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身为孔子后人中爵位最高的人,孔有德拜谒孔庙却为何被拒之门外?

尚宫女史


清朝册封的平南王孔有德之所以不被曲阜孔氏宗庙认可,拒绝其进入孔庙拜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孔有德无法有效证明自身真孔的身份。这是曲阜孔氏拒绝其到孔庙拜祭最重要的原因。外姓的朋友们可能了解不多,自古以来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以来,受后梁时期孔末(原姓刘)乱孔影响,虽然后来孔氏“中兴之祖”孔仁玉在朝廷的支持下成功地铲除孔末,但部分外姓冒姓孔氏的情况大量出现,因为朝廷有特别优待,孔氏族人有免徭役的特权。为杜绝此类情况出现,孔仁玉要求厘清内孔(真孔)和外孔(伪孔)的情况,将有没有传承有序,没有家谱等过硬的证据作为判定的标准,至于各位说的孔氏家谱中辈分排序中没有有字,以此作为孔有德不是真孔的证据,这过于武断,毕竟在朱元璋御赐辈分之前,孔氏家族也没有明确的辈分要求。尚没有听说到时孔有德要求拜祭孔子时拿的出家谱或其它可以证明自身真孔身份的证据,被拒绝入内理所应当,毕竟除了皇帝这样的天子身份,让外姓人拜祭祖宗是违背传统宗法的大忌,这不会因为孔有德的平南王身份而网开一面。



二是孔有德叛明降清,南下大肆屠杀本族人,也是曲阜孔氏拒绝其拜祭的重要因素。孔氏注重仁义礼智信,以当时朴素的历史观和民族观来看,孔有德无疑是汉奸,加上他南下手上沾满了汉人的鲜血,拒绝其拜祭也是一种对其无声的抗议和蔑视。至于各位说的曲阜孔氏衍圣公照样在明朝覆灭时转投门庭,民族大义也不存,这是事实,也不讳言。但历代统治者对孔氏更多是主动尊崇,以维护自身统治。


沧海拾遗录


按照曲阜孔家的族规,后世子孙起名字都是有统一的辈分字的:希言公彦承,弘(避乾隆讳改宏)闻贞尚胤(避雍正讳改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从这个核对,孔有德就不能证明自己是孔子后裔。


明末清初之际,世袭的衍圣公是孔胤植。他是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孔尚坦之子。 因堂伯父衍圣公孔尚贤无子,过继为嗣,天启元年袭封衍圣公。下一代衍圣公孔兴燮是清顺治五年袭封的。

如果说孔有德真的到过曲阜,孔府给他吃闭门羹,还是因为身份问题,家谱上没有他,也就没办法承认他。至于说孔府的忠于大明,而厌恶孔有德这样的“汉奸”,就有点夸张哦。

历代王朝更替,孔府都是顺应历史潮流,没有什么悲壮故事。只有金灭北宋时,衍圣公逃到南方,出了个南宗。但曲阜在伪齐、金、元,都有孔家子孙来当衍圣公,即北宗。至忽必烈时,南宗放弃大宗地位,由北宗承袭衍圣公。清初由孔府反对剃发令的文献记录,但也是给满清皇帝的报告。


几苇渡


有一天,一个清朝的王爷,回京途中路过孔府,自称为孔子后裔,想要去拜谒孔庙、孔林。本来他刚被封王,感觉风光无限,自信心爆棚,谁知当他真的去拜谒孔庙的时候,不仅被扫地出门,而且还被大骂一顿,这是为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清朝王爷的奇葩事。

今天的主角就是孔有德,明末清初的将领,本是辽东毛文龙的部下,在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后,他就带着红衣大炮投靠了后金,后来更是随着清军南下追剿农民起义军,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后来被顺治皇帝封为定南王,风光无限,但他拜谒孔庙的时候,不仅被拒之门外,而且被大骂一顿,这是为何呢?只能说孔有德太不要脸了,自取其辱。

孔有德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就是自取其辱。孔有德,辽东人,原籍山东,名中“有德”,却无德,一是为了荣华富贵,背明投金,卖主求荣,成为满清的爪牙,屠杀我汉族的百姓;二是《孔子世家谱》并没有他的名字,他却冒称为孔子后裔,臭不要脸。

孔子或者儒家讲究“忠君爱国”,像孔有德这样的败类,却冒称孔子后裔,还要拜谒孔子,就是对孔子的圣名的辱没。孔子作为先圣,天下读书人心中的神明,孔氏后人岂能让孔有德这个老鼠坏了孔子的名声,因此不仅将其拒之门外,还大骂他冒称孔子后裔。

