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全世界的语言中爸爸妈妈的发音都差不多?

飞腾小子


天天有一大堆人留言说什么:〖爸爸妈妈是外来词,我们这里叫爹娘〗。

我建议你们把文章读完,再发表什么意见。我引用了那么多文献,三国时代的字书、宋人的墨迹、康熙字典,证明古人就叫妈妈爸爸。

――――――――――――――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写了一篇长文,我现在简略的说一下:

俗话说: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题主的问题是可靠的,说得一点都不错,世界上大部分语言中「爸爸、妈妈(papa、mama)」发音惊人的一致。

英文维基百科有个词条叫做「mama and papa」,列举世界上最常见的一些语言,「父、母」的口语几乎都是「mama、papa」:

比如印欧语系中:英语、法语、德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等

汉藏语系中的汉语和缅甸语: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著名的语言学家罗曼·雅格布森(RomanJakobson,1896—1982),在1962年发表过一篇非常有名的论文《Why "Mama" and "Papa》探讨分析过这个问题。

引自:Jakobson, R. (1962) "Why 'mama' and 'papa'?" In Jakobson, R. Selected Writings, Vol. I: Phonological Studies, pp. 538–545. The Hague: Mouton.

罗曼·雅格布森在语言学界,如雷贯耳,是美国、俄罗斯等九个国家的院士,拥有二十五个博士学位:

Roman Jakobson论文,简单的说一下大意是:

ma\\pa是人类最容易发的音,咿呀学语的婴儿无意发出,最容易成为父母的指称。

哺乳期的婴儿,在最开始学发音的时候,发出的是【辅音+元音】这样的简单音节。

辅音以爆破音[p], [b], [t], [d],鼻音[n],[m]为主。元音则主要是a\\o\\e这样的单元音。

按照人类学者Murdock G. P.的统计:

人类口语中,爆破音+鼻音占据了大约85%的辅音成分。

Murdock G. P. (1957) "World Ethnographic Sample\

小汉字见大历史


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人都用ma或mu来称呼妈妈,这两个音都是模仿婴儿哭声得到的。

注意,婴儿哭声有多种,如:er(儿)、wa(娃)等。

婴儿哭了多时,累了,节奏变慢,此时的哭声,张嘴为ma,闭嘴为mu。

正常情况下,婴儿不会哭。只有处于饥饿、疾病等不舒服情况下,婴儿才会啼哭。啼哭即意味着求助,呼喊别人前去照顾自己。母亲是孩子的天然守护神,把孩子的哭声当成呼唤自己的信号,所以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选用ma/mu来命名母亲。有的单用ma(嬷、妈),有的单用mu(母、姆),有的则两个音一起用muma(姆妈)或mamu(妈姆)。

以上谈的是命名依据问题,也即语音起源问题,另外还有一个语音发展演变的问题。

如果教婴儿发ma这个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可能都会发成ba。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婴儿还不会说话,不会使用自己的发音器官!

我们教孩子发ma这个音,绝大多数孩子只是有意识地模仿外在的发音动作,即张嘴、闭嘴的动作,而不会发鼻音的动作(将舌根上抬接近软腭封闭口腔,使气流从鼻腔溢出),为此发出的音是baba……

注意,孩子啼哭是一种本能动作,会无意识地抿嘴用力从而发出带鼻音m的哭声,而语音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需要后天学习的,需要在不断的纠错中完成学习的……当然,有些孩子有天赋,在一开始模仿时就会用劲闭合双唇,或较长时间闭合双唇,发出的音便是mama……

同样道理,我国古人选择单用mu(母)来命名母亲。人们教幼儿发mu这个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都会发成fu(父)。

注意,汉语中父的发音,多为双唇擦音,而不是唇齿擦音。发m、b、p等双唇音时,如果封闭气流不严密,就会变成双唇擦音。


汉字真好玩


相关调查说明人类存在过的语言共有5651种,另有1400多种语言未被承认或走向衰败,其中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14种主要语言在全球传播最广。这些语言各具特色,读音也千差万别,但唯独在对“妈妈”和“爸爸”这两个词的读音上,大多数语言都极其相似,例如汉语的“mama,baba”,美式英语的“mom,pop”,韩语撒娇时的“oma,apa”,法语中“maman,papa”等。

