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样理解“进”和“退”二字的本义?

严师说字


进为进中退,退为退中进,没有进,焉知退,没有退,焉知进,进退互根,相反相成,离开任何一方,另一方将不存在。


中庸不庸


进与退,表面意思很难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很难做到进退自如!普通人如此,那些所谓阅历丰富,玲珑八面的人也要谨慎又谨慎才不至于“进退失据”其实,要做到进与退都自如,需要智慧和勇气!有人说道:“坚持就是胜利”,也有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到底怎么做才能转圜自如呢?这就要审时度势,该走时走,该折转就折转,抓住最佳时机,犹疑之间可能会后悔来不及!

但是,人生总有面临抉择的这一刻,有半途而废的悔恨,也有撞上南墙的追悔莫及!所以,那些始终保持清醒者,那些知道自己坐标者,要能做到进退自如,还需要一颗敢于和自己说不的勇气!明明该坚持了却硬生生放弃退了回去,明明走到了死胡同却偏偏要一头扎进去,十头牛都拉不回!最后见了黄河才死心!

当然,这是个很难把握,这就需要一个人不断的总结自己,时刻保持清醒。除了要有对自己说不得勇气,还需要学习领悟,向那些大智慧者学招,看看人家是如何做到不慌不乱,进退自如的!



老吉213760776


《弟子规·出则弟》讲“进必趋,退必迟”,这是日常生活中的进退之礼。《说文》“进,登也。”进(進)本义是前进,与“退”相对。《说文》“必,分极也。”本义是区分的标准。引申为必须,一定要。《说文》“趋,走也。”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趋(趨)本义是快步走。《说文》“退,卻也。”本义是向后走,后退。《说文》“必,分极也。”本义是区分的标准。引申为必须,一定要。《说文》“迟,徐行也。”迟(遲)本义是慢慢走。 拜见尊长时,走路步伐要快些,告退时脚步要缓慢些。

  生活的中礼节无不是表对人的恭敬心,“进必趋,退必迟”也不例外,去 拜见辈分比自己高、年龄比自己大、职位比自己高的尊辈,远远看到尊长,脚步要快些 上前,到跟前来行礼问候,这体现出对尊长的诚敬心,自己是非常迫切来拜见。假若是慢吞吞上前,留给 尊长的就是傲慢的印象。而告退的时候,就不要快步了,脚步可以缓慢些,体现出对 尊长的尊敬,对尊长是依依不舍,而非调头就跑,当然,有紧急情况,可向 尊长道明,要灵活变通。

  《礼记·曲礼上》曰“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童蒙须知·语言步趋第二》曰“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与《弟子规》的“进必趋,退必迟”都是相应的,对待尊长,一定要符合礼数。

  “进必趋,退必迟”是日常生活常见的,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有事找长辈的时候,或者长辈叫唤 自己,要快步上前,离开的时候,步伐要慢些,以免长辈以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也避免长辈还有事情没有交代却找不到人了,这些礼节是从小就能引导孩子践行的,所谓习惯成自然,长大之后,《弟子规》所教的待人接物应对之礼也会用到工作、生活之中,留在人家心中的是懂礼、有礼的印象,良好的家教让孩子终生受益。


萍心静观


进(近)是由進简化而来。進是由隹和走的变形“辶”会意而成的字。隹指鸟,这里借用鸟的飞(飛)行特性,只能向前飞,不能后退,并且起飞需要双腿登高的升力;“辶”表示行走。進的字形会意指向前行走。借“近”声表示向前行走接近目标。如进步、前进、进门等。后简化为“进”,用“井”来替代“隹”,是以“井中取水”为参照,由下向上。近的本义为向目标方向前行。与“退”相对。

退(徒回切)是由跟的省形“艮”和走的变形“辶”会意而成的字。跟“艮”指脚后跟;“辶”表示行走。字形会意为向脚后跟方向走。借“徒回的切音”表示徒劳而返。所以,退的本义为进而复还,上而复下。与“进”相对。

進是鸟的起飞、向上、向前的特性,表示人上升到高层次而有所作为。進不是荣升、守业,而是荣升举业、创业。進是独进,指个人努力奋斗并有所成就。晋,以“阳光普照天下,万物进达”表示万物在美好的环境中欣欣向荣。晋是众进,指社会昌明,万物长进。唯有“独进”,才有“众晋”;唯有“众晋”,才有“独进”。二者相互相成。和而不同,进而不斗,其生共荣,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环境。

解字参考《中华字通》


严师说字


进与退在本义上是相对的。进是向前移动或向上移动;退是向后移动或使之向后移动;如在军事战争方面,发起冲锋就是前进;若对战场不利,立即撒退就是退兵;若战胜了就可以进军,若打败了就叫败兵。

还可以从人来说:进是可进入,退是可退出离开。从买卖关系来说:进可以是收入或买入,退是退还或不接受。

在认识事物方面:进是进献,进贡;退是减退下降与退色。

从意义方面来说:进是进步,向前发展,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思想比较进步,比原定的好;退是思想落后,拖后腿。在事物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是事物的进化。在生物体的进化过程中,全然消失或部分残留而成为痕迹的现象的过程中,是生物的退化。

进与退还体现在数词方面的表示概数,也可称为大约数的,如上下、左右,看起来进退比较接近。


会锋书法


我特别喜欢“退即是进与就是得”这句话。理由如下:为人处世宣宽厚,虽然有时退让和宽容是建立在自己苦忧的基础上,也应把快乐让给别人。宋代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做人态度,才应是修4养品德和心性的方向。乐的结果可能转化为苦,苦的结果可能转化为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其理恰如日月星辰的旋转。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难以功成,苦尽甘来乃是不变的真理。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励人的奋发向上,但是假如过分重视名利,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无限苦恼。通常所说的“知足者常乐,”就某种意义来说显得有点消极,但是对于那些为追逐名利而贪赃枉法的人,这句话仍不失为至理名言。因为“让一步”、“宽一分”待人处世是把苦留给自己,把功把名给别人,这种牺牲精神可以求得自我的精神慰藉,也足以赢得世人的敬重,反过来这种敬重也算是自己的得吧。


兰州大学苏云老师


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进”就是“居庙堂之高”的做官,“退”则是指“处江湖之远”的为民。而在现实生活中的“进”则是指奋发向上的追求,“退”是指安于现状的平凡,其实,无论是进还是退,只要品德高尚,都是合于儒家思想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从人生的道义理解进退,大约亦合其本义了。


慎独精思


"进″可以理解为"得″,"退"可以理解成"舍″,所谓"舍得″二字,人有所"舍",才会有所"得"。


王力君


在下以为“进”和“退”是相对的,进的大方向是向前走,而退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走,退是暂时的,进是永恒的。社会总的是向前进的,但不是笔直的向前,而是波浪式前进的,个别人的脱离社会潮流,只是个例,影响不了他人和大局的向前进。


用户青之


进亦忧,退亦忧。需要审时度势,果断决定。不能进退失据,既不能贸然前进,又不能懦弱退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