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去醫院查血常規,需要知道關於血常規的那些事!

什麼是血常規檢查?包括哪些項目?

血常規,也叫全血細胞計數、血細胞分析、血象、CBC 等,是一種可以反映血液中各種血細胞的數量、形態、比率和大小的檢查方法,有助於診斷感染、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失血等多種疾病。

由於血常規檢查方便易行、所含的信息量巨大,所以是臨床醫生最常用的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血細胞有哪些類型?

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各種類型,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其中白細胞又可細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

血常規檢查有什麼用處?

血常規檢查結果可以反映貧血、感染、血液系統疾病及其它多種信息,與其他化驗和檢查結果結合起來,會給臨床醫生提供豐富的信息,有助於醫生做出疾病診斷、判斷病情程度。在用藥前、治療後、隨訪中,血常規也常常是需要監測的指標之一。

血常規檢查怎麼做?

採血檢查。血常規檢查需要的標本是靜脈血液,成人一般抽取肘窩處的靜脈血。

適應症

什麼時候需要做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是一個臨床常規檢驗項目,因為它能反映機體最基礎的狀況,並能給臨床診療提供方向,對機體用藥後的反應進行監測等廣泛的作用,很多到醫院就診的患者都需要行此檢查,這也是它被稱為「常規」的原因。

特別是有以下情況時,需要進行血常規檢查:

懷疑有貧血;

懷疑有失血;

懷疑有感染;

懷疑有血液系統疾病,如血細胞形態異常相關疾病、骨髓造血異常相關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形態和功能異常性疾病等;

懷疑有其他影響血液系統的疾病,如結締組織病、慢性腎臟病、甲亢、心臟病、消化系統疾病等;

使用可能會影響血液系統的藥物前、中、後,如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等;

侵入性操作之前,如穿刺、封閉等;

手術前後;

其他各種會影響血液系統的情況。

禁忌症

哪些情況下絕對禁止進行血常規檢查?

無禁忌症,可適用於所有人群。

注意事項

進行血常規檢查前需要空腹嗎?

只做血常規檢查時,不需空腹,但也要控制水的攝入,以防攝入大量液體之後血液稀釋導致結果不準確。

進行血常規檢查前要停藥嗎?

一般不需要停藥。

一般在什麼時候進行血常規檢查?

一般情況下是早上抽血,但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

月經期間檢查血常規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嗎?

不會。月經期間由於失血,可能會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等相關指標略有下降,但不應該降至正常範圍以外。

進行血常規檢查,留取標本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血常規需要靜脈穿刺採血,就是常規的抽血檢查。如果暈血,最好有家人陪護,並應提前告知抽血的醫護人員。

進行血常規檢查後,需要注意什麼?

按照醫護人員的指示,用棉球壓迫止血即可。

不要揉搓抽血的部位,以防造成淤青。

抽血部位結痂前注意保持清潔、乾燥。

常規抽血檢查一般不影響洗澡,洗澡後及時擦乾即可。

併發症

進行血常規檢查會發生哪些併發症?

普通抽血,一般不會造成併發症。即使發生併發症,也都很輕微。如:

靜脈採血過程中靜脈穿刺失敗:需重新穿刺採血。

靜脈出血不暢:需重新穿刺採血。

留取樣本量不夠:需重新穿刺採血。

患者暈針:最好有家屬陪同抽血,拔針後立即休息,避免頭暈跌倒。

穿刺後傷口出血:拔針後及時使用棉籤或棉球按壓數分鐘止血可避免。

結果解讀

血常規檢查報告大概多久可以拿到?

不同醫院略有不同,留取樣本時可向醫務人員確認,一般情況下半天內就可以拿到結果。

怎麼看血常規報告?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大類,每個大類下面又包括很多指標。作為「醫學門外漢」,我們可以分別看看這三大類指標的高高低低代表著什麼含義。在臨床上,醫生則會綜合各個指標後做出最終的判斷。

一般血常規報告單上面都列有正常參考值範圍,不同醫院、不同儀器的參考範圍不同,大家可以以拿到手的報告單上的為準,在此不再列舉。

如何解讀血常規中的紅細胞、血紅蛋白?

紅細胞簡寫為 RBC,血紅蛋白簡寫為 Hb。

RBC 和 Hb 增高:可能是發生血液濃縮導致的相對性增高,見於嚴重的嘔吐、腹瀉、大面積燒傷、尿崩症等;也可能是絕對性增高,比如繼發於其他疾病(如嚴重的心肺疾病、腎臟疾病、腫瘤等)或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RBC 和 Hb 減少:嬰幼兒、兒童和老年人由於自身生理特點,RBC 和 Hb 本就較成人為低,這叫「生理性減少」。嬰幼兒、兒童和老年人可參考同年齡人群的正常範圍。如參考同年齡人群正常範圍後,發現 RBC 和 Hb 減少,則通常提示各種原因所致的貧血。

RBC 形態改變:包括紅細胞的大小、形態、著色和結構的異常,可以提示貧血的種類和原因、造血功能、血液系統疾病、遺傳性疾病等多種多樣的信息。

如何解讀血常規中的白細胞?

白細胞還可細分為 5 種類型,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中性粒細胞:增多常提示急性感染、急性損傷、急性中毒及白血病等;減少常見於感染、血液系統疾病、損傷等。不同病理情況下還會出現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和形態異常。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皮膚病、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其減少的臨床意義不大。

嗜鹼性粒細胞: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血液病、惡性腫瘤等;其減少無意義。

淋巴細胞:增多常見於感染性疾病、淋巴細胞腫瘤、移植排斥反應等;減少見於一些藥物和放射線等的損傷、及一些免疫缺陷病。當發生感染、藥物過敏、輸血等情況時,淋巴細胞可能會出現形態的變化。

單核細胞:增多常見於感染和血液病;減少一般無意義。

如何解讀血常規中的血小板?

血小板減少:見於骨髓造血異常性疾病、損傷、血液系統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血小板增多:常見於感染、缺鐵、炎症反應等情況,少數見於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血液病。

血小板形態變化:血小板平均容積、血小板分佈寬度及外周血小板形態的變化可以給臨床診療提供方向。

血常規雖是臨床上的常規化驗內容,但其結果變化多樣,信息量巨大,不同的組合提示的意義不同,在此不能完全列出,具體的意義還需結合患者病史、臨床表現及其他化驗檢查結果綜合考慮。

作為非專業人員,我們可以只關注結論性的語言,這些一般可以讀懂,對於不易理解的專業性術語,可諮詢相應專科醫生

更多信息

血常規檢查一般需要多少錢?

血常規檢查一般在 20~45 元左右,但在不同地區不同醫院會略有不同。

對於某些指標,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進行改善嗎?

可以。

比如貧血患者,可以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病因進食含鐵豐富的食物、補充維生素 B12 或者葉酸等。具體的生活方式和飲食調整項目需根據臨床診斷遵從主管醫生的醫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