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當70、80後老去的時候,農村的莊稼誰來種?

智慧農業醉清風


其實這是有點杞人憂天的意思,農村土地不會閒置,會有人把土地承包下來,然後做規模化養殖,並且也將是一個趨勢。加上現在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普及,農村土地不愁沒人種,不愁賣不出去。對於農村裡的個人來說,現在絕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種地,誰也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不掙錢的日子。但是對於一個集體,對於一個公司來說,種地就是另外一碼事了。

咱們可以假想一下,農村土地要是都閒置著,而糧食全依賴進口,這肯定是供不應求的。畢竟中國的人口眾多,就算全世界的糧食都賣給中國,那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中國的糧食問題還是需要自己解決的,所以農村土地不會是閒置狀態的。

其實,咱們確實不必要擔心莊稼沒人種的問題,未來農村要是大面積閒置的話,到時候就可以把農村土地都集中起來,然後弄一個類似股份制的公司,例如農業生產合作公司一類的。農民可以成為企業的員工,要是不願意的話,可以選擇分紅,然後自己再進城打拼,這樣也是一舉兩得。說白了,就是由個人農業種植,轉變為現代化農業種植。

畢竟90後、00後這兩代人是不願意墨守成規的,他們喜歡創新,所以對於現代化農業種植更加更興趣,並且做起來也得心應手。並且現在大學裡也有現代化種植養殖的課程或者是專業,所以對於年輕人在種植的專業性方面來說也是沒必要擔心的。

並且現在很多80、90後的年輕人就已經開始承包農村土地做種植行業了,例如種葡萄、蘋果、梨等等,年輕人都不在少數。並且年輕人基本上也是通過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實現更加專業,更加多元化的種植。並且通過規模化、科學化的種植,在作物的產量上以及質量上,都會有很大提高。

所以說,雖然以後種地的人口少了,但是通過現代化種植之後,效率卻能大幅度提高,這無疑也是農業進步的一部分。通過規模化種植,能大面積的種植土地,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揮現代先進技術,從而解決農民種植土地困難等問題。


桑葉功效


杞人憂天了,我是70後,我以前也不願意種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現在對土地有超乎尋常的興趣,70、80後老了還有90、00後,生生不息,再說以後傳統的耕作模式也顛覆了,需要人力的很少,都是大規模機械化種植,國家和市場會調控,不會讓耕地閒置撂荒的。舉個例子來說我老家這裡二十年前還是小四輪耕種,一家夫妻二人勞累一年耕作二三十畝旱地非常吃力,現在機械代耕兩三家互助種植上千畝地都很輕鬆,一年在田間勞作不超過50天,且產量較為穩定。之前每當本地農耕人口流散多了導致耕地無人耕種的時候,本地政府就聯絡外地的種植戶來承包耕種,根本沒用撂荒的情況出現,近幾年耕地更是搶手,地租都被炒起來很多,哪有無人種植的情況出現了。


秋水長天1974


最近,有農村網友提出自己的憂慮,現在80後、90後、00後全都進城了,10年後農村的莊稼究竟靠誰來耕種?

對此,農業專家也有同感,現在農村裡種地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中老年人。十年以後他們會逐漸老去,現在村裡的年輕人既不願種地,也不願意搞養殖,預計傳統意義上的種地人十年後就會斷檔。

實際上,中國人若都不願意種地,糧食全依賴進口,那是不行的。我國的年產量在5.9萬億斤,而全世界流通的商品糧總共才3萬斤左右,就算全賣給了中國也不夠,更何況不要說糧食全靠進口,哪怕糧食有30%靠進口,也會被別人趁機卡著脖子。

所以,中國的糧食問題歸根結蒂還是要靠自己,主糧自給率要達到95%。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擔心10年後農村沒有人種莊稼,屆時各家各戶都把土地集中起來,搞股份制公司了。

未來農村肯定會成立農業生產合作公司,農民要麼成為企業一員,要麼在每年有分紅的情況下,進城打工。也就是說,從之前的廣種薄收的小農生產方式,逐步向現代化農業轉變。

美國就是靠現代化農業,只有3%的農業人口,養活了97%的美國人民,甚至剩餘的糧食還能出口。

此外,要說中國的90後、00後們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那也是不正確的,年輕人喜歡創新,喜歡生產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現在很多農村有80後、90後的年輕農民承包土地做草莓種植,另外還有人承包土地種桑樹養蠶,更有一些人承包土地種葡萄、種桃樹等等。

