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微單和單反相比有什麼優缺點?

如冰視點


1.微單價格相對便宜。由於內部結構、材料不同,一部同檔次的單反跟微單相比,專業單反要比專業微單貴很多。

2.微單體積小、重量輕是明顯優勢。對於旅遊、生活記錄來說便攜性就顯得較為重要,但是要知道便攜性的代價是犧牲圖像質量,如果追求高質量的影像,毫無疑問要選擇單反相機。微單的出現正是試圖將便攜性和成像質量二者達到平衡狀態的中庸之道。

3.鏡頭。微單和單反鏡頭都可以拆裝,但是微單鏡頭的選擇空間大,兼容性強,能夠支持諸多老鏡頭,只要加個轉接環就可以。而單反鏡頭卡口很多,不同品牌卡口不兼容。

4.單反的絕對優勢在於對焦追焦連拍,機身操作方便,可以適用於各種惡劣環境,並擁有龐大的高水平鏡頭群,尤其是長焦及超長焦段,如果在這方面有強烈的需求,高端全畫幅單反相機(1dx或者5d3)仍然是最佳選擇。

5.如果是女生,又僅僅是旅遊聚會使用,微單是不錯的選擇,既方便攜帶又有顏值。

微單和單反各有千秋,可以根據個人預算和實際用途來選擇購買微單或單反。


縱橫視覺ZoneFoto



微單在和單反對抗中正逐步取得優勢,而且個人認為這個優勢是不可逆的會擴大,就像數碼取代膠片一樣。最終大部分人會倒向微單,保留少部分特殊用戶會堅持單反。下面我們來看看單反和微單的區別:

一、取景

單反採用光學方式(OVF),通過反光鏡把圖像反射到取景器,通過光來傳輸,這樣速度快。OVF優勢只有省電和0時滯。

微單以EVF和LCD方式取景(EVF),EVF的優勢是可以實時取景實時預覽,按快門之前就能看到拍出來的結果,無論是白天晚上攝影,還是長曝光攝影。

二、對焦 單反以相位對焦為主。微單以反差對焦為主,相位對焦輔助。相位對焦有很多固有缺陷,如大光圈結構性跑焦,非對焦點無法高速合焦,反差與相位混合對焦則可以完美彌補這種缺陷。

三、操控性能

大多數單反相機都是通過兩個電子轉盤來實現基本操作,光圈和曝光補償,快門速度和光圈等的配合操作都可以分別在兩個轉盤上進行,操作舒適又可以減少誤操作。


微單相機,不能利用快捷按鍵對一些參數進行快速的調整。比如感光度和白平衡等常用的參數需要進入菜單才能調節。速度上就比使用獨立的功能按鍵加行撥輪進行操作要慢得多。可能在改變拍攝參數的時候,就錯過了很多精彩的場景。

四、續航 微單就是費電快,雖然小但是你如果一個人帶太多的話最大的問題是電量,當然一般一個人就用一臺,換電池就沒事兒了。

五、重量 單反從複雜結構本身,以及要減少震動的影響的角度,都要求機身有一定重量。 微單由於結構簡單,從本身的重量上就略有優勢,再加上無震動,便攜性上累計就有不小的優勢了。


指尖的精靈


我手持SONY α6000(16-50)

我用了這麼久,拍的照片也不多,拍攝是我的業餘愛好。

(插幾張我拍的照片啊,我住在農村,所以以農村題材的照片居多)




我的感覺就是:微單輕便,設置好了出片也可以。我從買了微單到現在一直沒有另購鏡頭,而是一直用的隨機配套的16-50的鏡頭(也想買高檔次的鏡頭哈,可我是個窮鬼只能玩玩套頭),我的想法就是:先把套頭玩好了再打算另買鏡頭。

(插幾張坐在高速行駛的大巴里隔著車窗玻璃拍的紹興高速路邊的風景,因為車速高,車窗玻璃不太乾淨,所以快門設置的較高,後期強拉硬拽了,效果不咋滴啊)








