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摄影高手是怎样把照片拍得通透清晰的?

摄影中级班


照片是否通透清晰,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要想拍出通透清晰的照片,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样的照片才算通透清晰。

一幅通透清晰的照片,必须符合下列标准:

  • 照片曝光精准,所谓精准就是曝光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

  • 对焦精准,焦点要恰当地对准物体的主要表现部位,丝毫不差;

  • 反差适中,影调丰富,层次过渡自然,质感细腻;

  • 亮部、暗部均有恰当的细节表现;

  • 画面简洁,色彩搭配合理;

  • 画面亮度、色彩明度、饱合度恰到好处。

以上就是一幅通透清晰的照片应该具有的基本标准。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一幅质量上乘、技术无可挑剔的好照片。但要想拍出这样的照片,并不是按下快门就可以一蹴而就,也不是拥有了什么样的高端相机、镜头就可以轻易达到。要想拍出技术品质上乘、通透清晰的照片,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精准控制曝光,善于使用曝光补偿。

现在数码相机曝光控制已经全部自动化和智能化了,我们只要设定在P档或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等智能曝光档位,就能拍出曝光正常的照片。但曝光正常并不代表曝光精准。我们常常发现使用相机的自动曝光模式拍出的照片,总是有一种灰蒙蒙的感觉,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因为,相机的自动曝光都是以中级灰为标准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和善于运用曝光补偿。要根据不同的光照和色调适度地增减曝光补偿。恰当地使用曝光补偿,才能使曝光达到精准的程度,否则曝光只是粗线条的。

如果您具备一定的相机操控技能,使用手动模式曝光,是对曝光进行精准控制的更好的方法。

曝光精准是照片影调质量的基础,曝光不精准,照片的亮度、反差、色彩明度、饱和度等等因素都将受到影响,也很难达到通透清晰。

2、精准对焦,对焦部位恰当。

所谓的精准对焦,并不仅仅是画面具有一个清晰的焦点,而是焦点是否对准所要表现的主题的主要部位。比如,拍摄人像时,首要清晰的部位就是眼睛,脸部拍得再清晰,而眼睛不清晰,处于焦点之外,这幅人像依然是模糊不清的。拍摄花朵时,首要清晰的部位应该是花蕊,如果花蕊不清晰,这朵花很难让人看上去赏心悦目。精准对焦是摄影的基本技术要求,曝光不准确可以在电脑后期进行调整,而对焦不准,后期制作能力再棒也将回天无术。只有精准的对焦,物体细腻的质感才能充分地得以表现。

3、恰当地选择光线。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是光的艺术,一幅通透清晰的照片,更少不了光的参与。而要想照片清晰通透,不是什么光都可以的。光分三形:点射光、漫射光和散射光;又有五位:顺光、侧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天晴天阴,光照效果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在摄影时,一定要注意光线的运用,用光要合理。

要想拍出通透清晰的照片,一般选择晴天、侧光、侧逆光的光照。光照不能太强,最好选择一早一晚的柔和光线,避免使用中午时分的强烈顶光。在侧光、侧逆光光照下拍出的照片,具有一定的明暗反差,照片影调、层次丰富,更容易表现物体质感,拍出的照片通透清晰。一般不用顺光,因为顺光光照平淡,缺少明暗层次,显然无法达到画面通透的视觉要求。

另外,逆光也是非常优秀的光照,用好了,画面不但通透清晰,而且更具艺术性。使用逆光拍摄,需要摄影者具有一定的用光能力和技巧。为了使暗部也能得到清晰的表现,一般在逆光拍摄时,都要进行补光搭配。补光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过强,过强了破坏光照效果;也不能过弱,过弱了达不到补光的要求,暗部细节表现不充分。

4、合理的后期处理。

摄影中常有很牛的说法,就是照片直出,照片拍摄完成不经过后期处理。可以这么说,“不想当将军的战士不是好战士”,不经过后期处理的照片就不是好照片。前期的拍摄仅仅算作素材,只有精到的后期制作,才能成为一盘好菜。