婴儿呱呱坠地后,第一个发的音就是a,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舌头无法像成人一样自由移动,无法借助舌头发音;并且婴儿为了断开脐带的血液循环,建立自身独立的血液循环,会通过哭喊的方式让更多外界空气涌入肺部,这时婴儿的嘴巴就是张大的状态,所以最容易发出的音就是a,而p和b属于爆破音,m属于鼻音,只需要借助上下嘴唇而不需要借助舌头发音,婴儿容易将这几个音组合在一起,最后就变成了ma,pa,ba等发音。

由此可见,所有国家的婴儿,在周围环境和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最先掌握的就是这几个容易发的音。父母第一次听到孩子发出“mama”的类似读音时,会误以为孩子理解了妈妈的含义。实际上婴儿在吮吸母乳时,嘴巴无法发声,只能通过鼻腔发声,就是m这个鼻音,因此ma就和哺乳产生了联系,ma这个音被家长误以为是孩子在叫妈妈,其实婴儿只是肚子饿了想要母乳而已,或者也可以代表需要温暖的怀抱。

幼儿长大后在父母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把ma和母亲联系在了一起。

为什么中国古代叫爹娘,而不是爸妈呢?

其实中国古代在周朝之前就称呼母亲为ma,只不过在古代ma写作母,之后母字发生了音律变化,但ma这个称呼没变,人们创造了妈字。中国古代爸妈的称呼比爹娘更早,有记载最早收录妈字的是三国时期的《博雅》;最早收录爸字的是《广雅·释亲》:“爸者,父亲之转。

爹,《广韵》陟邪切,麻三开韵,释义:羌人呼父也;而“娘”这个称呼被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时,胡人对母亲的称呼,所以“爹”和“娘”其实才是外来语,中国最早就是称呼爸妈。






水瓶看世界


原因是“爸”、“妈”这两个姓发音容易,婴幼儿首先学得会,才被借用为现在的含义的。

世界上的文字都是先有姓字,后演绎为表达其他含义的文字。中国人是先有爸姓、妈姓,后来才被借用为父、母含义的。人类之初,人伦关系不太明确,先是知其母不知其父,后来发现异族通婚后代健康,发明记号区别血缘,就出现了最早的族名,也即姓字,在通婚交往中呼读姓字产生语言。在逐渐区别人伦关系过程中,最先明确的就是父、母,然而人类并没有专门为“父”、“母”造字,就借用父姓、母姓代替,也就是说,父、母两个字也是姓氏。既然都是借用姓字代替的,在中华文明史上,在不同地区,“父”、“母”含义借用的姓字就非常广泛,比如还有“爷”、“娘”两个姓(部分地区借用爹姓、娘姓),还有“大”、“妈”两个姓等等等等。爸、妈这两个姓被借用较晚,可能是受外来语影响。

总之,是字皆姓,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明文化史都是如此,最初的血缘符号可称血缘字,也叫初始姓字,中国的有一、丨、丿、丶等,西方的有abcd等。汉字除了血缘字(初始姓字),还有辈分字,婚合字,职能字,所造之字都是姓字,语言用字都是借用。最近成书的《中国姓氏研究报告》获得国家版权保护,是符合客观历史规律的著作,为文明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请百度看看。(百度搜索“中国姓氏研究报告”)


汉字科普—新雷第一声


为什么全世界“妈妈”都叫“mama”?

提出这个问题,一定会有不少读者朋友质疑:全世界 6000 多种语言,怎么可能全部都叫 mama 呢?