年輕人往往通過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更專業的生產、更多元化的種植。

更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農村人口養豬是十幾頭,幾十頭的養殖。以後,新一代農民養殖家畜的更加高效。將會成立更加專業化的家畜養殖場,投餵抗病能力更佳、營養成份更高、促進生長能力更強的優質飼料。

而規模化、科學化養殖之後,將來中國農村的家畜的疫情都能被有效控制。養殖場的抗風險能力將更加強大。未來,中國的農產品價格也會像現在美國的農產品一樣便宜。

10年後中國農村的莊稼由誰來種?這個問題既是大的機遇,又有棘手難題。所謂難題就是將來50、60後的種田人都要老去了,土地將無人耕種,而且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真不能靠國際市場解決。

但又是有機遇,將來中國農村土地如果能實行集約化管理,由當地年輕人來搞現代化農業,或生產高附加值農產品,或搞大規模的家畜養殖基地,那中國的農業將逐步進入現代化。雖然未來種地和養殖的人越來越少,但廣大農村的勞動生產率卻大幅度提高,這也是我們值得期待的。





天天做好事連培勝


現在這個社會,不要說00後,很多70、80後都不願種地了,他們寧願出去務工,也不願呆在家裡種那一畝三分地,因為如果單靠種地這點收入,可以說連飯都吃不飽,更不用說發家致富了。

現在國家對農業出臺了很多政策,鼓勵種糧大戶,對他們給予補助和獎勵。就拿我們這邊得農村來說,很多農民把自己的田地租給種了種糧大戶,收取租金,這樣一來,那些不想種田的農民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田地被荒,自己可以放心的外出務工,也可以幫那些中糧大戶打點小工,搞點副業,一年的收入算下來比種那幾畝地強多了。

就拿我們江西這邊農村來說,基本在進行土地稻田整改,修水渠,修機耕道,修馬路,稻田實行園林化,目的就是為了水稻的規模化,機械化種植,減少人工勞動力,農民老百姓頁告別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大事,國家再這方面政策肯定越來越好,農民老百姓的日子也會越過越紅火!



吉安偉偉


這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本來我們就是人多地少的國家,人均耕地不夠兩畝,種地的只夠勉強餬口,根本就刨不出多餘的來賣。不說90、00後不想種地,現在也都沒幾個80後在種地了。

一.把沒人種的土地集中起來,流轉給有興趣有能力有技術有實力的個人或集體來種植經營。

二.村集體以土地入股方式把村民土地集中起來,採用按股分紅的形式成立公司,招聘懂技術的人來集中對土地進行開發種植。

1.再與大形銷售巨頭(如超市、市場、銷售能人)合作,坐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

2.可以與旅遊部門合作,加大加強網絡宣傳和銷售,搞成旅遊觀光和訂單農業為一體的銷售模式,讓種養植的農產品適銷對路!


跳大閘


城市人越來越多,農村人口越來越少,70、80後再過二三十年也將退出種地大軍。那農村大片的土地怎麼辦?
對此,大家先來看一組數據:
“1980年,我國農村人口數量9億人以上,其中幾乎全部為農業種植人口,總共生產出4億噸糧食。
而到了2018年,我國農村人口數量下降至7億,而農業種植人口數量僅為4億人多一點,共生產出6.5億噸糧食。
40年內,中國種糧農民數量減少4億以上,我國糧食產量卻直線上漲!

長久以來,大家對於我國的農業生產現狀都沒有一個比較客觀清晰的認識,不管是過去,還是當下,我國的農業人口數量都是處於過剩的狀態,未來,我國農業種植人口數量繼續減少也是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
至於說“農村土地由誰耕種”的疑問,大家也不必擔心,我國今後並不存在土地沒有人耕種糧食,沒有人生產的危機。以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機械化水平來看,在很多土地開闊的農村地區,人均耕地面積完全可以做到幾百甚至上千畝之多,所以,一旦我國農村地區人口繼續減少,糧食耕種和生產並不會陷入無人可用的境地。


