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人說王冬齡的“書法”就是一堆亂柴皴,大家是怎麼看他的書法創新的?

千千千里馬


其實拋開“字”這個層面,整個作品看起來還是比較耐看的,也很有韻味。

大多數群眾,都會被“書法”這個詞捕獲,然後以能不能看懂為評判標準,卻忘記了字跟其他所有畫一樣,都是圖形,這些圖形都有一個目的,就是傳達信息和情感。

或許我們可以忘記這個字本身去看這樣一副作品,你會看出點其中的味道。


槓上添花


有人說王冬齡的“書法”就是一堆亂柴皴,大家是怎麼看他的書法創新的?

象王東齡那樣“書寫”的人,在當今書法界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大家的評論也是兩級分化。其實這裡涉及到兩個基本概念認知的不同,明白了這個兩個基本概念就可以定位王東齡們的“書寫”到底是怎麼樣的事物,如何評判。

一、何為書?

也就是什麼樣的作品是屬於“書法”?與“書”相對應的是“畫”,書與畫之間的界限在哪裡?

中國書法與國畫都是使用的筆墨紙硯,都是線條的構成,那怎麼區分書與畫呢?基本的論調是看線條表現的是什麼,書法是基於“漢字”的表達與表現。國畫是基於“事物”表達和表現。

不是用筆墨畫線條就是書法,要成為書法的核心範圍是“漢字”,脫離了漢字的核心書寫功能,也就可以判斷脫離了“書法”,向所謂的筆墨藝術靠攏。

我們回頭看王東齡們寫的“書法”,遊離在“書”與“畫”之間,既不是“書法”也不是“國畫”,而是一種基於傳統書法的“筆墨藝術”。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書法史,各個名家一直都在“邊界”中行走、追求。但還是有一個邊界的,這個邊界雖然沒有人去定義,但脫離不開“書”的基本概念,漢字本來就是事物的抽象表達,在漢字上再抽象,就不是漢字了,也就不是書法了。同理,國畫也有一個邊界,現在的很多人也在進行所謂創新,這個創新其實就是突破“書畫”的界限。國畫之外現在有“水墨藝術”,書法之外其實也應該有“水墨藝術”,這些個王冬齡們就是實踐者。

綜上,王冬齡們寫的“書法”就是脫離了“書法”邊界的“水墨線條藝術”。對其的評價,也應該在“水墨藝術”的範疇內進行,而不是在“書法”的範疇內進行。

二、何為法?

也就是什麼樣的作品符合華夏審美體系,與“法”對應的是“藝術”,“法”與“藝術”的界限在哪裡?

中國人從來不講“藝術”,“藝術”這個概念是現代社會西方哲學範疇內的一個概念。雖然大多數人接受了這個概念,並加以應用,但這個概念的核心與中國傳統的“美學”範疇是不一致的,是有區隔的。這個區隔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本源“天人合一”。

中國的“藝”都是講“法”的,這個“法”就是天道運行的規則,是人與天對應的關係,不是自己“創造”的,也不是自己能“創新”的。中國傳統道、儒、法三家都遵從這這一原則,並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自己的審美體系。

中國傳統書法的“法”不僅僅是線條的規則,用筆墨的技巧,更多的是對這種“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和表達。

我們來看王冬齡們的“藝術”表達,都是在西方“藝術”概念下來對“書法”進行結構、重構,完全脫離了傳統華夏審美,脫離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從這點來看,王冬齡們的所謂藝術創作,更多的是西方審美體系下的一種創作,叫水墨藝術還是恰當的。對其作品的評價,也應該放到現代藝術範疇來進行。


雲隱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件筆者親身經歷的事。

筆者工作室裡,掛著一幅一位書家的草書作品。一位還不太熟絡的朋友喝茶閒聊,說:這個字不好。我問:怎麼不好?答:寫的都不認識。筆者啞然。
又過了一段時間,此朋友再來喝茶閒聊,中間又說:這個字不好。我問:怎麼不好?答:都不認識。因為已經混熟了,所以筆者說:以後別再說這種話了,會被人笑話。你不認識,說明你水平不行,不能因此就說人家寫的不好。草書有草法,如果不經過專門研究,沒有幾個人認識。
張芝草書,“顛張醉素”,又有幾個人能認識?但不可否認的是,都是一代“草聖”,千餘年來,令歷代文人書家如痴如醉。說實話,我也沒研究過草書,我也不認識。但是我們不應該因為自己不認識,就否定書寫者的書寫水平,這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短板。