但是微單電量消耗較快,充滿大概能拍二百多張。買不起微距鏡頭,我只能花二三十塊錢在某寶買個近攝鏡玩玩啊(插幾張我用近攝鏡拍的照片以及我買的近攝鏡〈近攝鏡的照圖片是自己搭了個簡易攝影棚拍攝的〉啊)







還學著拍了個全景接片,就是電腦不給力,接了個片,搞了半天,(第二張裁剪了一下),電腦卡巴卡巴的(有沒有懂電腦的朋友推薦一下能流暢運行lightroom cc的電腦配置清單)。


下面再發幾張平時業餘時間拍的照片,拍得不咋地,後期用的lightroom,請朋友們多多包涵!



















以上所有照片都是本人親手用SONY α6000(16-50)套頭所拍,當然自己留有raw格式原片備份。

單反我沒用過,我沒得發言權,但是覺得單反拿在手裡逼格比較高(呵呵)。

網上有句話:器材後面的那個人頭才是關鍵!


誰遇而按


“無反”相機也常被稱為“微單”,但是使用“微單”這個名稱其實並不準確。

“無反”是相機的一個種類,指的是結構一樣的一種機型;“微單”原是索尼公司在中國為其自己新創機型註冊的名稱。“微單”是“無反”中的一員。

但是因為索尼推出的機型一方面是開創了此類機型的先河,二是確實產品相當出色,深受群眾歡迎,所以大家也就習慣將各品牌的“無反”都稱之為“微單”了。

索尼微單 NEX-C3(2011年)

“無反”是由“Mirrorless”翻譯而來,源於與單反相機(單鏡頭反光式照相機)的結構特點區別說的。

無反相機與單反相機相似的地方是機身都可以更換鏡頭,並且取景,拍攝也都使用這同一個鏡頭。

兩者明顯不同的地方是使用哪種類型的取景器。

數碼單反相機使用光學取景器,是反光板(反光鏡)將光線反射到光學取景器中,或者直接將光線投射到相機影像傳感器(也就是現在常說的CCD或CMOS)【註解1】上。

下圖為單反相機結構示意圖:

無反相機不使用光學取景器,而是由影像傳感器持續捕捉通過鏡頭的光線,並將光線實時轉換為電信號,然後通過電子取景器(EVF)或機背液晶屏(LCD)進行顯示,拍攝者觀察現實場景,而不是使用光學取景器。

下面圖為無反相機結構示意圖:

因為不再使用光學取景器,無反相機就可以省去反光板機構,還有對焦屏,聚光鏡,五稜鏡等等結構組件,從而使機身結構變得簡單,從而使喚得機身可以做得更輕,更薄,體積更小。

按下快門拍攝時,相機立即進入拍攝模式,快門機構隨即被激活,將一直打開的光路關閉,然後按設定曝光時間釋放快門,這個曝光過程與單反相機類似。

  • 無反相機相較單反相機有許多優點

除了相機本身可能較輕的重量和體積外,使用電子取景器可為攝影者帶來單反無法提供的諸多好處。

由於所有內容都直接來自影像傳感器處理過的電子信號,所以直接通過電子取景器或背面液晶屏,就可以直接看到拍攝效果,比如景深大小,照片亮暗,顏色效果等等……

還可以直接看到諸如白平衡,飽和度,對比度等相機設置數據,並且可以在取景器中放置實時直方圖等附加信息,對拍攝效果操控非常方便。

取消了反光鏡也就等於消除了由反光鏡動作引起的機身振動和聲音,讓相機在曝光時更穩定,拍攝更安靜。

對焦方面,可以利用放大拍攝對象以驗證對焦,或使用峰值對焦,臉部檢測等強大的時實對焦功能,以確保每一次拍攝都可以獲得精確的對焦。

無反相機往往都有強大的 WIFI 功能,不僅僅是可以將剛剛拍攝的圖片發送到手機上,還可以用手機通過軟件連接相機進行取景,對焦,參數選擇,拍攝等等工作。這對於一些特別角度的拍攝就非常的方便。

