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經常在朋友圈晒娃的父母多半沒本事,這些理由你無法反駁

經常在朋友圈曬娃的父母多半沒本事,這些理由你無法反駁

朋友圈曬娃是一種病?分享的本質是自戀性質的炫耀


經常在朋友圈曬娃的父母多半沒本事,這些理由你無法反駁


“自戀”在英文中叫narcissism,來源於古希臘神話。傳說美少年那喀索斯愛上了自己的水中倒影,每天對著水面自我欣賞,最後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水仙花,於是人們就拿他的名字“那喀索斯”作為自戀的詞源。自1898年起,弗洛依德等心理學家把這個詞挪用到臨床精神病學上,作為一種人格特質進行研究。1968年,美國心理分析學會把自戀定義成:“一種把心理的興趣集中在自身的病態現象”。


經常在朋友圈曬娃的父母多半沒本事,這些理由你無法反駁

心理學家們認為,自戀人格的形成,來自人們遭受了情感挫折的童年經歷。1914 年,弗洛伊德寫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論自戀》,他把自戀分為原始自戀和繼發自戀。人們在嬰兒時期的自戀叫原始自戀。嬰兒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一哭就有奶吃,一叫就有人來哄,父母都是為他服務的。這種原始自戀是人們生存的本能。隨著嬰兒逐漸長大,愛自己的慾望會轉化為愛他人的能力,如果這個轉化過程中遭受了挫折,比如得不到父母的關注,或者被父母貶低,孩子就會用幻想的自我意念來補償自己受損的自尊,就像那喀索斯那樣,把理想化的自我當成愛的對象,這就產生了繼發自戀。從精神病學臨床意義上看,繼發自戀是一種病理性自戀。

經常在朋友圈曬娃的父母多半沒本事,這些理由你無法反駁

在弗洛伊德之後,有不少心理學家對這種自戀理論進行了修正和完善,但是大體上,他們都認可原生家庭對自戀的影響。自戀的一個典型表現是“過分痴迷外表美”。早在1988年,美國心理學家謝利•泰勒就指出,自戀者具有一種自我提升、自我美化的認知傾向,他們會把理想化的自我當作真實的自我來看待,就像一隻自戀的小貓照鏡子,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是一隻威猛的大老虎。

經常在朋友圈曬娃的父母多半沒本事,這些理由你無法反駁

自戀測評得分高的人,會在facebook上放更迷人的照片,會花更多時間來打扮自己。他們認為,修飾過後的外表才是自己的真實相貌,並且對這種自我美化的真實性深信不疑。在美國著名的圖片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標籤為“我”、“自拍”的照片超過了3.64億張。網友上傳了這些照片,而且,這些照片絕大多數都事先做了美顏處理。美顏軟件把我們的“實際相貌”修飾為“期望相貌”,而自戀者會在內心深處相信,美顏後的相貌才是自己實際的樣子。

經常在朋友圈曬娃的父母多半沒本事,這些理由你無法反駁

身為父母,我們要教會孩子,善舉是每個人的素養的一部分,就像每天的衣食住行一樣,不要將自己的善行整天掛在嘴邊,其實,父母更應該做好孩子的榜樣,不能自己處處炫耀,卻要求孩子獨善其身。

也別處處在朋友圈炫耀孩子的成績、照片、生活……家庭教育要注意健康曬娃,如果炫耀過度,會招人生厭,敢問父母們,你們這樣曬娃,經過娃娃們的同意了嗎?孩子真的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嗎?

經常在朋友圈曬娃的父母多半沒本事,這些理由你無法反駁

問題的實質不是曬不曬給別人看的問題,是家長沒有經過孩子同意,就拿孩子的照片、視頻曬的問題。可馨育兒說,很多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而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慢慢地演變成,曬娃是父母的事情,與孩子無關,也不需要地算孩子的感受。

經常在朋友圈曬娃的父母多半沒本事,這些理由你無法反駁

孩子一天天長大,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他們不樂意了,父母憑什麼不經過自己同意,就到處亂曬呢?不能這樣,必須要經過孩子同意,孩子也是獨立的人,擁有選擇權,父母給出正確的引導,但不可強加或支配孩子自己的選擇。記得小時候,真的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這樣,90後逢年過節,家裡有客來,總會被拉出去,當著客人的面表演節目,心裡是一萬個拒絕,心不甘情不願。

父母要懂得理性曬娃,孩子是個獨立的人,不是你的附屬品或私有財產。做一個低調、理性、不炫耀的人,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教養。

經常在朋友圈曬娃的父母多半沒本事,這些理由你無法反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