后期处理主要是对照片的亮度、对比度和色彩作进一步的调整,使照片在宽容度允许的范围内更加完善。调整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使照片更加地通透清晰。因此,摄影者不但要学会前期的拍摄,也要学会电脑的后期处理;只有学会了这项技术,才能真正全面地完成摄影创作。通过后期的精心制作,使照片更加完美。

总结:

我们在拍摄时,对照片要有一个高标准和严要求,不仅在艺术上具有上乘的表现,在照片的技术和品质上,也要毫不含糊。艺术和品质是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品质是艺术的载体,艺术是品质的表现。没有画面品质,则艺术软弱无力;而没有艺术表现,仅有通透清晰的画面质量,一切则毫无意义。

照片通透清晰,是照片的高标准之一,在技术上必须严格要求做到。



更多摄影资讯,欢迎关注“画说摄影”!


画说摄影


风光摄影中的清晰范围,这样控制效果好

景深是什么?很简单,景深所指的是拍摄完成之后,呈现清晰的范围。有的画面景深很浅,只有一部分是清晰的。比如这只鸭子。头部是清晰的,背景都是模糊的。我用了F2.8的大光圈。

二次曝光拍摄的梅花也是这样,我用了F3.5的大光圈,所以梅花的主体是清晰的,而背景是虚化,模糊的。

下面来看看草原图片,前景的草和远景的风车,都是清晰的。我采用了小光圈。

(ISO100,F11,5秒,呼伦贝尔大草原)

景深的大小与镜头焦距的长短、光圈的大小以及摄影的距离有密切的互动关系。通常镜头焦距越长(例如说是长镜头)、光圈越大、摄影距离越近,景深就会越浅;而镜头焦距越短(例如广角镜头)、光圈越小、摄影距离越远,景深也就会跟着变深。

(ISO50,F16,10秒,青岛海滨)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希望照片从近到远,都是清晰的。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小光圈,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就会有一个大的景深。

例图-:西藏玛旁雍错的雾虹

(ISO100, F11,1/50秒)

例图二:印尼巴厘岛海神庙日出

(ISO100,F13,0.5秒)

例图三:雾灵山远眺

(ISO100, F16, 1/5秒)

例图四:年宝玉则仙女湖朝霞

(ISO50, F16, 0.4秒)

这些片子,是不是从近到远都清晰?因为我多采用了F11-F16之间的小光圈。把对焦点放在由近到远的三分之一处,就可以实现一个大的景深。

(深秋阿尔山,小光圈拍摄)

前景过于突出的场景,可以通过“景深合成”的方式来实现大景深,飞侠稍后会有详细介绍。

光圈不是越小越好,要尽量使用镜头最佳光学分辨质量的光圈。比如微单镜头一般在F5.6-F8左右,单反镜头在F8-F11左右,中画幅镜头在F11-F16左右。

现在用好你的光圈和焦点位置,也拍出大景深的摄影作品吧。


网际飞侠


拍照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拍得清楚。相信很多朋友一定听过,拍照照片模糊的原因有两点,抖动和对焦不实。道理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小问题,导致我们的拍照不够清晰锐利。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阻止了你拍出一张清晰锐利的照片。

照片模糊是影响出片的最大杀手。构图不够好,有时候我们还有后期裁剪的余地;曝光不正常,可能我们还能够通过RAW文件调整进行补救;但是面对一张模糊不清晰的照片,我们是没有办法进行补救的。

好的照片,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锐利清晰

在我们一开始学习拍摄的时候,一定有过这样的内容,拍照模糊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对焦失误,例如脱焦、对焦不实等等;另一方面是由于抖动,例如快门过慢、手抖等原因造成的。但是这些是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我们实际拍照的时候,总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为什么我明明对焦成功了,照片却是脱焦?为什么我的快门速度足够快,照片却依然会模糊?

