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农村俗语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其中有什么道理?

鹿塬农事


农村俗语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其中有什么道理?



农村人虽然文化水平有限,但是他们生活经验丰富,根据经验总结出来很多俗语老话,这些俗语老话都能简明扼要的表达一种观点,说明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不说其它的,就来说说农村俗语: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这句话有什么道理。

夏不坐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天不要坐在木头上,因为夏天高温,木头被太阳晒得发烫,人如果坐在发烫的木头上,那种滋味可想而知;夏季多雨潮湿,木头经过日晒雨淋,就会发霉滋生细菌,并且会腐朽,如果坐上去细菌和湿气容易入侵体内,引起疾病。同时坐在朽木上也不安全,万一朽木承受不了人体重量,突然断裂,人就会摔下来,所以说夏天不要去坐木头。

冬不坐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冬天不要坐在石头上。众所周知,冬天的石头特别的凉,如果冬天坐在石头上,就会受凉感冒,所以冬天不要坐在石头上。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这句谚语是农民生活经验的总结,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句话并不过时,在如今农村的生活中依然适用。


豫南小平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教室里都是石桌子,石凳子。北方的冬天,寒风刺骨,又因为烧不起煤,取暖炉子也常常是摆设,所以上课坐在石板凳上,那叫一个冷!那冷气穿过单薄的棉衣棉裤都能渗进去。两个屁股蛋子奔跑一路回家都缓不过劲儿来,用手一摸就是两个冰球!

所以我们对冬天的石头已经有了条件反射!直到现在看到题主的题目,屁股都嗖嗖的冒冷气呢!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这是一句农民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就像我们小时候坐冷石板凳的经历一样,因为受过伤害才会刻骨铭心!



夏不坐木

这种感受我们也是有过经历。夏天农村人爱在院子里树下放一些小木凳子,吃饭的时候就可以端出碗来乘凉。如果正好赶上下雨没有拿回屋里的话,那这些小木凳子就会被淋湿。等雨停了你再去坐的时候,就会冷不丁的坐一屁股的水。这些小凳子表面上看着是干的,而其实木头它是具有吸湿性的,坐一屁股的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坐一屁股的水是小事,如果你马上起来透透风也就好了!可是如果你坐不了一屁股水,却只有一股湿气的时候,你更会麻痹地继续坐着。这个时候,湿气就会侵入你的体内,不知不觉中引起你的经络不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痔疮,和一些皮肤病甚至风湿性关节炎!

所以老人们才提醒人们,夏天的时候千万要注意警惕户外的湿木,包括凳子和草地,还有树干等等。



冬不坐石

冬天坐石头的严重性远不止像前面提到的那两个冷屁股蛋子。坐冷石头还会伤及人的根本~肾脏,导致人们的新陈代谢失调,出现泌尿系统疾病,尿频尿急那都是轻的。

综上所述。这句“夏不坐木,冬不坐石”的俗语,意在提醒人们,要从生活细节方面注意养生和保健。

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质量空前提高,夏天和冬天怎么坐?坐什么?仍然都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这样的时刻,这句老话的意义也更加凸显出来了。

其中的道理那就是生活的哲学。谁学会了遵从自然,按四季运行规律办事,懂得自然科学知识,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谁就是生活的赢家!

觉得不错,点个关注,点个赞哦!您也坐过这样的冷板凳和湿木头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感受!


村姑说村事


在南方湿气大,夏天坐木头上,人会生病,湿邪上身。因为我们北方人不懂这些,有一次刚下过雨,朝凉亭椅一躺!半小时以后,浑身沉重,头抬不起,无精打睬!我感觉自己生病了!后来去理疗拨罐才好。

冬天石头凉,坐石头上感觉冷,热量被石头带去!木头的温度高,传热慢!所以冬天 坐木头上舒服,夏天坐石头上舒服健康。.