总之,就是孔有德这种厚颜无耻之人,当了定南王,感觉自己有牛逼了,准备去找孔子攀攀亲,提高自己的身价,顺便再装装逼,最后人家孔家根本就不稀罕他,还被狠狠地打了脸,纯粹就是找虐。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没必要为孔家脸上贴金,这虽然是古往今来第一家,但孔家在改朝换代时的节操却实在不敢恭维。

比较久远的时候就不多说了,孔家的地位空前提升应该是在北宋至和二年封衍圣公时,从那之后,山东曲阜(孔家祖庭所在)先后多次被异族占据、统治,但孔家的表现如何呢?

首当其冲的是金国南侵,当时正牌的衍圣公(所谓的孔子后裔中的长房长支)携祖宗牌位南迁至浙江衢州,当时的金国统治者索性就立了留守曲阜的衍圣公近亲接了衍圣公的爵位,就此孔氏宗亲就分了南宗和北宗,而这北宗,从金到蒙元,也没见有什么帝御外辱的表现,反而衍圣公做的好好的,一度甚至出现过南宋、金、元各有一个衍圣公的滑稽局面……到了元朝灭宋,忽必烈当时把孔氏南宗和北宗叫到一起,说你们这样南北分家不是那么回事,合在一起吧,要么南宗迁回曲阜?最终才算是又回了曲阜,至于当时在蒙元的铁蹄淫威之下,孔家做了多少违心之举,固然是为了生存,但这个节操,实在是碎了一地……

再后来就是清军入关。当时天下大势变幻不定,曲阜孔家衍圣公的表现简直就是“变色龙”,那是打定了主意不给朱家陪葬,李自成闯军还没进山东,孔府就已经率先改旗易帜:供奉上了大顺国皇帝的龙位,并献马献银……

只可惜,这大顺的衍圣公座位还没坐热,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又换了江山。这次衍圣公的表现也着实拙劣了一点,满清的“剃头令”那是满满的对华夏文明、汉人气节的侮辱,但最先响应的,却是被视为华夏儒家文化发源地的衍圣公府……而同时,江南因为不愿剔头而人头落地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多少……

再往后,孔家就彻底上了满清这条船,以至于共和之后,张勋开倒车复辟时,衍圣公又一次不甘寂寞地跳出来,以为臂助……

所以,真要说曲阜孔府会因为孔有德是汉奸而大门紧闭,这个实在有点不合逻辑,最多也就是孔有德确实算不上能入孔氏班辈的宗亲,婉拒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之中的孔祥熙,不折不扣的山西人,就因为班辈“祥”,能跟曲阜孔氏挨得上,生生被抬进了孔氏宗谱,成了正儿八经的圣人后裔……当然后来蔡元培试图废除衍圣公爵位、消减孔氏经济时,当时的财长孔祥熙居中斡旋,也算是出力不少。

扯了这么多,想说啥呢……孔子他老人家是很伟大,但他的那些子孙后代却未必子孝孙贤,也不过是根普通人一样的普通人而已……

所谓的节操、气节,在生存危机面前,屁都不是……


搬不动的小强


清朝的历史中一共封了五位汉人王,孔有德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还是五位汉人王中第一批被授予王爵的,可见其地位的特殊。

孔有德的老上司是毛文龙,原本归属在明朝的统辖下。

不过在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后,孔有德对明朝的忠诚开始发生了变化,在一系列的变故过后,对明朝怀有着巨大怨气的他就率领着自己的部众以及大批女真人没有的火器投靠到了女真人部下。



当时在听闻孔有德投靠自己的时候,女真人的首领皇太极显得非常激动。

当时他率领着女真人中最位高权重的一部分人来到了驻扎地外十公里的地方,用最高礼节迎接了孔有德,可谓是给足了他面子。

因为孔有德在清朝建立的过程中为他们建立下了巨大的功勋 ,所以在清朝建立之初,孔有德得以被封为了王。

孔有德被拒绝进入孔庙的故事

清朝是在东北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建立的,后来在皇太极死后,他们在多尔衮的率领下打入了山海关内,和李自成等农民军以及南明的军队争夺起了中原江山。