抖动和对焦问题很好区分,只要看照片有没有位移倾向就可以了

在拍摄照片时,我们回放照片时放大查看是很重要的,这里我们就需要学会分析我们的照片究竟是何种原因模糊。照片模糊分为两大类,对焦问题和抖动问题。如果我们的照片,焦点对错了容易判断,但是焦点不实和抖动容易混淆。通俗来说,如果照片中物体没有发生位移,那么是对焦问题,如果照片中物体有拖拽位移的迹象,就是抖动问题。

实际上,理论是单一而枯燥的,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用几个实际案例,来分析下为什么你会遇到“明明设置感觉没问题,但是对焦却是模糊的?”。

首先先分析对焦问题,拍照先对焦,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话题,怎么对焦大家也肯定明白,但是有时候大家还是会遇到对焦不实的问题,这里就跟大家分析下可能的原因。

对焦模式不正确 单次对焦和连续对焦不可混用

对焦模式有很多,大类上可以分为两类:单次自动对焦和连续自动对焦。这是很多朋友使用对焦时最容易被误用的一点。单次自动对焦不适合拍摄快速运动的物体,这是大家都理解的常识,但是连续自动对焦同样也不适合拍摄单张的照片。很多朋友在拍摄单张照片,比如人流密集的区域拍摄到此一游,例如拍摄一些城市照片时,会发现明明自动对焦了,但是总会有个别照片不清晰。很多时候就是连续对焦的问题。

注意:单次对焦和连续对焦不能混用

在连续对焦模式下,相机会自动追踪对焦区域内运动的主体,所以如果我们画面中有一些在不断移动的物体,例如背后的行人,例如街头的车辆,相机的对焦系统就会对移动物体进行判断,如果我们使用的还是全局对焦点自动选择,那么焦点就必然会受到运动物体的极大影响,难以判定我们真正需要的主体。因此再非运动场景下,尽量不要使用连续自动追焦选项。

这种场景如果使用连续对焦,就会对焦到行人上

对焦点选择 单点、区域和全局对焦点选择需谨慎

另外,在使用对焦点选择时,单点对焦可以实现更精准的选择,但是在使用全局对焦点选择时,同样需要判断对焦点是否准确。不管是相位对焦还是反差式对焦,相机对焦时会优先选定画面中反差较大的物体,例如绿色背景中的红色花朵,例如夜晚环境中的白色物体,如果我们的主体与背景差别化较小,我们使用全局自动对焦时,就会出现明明对焦了,但是焦点却不正确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相机的对焦优先顺序是:固定人脸>移动的人脸>鲜艳颜色(大反差物体)>深色主体>其他。

如果相机自动选择对焦点,颜色差异大的区域,更容易被选择为对焦点

很多朋友会说,相机自动选择焦点不靠谱,我每次都用单点对焦。单点对焦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注意对焦问题。很多朋友喜欢用中心点对焦,然后重构图,这时候就需要注意焦平面变化的问题。在远距离拍摄,或者光圈较小的情况下,改变构图对照片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是近距离的大光圈拍摄,或者是微距摄影,我们改变构图就意味着改变了画面的焦平面,有时候会出现焦点不实和焦点偏移的问题。因此在人像拍摄、微距摄影、超大光圈近距离拍摄时,尽量不要采用重构图方式进行拍摄。

微距摄影、近距离大光圈人像摄影,不适合先对焦后构图

可以说对焦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如何对焦是一个学问。不是我们盲目的使用自动对焦,就能保证拍摄的万无一失。

无限远不一定是超焦距

在有时候我们无法通过自动对焦系统判定对焦,例如无光的夜晚,例如星空拍摄, 我们需要手动调整超焦距进行拍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注意,镜头标识的无限远不一定真的是超焦距的范围。

∞并不是超焦距,而且不同焦段和不同光圈的无限远是不一样的

镜头无限远标识不是我们风光拍摄需要的焦距,是因为很多镜头,特别是变焦镜头,不同焦距和不同光圈下,镜头的无限远是有细微差异了。所以镜头的无限远往往是一个参考,而不是精确的范围,大家需要通过实际的拍摄环境进行参考,例如拍摄带有近距离前景时,我们需要往回拧一点,而如果拍摄大范围的星空,没有前景限制,有时候我们需要拧过一点来保证星空的锐利清晰。最合适的方式,是通过取景器对细节进行放大后手动调整,而不是依赖于无限远的标识。