網際飛俠用富士微單拍攝的一些作品:

  • 無反相機也有自身的一些缺點

首先,電子取景器只能在打開相機併為圖像傳感器提供電源時啟動,這會導致相機比較費電,嚴重影響相機的連續工作時間。

其次,電子取景器在昏暗場景中使用時,圖像顯示粗糙,分辨率下降,對觀察細節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在對焦方面,儘管最新的無反相機型號已經非常快速準確,可以與單反相機媲美,但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拍攝快速移動物體時,與單反相機相比,還不夠強大,不過,在一些新型高端型號上,已經與單反無異。

無反相機的最大的問題,目前來說,主要是熱噪點問題,因為無反相機在取景過程中,影像傳感器也一直處於工作狀態,會導致傳感器溫度過高。

  • 無反相機使用建議

建議在使用過程中,儘可能在不拍攝時就將相機關閉,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冷卻影像傳感器以將少熱噪點對畫質的不利影響,同時也可以節省一些電量,增加拍攝時間。

  • 總結

無反相機雖然目前相比單反還有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無反相機的特有的一些特點,超越了單反相機。

無反相機總體來說非常方便拍攝者使用,特別是其獨有的一些特點,相對傳統單反相機很有優勢。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但這些不足以抵消它的那些優勢。

對於非專業攝影者來說,中高端微單足夠滿足日常拍攝需要。對於專業攝影者,那些專業級的微單,也是足夠拍攝需要的。

筆者使用索尼無反相機拍攝的一些影像:

索尼A7R2 + 蔡司16-35 拍攝

索尼A7R2 + 蔡司16-35 拍攝

索尼A7R2 + 蔡司16-35 拍攝

索尼A7R2 + 蔡司16-35 拍攝

索尼A7R2 + 佳能16-35 拍攝

索尼A7R2 + 蔡司16-35 拍攝


網際飛俠


在攝影圈子裡,“高像素”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畢竟縱觀數碼相機的發展史,其實就是傳感器像素的進化史。而作為現階段最為成熟的相機系統(可能沒有之一),全幅單反的成像質量在近幾年突飛猛進,目前像素最高的是佳能EOS 5DS R,達到了5000萬的水準。

當然,除了單反之外,微單系統在成像方面也有著長足的進步,索尼A7RIII作為目前像素數最高的全幅微單機型,具備4200萬的像素水平。那麼5DSR與A7RIII誰會帶來更好的成像表現呢?一起來看我們的對比測試——

首先說說兩款機型的外觀設計,儘管5DSR與A7RIII分別屬於單反、微單兩大不同陣營,但外觀造型上的差異其實並不大,兩者均具備突起的軍艦部,同時都採用了亞光全黑色的機身塗層,看上去低調且專業。

佳能EOS 5DS R(搭配EF 16-35mm f/2.8L III USM)

索尼A7RIII(搭配FE 16-35mm F2.8 GM)

高像素機型的用戶大多是風光攝影愛好者,經常需要帶著器材外出取景拍攝,因此這兩套設備的便攜性同樣值得關注。從機身角度而言,A7RIII作為一款微單體積相對小巧一些,這也是微單產品的結構優勢;不過搭配兩家各自的16-35mm F2.8鏡頭之後,在體積上並沒有太大差別,從外出攜帶的角度考慮,兩套設備的便攜性基本一致。

A7RIII(右)作為一款微單,體積相對小巧一些

搭配各家的16-35mm F2.8鏡頭之後,兩套設備的便攜性基本一致

接著來看看此次測試中搭配的鏡頭。我們選擇了EF 16-35mm f/2.8L III USM和FE 16-35mm F2.8 GM,分別是佳能、索尼兩家的頂級廣角大光圈變焦鏡頭,在高像素風光攝影中能夠帶來很強的實用性。兩款鏡頭的體積基本沒啥差異,硬件配置可以說各有千秋,佳能具備對焦窗、索尼具備對焦停止鍵,分別照顧到了單反、微單用戶的使用習慣。