这里要首先说明两点:

第一,这里讨论的是口语中亲密的叫法,“母亲”,“mother”,“okaasan”这样的正式称呼不在本次讨论范围内。

第二,这里只是说全世界口语中的“妈妈”都与“mama”这个叫法相似,但并不是完全相同

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人类学家 Murdock 调查了 474 种语言 1072 个对妈妈的称呼,发现有 52%的语言里“妈妈”这个词都含有 ma, me, mo 这样的音,其中还不包括含有 am, an 这样发音的情况。

我们来看看苏萨克大学已故语言学教授 Larry Trask 列举出的一些相互关系不大的语言中对“妈妈”和“爸爸”的称呼:

是不是都跟“mama”和“papa”非常相似呢?

(为什么汉语是 baba 不是 papa?嗯…其实汉语的 b 是不送气的清音,音标应该写作 [p],具体戳这里看:为什么老外把功夫拼作“Kung” Fu?谈谈清浊音与拼音设计)

现在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这个问题了: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语言对妈妈的亲密称呼都类似于“mama”?

简单来说,这与婴儿的儿语有关,而文化又赋予了儿语含义。

ma 和 pa 是最容易发出来的两个音节,只用吐气张开嘴就可以了(不信你自己试试看),所以往往成为婴儿最先发出来的两个音。

父母听见婴儿发出了可以辨认的音,惊喜地以为是在叫自己,经过与父母的不断互动,mama 和 papa 的称呼就固定下来了。

全文完。

略略略

不过

你真的不想

再了解一些细节

吗?

:)

比如,为什么是 a 不是 e, i, o, u?

据语言学家 Diamond 的统计,a 音在婴儿最初发出的元音中占 64%。

这是因为发出 a 音,舌头和嘴唇几乎不用费力,只需自然张开嘴就可以。

比如要发 o,是不是要把嘴唇撅起来形成一个圆呢?

而如果要发 i,不仅嘴唇要向两边咧开,舌头也要往前伸,所以很少有语言的父母称谓中含有 i 这个音。

aaaaa——

为什么是 m 不是 l, r, th…?

与元音的情况相似,m, p 也是很好发的辅音,因为也不需要舌头的参与。

从发音的位置上看,m 和 p 都在嘴唇的位置发出,都是双唇音。发 m 时双唇紧闭,气息从鼻子出来。发 p 时双唇先紧闭,再张开由气流冲出。

如果婴儿稍微伸伸舌尖,抵住牙龈,再松开让气流通过,或不松开让气流从鼻子通过,就形成了 d, t 和 n 这样的齿龈音,所以有些语言也用 dada, tata 来称呼爸爸,用 nana 来称呼妈妈。

从发音方式来看,b, p 这样的爆破音和 m, n 这样的鼻音比较好发。爆破音只需要完全阻塞气流,之后完全松开让气流通过,发出声响。而鼻音只要口腔某个部位阻塞了气流,小舌就会自动打开,气流从鼻腔通过,发出鼻音。

至于 r, th 这样需要把舌头弯成诡异形状的音,或是 v, l 这样半开不开的奇怪发言方式,小孩子当然也是后期才学会的啦。

人家还只是个宝宝啦~

那么为什么是 ma 不是 am?也就是说,为什么辅音在前元音在后?

其实在咿呀学语阶段 (babbling),小孩还不会真正意义上的说话,只是发出一些声音。这时候元音在辅音之前再正常不过了,因为这符合发音时嘴先张开再闭上的顺序,比如土耳其语中的妈妈就称为 ana。

而真正开始学习说话时,儿童的语言很快就变为了“辅音+元音”。语言学家 Jakobson 认为,这是因为元音接在辅音后面能让听话人更容易辨认出辅音,更方便交流。“辅以+元音”也成为一个所有语言共有的音节模式。

为什么是 mama 不是 ma?换句话说,为什么儿语喜欢重复?想想我们模仿小孩说话也是:小狗狗,睡觉觉,吃饭饭……

这是因为叠音的语音效果最明显,最容易辨认。此外,从咿呀学语过度到真正说话时,刻意的重复恰恰表明这不是随意发出来的,而是包含某种意思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mama 和 papa 就是婴儿最容易发出的声音,父母亲密称谓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吗!

别着急。这时候的“mama”还只是婴儿无意识发出的一些声音,本身还没有意义。这一串声音如何获得了“母亲”这个含义呢?

因为妈妈是小婴儿最亲近的人呀!