手动对焦,放大查看是最靠谱的,特别是星空拍摄放大查看星星

峰值对焦 高中低不是对焦精细度,是显示水平

很多朋友喜欢使用峰值对焦,而且现在很多微单相机都具备峰值对焦显示。但是这里有一点问题需要特别说明,也是很多朋友容易出现的问题。峰值对焦具有高、中、低三档,这不是对焦精细度,是显示的峰值辅助线数量。所以,实际上峰值显示,低这一档更容易实现精细对焦,高这一档实际上对应的是快速对焦。

峰值对焦其实峰值显示越高,对焦精度其实越低

对于峰值显示,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峰值显示对于人脸的检测并不准确,因此如果有面部检测的需要,尽量进行放大对焦确认。

高速连拍 很多时候相机是不对焦的

运动追焦拍摄,首先大家需要明确一点,相机在高速连拍下,不是能够完全对焦的。很多相机都有标识最高连拍速度,但是大家可以注意以下,很多相机在说明书里都会注明单次对焦连拍速度和追焦连拍速度。受制于镜头的驱动力和机身的对焦反应速度,有些相机在最高速度下无法实现连续对焦拍摄,这常见于高速运动机型、小型微单和卡片相机。

对于很多机型,包括高端机型,我们的最高速度连拍实际上是不进行追焦的

就算是高速连拍状态下可以实现连续对焦,对于对焦也需要注意很多事情。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调整模式,例如是否规避障碍物,当新物体进入画面是否持续追焦等等,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照片模糊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抖动,其实抖动不是单纯因为快门速度过慢造成的,很多因素都会造成抖动。

·用错防抖模式 等于丧失防抖机制

防抖功能已经是现代镜头的核心功能之一,而且防抖的效果非常显而易见,能够让我们获得更稳定的拍摄画面,但是很多朋友会发现我们用防抖之后拍摄的画面依然模糊,有可能是我们用错了防抖模式。而且,这也是大家最常出现的错误之一。

防抖模式有很多档,除了普通模式,其他档位只有在特殊用途才适用

在长焦镜头上,通常会具有多种防抖模式,通常至少具备普通和运动两种模式。我们以佳能镜头为例,三档防抖分别是:

1档:普通防抖模式,所有防抖组件正常工作

2档:运动模式,用于摇拍,与相机相同位移方向不进行防抖校正

3档:激烈运动模式,平时防抖不工作,只有曝光瞬间防抖才工作

需要特别注意运动模式,运动模式不是字面意义的让我们拍摄运动场景就用 运动模式,而是说可以提供摇拍拍摄。运动模式下,防抖不会校正相机位移方向的抖动。所以说,如果我们日常经常把防抖模式放在运动模式下,那么其实防抖效果能发挥的时间并不多。

运动模式是长焦镜头必备,这是拍摄摇拍用的,平时使用会大大降低防抖效果

你所熟悉的安全快门,并不一定安全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我们常说的快门速度。大家都知道安全快门,就是我们正常拍摄,快门速度需要达到焦距的倒数。但实际上我们拍摄的场景中,我们还需要根据我们的拍摄状态和主体的运动速度来决定快门速度。如果我们在飞机上拍摄,哪怕背景是不会位移的山川河流,我们也需要使用高速快门进行拍摄。

运动速度越快,速度需求越高

实际上,物体运动的方式不同,对快门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如果一个物体面对镜头快速而来,实际上我们需要更快的快门速度。而如果在同一个焦平面内横向运动,实际上对快门的速度要求就没那么高了。

实际上,不光是我们拍摄时抖动和对焦不实,真正让照片不够清晰锐利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里可以把第三点不常提到的原因归结为画质与后期问题。首先先说画质,大家照片不够清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感光度太高或者将机身降噪开得过高造成的。