在这个过程中,孔有德也一路率领着自己的部众参与进了战争之中。

而孔有德入关后,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于屈大均的《皇明四朝成仁录》。

这个故事里讲到孔有德在路过山东曲阜的时候,专程来到了孔林,声称自己是孔子的正统后人,想要进入孔庙中参拜自己的老祖宗孔子。



不过对于孔有德想参拜孔子的请求,孔家人并没有答应,而是在大骂一番孔有德冒充孔圣后裔之类的话后,拒绝了他的入内。

而在被拒绝后,孔有德也没有发怒的想要做什么。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虽然孔有德手握重兵,但是孔子在古代的地位非常超凡,即便当时处于改朝换代的混乱关头,在清朝对孔子后人一如既往的态度中,孔有德就算再如何生气,也是不能对他们这些圣人后裔做什么的。

历史中见风使舵的孔子后人

我看到很多人说孔子后人是因为看不起孔有德背叛明朝、投靠外敌的不忠不义,所以才拒绝了他这个有辱圣人家风的叛徒进入孔庙。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成立的。

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一下孔子家族多年的传承历史,就会发现孔有德的背叛行为在孔子家族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那是50步和100步的对比。

孔子家族地位的尊崇性是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确定下来的,在汉朝建立后,刘邦就授予了孔子后人一个世袭的爵位,初步确定了孔子后人地位的尊崇。

后来又到了汉武帝时期,从汉武帝时开始,因为独尊儒术的原因,孔子的地位瞬间拔高了无数倍,孔子的后人在这股历史大潮中也随之水涨船高,地位上升了许多。

虽然后来汉朝灭亡了,但是孔子后人地位的尊崇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无论王朝权力如何的更迭,都不影响他们地位的丝毫,在每一个年代,他们都得到了历任皇帝的优待。

如果他们真的在乎什么忠义两全之类的说法,他们其实早就被混乱的历史大潮给淹没在了历史的角落中,又怎么可能一直流传到后来的民国,至今仍然存在于台湾?

孔子家族在历史中的大分裂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朝的时候,孔子的家族曾出现过一次长时间的分化。

在北宋被金朝灭亡后,孔子的正统族人并没有留在山东坐以待毙,而是带着大批嫡系族人跟随着宋朝皇族一同渡过了长江,在南宋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孔庙祭祀孔子。

而在孔家族人南迁后,后来的伪齐和金朝并没有就此放过孔子后人这个充满诱惑性的招牌。

接下来他们从孔子家族的旁系子弟中找来了一个人,让他继承了孔子家族族长的位置以及衍圣公的爵位。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孔子家族开始分化成了两支,一支存在于南方,一支存在于北方,都自封为正统,谁也不认谁。

后来在元朝崛起后,金朝南逃,被金朝册封的衍圣公随同金朝皇帝一同南逃,在元朝重新扶植了一个衍圣公出来后,当时就出现了三支不同的孔子后代派系。

而在元朝相继灭掉金朝和宋朝之后,他们并没有除掉其他两支派系的家族,而是把他们和自己手底下的派系合而为一,让他们团聚了起来。

在度过了这次巨大的变化后,孔子的家族接下来就平淡度过了几个朝代。

在清朝军队打到山东的时候,在清朝的有意招揽下,他们也随之向清朝奉上了他们的归降表,平稳地度过了这次江山变更。

孔家和孔有德其实是同道中人

有人说,让任何一个人掌管孔子家族,为了家族的未来着想,谁都会和历史中的孔家人一样做出一模一样的举动,因此我们不必对他们所做出的行为有任何的苛责。

这种说法也无可否认,不过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很多人所说的“孔子家族人看不起孔有德背叛故主”的说法就不成立了。

既然他们可以为了自己家族的保全归降,那孔有德又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未来着想而归降敌人呢?

从这方面来说,孔子家族人当时是没有资格、也不可能因为孔有德的品性问题拒绝他参拜孔子的,而是因为他们不承认孔有德的孔子后裔身份,才拒绝了他的入内。

身份才是一切的根本,至于其他,在他们看来则是另谈。

所以说这就是孔有德被拒绝进入孔庙的原因,虽然他一直自称是孔子的后人,但是孔子的正统后人根本不承认这一点,因此他们才拒绝了孔有德进入孔庙中祭祀孔子。


孤客生


无论这件事情是否发生,可以先来讨论孔有德是否是孔子后人。

孔氏并非只有孔子一派。孔氏后裔向有“内孔”(亦曰真空)与“外孔”(亦曰伪孔)之分。所谓“内孔”就是孔子后裔,“外孔”即同姓不同宗的孔姓。外孔的来源主要有二种,一是同姓不同宗的孔姓,二是五代时期孔府庙户孔末的后代,孔末本姓刘,因进孔府当差而改为孔姓,系仆随主姓。

