人——伏羲。伏羲与远古时代,可谓是一对梦幻组合。如同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和一个优质的自媒体平台之间的完美关系。

《易经》:太极不是前言,阴阳不是后记

(伏羲大帝)

我个人认为,我国真正的文字始祖非伏羲莫属。

有些学者认为,伏羲的伟大正是在于他没有造字。众所周知,我国的每一个汉字,无论字体繁简,无论词性虚实,都有之所代表或者象征的现实意义。可以断言,伏羲的八卦其实是最早出现在中华文明中的八个象形文字。也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仓颉后来之所以能够造出更多的汉字并最终形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中文体系,正是由于他真真切切地受到了伏羲的启蒙和指导。

倘若伏羲仅仅只是一个以创造八张挂图为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那么恐怕他就不仅仅是最早创办气象台的台长了,还应该是最早创办连环画的画家了。因此,与其说伏羲的伟大在于他创造了八卦图,不如说伏羲的伟大恰恰在于他既是汉字文化的奠基者,同时也是易家学派的引路人。

《易经》:太极不是前言,阴阳不是后记

既然八卦是最早的汉字,为何人们不称之为八卦文,反而称之为八卦图呢?

伏羲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的确太遥远了,遥远到我们只能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去勾勒曾经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此,我坚决不做萧规曹随的事情。不是似乎缺乏想象力,而是必须负有责任感。如果非要让我表明一个态度并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也只能通过一个小小的例子来满足公众的要求了:在200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有一个由周锦堂等人联合表演的名为《招聘》的小品,其中有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台词——只要是我不认识的字,都不是字。其实,这也正是人们至今仍然把八卦图谓为无字天书的根本原因。

至此,卦的使用价值就已经非常明确了:一张卦图,一番肺腑。若干个字、若干层意思,仅用一张图即可进行高度概括并传达给别人,何乐而不为呢?回归到现代生活中,我们在网上聊天时进行“刷图”的习惯和目的几乎和古时候的人们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伏羲时代虽然没有文字潮流,但是却有图片时尚。

《易经》:太极不是前言,阴阳不是后记

正是因为伏羲的八卦都是由两种符号合成的,正是因为姬昌的六十四卦也都是由两种符号合成的,再加之长期受到《易传》的思路的影响,学者们最终就䌷绎出两个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符号的汉字——阴、阳。从此以后,《易经》正式开始遗失它原有的味道。

在姬昌易学的理论体系之中,没有任何一卦出现过阴、阳二字,也没有任何一卦的核心思想是阐述阴阳原理的。简而言之,该著并不是一本以推演和研究阴阳变化规律为根本任务的书。因为该著旨在通过具体的人生现象彰显具体的生活哲理。

在《易经·中孚》中,虽然有‘鹤鸣在阴’一句,但是请大家注意:阴,其实也是一个通假字——荫。至于阳字,则一次都没有在本体内容中出现过。一本连本体内容都丝毫没有记载和强调过阴阳的书籍,怎么会是一个致力于推演和研究阴阳变化规律的载体呢?还是同一个答案:人们都把重点集中在了似是而非的“套”上,而不是一清二白的“解”上。我们之所以会在丝毫不了解姬昌易学的前提之下认定它是一本玄之又玄的古书,往往并不是因为它的文字有多么古奥、它诞生的年代距离现在有多么久远,而恰恰是因为我们长期都在受阴阳思想的影响、始终摆脱不掉阴阳学说的束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罹尽千百年来的风霜雨雪之后,《易经》的原始面貌的确将要被破坏殆尽了。

《易经》:太极不是前言,阴阳不是后记

我并不反对将积极的阴阳思想灌输在姬昌易学之中,但我更提倡学者们能够站在一名文史老师的角度上为公众“解经评传”。让公众优先领略原汁原味的《易经》,然后再参考允文允武的《易传》。否则,学习将成为空谈,研究亦将成为妄作。然而直到现在为止,学者们都仿佛身在迷宫深处一样,依然在不断地向我们强调把阴阳思想代入到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当中,依然在阴阳理论中不知疲倦、不知停歇地兜圈子。其实,这也正是阴阳学派直到现在也没能让人们更加高速、更加高效、更加高雅地认识和掌握易理的真正原因。

同样,太极八卦图也是阴阳学派的独家出品。不得不承认,该图的确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易传》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说,曾有学者将易字拆分为两半:一半是日、一半是月。他们说,一日一月之谓黑白、一黑一白之谓阴阳。同时,《易传·系辞》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是,阴阳版易学正式问世,阴阳版道教正式诞生。遍观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凡称自己系研究《周易》的个人或机构,都会独树一帜地悬挂着一副黑白相间的太极八卦图。

《易经》:太极不是前言,阴阳不是后记

对此,我必须要作出特别强调:一阴一阳虽谓道,但并不代表一阴一阳能谓易。

对于一名初学《易经》的学者来说,如果想要品尝到真正的易理知识,首先就要暂时摆脱《易传》的思维束缚。一个具有生活灵性的人,总会同时拥有个性化的思维和超脱性的思想。而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必然深知一条最基本的易理常识——灵活的个性化和独立的超脱性,二者确系互为唇齿、缺一不可的。所以,保守地循规蹈矩不如灵活地求同存异。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下,南辕北辙的尊奉群体时常会悄无声息地泛滥成灾,而东成西就的使命主义却仍在一以贯之地担当着亟待发掘的稀缺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