書法自漢代始逐漸脫離了實用功能,開始了藝術審美的自覺。書法有法,書法是在法度範圍內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是通過各種書法要素來表達創作者情緒及審美的一門抽象藝術。書法有筆法、字法、章法三大要素,近現代書家也越來越多地注重墨法的運用,以增加筆墨意趣,使自身情緒更能得到酣暢淋漓的宣洩,審美追求得到更好地表達。

草書最能表達書寫者的性情,作者的性情通過書寫達到一定程度的表達,也是書家應該具備的素養,正如蔡邕在《筆論》中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也;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但是,書寫的難於辨識,也是不爭的事實。即便在書法審美教育遠遠高於當今的民國時期,也有草書辨識的難度,因此于右任先生在百忙之中編寫了《標準草書》,功莫大焉。

只是于右任先生的初衷還是在於書法的實用功能,“文字為載記思想之符號,愈便利,愈適用,試觀數千年來書體之演進,益徵此理。而初為趨急赴速應運而生之草書,至後世僅重篤其個體之發展,而玩疏其系統之組織,致翻不若楷書之普及社會,至號憾焉!”

社會發展到了今天的數字化時代,書法已經完全失去了實用功能,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為藝術化,使書法成為了更為純粹的一種藝術形式。如果我們還以“看不懂、不認識”、“漂亮”或者“好看”等淺俗的標準,來衡量一幅書法作品藝術水準的高低,甚或拿起殺威棒,以審判者的姿態,動輒扣以“醜書”的大帽子,恰好暴露了我們自身藝術審美水平的低下和狹隘的心胸。

在中國書法中,“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歷代書家書論家都對書法的“勢”作出過自己的闡釋,如崔瑗《草書勢》,衛恆《四體書勢》,蔡邕《九勢》、《篆勢》、《筆勢》,鍾繇《隸書勢》,索靖《草書勢》,劉劭《飛白書勢》,王羲之《與子敬筆勢論》等。

其中崔瑗《草書勢》的出現,表明書法進入了一個自覺時期,書法脫離了作為學術與文字附庸的地位,而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他從草書的形態美、動態美等方面,肯定了書法的審美價值,並指出了書法能夠表達創作者情緒和意志的特徵,是表現作者情感個性、意象結合的抒情藝術。王冬齡的藝術探索,也正是這一美學概念的藝術實踐。

王冬齡在書法界的地位及傳統書法功底人所共知,筆者不再贅述。他在美國講授中國書法三年餘,接觸瞭解了西方後現代主義藝術,並將其中一些元素與中國傳統書法相結合,進行大膽創新,便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甚或口誅筆伐。綜合起來,無外乎“不認識”、“這還是中國書法嗎?”

前面說過,書法發展到今天,已經完全脫離了其實用功能而成為了一種純粹抽象化的線條藝術。張芝、張旭、懷素的大草,若非專業人士,我們又有幾個人認識?漢代張芝時期,一代大儒趙壹寫了一篇在中國書法史上非常著名的文章《非草書》,對張芝及其草書大加非難。

首先,趙壹從草書的 起源上指出其“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江洛所吐,中非聖人所造”,從而認為以簡易便捷為尚的草書“非聖人之業也”。

其次,趙壹對當時竟尚草書者的有乖本源而提出了異議。以為草書的產生為適應簡易省時的需要,然而當時學草書者卻違背了這一宗旨,脫離了書法實用的目的,故他批評時人“皆廢倉頡、史籀,竟以杜、崔為楷,私書相與,猶謂就書,雲適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失指多矣。”

最主要的一點是,趙壹從立身顯名的功利標準出發,對草書進行了否定,認為書法對於仕途並無直接的效用。在他看來,儒家經典始終是學問之大者,有助於立德立功,而文藝只是雕蟲小技。

從趙壹的《非草書》可以表明,東漢時期,書法就已經擺脫了它的實用功能,成為一種以審美價值為主的藝術。書法審美的自覺也始於東漢後期,它的標幟便是草書的成熟。草書的成熟使書法脫離了文字符號的階段,由於草書本身流美而富於動感的線條,及其自由變化的造型,致使它易於表現人的情感個性,因為含有傳情達意的作用與觀賞審美的價值,於是,書法作為一種中國特有的藝術進入了藝術的殿堂。

