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尋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鎮」新鋪鎮:三省邊陲聚商賈 紅色土地育英才

千年古鎮梅州蕉嶺新鋪鎮: 三省邊陲聚商賈 紅色土地育英才

船舶穿梭似鯽,商賈遊客如雲,夜臨河畔,閒聽漁歌唱晚,靜賞船火逐浪……這樣的景象讓人好似走進舊時的江南水鄉,但它也真實發生在曾經的“粵東名埠”蕉嶺新鋪鎮。

舊時,航運發達的新鋪,北溯福建江西,南抵梅州汕頭,商業興盛,經貿活躍,有“鬆口不認州,新鋪不認縣”的讚譽。

新鋪鎮建鎮近千年,不僅是聞名的“鎮商小景”,也是人才輩出的寶地,這裡走出了“京華三筆”之一的鐘孟鴻、投筆從戎的林修明、浴血四行的謝晉元……

「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新铺镇:三省边陲聚商贾 红色土地育英才

閩粵贛商賈如雲▷▷

碼頭水深可泊重噸大船

走在新鋪鎮的沿河步道,一邊是緩緩流淌的石窟河,一邊是鱗次櫛比的商鋪,泛黃的牆壁散發出悠悠的古韻,令人恍惚間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商賈如雲、船舶似鯽的年代。

新鋪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歷史上的角色。新鋪地處石窟河南邊沿河兩岸小盆地,在閩粵贛三省的交界處,因此,舊時這裡是閩西、贛南、粵東北粵鹽贛米水道運輸中轉的主要商貿地。據《鎮平縣誌》鹽法篇載:邑埠設於城內,距潮州五百里設埠,新鋪、羅岡、梅縣城東西南三門各有商賈設店銷賣。

「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新铺镇:三省边陲聚商贾 红色土地育英才

新鋪,是相對於老鋪而言的。今新鋪圩南一公里左右石窟河邊的湖丘墩就是老鋪圩。

老鋪圩的商貿最先從散居在各個山頭的畲民和早先定居的各部落先民在石窟河邊換取生活(食鹽)和生產的各項用品興起,繼而隨貨幣產生後有了商品交易、佔地擺攤,再而產生搭棚建鋪、賈商長途販運。閩粵贛商人在該圩場上交易,起落、堆存、水陸中轉貨物,然後走水路、陸路將粵鹽等運往江西、福建,將贛米等運往潮州、汕頭。

雖然因年代久遠,老鋪圩的文字記載並不多,但至今老鋪圩仍存遺址,有牆頭、示牌、系船躉,門向北各家牆腳仍有鹽霜可證。

由於老鋪圩地勢較低,雖然前來交易的人多,但常被水淹,適應不了物資逐漸豐富、商賈逐漸增多的需要,乃遷移至馬鞍山下的坡地上,並逐漸建成新店鋪,故稱新鋪圩。

新鋪圩的店鋪沿河南北走向而建,多經營布匹、百貨、油鹽、水貨,每逢圩日熱鬧非常。每隔幾十米留下缺口築碼頭,水深可泊重噸大船。

圩鎮上的河唇街尤為著名,與其垂直東西走向的有雞行街、柴行街,靠西與河唇街平行的為米行街,這三條街是糧食、三鳥、柴炭竹木等山貨的交易場所。街上的店鋪全部為“樓下經營,樓上寢室”格局,夯牆灰瓦,古樸深邃。

為防範洪災,古鎮街區的建築採用紅糖、糯米飯攪拌三合灰等客家獨特材料工藝建築而成,或採用洋灰混結構,使牆體堅固,不怕洪水浸泡。在洪水來襲時,又可作安全防線,人們可安然退至樓頂等待救援,體現了客家人的建築藝術和生存智慧。

據史料記載,1949年以前,米商林榮茂曾運米1000石(相當於90噸),經石窟河水運銷往潮汕,鹽沿蕉平、蕉武公路運上江西福建,年中轉運鹽約達9000噸。特別是民國33年(1944),韶關淪陷,東南運輸車隊駐紮新鋪,商業進入鼎盛時期,有謝慶記、林榮茂、楊海豐、肖閏泰、池欽記等大小私商159家。新鋪商號的資金與營業佔全縣1/3。

1950年以後,國營的百貨、糖專、五金交化、供銷社都在此設點開店,銀行營業所、郵電所、醫院等俱全。農曆每旬的二、五、八為圩期。每逢圩日,做買賣的、辦事的、探親會友的、逛街的、來自三鄉、平遠、白渡、蕉城的人,多時達萬人以上。

現在的新鋪圩鎮,經過歷史的洗禮,在新時代裡重新煥發了生機。“我們按照‘千年古鎮·魅力新鋪’的風格,完成古街改造一期和二期、濱水公園、沿河步道、溼地公園、森林公園等建設項目。”蕉嶺縣新鋪鎮黨委宣傳委員黃榮勝說,新鋪鎮充分挖掘古鎮特有的水景、山景和濃厚的傳統商業氛圍,重塑依山傍水、商貿繁盛的古鎮新面貌,打造出集“綠水、青山、富商、鄉旅”於一體的圩鎮景觀帶,形成千年古鎮特色旅遊長廊。