草药佩兰


由于我曾经饱受湿疹困扰,因此看见这个题忍不住想说几句。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一句中医俗语。

冬不坐石

因为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很多动植物在冬天都会冬眠,人虽不冬眠,但也是阳气藏于内。


冬季养生最重要的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的原动力,阳气藏于内,指的就是藏于肾脏。由于冬季比较寒凉,人体需要有足够的热量和能量抵御寒冷。

而石头具有聚温性和传导性,属阴邪,尤其在冬季十分寒凉。如果久坐,石头上的寒气就会侵入肾脏,导致肾气不足,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心慌气短,乏力等。

所以,在冬季尽量不要坐在石头上,还要注意保暖,远离寒凉的东西。


夏不坐木

进入夏季后,气温升高,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木材质的东西会吸收水分,特别是久置于外的木材质,经太阳塞后,里面的潮气就散发出来了,人坐在上面,潮湿气就会侵入身体,从而受湿气困扰,特别是风湿和湿疹。

如果已经被湿气困扰,一定要多运动,多用热水泡泡脚,逼出湿气。

我是袜子哥,在此祝朋友们四季安康!


袜子哥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什么道理?

其一,从养生之道来讲。

看看《黄帝内经》怎么说“冬病”“夏病”吧。

《金匮真言论》中说: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瘧;秋伤于湿,徘生欬嗽。

等等。

“冬不坐石”,冬寒、石凉,寒冬中坐于其性寒凉的石头上,则伤于寒,那就会让人体中潜伏起春天会表现出来的温病。冬病在阴,人体在冬天必须发挥出最大的阳性,才能抵抗季节的寒冷,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平衡。寒冬坐于寒凉的石头上,则会使身体内本来就难以聚集和维持的阳气流失,使人体阴阳失调,从而产生疾病。

冬天里,人体阳气本应内敛以护体,坐天石则可使本真流失。是为不可。

这其实,是用阴阳理论在谈养生的经验。甚至包含着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我们就换个角度来看“夏不坐木”。

夏不坐木,夏天属火,木生火。火上添火,则阳气大盛。人坐其上,则受盛大刚强的阳气或火气冲犯。相比之下,人体为阴。常坐于木,则阴阳失调,在夏天最需要保护和调养的阴气受损,可能丧失元气,不仅夏天里病体缠身,到秋天也不得安宁。

其二,延伸一下,从生活安全角度来讲,可以感受到古人的认识非常深刻。

坐者,止也。坐,从二“人”、从“土”。二人,表示人群,众人,多人。土,表示停止、居处的地方。

古人穴居洞处,可以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经过长期体验、观察得来的宝贵生活经验。

冬天处于“石”头,石洞、石崖之中,因其阴气重、潮温、寒冷、阴暗,不利于人的休养。特别是人群杂居在相对封闭的洞穴里,生存质量就更加低下。而且冬季里,各种害虫动物几乎都进入洞穴生活,它们为了生存,也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威胁。

夏不坐木。夏天的树林里,或树木之下,也是充满危险的。林木茂盛,寻找食物的动物都出来伺机觅食,而且夏天正是动物生长繁殖的季节,其活动空间和食物需求量很大。夏天雷雨丰富,居于其下也有很大的危险。自然山火发生起来,也很难逃生。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不可将自身置于危险这中的道理,并形成了独到的养身之道,值得思考和学习。


水煮周易


人的坐立行走,应有所讲究,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优劣。人生世上,应了解认识自然,依自然社会规律办事,如此,才能更好的生活,少生病多寿多快乐幸福。

俗语,夏不生木,冬不坐石,就是强调人坐时要注意的事。木是指生木,石是一般石。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其实,坐要如何坐,坐什么都要注意,不然都给自己惹麻烦得不利。夏天的特点是酷热,物体的水分易被蒸发成气,物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气态最易不知不觉中侵入人体。夏天,在我们南方,空气湿气大,水气足,是很易侵人体的,夏不坐木,就要告诫人,在夏炎热之时,不要久坐生木上,因为生木夏天多水分,也易被温热蒸发出来,如果人久坐生木上,被蒸发出的木水气就会直接侵入人体中,使人热湿过盛而致病,木水气又不纯,有的木是有毒的,木水气入人体内,更易使人直接犯病。凡事要适可而止,恰如就好,所以在夏天要注意,夏天不要久坐生木,以防对身体健康不利。