高感降噪,也是影响画质的一大因素

噪点会造成照片的清晰度下降,主要是由于噪点会严重影响视觉感受,但是过渡降噪的危害比噪点还大。相机降噪的方式就是我们俗称的“涂抹”,通过模糊处理来降低噪点的视觉强度,但是也会降低照片的细节。因此在夜晚我们照片有时候不够锐利,也有可能是因为机身降噪开得过高造成的。

噪点与降噪,实际上都是影响照片锐度的

与机身降噪对应的就是后期降噪,后期时,任何以“模糊”为原理的处理方式都会对画面锐度造成影响。例如我们熟悉的人像磨皮、例如我们的后期手动降噪等等。由于后期处理的方式不同 ,这里我们不方便全部列举,但是凡是牵涉到磨皮、降噪等操作,都需要相当慎重,如果不谨慎,会对照片清晰度产生很大影响。

最后就是在锐化方面,照片锐化有很多操作,不是简单使用一步锐化就能搞定的。锐化是复杂的过程,这里我们可以为大家提供三种方法:高反差保留叠加锐化、高反差保留去色锐化以及lab模式明度锐化。

高反差保留锐化,基本思路是新图层+高反差保留+混合叠加或者配合去色滤镜

Lab明度模式,同样是利用灰阶进行锐化

可以说,让照片变得更锐利,是所有摄影爱好者的共同追求。但是我们不能追求过度锐化的照片,我们需要在实际拍摄时获得更加清晰锐利的图像。今天的文章,是搜集了一些大家经常出现的小错误,希望对大家的拍摄有所帮助。


中关村在线


这是很多摄友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清晰通透的片子能给人明快、愉悦的观赏感受,可谓赏心悦目:






为了提高针对性,也为了便于说明,小k重点以风光为例,把清晰和通透分开来谈,希望能对摄友们有所帮助:



一、如何拍“清晰”?

1、选景恰当

要拍出清晰的片子,首先拍摄对象要选好,最基本的原则是主体明确突出,此外还要考虑画面布局、色彩搭配等因素:




2、对焦准确

对于风光摄影,单点单次对焦用的最多,如果光线条件较差,也可以使用mf(建议配合脚架),以确保对焦准确:






3、景深足够

景深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光圈(小‘’k)。对于风光拍摄,一般大光圈用的少些,f8至f11左右的光圈使用多些(摄_影),一是为了确保景深足够(近景远景都清晰);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锐利度:





二、如何拍“通透”?

1、用光合理

对于风光拍摄,用的最多的还是顺光。顺光可以有效减少杂光或反射光进入镜头,获得广阔通透的视野:




2、色调明快

一般来说,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更容易带来“通透感”,而色彩单调、沉闷的画面则容易让人产生压抑感:





3、使用滤镜

最典型的就是偏振镜,使用得当可以滤除画面中的杂光、水面等反射光,让天更蓝、水更清:



【提示】:偏振镜使用要注意入射光线的角度(xiaok),同时超广角镜头要慎用(摄.影-),避免出现天空或水面色调不一致的情况:



4、适当后期



数码时代后期处理是一大福利,简单的增饱和、提对比加数字去雾镜,就能让图片的通透感明显增强:

爱摄影、爱生活,致力打造最具价值的摄影自媒体。欢迎关注“小k印像”,了解更多摄影常识和技巧,共同学习进步🙏


小k印像


如何把照片拍的通透清晰?