兩家的廣角大光圈鏡頭在配置上可以說各有千秋

索尼16-35mm F2.8(右)採用外變焦設計,實際拍攝時有進灰的風險

而在鏡身方面,可以看到兩家廠商不同的設計理念。佳能16-35採用了內變焦設計,變焦時鏡筒部分不會伸出,因此鏡頭整體有著更好的密封性;索尼16-35採用外變焦設計,雖然收縮狀態下便於攜帶16mm廣角端時鏡筒會伸出(這一點與其他家是相反的,需要適應),室外拍攝中有可能出現進灰、進水等問題。

兩款高像素機型都有著專業的按鍵及撥輪設計

5DSR(左)具備肩屏,操控效率更高一些

再來說說操控感受。5DSR、A7RIII都提供了豐富的按鍵、撥輪以及焦點撥杆,專業性無需多言。值得一提的是5DSR配備了一塊肩屏,配合周圍的功能按鍵,無需看屏幕即可實現快速設置;索尼A7RIII沒有給配肩屏,設置時必須查看屏幕,實際調整參數時的效率稍遜一籌。

對於如今的高端機型而言,雙卡槽已經是標配了

存儲介質方面,5DSR採用SD+CF雙卡槽,A7RIII採用雙SD卡槽,對於高像素用戶而言,雙卡槽能夠帶來更靈活的存儲及讀寫能力,大尺寸照片寫入、拍攝備份等等都更有保障。總的來說到了高像素這一級別,單反與微單的差異其實弱化了很多,無論機身結構還是操控設計上兩者都有著足夠專業的表現。

看過外觀造型及機身設計的對比之後,接著我們來看看這兩套裝備在實拍中的硬實力。高像素機型的最大優勢在於細節表現,筆者將這兩款相機分別搭配兩家最新的16-35mm F2.8鏡頭進行實拍測試,實拍中均使用了F8的小光圈,一起看看實際出片的銳度如何。

5DSR實拍樣張

A7RIII實拍樣張

首先來看16mm端,廣角端下這兩款高像素全幅機都帶來了出色的出片質感,實拍照片觀感非常紮實,畫面細節、色彩都有很明顯的層次體現。之後我們將照片進行100%放大,並且選取相同區域進行對比——

100%放大細節對比

從放大結果來看,兩者都帶來了豐富的畫面細節,橫向對比來看5DSR出片相對要更加紮實,實拍照片細節對比度更高,同時細節部分更有質感;A7RIII的照片在放大後也有著清晰的畫質,但解析力表現略遜一籌,建築的細節紋理部分有些模糊。

5DSR實拍樣張

A7RIII實拍樣張

之後來看35mm端。我們同樣用這兩款相機在同場景下進行實拍測試,可以看到兩者同樣都能帶來紮實的成像表現,照片觀感都很銳利,只是在色彩風格上有些不同,5DSR傾向於飽和、暖色調的出片風格,A7RIII傾向於平淡、冷色調的出片風格。色彩可以通過後期軟件進行調整,我們接著還是將照片放大對比細節——

100%放大細節對比

放大後的樣張中,可以看到兩款相機在35mm端同樣都能帶來出色的解析力,100%放大後依舊有著清晰的細節紋理,這對於追求細節的高端玩家而言有著非常大的誘惑力。得益於更高對比度的出片風格,5DSR的照片在成像上相對紮實一些,但筆者個人認為35mm時這兩套設備的解析力表現差異不大,基本處於同一水準。

通常情況下,像素密度越高,高感時越容易出現噪點問題,因此理論上暗光拍攝並非高像素機型的強項。不過,實拍中難免會遇到光線不足的情況,這兩款像素怪獸的控噪能力同樣值得關注。為了保證光照條件的統一性,筆者用這兩款相機在評測臺上進行客觀測試。

ISO 1600控噪能力對比測試

ISO 3200控噪能力對比測試

ISO 6400控噪能力對比測試

從實際測試的結果來看,兩款相機在ISO 1600、3200下出現了少量噪點,但畫質整體並未受到影響;到ISO 6400這樣一個高感光度時,兩者都出現了些微噪點顆粒,不過畫面的細節依舊沒有損失。可以說在極高的像素前提下,兩款相機仍能帶來純淨的高感畫質,能夠滿足常見暗光場景的拍攝需求。