歷史已經發展到了今天的數字化時代,連我們常用的鋼筆字都已經越寫越少,書法更是完全脫離了實用性功能。而我們還是以是否“認識字”為標準而來衡量書法藝術,衡量王冬齡的草書創新,是否太過淺見偏陋?而且動輒以“醜書”的大帽子亂扣,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段不堪的年代,也恰恰折射出了我們自身的狹隘愚昧。

但從書法藝術角度來看王冬齡的草書創新,並沒有脫離筆墨紙硯等中國書法的元素,單從這一點來講,王冬齡的草書創新自然還是書法。中國書法的“筆法”、“字法”、“章法”,尤其是章法墨法方面,王冬齡在書寫中運用的可謂淋漓盡致。他以筆墨的豐富變化,首先營造了整體空間的縱深感,以書法的形式充分演繹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象說,用書法探索,實踐並詮釋了蔡邕所謂的“形勢”與“筆勢”相結合的“書勢”。在王冬齡的作品中,“計白當黑”、“濃淡乾溼”、“欹側向背”、“穿插揖讓”等等傳統書法的筆法技法都有充分的展現與探索,只是在章法墨法上進行了大膽的繼承探索創新,怎麼就在很多人眼裡變成“醜書”了呢。

有人說王冬齡因為經常觀察一堆亂柴,所以才有了現在的“亂書”“亂柴皴”。其實漢字本來就是因“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創制,作為漢字的高級表現形式的書法藝術,“物象”一直以來也是書家畢生追求的東西。無論是楊雄的“心畫說”,還是許慎的“象形說”,還是蔡邕強調的“勢”的美學範疇,都是在自然界中汲取靈感,比如“千里陣雲”、“錐畫沙”、“屋漏痕”等等,都成為書法史上的千古美談,對書法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可是怎麼到了王冬齡這兒,就要受到無情的討伐呢?

文藝需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任何有益的探索創新,我們都應該報以寬容理解的態度,不能因為自己的淺見無知,動輒就亂打棒子亂扣帽子。如果僅僅以“不認識”而對其探索創新大加鞭笞,不但暴露了自己的愚昧無知,更是不利於藝術的健康良序發展。試問,當年的張芝、懷素等草書大家,時至今日,我們又有幾個人能“認識字”?那些亂扣帽子亂打棒子的人,你確定能看懂梵高、畢加索?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看懂藝術,需要我們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藝術素養,站在一定的高度,從文化的角度審視學習藝術。對於藝術家的探索創新,應該更多地給予包容理解,而不是暴露自己的無知,動輒亂舞棒子亂扣帽子。

大家好!

我是【聽琴山館】王萬平,古琴、書法職業教師。讀書、彈琴、寫字,略有心得,願與您分享交流。歡迎關注【王萬平書法】,您有任何批評、意見及建議,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提高。謝謝!


王萬平書法


沒有金鋼鑽能攬瓷氣活,沒有二把刷子能在書法界立足嗎?依我看那肯定有一技之長,並不是像我們這些凡夫儒子能比的。

中華文華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書法又被視為東方藝術之首,不要依鼠目寸光看別人!謝謝!🙏🙏








皖寶無處不在


王教授聰明在於一個“亂”字!他終於達到了目的“以亂達名”!

千年書法歷史上,前人古人書法你(今天許多人)永遠都不要想抄襲或者超過!無論你書法什麼藝術家的冠名!一副現代名家字畫就是“不值錢”,值錢的名家背後都有故事和炒作,反正不可能超過贗品,後人臨摹的蘭亭序。

這位書法協會大師高明在自己的身份一點不假!如此這般,讓一些跟屁蟲和拍馬屁的人開始加入了“指鹿為馬”的粉絲團,這樣,這位王教授非常簡簡單單在全國各地火🔥了一把!

舞臺上表演有唱唸做打,說學逗唱,書法上有上下有型,左右規平,內外橫豎,點力書勻之說,王大教授所謂的“亂書”真的驚動了地底下的王羲之,嚇懵了草書狂人懷素等十大家!

怎麼來證明王教授的亂書“一文不值”?非常簡簡單單辦法就是讓一個沒有任何官職的書法愛好者臨摹去市場上試試看?我相信不是被打得鼻青眼腫就是被人罵得體無完膚!

這樣的書法可以在中國還引起一番爭執和評論,我的天那!王姓那個教授在被窩裡真的不知道笑了多少回啊!他料事如神,要的就是這個結果,還有我今天為他正文立碑,文章將在頭條平臺上獲得再一次強大的推薦!