人均耕地面積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
一旦我國的土地使用成本以及流轉費用出現降低的話,那麼將會出現大量的職業農民的身影,通過流轉,合作等方式獲取大量的土地使用權,已進行規模化的種植並在取得比較高的種植收益的同時,還保證了我國的糧食生產總量穩定。
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農村有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已經是一個不容逆轉的趨勢和潮流。所以大家不要指望今後農村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了,這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了。而只有我國大多數位於農村地區的耕地而言,也不會出現無人耕種的情況,畢竟真正限制我國農業種植以及收益的最主要根源並不是農業種植人口太少,恰恰相反,而是由於我國的耕地面積有限,種植人口數量太多所導致的。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越來越少
在1980年前後,我國九億農民來耕種大約19億畝耕地,當時,中國的糧食生產及消費狀況僅僅能夠滿足溫飽而已,人們的生活水平相對而言處於一個很低的狀態。
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人口總量達到14億人,其中,城鎮人口數量超過了七億,而農村人口數量在七億左右,我國的城鎮化率也首次突破了50%,而在這七億農村人口中,又有超過四成處於常年進城務工狀態。

所以在2018年,我國有四億農民來耕種18億畝耕地,雖然人數少了五億以上,但是由於勞動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以及機械化程度和規模化的發展,所以我國農業總產量並未出現下降,反而出現了明顯的提升,人均糧食消費量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未來,我國糧食市場將保持穩定
而展望未來,我國的農業種植條件將會更加的成熟,技術也會更加的完善,所以,即便是在農村地區,人口流失繼續持續,且農業種植人數越來越少的整體大環境下,我國的糧食種植面積也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而糧食總產量也會保持在一個穩中趨穩的狀態之下。
1980年,我國農業種植人口數量9億人以上,總共生產出4億噸糧食。
而到了2018年,我國農業種植人口數量4億人多一點,共生產出6.5億噸糧食。
所以,大家不要擔心中國今後會出現糧食無人耕種以及供應短缺的情況,這是不符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bf4a795d64994ead87eed813eb2db8e8\

婷婷在鄉村


這個問題很現實,農村現在很多的孩子都不太會種地了,別說00後90後了就是很多80後,現在也大都不太怎麼種地。

至於以後的莊稼誰來種我想的話咱們還是有一點過於擔心。因為現在國家大力的實施了惠農政策,積極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推廣科學技術,科學的種植,科學的管理,使農產品的品質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讓很多農民都又重新找回了種地的積極性,各地開展的觀光農業,科技農業,新型農業無不體現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農業技術人才。一些農副產品企業也在農村紮根,使農產品做到了產銷雙結合。讓企業和農民實現了雙贏。

另外科技人才的加入,會使很多良田得到科學的管理。種出品質更高的農產品,使農民的收入進一步的增大。屆時農村的生產生活面貌會煥然一新。使農民種田的積極性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到那時別說有沒有人種地了。我想的話都會搶著種的。


雨中奔馳


離70、80後老去還有一段時間,目前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外出打工,導致農村土地很多都被閒置,浪費了大好的資源。留守在農村的老年農民很想種地,但又已經沒有精力去管理家中的田地了,為此很多農民都選擇將自己手中的土地轉讓出去,這樣既能繼續發揮土地的作用,同時也能使自己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國家也鼓勵不能種地的農民妥善處理手中的土地,避免資源浪費。

按照現有的相關政策,農村土地的轉讓主要有三種形式:土地流轉、土地託管以及土地入股。具體如何選擇,首先要對這三種不同的轉讓方式有所瞭解,這樣廣大農民們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最適合的土地轉讓方式。

一、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是在目前農村最為常見的土地轉讓方式,也是大部分農民的選擇。因為這種方式只是將土地的經營權轉讓給承包戶,而土地的承包權還是在農民自己手中。至於承包戶在土地上經營收益的高低都與農民自身無關,承包方需按照約定的租金每年支付給農民一定的收益。也就是說土地流轉之後,廣大農民們都不用操心了,可以安心外出打工,安心的領取土地租金了。

二、土地託管

土地託管的方式農民們還需對土地進行一定的管理,是把土地託付給他人進行管理,如果是全託的話,農民需要支付給土地管理方一定的費用,由其對土地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土地上農作物的收益歸農民所有。還有另外一種半托的方式,需要農民參與購買農資等生產活動,其他的由託管方代為完成。在這種方式下,土地管理方因為缺乏一定的監管,會導致農民土地的收益不高,從而遭受一定的損失。

三、土地入股

現在很多農村的集體資產都參與到合作社或者其他經濟組織,以此來獲得一定的分紅收益。廣大農民們也可以將自己的土地作為資本或股權加入其中,這樣就可以根據土地所佔有的股份獲得一定的分紅收益了。

這三種土地轉讓方式對於廣大農民來說都是可以選擇的,具體選擇哪種轉讓方式需從自身角度來考慮。土地不同的轉讓制度都有不同的政策,如果能得到相關政策的支持,轉讓所獲得的收益將會更多,對廣大農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情。

個人認為,將來土地會集中在少部分人手裡,由現在的分散的生產經營轉變為集中的有規劃有功能性的規模化經營。








愼獨


當70、80後老去的時候,農村的莊稼誰來種?