經過解析力及控噪能力的測試之後,接著我們將目光轉向鏡頭光學素質。關於佳能EF 16-35mm f/2.8L III USM和索尼FE 16-35mm F2.8 GM的銳度表現,前面的解析力部分筆者已經做過對比,之後來看看這兩款頂級廣角分別具備怎樣的光學素質,我們均採用評測臺在同場景下進行測試。

16mm畸變測試

35mm畸變測試

首先說說畸變,筆者分別測試了兩款鏡頭在16mm及35mm端的畸變抑制能力。16mm作為超廣焦段,兩者不可避免地都出現了桶形畸變的現象,在畸變控制表現上基本一致;35mm端兩款鏡頭的畸變現象大幅好轉,基本都做到了橫評豎直。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Photoshop中利用Adobe Camera Raw插件可以輕鬆去除畸變問題,對實際拍攝基本沒有影響。

色散抑制能力對比測試(光圈F2.8)

接著看色散。色散問題通常在大光圈時容易出現,筆者將兩支鏡頭同時設置為F2.8光圈進行測試,可以看到佳能16-35mm F2.8在色散方面控制得很理想,基本沒有出現色散問題;相同條件下,索尼16-35mm F2.8出現了些微綠邊及紫邊問題,色散抑制能力有些不足。

廣角拍攝大場景時難免會遇到逆光的情形,這時很容易產生眩光現象,給照片帶來光斑、光線甚至霧化等不良影響,尤其在小光圈下更為明顯。筆者使用F16小光圈進行實拍測試,一起來看看它們各自的眩光抑制能力——

眩光抑制能力對比測試(光圈F16)

從實際測試的結果來看,兩者在眩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5DSR配合佳能16-35mm F2.8進行拍攝,在小光圈下並沒有看到明顯的眩光,A7RIII配合索尼16-35mm F2.8鏡頭在實拍中的眩光問題比較嚴重。綜合眩光、色散的表現來看,佳能EF 16-35mm f/2.8L III USM鏡頭在光學素質上要更勝一籌,這與其成熟的鍍膜技術及結構設計是分不開的。

·總結 高像素拍攝選誰更合適?

5DSR與A7RIII,誰才是高像素記錄的更優選?相信各位讀者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成像能力方面,5DSR具備5000萬級別的像素,配合佳能16-35mm F2.8鏡頭能夠帶來更清晰、銳利的畫質,對於追求細節的用戶而言更具吸引力;在鏡頭素質這塊,佳能EF 16-35mm f/2.8L III USM鏡頭也提供了更好的眩光、色散抑制能力,出片成功率更高。從拍照出片的角度而言,佳能這套高像素機+超廣角的配置有著更好的實用性。

綜合測試結果來看,5DSR無疑有著更高的性價比

另外這兩套設備的價格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佳能5DSR搭配EF 16-35mm f/2.8L III USM鏡頭總價在25500元左右,索尼A7RIII搭配FE 16-35mm F2.8 GM鏡頭總價在35900元左右。面對一萬多元的差價,如果你打算入手一套高像素拍攝裝備,個人認為5DSR加上佳能16-35mm F2.8是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中關村在線


單反,全名“單鏡頭反光式取景照相機”,簡稱單反相機。它是指用單鏡頭,並且光線通過此鏡頭照射到反光鏡上,通過反光取景的相機。

所謂“單鏡頭”是指攝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個鏡頭,不像旁軸相機或者雙反相機那樣取景光路有獨立鏡頭。

“反光”是指相機內一塊平面反光鏡將兩個光路分開:取景時反光鏡落下,將鏡頭的光線反射到五稜鏡,再到取景窗;拍攝時反光鏡快速抬起,光線可以照射到膠片或感光元件CMOS或CCD上。