文章下位……第一,第二是一位名家草書形體字,第三,四,五,六是書法改革家王教授,愛好書法家朋友們不如在這裡大家胡亂“亂說一通”吧!








大提琴心聲


先給書法下個定義吧,書者,寫也;法者,度也。簡單的說,書法就是書寫的法度。它的核心精神就是“法度”二字。在法度的範圍之內就是書法,超越了法度之外,再借書法的名義說事,就是對書法的玷汙。

我當然不反對創新,但是,請你記住,“千變萬化不離其宗”,“宗”才是根本,割斷了書法文化根基的創新,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註定沒有長久生命的。

子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種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是一場修行,從咿呀學語開始,到古稀耄耋,修行二字,一直貫穿始終,最後修得一個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最高境界,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

他所理解的“隨心所欲”,是一個無法無天胡作非為的狀態,所以他才敢如此狂妄的“創新”。要把隨心所欲和不逾矩統一起來,才能叫作真正的創新。

離開了“宗”(根本)和“矩”(規矩、法度),任何形式的“創新”都和書法無關。



98明明德


這種書法的出現,以及這種現象的存在,並且還有市場,實在是書法界的恥辱,更是時代的悲哀。書法在中國傳承千年,每一個時代都不乏書法大家的湧現,讓後人羨慕和臨模。但這些大家的書法都透著一種美,給人以享受。誰能承想,現如今一些不務正業的所謂書法家,卻為了沽名釣譽,別出心裁地在書法上動起了歪腦筋,既敗壞了書法的美譽,也讓書法從聖壇跌落到垃圾堆旁。真是可悲、可嘆、可惜呀!


大漢子民14


書法在當代還是具有很大包容性的,各流派都很興盛,有點百花齊放的感覺。王冬齡先生的書法最常見的是草書和現代書法——亂書,另外,王冬齡的隸書和楷書也非常出色。

王冬齡草書。王冬齡草書最早學林散之先生,有些字形還依稀能看出林散之先生的影子,而王冬齡先生的草書最終取法明清人 。其草書的特點是注重線條的張力和氣象的弘大,是很見傳統功力的,並不像網上有些人說的那樣。

王冬齡現代書法——亂書。王冬齡先生在書法方面有傳統的一面,也有現代的一面,在“亂書”這一塊,就像一個“書法老頑童”。現代書法本身已經接近純粹的視覺藝術,或者說現代書法不注重最後的結果,享受的是書寫時的感受。所以我認為王冬齡的亂書應該也是這種感覺。我們沒必要以傳統意義的書法去評判他的亂書。



古風書法


書法:顧名思義就是言書寫的法則或章法。從個體到整體一幅字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就是:漂亮:不說你什麼體還是什麼書,要麼整體工正,要麼古樸大方,要麼行雲流水,要麼金鉤銀劃。總之讓人看到有舒服流暢的感覺。這就為之書法。

嚴格說。中國書法就毛筆字書寫的技巧和方法。對仗工整,疏密有致是任何書體的法則。

八十年代前很多老年人寫的對聯或碑刻你看著就覺得舒暢。他們不是書法家,但他們的字以啟蒙就開始練。現在很多號稱的家可能不及他們。個人認為現在書法家怎麼變都不可能超越古人。所以為了搞點新穎的東西障人耳目現在一些聰明的腦殘就弄出點什麼編筐書,射墨書,醜書,吃豆腐美女書,口書,腳書,拖地書,象形書,倒立頂球書等等五花八門的胎神書招搖過市。欺矇拐騙所以謂之家。而且還是法家。

這樣一些不務正業的人也許可以矇騙一些文盲,一些不知何為書法的人,甚則借用自身的某些權力或優勢去欺騙人民。但最終是自取其辱。為社會為後人留下一篇笑話。


蒼山孤雁1


💐💐國畫中的亂柴皴,能表現有特定風貌的山石,能皴出令人欣賞的上檔次的山水畫或精品;王冬齡的草書亂柴皴是糊塗亂抹,無藝術美,令人望而生厭。

🍀他的致命之處有二點:不善於“師古人”:對可以“無行無列”的草書章法理論,食古不化;又不知“師造化”:不知自然長出的密草,無論面積大小都是亂中有序的。

🌹從古至今,好的草書、山水畫都追求亂中有序,疏密有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