冬天的特点是寒冷,冬天的石头更显冰凉生硬,人于冬天坐石就会感觉更冷,石内是有水气的,人久坐石上,石内水气被蒸发出来就会直接侵入人体,寒气入体过盛,致人寒湿也使易染病,对健康不利。石中有矿物质,有些矿物质对人也是有毒有害的,矿物质随同石内水气入侵人体,就使人更易致病,病情更复杂难治。所以,在大冷的冬天,特别不多寒湿之人就更不要久坐石上了。为自身健康长寿计,就要重视自己的行为做法,别大意,更不要以为那是小事,夏坐坐木,冬坐坐石没有问题的。

人要多学知识,了解自然,培养好自己的良好习性,知道更多一些宜忌,这对自己的生活是会带来不少益处的。





树德汉硕


一直到了今天,连云港和淮安一带的人还会这样说,不听老人言,性命在眼前!

这句话意思是说,老年人很多经验,就是到了今天还是有用的。当然,有些事情,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今天咱们讨论的这个话题,农村有句俗话,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这句话不仅过去的农村,就是城里的老人也会这样说,这是很有道理的!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要知道这两样物件不是放在屋里。过去的人们,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一年到头在外边,活动时间还是很长的。

一个人在一天之中,除了在劳动时,其他很多时间,他是要坐下来。过去的条件下,也不像现在的公园里,有着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椅子。

人要坐下来,坐在地上是很不舒服,因为坐下来、爬起来不方便,于是看到什么地方有根木头,或者有一块石头,不问三七二十一,一屁股就坐下来。


这就要讲到在农村里的事了,不管是在村子里,还是在村子外,木头和石头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在什么季节坐什么东西,这还是要讲点规矩的。

夏天的木头,在外边风吹雨打,上面容易长植物霉菌,另外还可能有动物的粪便和分泌物等。如果一个人坐在上面,你就是用东西擦一擦,也是擦不干净。

在外边木头上,会长着很多的霉菌。不一定是有毒的霉菌,就是无毒也是不行的。霉菌一旦沾到了人的身上,轻则会让身上皮肤痒痒,重者会引起人的皮肤病!

冬天的石头,由于一天到晚在外面,它的温度是非常低的。不要看河里的水会结冰,其实石头的温度也高不到什么地方。

如果一个人一屁股坐下去,过去人们穿的衣服很少,石头会让人体感到极不舒服。这对于年龄大的,或者身体抵抗力的人来说,如果经常去坐,起码会让它的关节引起毛病!

人们常会说,习惯成自然。如果一个人到外面,坐在什么东西上都不讲究,我身体好着呢。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你说说看,这个人不得毛病,谁又会去得毛病呢?

感谢您对九文天下三农问答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您评论留言!谢谢!

.


九文天下


农村的俗语很多,要么是分析人情世故,要么是总结天气规律,要么是指导田间劳作,还有告知身体保养知识的。这不,“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就是关于身体保养知识的总结,告诉后人,夏冬季节一些避免招来疾病的注意事项。



下面,我们将这句农村的俗语拆分开来分析,研究。

“夏不坐木”的理解

“夏不坐木”字面上的意思好理解,就是夏天不能够在外面坐上木制的椅子或者长凳或者木头等。那么,为什么不能够坐呢?需要深入了解才行。夏季气候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温高湿。那么,外面木制的凳子椅子时而高温日晒,时而风吹雨淋,变得潮湿,并且暗含一种湿气。人坐在上面,容易被湿气由下而上侵袭身体,导致病害。中医学有句话说的好,“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就是被湿气侵害得病了,治疗起来很麻烦。

所以,为了避免湿气侵害身体,建议夏季不要坐在外面的木制凳子椅子上。



“冬不坐石”的理解

理解了“夏不坐木”,对于“冬不坐石”应该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两者都是讲健康养生。冬天的石头冰冷的很,坐上去容易被寒气侵袭,中医学上称之为“阴邪入体”,带来的危害也不可小觑,什么生殖系统感染、前列腺炎等,不得不注意预防。

那么,综合以上分析,对于“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就容易理解了,是提醒我们,夏天避免湿气侵袭,冬天避免寒气侵袭的注意事项。



好了,以上关于“夏不坐木,冬不坐石”的理解,就分享到此,欢迎分享指导。


终归农村


小区内有许多木桩做成的凳子,有书君每次带着孩子晨跑,都喜欢坐在上面休息一下,这天休息的时间长了一些,一位老奶奶走过来说:“夏不坐木,别在木凳上坐太久了,对身体不好。”

恍惚间,有书君在这位老奶奶身上看到了自己奶奶的影子,多年前,奶奶对着爬上树乘凉、一直不肯下来的有书君大喊:“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别在树上太久了,你快下来!”

