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再造羅馬帝國

英國史學家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著名的羅馬史三部曲第二部《羅馬的復辟》(The Restoration of Roma)的中譯本今年年初終於上市了。這比預想中的要晚了2年。

出版社給這部書的題目是“羅馬史詩三部曲”。照我看來,如果讀者想在這本書裡找“詩意”可能會大失所望,但是如果你對中世紀早期歷史做過一些功課,那麼這本書能為你串聯各種碎片化的史料,揭示歷史的真相。

按希瑟教授的意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曾經有好幾位雄心勃勃的豪傑企圖再造羅馬的輝煌。

其中第一位是東哥特軍閥狄奧多里克。這位哥特首領利用東羅馬帝國內亂,拿到一個羅馬軍隊統帥的頭銜,帶著

再造羅馬帝國

部落揮師西進,征服了亞平寧半島,建立了一個短命的東哥特帝國。

第二位是中國人比較熟悉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大帝。這位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發動偷襲性質的汪達爾戰爭,順利佔領北非後,又發起哥特戰爭,不幸在意大利陷入泥澤。不過希瑟教授對查士丁尼還是比較客觀,他認為這位皇帝在戰略上並無大的錯誤,瘟疫也不是帝國衰亡的原因,他認為後任者查士丁二世貿然發動的波斯戰爭是帝國失敗的原因。

第三位當然是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這位巨人國王,挾祖孫三代文治武功之威,建立了空前強大的日耳曼帝國,又利用教皇國與倫巴第諸國的矛盾,控制了教皇,從而僭越為羅馬人的皇帝。只可惜當時日耳曼人的政治體制尚未成熟,這個羅馬帝國兩代而亡。後來東法蘭克王國轉變為德意志王國,當德意志的國王能控制洛林(即原中法蘭克王國的基本盤)及北意大利(即原倫巴第王國)時,雖然也被稱為“羅馬人的皇帝”。但是地域狹小,皇權柔弱,難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之譏。

第四位涿鹿中原的不是一個人,是一批人,那就是羅馬教宗們。羅馬主教有一個先天優勢,就是他們自詡是聖彼得的繼任,而根據新約所說,聖彼得是天堂的看門人。因此,羅馬主教也就成了世代相傳的天堂的看門人。在羅馬帝國強盛時期,羅馬主教本來只是五大主教之一,其地位並不超過亞歷山大、安條克、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但由於東羅馬帝國逐步失去了新月地區,像巴勒斯坦、敘利亞、埃及這些原先為基督教重鎮,紛紛轉變成伊斯蘭教的基地。羅馬主教的地位逐步上升,加上君士坦丁堡主教嚴格受東羅馬帝國皇帝的控制,而東羅馬帝國對羅馬的影響力又一落千丈,這就讓羅馬主教有了政治上獨立的機會。仗著一部真假參半的宗教文獻《偽伊西多爾教令》,羅馬主教尼古拉一世成功干預了蘭斯大主教的人事任免,從而樹立了一個重要的先例,將自己置於西方教區其他主教地位至上。之後,他還干預羅馬皇帝法蘭克人洛泰爾二世的離婚案,這是教權挑戰皇權的一次成功的嘗試。但此時羅馬主教僅僅是建立其西方教會首領的地位,要獨立於皇權還要等雄才偉略的蠻族人教皇利奧九世以及其繼任者 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大二世。到了1140年宗教學者格拉提安彙總了大量教規文本,整理出《不協調法典之法典》,又稱《格拉提安教令集》,將教會法用羅馬法的形式固定下來,為教宗提供了權力槓桿,把意識形態優勢轉化為政治權利,最終宣告一個教會帝國的建成。

在這個層面上,羅馬帝國的重建才算告一段落。

希瑟教授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精緻的歷史畫面,大致講述了900年的歷史進程。在內容上,特別是教會作用方面,中國讀者有不能理解的之處,如果有能事先做好背景知識學習,可能閱讀起來會更加順暢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