内孔与外孔有几种区别:

其一,不同祖共宗,外孔有因仆随主姓而姓孔;其二,内孔属圣裔,别立户籍,例不归有司管辖,而外孔则属民籍;其三,外孔不能续入孔氏宗谱;其四,外孔部分曾为内孔庙户,与内孔有主仆之分;其五,因孔末之乱的原因,内孔与孔末后裔世为仇敌。

族谱中的真孔与伪孔

对于外孔,“不准其随行辈取字,以免混淆”,并且如有发现冒宗,则会从严治罪。

而内孔亦有区分,居住在曲阜及附近的有“二十派、六十户”之分,而曲阜以外的则称“流寓户”,如第三十五代孔贤居于河南宁陵而称宁陵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乱岭南而称岭南派,据统计,孔子后裔几乎在全国都有分布。

孔氏后裔以衍圣公为首,数年纂修一次族谱,并且会派员前往各省查询支系。对于具体规定,明代暂未查询到相关史料,《清实录》中倒有相关的记载:

“确有支派可考者,随时查辑。若其同宗散处各省,系次既属遥远,势难逐一清厘,徒使差委之人,藉端滋弊,嗣后应示以限制。”(《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七十三)

意即如果可能是圣裔支派,则衍圣公会派人查询,再者,朝廷似乎对外省圣裔支派并不是很赞同查找。

综上,孔有德即使拜访孔庙被拒,也是有理由的,因其并不一定是孔子后裔,原因有两点:

第一,孔有德并未按照既定字派取字,所以首先排除他是已知的孔子后裔;

第二,即使孔有德可能为孔子后裔,也应先由衍圣公府派员去查明,如果孔有德是外孔,甚至说如果是孔末后裔,贸然让其进入孔庙,则对孔子后裔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事实,内孔与孔末后裔可算是世仇。


楚邾


民间有传说说,在明代末年投靠满清政府,后来被顺治皇帝封为定南王的孔有德,曾经前往山东曲阜孔庙,希望认祖归宗,但是被孔家人拒之门外。


有人说,这是因为作为天下读书人领袖的孔家人,看不惯孔有德背弃明朝投靠满清的"汉奸"之举,那实际上这种说法是行不通的。


孔有德真的到过山东曲阜吗?这个不太确定。

好,跳过,就算孔有德真的来到曲阜,准备认祖归宗那,孔家人会以孔有德有"汉奸"之举,而拒绝他进入孔庙大门吗?

答案是不会的。

(孔有德)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2000多年,一个个王朝倒了又建,建了又倒,皇帝都换了好几百个,唯有孔家一直屹立不倒,反而随着孔老夫子一起地位步步高升,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孔家人一直在各个势力之间左右逢源。


明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四起,当李自成的大顺军刚刚进入山东时,孔府人就曾经表示,愿意尊奉大顺国永昌皇帝,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结果没几天,清朝入关打跑了李自成,衍生公孔胤植立刻让顺治皇帝敬献了一篇《初进表文》,大概意思就是我很听话,欢迎欢迎。

(衍生公孔胤植)

要让这样的孔府以之前说的原因拒绝孔有德,显然不可能。


那如果孔有德真的曾经去过孔府,为什么会被拒绝呢?


相信大多数人家里起名字,还会用到老辈里规定下来的什么辈分,用什么字的习俗。孔家作为一个大家族,当然也有这种规定,给后世的子孙起名字是他们规定了30个字——希言公彦承,弘(后改为“宏”)闻贞尚胤(后改为“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做辈分,而且按照一般来说,用作表示辈分的子要在名字的第二位,紧跟着姓。

天下姓孔的多了去了,又不只是孔子一脉,显然这里面没有孔有德的第二个字"有",所以孔有德很难证明自己是曲阜孔家这一脉的后裔。


一盘拉条子


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遭拒一事是否真实存在本就存在争议。孔有德,清初著名的“三顺王”之一,原为明朝边将,明崇祯四年发动“吴桥兵变”后不久投降后金,受封恭顺王。清顺治六年,改封定南王。顺治九年,为南明李定国部所败,自刎身亡。虽然是贰臣,孔有德对新主子还算是忠心耿耿,死得也还是颇有气节的。因此,清世祖对他也给予了足够的礼遇,谥“武壮”。两年之后,其女孔四贞奉孔有德遗骸返京之时,清世祖命在京三品以上官员郊迎,并给予厚葬。