在婴儿发出的咕噜咕噜瞎嘟囔中突然听见一声清晰可辨的“mama”,当妈的自然激动不已,“哎呀哎呀是在喊我吧!”之后婴儿发现,自己一喊“mama”,那个给它食物给它抱抱给它换尿布的人就会过来,加上父母不断地“叫妈妈”,“叫爸爸”的训练,久而久之,小婴儿在心中就把“mama”与妈妈这个人等同起来了。

这说明 mama 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任意的,它也可以指别的东西,具体指什么与不同的文化习惯相关。比如英语的 mamma,德语的 Mamma 均指乳房。比如丹麦语的 mad,叙利亚阿拉伯语儿语 mamma 都指(婴儿)食物。

无论如何,mama 的含义都与儿童迫切的需求相关

不过既然 mama 和 papa 都好发音,为什么妈妈是 mama 不是 papa?

有些人认为,这完全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比如汉语中母亲称为“mama”,当婴儿发出 mama 声时自然会收到更多妈妈的反馈,久而久之,婴儿就将 mama 与母亲联系在一起了。

的确,并不是所有语言中,mama 都是妈妈。比如在格鲁吉亚语中,妈妈是 deda,而爸爸是 mama......

不过在 Murdock 的统计中,有 52%对妈妈的称呼含有 ma,但在爸爸的称呼中这个比例只有 15%。这样明显的偏好要怎样解释呢?

Jakobson 给出的理由是,婴儿在吃奶时嘴里塞着东西,只能从鼻子里发出哼哼声,这样,主要负责哺育婴儿的母亲就成了 mama。

有趣的是,一些语言学家发现,小宝宝往往会先将 papa 这串音跟父亲这个人联系起来,而之后才明白 mama 的意思是母亲。在过渡阶段,孩子在需要什么东西时,甚至会朝着爸爸喊:“mama ma-ma!”

这恰恰说明妈妈就像食物和温暖一样对婴儿不可或缺,是婴儿必要需求的一部分,也就不需要特别命名。而爸爸作为妈妈的“对照物”,当然就很快获得了一个“标签”啦,对,差不多就是“不是妈妈的人”那种。

什么,你还没买母亲节礼物?不如就把这篇转给妈妈看吧!“妈你看,我平时搞的就是这。”“妈你看,你对我多么重要呀!比心心”

muuuuuua!

有人说,世界上的语言数以千计,每种语言的面貌各不相同,但有一个词,却使得几乎全人类的语言产生了奇妙的重合,那就是ma——我们用来呼唤这个世界上与我们天然最亲密的人的方式。婴儿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最易发出[ma]这个音,用这个音来称呼和自己最亲密的人,是很自然的事情。

是的

这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骄傲于彼此的与众不同

有时会忘了彼此的共通之处

包容是所有关系的基石

有时语言的差异让沟通面临障碍

但有一个字将我们从根本上紧紧捆绑在一起

这个字描述了古老的不解之谜

自我们出生起就知道这个字

余生铭记心中

是哪一个字呢?

这个答案不需要配字幕

ma~

说到这里,局长还需要解释一下,其实并不是全世界的语言都称呼母亲为[ma]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使用的是印欧语和汉藏语,而这两系语言的母亲都被称作[ma],以至于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叫“妈妈”。与汉语相邻却无血缘关系的两种语言——日语和韩语,都没有将母亲称作[ma]。日语面称母亲为“おかあさん”(okaasan),韩语为“어머니”(eomoeni)。

那么,汉语的“妈妈”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认为“爸爸”“妈妈”是在近代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叫法。这其实也是一个误会。

古代汉语早就产生了[pa][ma]这两个用来称呼双亲的音《玉篇·女部》里有一条“妈,母也。”这就足以证明“妈妈”不是舶来品。

汉语里的“父”“母”二字原本就读作[pa][ma]。在上古时期,“父”“母”都是鱼部字,音值拟为[a],后鱼部字的元音发生高化,读音渐渐变成了今天的[u]。但这仅仅是作为书面语的“父”“母”二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已,在面称双亲的时候,发音仍然为[pa]和[ma]。既然“父”“母”二字发生了音变,为了记录口语中[pa][ma]这两个音,就需要其他的字。于是,“爸”“妈”二字就成为了这两个音的新的书面形式。这个道理其实是和我们今天用“粑粑”“麻麻”来记录口语发音是一样的。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会叫“爸妈”,而非近代之后的事情。