單反相機過於笨重,而普通的卡片式數碼相機受制於傳感器、光圈和鏡頭尺寸,拍攝效果不能令人滿意。

於是“微單”誕生,具體指微型小巧且具有單反功能的相機。微,微型小巧,單,可更換式單鏡頭相機。

單反與微單相機的主要區別在於拍攝時看畫面取景的方式,這也從本質上決定了兩者的優缺點。

單反採用光學方式,通過反光鏡把圖像反射到取景器,通過光來傳輸,這樣速度快。

而微單則是通過電子線路把進入鏡頭的畫面進行成像,再顯示在液晶屏上,所以顯示速度慢。

優缺點方面,單反的優勢就在於反光鏡,通過光線傳輸進行畫面捕捉,速度快。缺點就是體積大,原因很簡單,反光鏡動作需要空間。

而微單的優勢恰好就是體積小、攜帶方便。缺點就是畫面捕捉慢。


快科技問答


單反與微單相機的主要區別在於拍攝時看畫面取景的方式。

單反採用光學方式,通過反光鏡把圖像反射到取景器,通過光來傳輸,這樣速度快。

而微單則是通過電子線路把進入鏡頭的畫面進行成像,再顯示在液晶屏上,所以顯示速度慢一些。捕捉畫面不及時。

也就是說用單反,你可以第一時間在目鏡中看到拍攝主體,並按快門捕捉。

而用微單,因為有電子線路的延遲,所以你看到畫面時已經延遲了一些時間,所以不及時。

這樣在拍攝時用單反捕捉的畫面更精確。

至於優缺點方面,單反的優勢就在於反光鏡,通過光線傳輸進行畫面捕捉,速度快,捕捉畫面更精確。

所以專業拍攝都使用單反。缺點就是體積大,原因很簡單,反光鏡動作需要空間。

而微單的優勢恰好就是體積小、攜帶方便。缺點就是畫面捕捉慢。所以微單一般用於生活拍攝、旅遊等不需要快速捕捉畫面的拍攝。


七醬七


回答這個問題個人是微單和單反都使用過,自己是單反,朋友是微單,

先闡明下個人使用感受,首先要知道雖然微單的機身確實比單反小,但是要知道對於機器而言最重的永遠不是機身而是鏡頭,要是把鏡頭的重量考慮進去的話,事實上,微單和單反的體積差距並沒有你所想象的那麼大。體積小比較方便攜帶也只是相對而言,那麼點體積差加點雜七雜八的,濾鏡充電器什麼的還是一個包,也就是少背點重量。所以個人覺得只是說機身相對輕一點,鏡頭可能相對細小一點,也並不是說是真正的重量差距有多少。

先說說優點吧因為微單沒有反光板燈還有五稜鏡等一系列原件,所以說省下了這部分的體積,然後也是這個原因拍攝的時候沒有機震。也就說是這些,在拍攝一些星空之類的時候是非常有優勢的,比如單反就要預升反光板,就是這種情況,

另一個就是實時拍攝功能比單反好用的多,雖然現在單反在實時取景拍攝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是在這一塊還是相對弱勢微單是所見即所得。你在屏幕上所看到的就是你拍攝下來正如答友回答的,微單的電子取景器所見即所得,能最快的反映出你所更改參數帶來的後果,單反是你必須要逐漸去調教,所以說微單的優點就是你調的就是你能看到。單反是調的你看不到。

說了優點再說缺點因為,微單他的體積限制和拍攝方式所以電池不經用我的微單一般能堅持三百張上下電池耗盡,但是如果說,單反的話可以拍攝九百張左右。然後就是微單的握持感哦,沒有那麼好單反拿在手上更多的是一種非常穩重的感覺,微單總感覺彆扭。可能是我個人是男性的原因,所以用起來感覺太小,不過微單挺適合女孩子用的,說白了微單只是輕了一部分光學取景器的體積,但是犧牲了續航。