细心之人想必会发现,孔有德的字辈“有”和他儿子孔廷训得字辈“廷”根本不在孔子后裔“希言公彦承宏(弘)闻贞尚衍(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字辈之中。众所周知,孔子后裔是有着严格字辈的,尤其是在近代之前,这个字辈是相当严格的,不是姓孔就可以随便使用的!包括近现代的名人如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辉等等孔子后裔,其字辈都是非常明确的。即便是改名者如老人家的亲家孔从洲将军,其谱名祥瀛也是遵从了孔子后裔字辈的。他的公子、也就是老人家的姑爷孔令华先生的名字也延续了这个字辈。但是,孔有德的名字却不在这个字辈谱之中。因此,孔有德要么改名了,要么他根本就不是孔子后裔。史籍中没有关于孔有德改名的记载,而且在那个时代,圣人后裔是极大的荣光,孔有德根本没有改名的理由。更何况,即便改名了,孔有德也应该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公开自己的辈分。可是,并没有。可见,孔有德的孔根本不是孔子的孔!



关于衍圣公孔氏家族,有内孔和外孔之分,内孔是孔子的后裔,外孔是同姓不同宗者和“孔末乱孔”的孔末后裔。五代十国时期,孔氏家族的家奴孔末利用乱世无人顾及孔府的机会,几乎杀绝了曲阜的孔氏后裔,俨然以孔府主人自居,主持孔子祭祀。大宗孔光嗣之子孔仁玉侥幸逃脱,长大后将“孔末乱孔”之事公诸于众。后唐明宗李嗣源查明后将孔末处死。但是,孔末的后裔却没有被杀绝,于是便有了这一支孔姓后裔。正是因为有了“孔末乱孔”事件,此后的孔氏家族对于内孔和外孔的区分相当严格。外孔又被称为“伪孔”,是不能载入孔氏家谱的,自然也不能使用孔子后裔的字辈。孔有德很可能就属于外孔,或者是同姓不同宗的孔姓,又或者就是孔末的后裔也未可知。但是,孔有德是孔子后裔的可能性应该说是相当小的。



如果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的事情是真的,那么也很好理解。他本来就不是孔子后裔、又不是文臣,一个武将祭孔,除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真想不出其他理由。如果衍圣公同意孔有德的要求,无异于是变相承认了孔有德的孔子后裔身份,给予外孔内孔的身份,这是内孔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至于有人说衍圣公是因为孔有德的汉奸身份而拒绝其请求,恐怕站不住脚。但凡遇到改朝换代,除了孔氏南宗始祖——衍圣公孔端友之外,几乎都选择了向新朝投降!如果论汉奸,时任衍圣公孔胤植同样应该属于汉奸之列。以五十步笑百步,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不过,个人认为,所谓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遭拒一事很可能并不存在。首先,孔有德一介武将,莫名其妙拜什么孔夫子?其次,孔有德从降清之后,一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充当着清王朝剿灭南明和其他割据势力的急先锋,哪有闲工夫去曲阜拜谒孔庙?其三,孔有德作为外孔、又是高官,他不可能不知道衍圣公家族对外孔的不待见,根本没有理由自己去找不自在、自取其辱,不是吗?至于提问者说所谓孔有德是孔子后人中爵位最高者,其本身就有待商榷!外孔虽然也姓孔,却根本不能算作是孔子后裔。


农民工歪说历史


明末清初之际,世袭的衍圣公是孔胤植。他是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孔尚坦之子。 因堂伯父衍圣公孔尚贤无子,过继为嗣,天启元年袭封衍圣公。下一代衍圣公孔兴燮是清顺治五年袭封的。孔有德这种投降行为,不仅让明朝在辽东完全失控,而且在红衣大炮及战船上给了清军极大的支持,加快了清军南下灭亡明朝的步伐。

孔有德想要拜谒孔庙,确有其事,但是却被“孔氏族人”关闭大门,不让他进,甚至是呵斥孔有德冒充孔子后裔。

这里面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孔子是后人在明朝时期,专门由朱元璋制定了行辈“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偏偏孔有德一个都不符合。

