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一个勤劳节俭的赌徒和他的人生

老家同村的邻居朱侯死了。听说是去山上寻找山花榆(榆树的一种)回来就得了“东风不语”,没几天,人就没了。不知他听谁说的山花榆木值钱,就去寻找,山花榆没寻着,人回来却病了。

朱侯是大名,“一盯”是绰号。因其打牌盯下家盯得死而得。大名,是母亲给起的,希望他封侯拜相之意。熟悉他的人听说朱侯死了,总是一声叹息,哎!朱侯这辈子。朱侯是个苦命人,父亲在他八个月大时,因为欠人家赌债,被债主逼的不敢进家门,扔下他和三岁的姐姐和他妈,一翅子跑了(方言,一下子跑了。),一去音信皆无。可怜他妈带着他和姐姐艰难度日,竟也熬了过来。姐姐出嫁了,朱侯也成了家。只是没能像母亲希望的那样出人头地。到是打牌因为“盯”下家“盯”得死,看的严而得出了一个在牌友们看来响当当的的名号“一盯”。

听大人们说,朱侯小的时候特别勤快,也听他妈的话。就是不愿意念书,人也老实。

一个勤劳节俭的赌徒和他的人生

成了家的朱侯变成了“朱一盯”。

朱一盯对母亲极孝顺,给母亲洗衣端饭剪指甲,样样不差。

“一盯”也勤劳,只要不玩牌,起早贪黑,水里泥里不怕累,论干活,南北营子还真是一把好手。

“一盯”不爱说话,除了在牌桌,基本没什么话儿。不爱说话勤劳的一盯还特别节俭。一条“白羊肚子”手巾(地方俗语,对毛巾的称呼),他能用到一根“毛”没有,用成平板也舍不得买新的。袜子总是破的露着脚后跟。每年正月秧歌队挨家挨户拜年,各家多少都有赏钱,这本来是约定俗成的乡俗,也是露脸的“面子”事儿。唯“一盯”不赏,每次都是放一挂500响的小鞭炮应付了事儿。

一个勤劳节俭的赌徒和他的人生

这一习惯让一个叫马大煽呼的秧歌队“会首”给他改正过来了。“会首”,就是秧歌队的领头的。马大煽呼特别针对“朱一盯”经过了一番精心准备和策划,用一句最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实现给“朱一盯”挖好了坑!就等着他往里跳了!

是日,秧歌队如期来到一盯家拜年,“伞头”(即秧歌队的现场指挥,拿一把雨伞为标志。举起和放下雨伞就相当于乐队的指挥棒了)往上一举伞,锣鼓刹住 ,开嗓拜年,“锣鼓一刹听我言,招财进宝来拜年,朱府门前好气象啊,牌运当头准赢钱。豪华七对一圈摸三把呀,杠后开花又加大三元。”唱毕,伞又一句“各位看官听我言,”下句还没唱出,随队收钱的会计伸出五个手指,作两次0状,伞头唱词出口“各位看官你听明白,朱老爷开赏双报一千快,记得来年杠后开,增光道喜我们再来”。

一个勤劳节俭的赌徒和他的人生

朱侯就是这样喜欢玩牌。

玩起牌来就不是那个节俭的朱侯了,就是那个心无旁骛的“一盯”了。

据说,有一次牌友们听说“一盯”卖了粮食。要用卖粮食的钱去外地买马,于是便在他去买马的必由之路把他截住了,三言两语促成“牌局儿”了。两天两夜没合眼,最后牌友给了他五十元打车回去了。

喜欢打牌的“一盯”,尽管勤劳节俭,日子总是那样的日子。

南北营子的老人说到朱侯,总是叹息,白瞎了他妈给起的名字,他怎么忘了他爹是知为啥离家出走滴!

朱侯死了,他那些牌友偶尔想起“一盯”,除了想起怎么巧赢他的钱外,还会想起什么呢?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