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孕育眾多革命先烈

新鋪鎮不僅曾經商貿繁華,還是一塊紅色土地。這裡有中共蕉嶺縣委第一次代表會議舊址、蕉嶺縣蘇維埃政府遺址、蕉平縣委機關舊址、蕉平尋縣委蕉城區舊址、東江(蕉嶺)紅軍獨立營、蕉平紅軍獨立營活動地、黃沙坑伏擊戰場遺址等。目前,新鋪鎮經確認的革命遺址有10個。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新鋪鎮曾湧現出許多為中國革命犧牲的英雄烈士,例如,同盟會先驅曾稚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修明,賣祖屋幹革命的鄧崇卯,抗日英雄謝晉元將軍等。

「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新铺镇:三省边陲聚商贾 红色土地育英才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修明是新鋪鎮下南村人,“我爺爺曾赴日本體育學校攻讀,以求強身救國。”今年已經83歲高齡的林仕惠是林修明的大孫女,她介紹,在日本期間爺爺加入了同盟會。光緒三十二年,他受同盟會指派回國,在家鄉縣立中學堂任體育教員,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發展同盟會員,從事推翻清朝統治活動。

據悉,宣統二年(1910),林修明奉命赴廣州參加起義,參加了舉世聞名的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當天下午5時,黃興親率所部先鋒隊由小東營至兩廣總督署衙門。林修明奮勇當先,力戰清兵,在激戰中不幸中彈犧牲,留下了25歲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

“我的爺爺是個堅定的革命者!他家境富裕,本可以安穩度過一輩子,卻選擇了參加革命,為國犧牲,他的精神激勵著林家一代又一代人。”林仕惠動情地回憶。

林仕惠的丈夫林憲華聽聞政府要修繕保護林修明故居,已經87歲高齡的他曾親自奔赴廣州查閱資料,幫忙收集關於林修明的生平事蹟,“修繕故居,完善林修明的事蹟,有助於我們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我們兩夫妻都是老共產黨員,要儘自己所能做些事。”林憲華說。

抗日英雄謝晉元將軍也是新鋪人,他英勇抗敵的精神鼓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謝晉元及‘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英勇抗敵,感人至深,讓我深受鼓舞。”一位在謝晉元故居參觀的學生朱燕冰表示。

「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新铺镇:三省边陲聚商贾 红色土地育英才

走進謝晉元出生的“儒林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用石頭鋪成的八卦形天井。穿過天井,內有數間房,其中五間臥室被後人用牌子寫上了名字,分別是謝晉元、謝晉通、謝晉榮、謝漢勳、謝漢忠。據現場的講解人員介紹,這間古屋曾出過五名黃埔軍校生,他們在此度過了童年、少年時代。“他們都積極投身於抗日戰爭。雖然除了謝晉元外,其餘4人未有顯赫的官銜和卓著的功勳,但從中也足以窺見謝氏兄弟子侄的愛國熱忱。”

在故居前的小廣場上,豎立著一座謝晉元雕像,目光炯炯、神情堅定,顯得英勇無畏,雕像下方刻著毛澤東的題詞“八百壯士,民族革命典範”。穿過小廣場,與謝晉元故居相連的是謝晉元紀念館。謝晉元紀念館於2010年由蕉嶺縣委、縣政府投資興建而成。紀念館裡陳列著謝晉元生前與日軍血戰的實物、圖片等。

除了謝晉元故居和紀念館外,為弘揚將軍精神,蕉嶺縣委、縣政府先後措籌資金興建了晉元大道、晉元大橋、晉元中學、晉元紀念亭、謝晉元將軍塑像等紀念性建築。

民俗節日豐富多彩▷▷

傳承客家圩鎮文化

在新鋪,不僅每個圩日熱鬧非凡,還有一個很隆重的節日——“七月半”,這個節日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

陰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客家人叫“七月半”,“七月半”是新鋪最隆重、最傳統的文化節日。與全國的中元節有所不同,除了祭祀懷念祖先外,這也是走親訪友、團圓聚會、孝敬老人、戲劇匯演、展示美食的日子,極具新鋪地方特色。

對新鋪鎮下南村來說,“七月半”是最特別、最盛大的節日。這天,全村人集中在一起,揚旗舉幡、幾名青壯年肩扛祭品,隨八音、鑼鼓巡遊村寨,好不熱鬧,隨後大家一起到祖堂或祠堂祭祖。

“七月半”那天,新鋪人乘活動之機走訪親友相聚過節。共同的行為語言,傳統的漢樂古韻,奇特的民俗儀式,一次次地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記。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形成了新鋪人特有的記憶和風情。

