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闽南语和客家话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区别?

牧羊人143990912


北方多叫口音,南方才是方言。

中国方言有很多,比如有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吴方言等等。而众多方言区内又可以分列出很多方言区。如漳州话、广府话等等。

今天来简述一下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形成过程。



先说闽南语,这并不只是一种口音。它全是一个大语种,也有很多片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部分潮汕地区(特别是汕尾,简直就是闽南话的粤语腔调)、雷州半岛、海南岛、浙江苍南等等。这些都属于闽南语的方言区,但口音和形成过程都稍有不同。

闽南语最普遍的分别是泉州话和漳州话,泉州话在学术上是标准腔,而它们的形成有两次语种改革历史,也就是两次移民潮。

第一次追溯到晋朝人入闽南,五胡乱华时期,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黄陈郑丘何胡)逃难到福建泉州,他们把当时的三世纪的古汉语转变成了后来的泉州话,也是将吴楚方言和当地的越语融合在了一起。

第二次是唐高宗时期,福建南部蛮夷动荡,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平定战乱,这批人也带来了七世纪的中古汉语,也就是中原的河佬话,后来逐渐成为了漳州话。



泉州话和漳州话都属于闽南语,但腔调不同。厦门话里大多都是将泉州话和漳州话混杂在一起,而台湾北部是泉漳混合腔,中南部沿海是偏海口腔。台湾自然也是名副其实的福建省直辖市!



再说客家话,这也不只一种腔调。这么说吧,南方地域很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拿存在感最低的江西省举例,一个省里面有赣语、客家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古汉语和徽语。也就是说你让一个南昌人和赣州人坐一起都说方言是很容易甩头就走的。

客家话口音有很多,梅州话、贵州话、河源话、赣南话、汀州话等等。有意思的是客家话是“太平天国”的国语,还是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客家人是真的很强大。同时也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台湾同胞说的话也是中国文化融合的结果,这些台独要是总想着搞事,那以后就别说话了吧。



客家话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和赣南。梅州也称之为客家话的发源地。

有研究表明,客家话的形成也是古代战争的移民潮,客家人祖辈是属于中原汉族。在南宋时期开始定型。北方南迁的汉人和居住在闽、粤、赣交界处的原住民畲族融合,最后形成的客家方言。

所有方言里,粤语继承的最好。因为有广为流传的粤语歌曲以及独特的白话文汉字,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文化输送知名人士带动,所以当代人也以学粤语为新潮流,自然也带动了粤语的发展和继承。

而客家话就没那么好运了。客家话被认为是全球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各地文化交融,年轻人自小学习普通话教育,再加上娱乐和新闻传媒的普及,客家话都得不到好的传播,很多客家人已经开始转向粤语和普通话。经济全球化之后,很多客家人联系更为密切,海外同时客家人,竟然交流困难!

方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方言文化的缺失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保护不加以重视,另外一方面是教育的缺失。古文化追求百花齐放,而如今都为了追逐时代单一的步伐,去充当机器人的工作和生活。

东窗点评:

有一个小孩,普通话说不好,被同学们嘲笑了。他的父母告诉他,我们的方言是一种很美的语言,当他尝试着把方言分享给同学们的时候,又被同学们嘲笑了,都称他说是鸟语。

他委屈的在角落里哭泣,一位美丽的老师过来安慰他:普通话是你需要学习的技能,但你的方言却是你祖辈为你留下来的血液,你应该为它感到自豪。你承担着继承的责任,相比平凡的别人,你任重而道远!小孩听过之后,咬咬牙拥抱了老师,开心蹦跳着回了家。

小小的年纪说着传承了千年的语言,这是我们想看到的最美画面!


东窗热搜


1、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有争议)我觉得有可能是河佬话。是闽语的分支,和闽北话,闽东话,很多只是音调不同而已。

大多学者认为起源于泉州莆田一带,这边出土了大批晋代墓,大多没有墓志铭,风格都是中原风格,专家考证大多相当于现在的中产阶级,不是士大夫阶层,当然有几处将军墓,但不是很有名,至于传说故事,没有确却的证据不好说。我推测北方战乱大多南下到江淮地区避难,上层人士占领了肥沃的平原地区,比较低层的将军与人民只能继续南下寻找耕地了。古代交通以水路为主,人口主要聚集在河流旁。一部分南下到闽江流域的平原地区,与当地原住民交流形成闽东话。一部分南下到晋江流域平原地区,与当地人融合形成闽南话。由于离中原较远,生活比较安定,人口发展的比较快,就继续南下漳州九龙江流域,发现那边不少原住民,起兵反抗,这时已是唐代初期了,所以就有了朝廷派陈政陈元光开漳的故事,建置漳州后于唐元和十一年第一个进士(周匡物)登第。可见当时闽南话已经定型。

2、客家话:很多学者认为起源于福建汀州府,吸收当地人民山地文化融合而成。

一般认为,南宋时客家话已初步定型,但直到20世纪才被定名为客语。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力比较大。南宋庆元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在《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


小彬纪胜


语言是人类文明、人类活动交流工具。如果您也是大汉民族子裔,理应坦然面对史实、面对事实的话,必须坦承: 源自中原河洛语系的闽南语最早的落脚地与发源地在闽南同安(图 1)!

