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蒙古國沒有蒙古人?為什麼說最純正的蒙古精神都留在了中國

西方一直以來都有這樣一個說法:帝國主義分裂蒙古是不成功的,大部分蒙古人和蒙古的最純正的精神都留在了國內。攤開地圖我們不難看出,外蒙古的面積要比內蒙古大出不少,但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蒙古國沒有蒙古人?為什麼說最純正的蒙古精神都留在了中國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因為茫茫戈壁的地理限制,蒙古天然被分割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而這兩個蒙古有什麼區別,哪一個更能代表蒙古呢?

中國南北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使得脫離農耕的純遊牧經濟是不存在的。北方遊牧民族和南方農耕民族千百年來矛盾不斷,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遊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鍋釜針錢之具,繒絮米薜之用,鹹仰漢給”。

元朝的建立為新一輪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契機,而作為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過渡的長城南北和西北地區,則成了貿易的最佳場所。蒙古各部分佈的格局也隨著貿易潮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越靠近漢人的地區生活越便利,而這種風水寶地肯定都是優先封賞給黃金家族的直系部落。

元朝滅亡後,蒙古諸部紛紛獨立。因為內鬥不斷,人口銳減,各部對中原的依賴更加迫切。明朝根據“散則易制,得併為一,則勢專難圖”的策略,在蒙古各部中抑此扶彼,只有明朝皇帝特許的部落才可以通關互市。遣使者攜帶大量牲口、毛品等貨物入朝進貢,而皇帝則以賞賜的名義給予布料、衣帽等生活用品。

蒙古國沒有蒙古人?為什麼說最純正的蒙古精神都留在了中國

這些商品被運回蒙古後,擁有通商特權的部落又可以分銷到其他部落,從而謀取鉅額利潤。於是乎不斷加強與漢人的經濟聯繫,便成為蒙古各部的共同要求,與此同時明朝的邊患問題也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在漢族農耕經濟的影響下,漠南蒙古的農業發展非常迅速,到了明朝末年,僅呼和浩特地區的漢人就已經有10之眾,農業儼然已經成為蒙古的支柱產業之一了。

16世紀末,蒙古人東邊的鄰居滿族人崛起,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在女真鐵騎和和親政策的雙重作用下,漠南蒙古最先依附,漠北的喀爾喀三部則依附較晚。這也與漠南蒙古臨近漢地,與之經濟、文化的交往遠甚於漠北諸部有關。

自清朝以來,漠南蒙古的農業逐漸發展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部門,從而也奠定了蒙古牧業、半農半牧和農業三種不同的經濟基礎。在文化上,清朝皇帝認為: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繫非小。皇帝親自下令為喇嘛教修建廟宇,乾隆甚至還把他爸爸的官邸獻了出去,其目的就是鼓勵喇嘛們在蒙古牧區宣揚逆來順受,安於現狀的思想。

蒙古國沒有蒙古人?為什麼說最純正的蒙古精神都留在了中國

(蒙古喇嘛和隨從)

正因為明清兩代對蒙古的經營和管理,才使得漠南蒙古首先在經濟上離不開內地,進而在文化上對中央政府產生了依賴。所以當外國勢力企圖分裂中國時,漠南蒙古並沒有參與其中。

與此相反,大漠戈壁把蒙古天然分裂為漠南和漠北兩部分,這樣就使得中華的農耕文化輻射力大大削弱。雖然政治上依附於中央政府,但在文化和經濟上更傾向於中亞和歐洲。

為什麼說漠南蒙古,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內蒙古是最純正的蒙古,這還要從鐵木真說起。成吉思汗無疑是蒙古帝國和蒙古族的締造者,所以最純正、最高貴的蒙古血統當然是黃金家族所在的察哈爾部,他們一直生活在大漠以南,控制著蒙古與漢地的經濟來往,後來被併入科爾沁部。

漠北的喀爾喀人則是由被鐵木真武力征服漠北諸部組成,血統構成比較複雜,有突厥人、契丹人,還有回紇人等,總之一點他們不是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他們獨立出去並不能帶走蒙古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