这是一篇很大的文章,也是很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想把照片拍得通透清晰是每个摄影人都想达成的目标。

如果把照片成功的标准梳理一下的话,当是第一主题明确、第二构图合理、三是清晰通透,等等,可见,画面的清晰通透对于拍摄的优劣有多重要。

哪些照片需要通透清晰呢,大致有自然风光片、城市风光片、人物(多个人物)活动片等;不必过分讲究通透清晰的大致有逆光人像片(主要部分清晰即可)、剪影片、人物特写片等等,当然这些很难一一列举,只能是大致如此。



第一、构图要讲究主体突出。这是每一张照片的基本要求,不然,读者不知道你是要描写什么,你想要表达什么,你的画面再通透再清晰也是白搭。

第二、要有足够的景深。没有足够的景深,你就不“通”,没有通何以透呢,一般相机比较理想的画质是光圈在8—11左右的时候,在这个光圈范围左右拍摄的画面,明暗对比适当、锐度比较理想。


第三、一般采用顺光拍摄。顺光拍摄保证了整个画面的受光比较均衡,能够较好地刻画每个区域的细节,而逆光拍摄很难做到这一点。

第四、曝光要恰当。曝光这个环节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曝光恰当了,才能保证明亮处的鲜亮和暗淡处的清晰。曝光准确的保证,不必过分依赖于测光的数据,最为重要的是根据现场试拍的结果,及时运用曝光补偿的手段,适时加大或减少曝光,这个过程对于拍摄经验的依赖性很强,许多高手老师用夸张的话说,“即使是相机的测光系统瘫痪了,我也能实施正确的曝光”,意思是说,完全可以按照试拍片子的情况来判断和调整曝光补偿。


第五、适当后期处理。后期的对比度调整、亮度调整、色阶调整以及曲线手段的运用等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优化通透感和清晰度。

如果觉得说的有道理,请关注《拍客张光林》。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拍客张光林


什么是照片不通透?我个人认为就是拍出来的照片跟肉眼看到的景物相比有点模糊,或者多了一层雾。那么影响照片通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解决呢?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景物色彩不好、环境光线差、不正确的用光、景深有问题,以及相机器材的原因。

那么知道了影响照片通透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逐步的解决了。

景物色彩是否明快直接影响照片的通透。所以选景很重要;光线差的原因,顺光、侧光下拍摄色彩还原最好,拍出来的照片也更通透。逆光往往会造成照片特殊效果,但看起来不通透;同时在拍摄风景的时候选择F8-F16,保证景深,画质也相对更好;选择好一点的摄影器材,镜头解像力更高对照片通透有很大帮助。另外也可以使用偏振镜。

以上是我个人理解的照片的所谓通透的概念,以及解决办法。其实对于照片通透一词,不同的摄友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色彩的亮度、饱和度、对比度之类的,经过调节确实有效果,这个算是后期,就不是拍得通透。但想要照片通透,后期是必要的。

我觉得拍摄风景时正常的雾霭不是不通透;把蓝天白云弄得太分明,那种所谓的通透也失真。


摄影中级班


这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有一定技术水平之后会问的,我刚学后期时,就遇到这个词“通透”,关于什么是通透,很多人告诉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时候,你就有放弃的念头。关于什么是通透,我试着用几个关键词解释下。

通过左右两幅照片的对比,可以看出,左边照片发灰、沉闷,色彩不纯净,不够层次,主体不够突出,饱和度偏低,对比不足,还有一些可能是影调不够透亮,这些就影响照片的通透。有些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的,例如现场环境空气问题,雨雾天气等

关于通透通常都是通过后期调整,这里涉及的后期修图知识非常多,要详细说明,可能需要几篇论文,设计色彩原理解决色彩纯净问题,光影调整可以通过中性灰等手段,曝光调整,对比度调整,等等。

题主问题的是前期拍摄,那按照我知道的给些建议,我技术有限,欢迎大神纠正。

一、对焦清晰,保证不会出现手抖等问题,造成模糊。手抖这个很正常,没有人保证,所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不会手抖,都是清晰的,但是要尽量避免,可以通过三脚架,提高快门速度等等,这个问题,容易理解。