孔氏注重仁义礼智信,以当时朴素的历史观和民族观来看,孔有德无疑是汉奸,加上他南下手上沾满了汉人的鲜血,拒绝其拜祭也是一种对其无声的抗议和蔑视。至于各位说的曲阜孔氏衍圣公照样在明朝覆灭时转投门庭,民族大义也不存,这是事实,也不讳言。但历代统治者对孔氏更多是主动尊崇,以维护自身统治。


古今历史观文


因为曲阜孔家的后世子孙起名字都是有统一的字辈(也叫做字派)而孔有德的“有”字不在其列所以孔有德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明末清初的孔氏字辈六十四代以上只到“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六十五代以下行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刚刚确定,“希”字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的五十五代,之前并无统一字辈,而50几代后裔完全可能产生若干辈的年龄差别,用字辈来判别孔有德是不是孔子后裔并不可靠也并不能成立——当然,这个逻辑并不能反过来,也就是并不是说有证据证明孔有德是孔子后裔。

再看衍圣公的政治立场,64代衍圣公孔胤植(后因避清世宗胤禛之讳,在历史记录中改名衍植)在顺治帝从盛京迁都京师(所谓“定鼎燕京”)的第二天即上表表示归顺,此表名《初进表文》,内容如下:

当然,硬要为衍圣公辩解,上述也可以说只是官样文章,只能证明衍圣公和曲阜孔氏在暴力机器面前低头,如果径直认定衍圣公及其家族死心塌地打算“为王前驱”也许过苛了,但是,这至少可以反过来成为一个坚实的佐证:

如果孔有德真的去拜谒孔庙,假使他走公对公的路径(之所以加这么一个条件,原因后叙),衍圣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会或者不敢将其拒之门外的。

再看孔有德是不是曾经拜谒孔庙?

孔有德拜谒孔庙的说法,见于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的记载:

崇祯间有三叛臣,其首恶为孔有德。以先降得为稗王,国变后道经曲阜,欲入谒先圣庙林,孔氏宗人阖门弗纳,且叱其冒称圣裔。呜呼!是真能知先人《春秋》之旨者哉!

就是说孔有德经过曲阜的时候,不但想拜谒孔庙也想拜谒孔林,而曲阜孔氏全家(阖门此处有歧义,也可以指关闭门户)都不接纳他,还大声责骂其冒充孔子后裔。

屈大均(1630—1696)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也是抗清志士,《皇明四朝成仁录》是他不顾清廷的禁令,撰写的歌颂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也包括对抗李自成等义军的明朝官民)的书籍,此书中称明朝为“吾朝”,避明朝皇帝“校”、“检”、“常”等讳,其政治立场非常鲜明。

上述所引文字出自《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四《西宁死事传》,屈大均是在歌颂孔子后裔为国捐躯之后写的这段文字,用孔子后代坚守春秋之义(主要是指贬斥乱臣贼子)来羞臊假冒圣裔的孔有德。

但仅从史料角度,这是一个孤证,身处广东、国变时只有15岁的屈大均得知此事大概率出于传闻,并不确凿。

除此之外,并没有重要的史料提及此事,因此,孔有德是否真的试图拜谒孔庙孔林还是一个疑问。

相对而言站在清朝方面立场的《吴耿尚孔四王合传》是这么介绍孔有德的:

孔有德,至圣裔也;原籍山东,徙居辽阳。

前面之所以说假使他走公对公的路径,衍圣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会或者不敢将其拒之门外的,指的就是在清朝官方为其孔子后裔身份背书而以旨意或其他方式帮助孔有德拜谒孔庙孔林,衍圣公及孔氏族人是不敢违拗的。

即使存在孔有德私人行为拜谒孔庙孔林这种情况,曲阜孔氏闭门不接纳他,还大声责骂其冒充孔子后裔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当然,可能性不大并不代表完全不可能。以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1648—1718)为例,在康熙帝祭孔后破格授予他国子监博士官职之时,他为“不世之遭逢”受宠若惊,准备“犬马图报,期诸没齿”;但另一方面,他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朝遗民结为知交,对南明兴亡的历史也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创作出著名的《桃花扇》。

由此可见,曲阜孔氏家族至少其中个别人士对明亡清兴的体认、态度和立场是复杂而多元的的,也不排除有名义上归顺清廷的孔府人士在孔有德试图拜谒孔庙孔林的时候给予其难堪,只是,这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而说到底,某些代的衍圣公的具体作为,对作为思想家的圣哲孔子的崇高和伟大,也并没有任丝毫的撼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