吃土豆的馬鈴薯



2017年這個時間點來看,微單在和單反對抗中正逐步取得優勢,而且個人認為這個優勢是不可逆的會擴大,就像數碼取代膠片一樣。最終大部分人會倒向微單,保留少部分特殊用戶會堅持單反。

下面逐條說說。1、震動先說一個談單反經常被人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機震,單反相機拍攝時反光板翻動不可避免的會帶來震動。而震動會導致圖像不清晰。各種評測裡面展現的清晰度只是理想情況,高畫質必須靠穩定的支撐來保證。隨著像素的提高,畫質對震動會更敏感,手持的廢片率也會提高。所以單反才會搞什麼反光鏡預升之類的功能,這個缺陷是單反原理決定的,自身是無法解決的。2、系統平臺單反機身是機械和電子的混合系統,測光對焦和成像都是相對獨立的子系統,而微單基本上可以算一個純電子系統,所有東西基本都在一起,相對簡化很多。這就決定了微單機身的升級改進會更容易,更新速度要大大超過單反,更容易增加新功能,用戶需求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滿足。對於電子系統的降成本能力,大家也很容易想象和理解。純電子系統的故障率更低,生產難度等也更低。可以說從系統平臺本身,就具有絕對的優勢。3、重量單反從複雜結構本身,以及要減少震動的影響的角度,都要求機身有一定重量。機器越重就越依賴三腳架,要承載大質量相機,三腳架自己的也會越重,惡性循環,曾經有購機預算的百分之多少要用來買腳架的說法。微單由於結構簡單,從本身的重量上就略有優勢,再加上無震動,對腳架的重量要求也可以減少很多,便攜性上累計就有不小的優勢了。4、取景器ovf和evf的差異可能算一個比較關鍵的內容,evf必然會導致分辨率問題,遲滯問題,耗電問題,但這些問題的影響,隨著技術的發展,正越來越逼近可以被用戶忽視的範圍。而evf同樣有所見即所得的優勢,大大降低了M檔的使用門檻,這項算平手吧。5、單反殘存的優勢反觀現在單反領先的部分,例如鏡頭群、操作習慣等,大部分是系統的先發優勢,並不是微單無法追趕的,沒有絕對門檻,只是時間的問題。

綜上,當初單反以所見即所得打敗了旁軸,而今天的微單則會以更為簡單直接的所見即所得打敗單反。--再吐槽幾句,目前國人的單反高普及率其實並不是一個正常現象。單反本質上是一個專業設備,國人偏愛單反,一方面是特定發展階段只有單反可以提供足夠優秀的畫質,另一方面,多少有些攀比心態,拿個小點的相機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實際從需求上真正需要單反的人是非常少的。很多人拿單反也還是當大號傻瓜用,當發現出片效果遠遠達不到預期,還有這麼多麻煩,也就慢慢放棄了。經過一輪洗禮,單反光環褪去,大家可能就會理性的選擇合適的相機了。

小資美食記


我認為微單還有個缺點大家都沒涉及到。

微單的CMOS損耗會比單反快。

當年的佳能5D2開闢了用單反拍視頻的先河(也許有人會說尼康D90是第一臺帶有視頻的單反,不過是5D2講這個功能發揚光大的)。在購買二手5D2的時候大家並不是特別關心快門數,而更在意的是它是不是視頻機,可見長時間拍視頻對CMOS損耗有多大。

我們聯想到微單使用情景,只要微單處於工作狀態,從取景器取景,CMOS就勢必在工作,取景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也是視頻,這和拍視頻有什麼區別呢?有人可能會說,單反依然可以實時取景,不過我們用單反的時候大部分時間用的都是光學取景器,此時機器的功耗是很低的,至少相較於實時取景功耗低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單反的續航要高於微單的本質原因。

當然微單廠商一定會想各種方法來降低取景時對CMOS得老化,但無論如何優化,老化速度比單反快都是勢在必行的。

不要上來跟我提什麼機器就用的,只要使用就有老化,要是顧慮這麼多就別用相機了。我只是在闡述微單在這方面的缺點而已,沒有別的意思,雖然微單有這個缺點,但依然不影響我對微單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