二、正确了解镜头的特性,不少人认为镜头的光圈用得越小,结像的清晰度就越大。这个看法并不正确。其实,镜头成像的最佳状态,在于将其最大光圈缩小2-3挡后。

三、选择好天气,好环境拍摄,好天气,随手拍拍都很美,很通透。好天气,正常的大平光照明下,无论红的、绿的,都好通透。

四、提高曝光,有些照片不通透也可能是曝光不够,可以适当提高一点曝光。


五、色彩搭配要和谐,合理的色彩选择都可以让画面“通透”。


老文杂谈


把照片拍的通透清晰应该是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需求。

但其实通透和清晰是两层概念,我们先说清晰。

把照片拍清楚这事儿很容易,一方面要稳,一方面要准。

稳就是说稳定,快门速度并不一定要有多快,甚至很慢也可以(上面的照片曝光了30s),但是一定要和你的被摄体保持相对静止,那么拍摄的画面才是稳的。想要稳一方面可以使用三脚架,一方面手持的话要注意保持安全快门(快门速度是焦距的倒数),另外正确的握相机姿势,按下快门轻盈也是保持相机稳定的诀窍。

准就是指对焦了,如果没对上,快门再稳也没用。对焦看似说是相机自己决定的,但其实也不尽然。在拍摄一张风光照的时候,可以适当缩小光圈,增大景深,让处于焦平面以外的事物也尽量清晰。而在拍摄人像的时候,如果对焦的位置不合适,对焦后重新构图,还要考虑大光圈浅景深下余弦误差造成的焦点偏移。如果不放心,就用手动对焦确认焦点位置。

清晰的问题说完,再聊聊通透。对于拍风光这事儿,通不通透有时候是老天决定的。那么如果天公作美,想要把照片拍通透,首先要保证曝光准确。不要以为适当过曝就通透了,过曝之后反差降低会让照片有雾感,反而不通透。

而所谓的通透其实更多时候需要后期完成,对比度不要太高,高光不要过,暗部阴影不宜太多。另外清晰度不要调太高,这也会让画面显得“脏”。


熊道森Bearsce


如何把照片拍的通透清晰?


如何把照片拍的通透清晰,数码时代的摄影后期是离不开的,所以如何把照片拍的通透清晰我分前期技法和后期处理两个方面来说一下。


一,前期技法。

1,场景。

通透是指不发灰,反差明显,对比强烈,所以首先要结拍摄场景有所选择。

2,天气。

想要在雾天,雨天,阴天拍出通透清晰的照片是很难的,所以要对天气做出选择。

3,滤镜。

使用GND渐变滤镜透当的平衡光比,可以拍更通透清晰的照片。

4,对焦。

要想照片清晰,对焦精准,焦实不虚是必要的基础条件。


二,后期处理。

要想照片通透,主要是后期去灰,要想照片清晰,主要是锐度,清晰度,所以后期处理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如图示完成前后效果对比图,重点调整清晰度和去除薄雾参数:

如何把照片拍的通透清晰讲解操作演示完成。


专注于摄影及摄影后期教学二十余年 简单清晰 讲透原理 突出可操作性 !

已发布大量系列教程 软件 素材 滤镜 插件等粉丝福利!关注即免费赠送!


紫枫摄影后期教学


希望照片通透的话,首先,得有好天气,比如说雨后,或者冷空气过境之后,一般来说空气比较通透,这样就比较容易拍出通透的照片,反之,在雾霾天气里就难以拍得比较通透的照片。

再就是拍摄,注意既要对比度高、棱角分明,让光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又要有比较合适的光比,光线要比较柔和,这样不会出现死黑或者死白。合适的曝光也会有些帮助。另外,灵活运用偏振镜等滤镜,也有裨益。

最后,后期在ACR里或者PS里适当的后期,比如说调整对比度、清晰度,或者进行锐化等,这样会让单反照片变得更加通透,让璞玉变成作品。

如果想得到清晰的照片,那么就一定要对焦准确,失焦的照片根本就不可能清晰。手动对焦和LV模式可以更精准地控制对焦。

当然了,用小光圈就能得到更大范围内的清晰照片,但这样做的缺点就是主题难以得到突出表现。

一般来说,摄影师更喜欢运用大光圈,这样因为背景虚化了,就能够突出主题,但这样的话对焦准确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些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