那么“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这句一直流传至今的俗语,有什么道理呢?

01,“夏不坐木”是因为“夏木”中存在健康隐患

夏不坐木,是说夏天的时候,为了健康着想,不要坐在木头上,尤其不能久坐。这是因为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还常常暴雨倾盆,放置在外的木凳、木椅受到露打雨淋,还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里到外都是湿漉漉的。

在这种情况下,夏日的太阳一晒,木头表面很快就会干燥,但里面的水分却不易蒸发,混合在空气中,就成为很重的湿气。人在上面坐久了,这些湿气就会慢慢的侵入人体,成为中医上所说的阴邪入体,阻气机、损阳气,伤害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引发皮肤病、痔疮、风湿、关节炎等各类疾病。

另外,夏天有一些虫子,比如毛虫、蜈蚣、蝎子甚至蛇,都喜欢躲在湿冷的木头中,人坐上去,惊动了它们,被吓一跳是小事,最怕的是被它们蛰咬到,危害健康。

02,“冬不坐石”是因为“冬石”易引发疾病

“冬不坐石”就是说冬天不要坐在石头上。这句话有书君深有体会,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冬季农闲时节,最喜欢凑到晒太阳的老人身边听他们讲故事,身边没有凳子,就搬块石头坐下。

尽管有暖洋洋的太阳晒在石头上面,但也只能晒暖表面,坐在上面一会儿,就能感觉到石头的冷气顺着厚厚的棉袄棉裤钻进身体中,直往骨头缝里钻,往往是听完一段故事,就被屁股底下的石头冰的浑身冰冷、手指僵硬,要好长时间才能暖过来。

幸好那时候有书君年纪小、活力旺盛,在石头上坐的时间也不长,没有因此留下后遗症。

如果是身体比较弱的人坐在石头上的时间一长,受凉生病,小则感冒一场,重则卧病不起,影响寿命,所以老人们一再强调“冬不坐石”。

03,“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警示我们要爱惜身体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这句话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过时,反而对今天的我们有着深深的警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要爱惜身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贪图一时的舒适而忽略了健康,比如夏天不要一直呆在空调房里,以免得“空调病”,冬天不要吃太多寒凉的东西,以免寒气入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对我们每个人至关重要。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老人们常常告诫年轻人“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其实这是养生保养的小常识,很实用,万万不可忽视,不听老人言怕是要吃苦头的。

“冬不坐石”是说冬天千万不要坐在户外的大石头上。石头在冬天十分寒凉,如果在户外的石头上久坐,那么寒气会侵入身体,造成阳气受损,容易导致新陈代谢失调,尤其容易伤及肾脏。因此中医认为,冬季养生应敛阴护阳,不要坐在寒凉的硬石上。

“夏不坐木”是说夏天不要坐在木头上。夏季虽然温度高,不存在寒气入侵身体的情况,但同样不可小觑。夏天雨多,气温高、湿度大,一些木墩、木凳长期露天放置,由于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虽然有时表面看上去是干燥的,但经太阳一晒,便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会诱发皮肤病、痔疮等等。

或许有人会说没那么玄乎,偶尔的“冬坐石,夏坐木”没什么,可是一旦“有了什么”,后悔可就来不及了。现在很多小孩儿、年轻人穿裤子习惯露脚踝,甚至连飘着雪花的冬天也露着,认为这样时尚好看,殊不知“寒从脚生”,这样会导致寒气进入体内,引发关节疼痛、风湿病等。小处不容忽视,老话受益终生!为了健康的身体,大家应该多多注意养生,同时叮嘱好子女,这样老了才会有个好身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