想必这里又有人问,古人不是称呼父母为“爹娘”的吗?没错,“爹”和“娘”其实也是[pa]和[ma]的音变结果。“爹”在历史上大概发生了pa>ta > tia > tie的演变,而“娘”大概发生了ma > na > nia > niania > niang的演变。今天汉语方言里,还有称呼父亲为“大”的现象,这是经历了从[pa]到[da]的音变过程。英语里也有同样的情况,‘dad’的来源就是‘pap’。


叫鱼学习网


亲们,这问题颇具考究的理由啊!毕竟,人人皆有父母,多数人人皆为父母。

人类起源,至今唯有精准定论,唯一不允许有任何争议分歧的定论是:人类起源于自然。而“妈爸”的称谓,溯源起始,亦是自然,发音的自然。婴儿降世,自然发音大概率是“M”,自然衍生出“MA”。这其实在形成称谓之前,只是一种声音,代表着一种需求的声音。包括成人语言表达前沉吟时候的自然习惯大概率“嗯”也与“M”极其贴近。而与“M”贴近的爆破音“B”,同样自然衍生出“BA”的声音。所以,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声音,是自然的产物;任何国家人类的声音,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没有国界,自然规律,没有国界。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盲测。例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听到隔壁开心的笑声或痛苦的哭声,可以分辨出来,是中国人的声音?是美国人的声音?是印度人的声音?是……人的声音?

祝福天下爸妈!来自我们共同的心声!

恭敬自然!来自地球人的心声!





用户104269410550


通过这个问题妈妈爸爸正好可以理解宝宝语言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1、 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依赖环境的支持。不管妈妈爸爸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宝宝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就能自然学会那种语言,而且可以同时学会两种或者三种语言,在中国生活的老外的宝宝和移居海外的华人的小孩子双语者比比皆是。

2、 孩子学习发音需要从易到难不断练习。宝宝正式学会说话之前的阶段称作前语言发展时期,人类的婴儿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都是先会发a\\o\\e\\u等元音,然后才能够练着发出辅音,如b/p/m/g等,几乎所有婴儿最早能发的“字音”都类似baba/mama,因为它们最容易掌握。

3、 理解语言的含义需要把声音符号跟具体的人和事及其特征相互联接起来。不同的语音对应不同的含义便发展出不同的语言;人类的父母全都迫不及待希望孩子能够亲热地招呼自己,所以宝宝刚开始吐出字音(也就是mama/baba)时妈妈爸爸就不断地进行回应,于是就有了各种语言中相似的称呼妈妈爸爸的发音。

由此大家知道了,要帮助宝宝发展语言能力就要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要引导和鼓励宝宝不断练习,而且要积极回应让宝宝帮助建立发音和特定的意义的联系。另外,呼应宝宝发展语言可以带给妈妈爸爸很棒的成就感,因为一旦宝宝跨过最初的门槛就将迎来言语大爆发。


冯国强老师谈新早教



在许多语言的口语中用papa或baba表示“爸爸”,mama表示“妈妈”。

表示“爸爸”的还有拉丁语的pāpa,

希腊语的pápas,

法语的papa,

意大利语的babbo,

保加利亚语的babá等。

表示“妈妈”的还有德语的Mama,

法语的maman,

西班牙语和荷兰语的mama,

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mamma,

希腊语的mámmé等

上面这些语言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起源——原始印欧语,这些语言中基本概念诸如对父母的称谓都来自原始印欧语中的称呼,只是在各民族中略有变化而已。


书面语的“父”“母”也相似。

表示“爸爸”的书面语词有拉丁语的pater,

希腊语的patér,

法语的père,

西班牙语的padre。

这些词都来源于原始印欧语的patér或pater。

在日耳曼诸语言中:

英语的father,德语的Vater也来自于原始印欧语的patér或pater

(由于语音变化,原始印欧语的p在日耳曼诸语言中变成了f)

在原始印欧语中,-ter是后缀。因此上述印欧语系诸语言表示“爸爸”的书面语词实际上最终来自于pa。

俄语的“父亲”为отец,看起来与pa毫无关系,但根据研究,从前这个词前面有一个п(p),因此,俄语的oTeц也来源于pa。

英语的mother,

法语的mère,

德语的Mutter,

俄语的мать,

拉丁语的māter,

梵语的mātā

都是表示“妈妈”的书面语词,最终都来源于原始印欧语词根ma。


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p, m 的发音无需借助舌头。

p是闭口酝酿气流之后爆破而出的音,m是与p/b相对应的鼻音。

婴儿在学会说话前,舌头尚不能如成人一样自如移动到相应的部分,但在张大口的情况下,舌位又恰巧处于低元音a的部位。辅音与元音一结合,就可以发出近乎pa和ma的发音。

目前,人类6000多种口语中有像“妈妈”和“爸爸”这类指代亲属的词。

一些语言学家推测,这些词汇从古人类语言开始形成以来传承至今。


壮仔妈宝


确实如此。因为爸妈发音都是单音,且口型简单,易模仿,即是幼儿自然发声,也如叫爸妈,所以大多数语种,都会把这种发声音,視为孩子跟父母最初的交流声音,而定为孩子叫父毌的声音。

唯中国有五千年文明的汉语,独树一帜,爹娘才是对父母的称谓,而爸妈是外耒语(俄语)。


自由客152270833


看了很多回答,感觉这个问题争论很大,分歧较多,主要集中在,爸爸妈妈,父亲母亲,爹娘这些称呼上,哪个称呼才是最早的或者哪个称呼才是最最准确代表爸爸妈妈的。

下面是我结合看过大家的评论,发表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首先说为什么全世界的爸爸妈妈发音都差不多?我们现在所叫的爸爸妈妈是不是舶来品?

前面有几位答主回答的很全面了,就是说因为我们婴儿时期都是从简单的发音开始,加上父母的引导,爸爸妈妈这种口语就成为了全世界大部分范围内统一的口语,我们中国也一样,从这里看,爸爸妈妈并不是舶来品,是古代就有了的称谓,史书上最早的记载就有1000多年。

但是注意,这是口语,重点就是在这里,因为是口语,才会有这么多的争论,我们讲的口语,说白点就是土语,土语是上不了书面的,特别是古代,所以才有了父亲母亲,爹和娘的称呼。那么爹和娘也是口语,也是土语,为什么古代乃至近代还有人用来称呼爸爸妈妈呢,因为,爹和娘,相比较于爸爸妈妈,他是成年人后或者说长大后才改口叫爹和娘,因为爸爸妈妈是婴儿时期的叫法,是奶声奶气的口语,古人长大后当然觉得叫爸爸妈妈不好太幼稚了,所以叫爹娘了。

所以爸妈和爹娘我想在时间上没有太多的区别,都是自古就有了的,只是一个是婴儿时期的叫法,一个是成人后的叫法,因为他们同属口语白语。另外因为方言的不同以及地域的差别,爸妈的叫法,在古代除了爹娘还有其他的叫法,比如中部地区叫爸爸叫牙,叫妈妈叫嗯妈,姨丫…。另外,爹娘不一定就指爸妈,也可指长辈,比如阿爹,有的地方就指伯父或者和父亲同辈的人,阿妈也一样。

那么再说父亲母亲,这是正式用语,是官话,是书面语,是古代乃至现代官方文书上最常见的用语,比如填写家谱,报名,报身份,应聘,甚至刻字立碑都是用父和母来使用。

那么得出结论,爸妈,爹娘,父母,这些都是自古就有的,爸妈不是从西方流行过来的,这三种称谓是同时并列使用的,或许有先后顺序,但都是古代就有了的,只是哪种更早使用,相信已无从查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