我是“旗甲生態農莊”,歡迎一起討論關於三農的人或事!

從目前來看,中國農村主要的勞作模式還是以家庭為單位,傳統作業為主。

人員結構以五六十歲的居多,甚至還有年歲更大的,在我們村,七十多歲在田間勞作的大有人在,只要能動彈的了,就得下田種地,沒有其他辦法,不種地就沒有吃的,這是現實問題。

70、80後按年齡段來說,正是30-50歲這個區間,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正處在產能最大的黃金年齡段,但還是沒有幾個願意種田的。

因為傳統農業產出太低,收益差,又特別累,相比種田,有更大的機會成本在等著他們,那自然就會選擇脫離農業,另謀出路。

即使是準備在農業大幹一場的年輕人,準備靠規模贏得效益,或者有更好的農業點子,最終結果也不是很理想,退出的很多,這幾年土地退租現象嚴重,恰恰說明,從土地上獲取財富,這碗飯不好吃。

正在種地的這批人,也正面臨體力、年齡逐漸不佔優勢的尷尬處境中,總有一天,他們會老去,而不能從事農業生產。

這就需要有後生力量補充進來,正好70、80後是新時代的主力軍,剛剛我們也說了,這部分群體很多不願意種田,這就是題主問題中所擔心的,以後的農村誰來種田?

這是一個正常想法,我也想說,完全不用擔心,農業不僅會後繼有人,而且會發展的更好。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為什麼農業是第一產業,這就說明農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它的存在,可以保證中國經濟有條不紊的發展。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和平年代用來充飢,戰爭年代可就是戰略產品,農業的地位不可撼動,糧在,心安。

從這一點來說,國家肯定會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相關政策向農業傾斜,連續多年的一號文件聚焦農業,向我們民眾傳遞一個信息,未來農業大有可為。

未來農業的模式一定是多樣化的。

農業不但有人做,而且會做的更好,多種形式的農業主體,多種模式的農業會讓農業更有前景,會讓人更向往。

認養農業,體驗農業,訂單農業,工廠化農業,這是都是很好的模式,而且逐漸成型,落地。

將來會有更多的有意思的農業模式會被開發出來,農業將不會是枯燥的,一定會是非常有科普性,有樂趣的。


旗甲生態農莊


當70、80後老去的時候,農村的莊稼誰來種?

這個問題又是在發表家國情愁。題主說的,好像現在農村幹農活是70、80後是主力,其實,錯了,現在農村幹莊稼的主力軍是50、60後,不信,你看看你們村種莊稼的農民。

現在的70後和80後是農民工的主力,特別是一線工人,還有一些是60後工人,說實在話,年紀越大,幹活越賣力,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

如今的農村幹農活的,都是一些老頭老太太,不要問他們年齡多大,就是七八十歲了照樣幹農活,這就是農民,活到老幹到老,如果哪一天休息了還不習慣。

今年的特殊時期,我們農民真是休息時間太長了。我們湖北更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幹農活,眼看春耕要開始了,真是著急。

等哪些7080後到老去了,90後,00後能接班種莊稼嗎?

其實,我們的擔憂是多餘的,車到山前必有路,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首先,現在農村一直在土地改革,將來土地肯定會朝著流轉集中化發展的,將來農村是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多位一體的現代農業了,到時候可能是以農業技術公司為主體管理農村的土地了。

其次,農民並不是生下來就該繼承和發展農業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以農民就是農民的眼光看問題。難道我們農二代或者農三代一定只有農業的出路嗎?這樣的觀點不妥。農民也可以去大城市發展,同樣可以為國家現代化作貢獻。

最後,將來的農村非常適合養老。說不定將來農村成為接納城市老年人的主陣地。這樣,農村生活環境將大為改觀。

老村好農關注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