闽南语发端于闽南同安已有2,100多年历史。其最后在闽南定型 (图 1),並广泛地传播至海外不迟于公元十世纪(唐末)。

福建闽南两千多年来,流传着: ‘’未有同安(闽南),先有🌹🌹🌹许督🌹🌹🌹。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命左翊将军许濙率兵5万, 自中原许州入闽平叛。闽越之乱平定后,朝廷为了消除隐患,强迫闽越土著迁徙江淮一带。平叛后许濙奉旨“永镇斯土”,驻军同安营城,任“镇闽都督”,镇守闽越全境 (图 2)、(参考文献见同安博物馆馆藏)。

自此,这支中原将士及其家眷落藉闽地,成了入闽扎根第一批汉人,更是闽南语言与闽南文化推行中原先进耕耘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引进中原文化,启蒙思想。许将軍子裔开枝散叶,繁衍后代,遍及同安、金门、厦门、龙海、漳浦、云宵、诏安、潮汕,进而扩展至雷州半岛、海南、台湾、东南亚 (图 1、2、3)。

史载宋代同安县城"西桥"---石板梁式大桥又名"西安桥"乃是许濙将军裔孙许西安捐建督造。当代著名的裔孙有菲律宾首位亚洲民选女总统科拉桑(许寰哥).阿基诺,前台湾考试院院长、台北市长许水德,马来西亚首席部长许子根,瓜瓞绵绵。可见许濙将軍带领的5万中原将士及他们来自中原的家眷 ‘’永镇斯土‘’(闽越),对福建、对闽东、对闽南开疆劈土的历史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许濙征讨部队将士及其家眷,乃汉人历史上,开发福建东部、中南部、开发闽南的开山鼻祖,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相比于衣冠南渡的晋人,开发晋江、莆仙、闽东、闽南地区的北来汉人,至少早了几个世纪 (图 2)。

世界航海史显示阿拉伯人接过古代希腊人的航海探险接力赛,沿着印度、远东海上之路而来。及至公元十世纪(唐末),伟大的阿拉伯航海家日记详细地记载他们一路东来的境遇。当他们的船队路过南洋的苏门答腊时,发现那里已经有闽南话定居的居民点,可见闽南话最后定型至少不迟于公元十世纪 (唐末),而且其范围早早超过现有的中国国境 🇨🇳 (图 3 ) 🇨🇳了。试想想看,连世界航海家都可以鉴别闽南语居民的定居点,可见那时闽南话已经多么popular!

陈元光(唐初)、王审知(唐末) 这些迟来整整800年、1,000多年的后来汉人,虽然挂着什么"开漳圣王"、什么‘’开闽王‘’之类,堂而皇之桂冠北来汉人,充其量只是其本族姓氏,而绝非真正历史意义上的大汉民族入闽、入漳开疆拓土的开山首领。巧合的是: 这些后来汉人与先前披荆斩棘的许濙将軍5万将士及他们的家属‘全是来自中原,都是古代河、洛语系。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源自一脉,语言自是一脉相承、一脉相传。后来者的加盟所产生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巩固与拓展闽南人的实力与声势!著名的历史学家、前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教授名著《华侨历史500年》明确指出,二战之前的500年内,世界海洋贸易的语言是闽南话,而不是英语。

国内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学者鹦鹉学舌喊着"这3大商帮,那个4大商邦"的。试问: 中国有那个商帮有闽南 (闽南、潮州) 商帮语言做过世界海洋贸易的通用语言工具500年的?------ 一个都没有,连正港普通话都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只有🌹🌹🌹闽南话才是真正的海洋文明王者之冠!‘’





海蛮牛


其实最早的源头就是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士族南迁,中原人大量入闽。

永嘉之祸,洛阳遭到最严重的破坏,几乎化为灰烬。晋朝的官民不堪忍受,大量南逃,《晋书·王导传》记:时“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史称“永嘉南渡”。其中豪门仕宦举族入闽,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大姓家族,也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此次南下,也把洛阳话带到了南方。据史籍记载,北来的士族之间必须说洛阳话。东晋的宰相王导为了联络南方士族,常常说吴语,北方的士族耻笑说,王导没有什么特长,只不过会说吴语罢了。这一方面说明北方的士族居傲自恃,另一方面说明东晋王朝初年,建康一带两大方言的冲突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曾经有过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当然是以王室和众多的北方人的方言取胜了。本来建康的土话是吴方言,自从洛阳话入主以后,经过长期的融合,建康土语逐步被吸收,到南北朝时已基本演变为中原通语。

所以那时说北方话表示身份高,他们贬南方话是“鸟语”。南方人也就以学会北方方言为时髦。其中主要代表当然是洛阳话,甚至会说河南、陕西一带的话,都显得高贵。《晋书·谢安传》说:谢安读书时带有浓重的洛阳腔,因为有鼻炎,使得发声重浊。江南名流爱其音色之美,纷纷模仿,可怎么也不像,有人就捏着鼻子来学。“洛下书生咏”竟成一时风尚。更有甚者,家里死了人,要大哭,也要学北方腔调,“乃有遭丧者而学中国哭者”。那时南人把中原一带称“中国”,学“中国哭”就是学北方人的哭法。


易无知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

第一次: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

第二次: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第三次: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来自唐代的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他们用唐代的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作「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客家话的形成,与客家人历史上的几次大迁徙移分不开。客家先民原本主要是河南一带的中原士族。那时他们讲的是中原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河洛雅音,是当时北方地区通行的交际语,是北方官语,又吸收了当地的吴楚方言,从而产生了新的次方言“江淮官话”。这就是今日客家话的源头。

唐代末年,客家先民再次南迁,进入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居住。他们在南迁和定居后,与当地百越人和畲、瑶等民族的共处融合中,又不断吸收了古越语、瑶语、畲语和赣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方言。

南宋时期,客家先民在闽、粤、赣边区定居以后,随着这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汉族新民系客家人形成了。同时,作为这个民系的共同交际工具客家话,也在这里基本形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