“七月半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做各種好吃的!”下南村的村民林伯說。據瞭解,在新鋪,有的村要做“回圓”,即用糯米粉備上紅糖做成米粄或和元宵一樣大小的肉丸用竹籤串成串,祭敬伯公,象徵秋天豐收,有的村則用三牲或齋果、酒食在祖公堂祭祀祖先,以祈求平安、興旺和來年豐收。

去年“七月半”,在新鋪圩鎮上,車流不息,人潮湧動,時不時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群眾手提禮品走親訪友。“今天我家來了10多位親戚,我早上6點就起床買菜準備過個團圓節。”家住該鎮鎮郊村的陳安輝說,每年“七月半”親戚們都會定時來家裡相聚,風雨無阻。

「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新铺镇:三省边陲聚商贾 红色土地育英才

在濱水公園活動現場,百香果、油錐粄、豆腐花等特色產品琳琅滿目,各個展銷攤位前聚集了前來掃貨的市民,新鋪鎮本土產品尤為出眾。上午9點,增伯手工豬腸糕宣佈售罄,攤主江亞增提早結束擺攤,而不遠處的炸豆乾攤檔也是頗受歡迎。“她家炸豆乾外酥裡嫩,在新鋪首屈一指,我買了一大袋。”家住附近的陳蘭英說,攤主在新鋪圩大碼頭附近開店多年,她每次路過都會購買。

“去年的‘七月半’我們一共有34個展位,很熱鬧,車水馬龍,很受群眾的歡迎!”蕉嶺縣新鋪鎮文化站站長林婷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新鋪獨具特色的客家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傳承下去。

新鋪“七月半”的主要特點是圩鎮與鄉村共同慶祝。舊時村民們會組織出巡,出巡的隊伍龐大,高燈、扛彩、大鑼鼓、八音、神轎,河中船家在船頭遙遙拜祭,晚上還有戲班演出。

時至今日,新鋪發揚相聚、唱戲的傳統,社團組織戲班演出,祭祀祖先延伸為孝親敬友,睦鄰友好,“七月半”成為新鋪獨特的集感念祖先、感恩親情、歡慶豐收、祈求平安等於一體的文化品牌。2019年2月,“新鋪七月半”被列入梅州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新铺镇:三省边陲聚商贾 红色土地育英才

“近年來,新鋪鎮充分依託豐富的古鎮文化資源和濃厚的傳統商業氛圍,緊緊抓住蕉嶺縣推進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有利契機,以古鎮建設和‘三清三拆三整治’為抓手,成功打造新鋪濱水公園、圩鎮特色商業街、蕉嶺(新鋪)鄉村振興創業第一站等特色建築地標”,蕉嶺縣新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羅偉春介紹,特色的建築地標為“新鋪七月半”民俗文化節、“新鋪十二圩”搭建了平臺,向來往遊客呈現別緻的古鎮風情。

■鏈接

舌尖上的新鋪

新鋪“七月半”文化節既是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一個展示客家美食的平臺,傳統小吃和特色農產品悉數登場。

供不應求的傳統小吃油錐粄

傳統的油錐粄是用浸泡過的大米手工用石磨磨出米漿,裝進布袋,這一過程稱之為“吊漿”。水吊去後,留下了粉團。粉團搓捏成只,燃起柴火,倒上花生油煎至金黃,過上糖水、滾上芝麻,美味即成。

保豐牛莊味濃汁厚的牛雜、醇正鮮美的牛肉丸

鍋裡煮著味道濃烈的牛雜,香氣四溢,醇正鮮美的牛肉丸嚼勁十足,攤位生意火爆,氛圍熱烈,老人小孩讚不絕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牛莊的牛是在生態秀美空氣清新的新鋪鎮黃沙村的一個小山溝裡自然生長的。

阿七伯豆腐花

阿七伯豆腐花,是美女養顏的首選。潔白光滑,澆上濃濃的紅糖薑汁,入口嫩而不松,感受著薑汁清淡的甜味。

手工豬腸糕

豬腸糕是客家的傳統小吃之一,是由糯米、糖、香料特製而成,口感清香可口,柔軟有嚼性,好吃不粘不膩。

柚子月餅

由綠之源生態家庭農場採用新鮮天然、飽滿多汁的金柚製作而成,味道清新可口。當你咬上一口,口腔中縈繞著柚子的清香,再配上一杯酸甜的百香果汁解解膩。

陳師傅鹽焗雞

皮軟肉嫩,香濃美味,傳統鹽焗雞製作工藝保留了雞肉豐富的營養價值,外表澄黃油亮,雞香清醇,而且香而不膩,爽滑鮮嫩,老少皆宜。

黃坑茶

是世界長壽鄉蕉嶺十大長壽產品之一。新鋪黃坑茶是有著300餘年歷史的傳統產品,特殊的高山氣候和優質的土壤資源造就其香甘醇滑的口味,具有助消化、提神解渴、除脂減肥、消除疲勞、抗衰老的功效,歷來受到僑居南洋群島各國僑胞所喜愛。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陳萍

【實習生】邱珂娜

【通訊員】林劍湧 汪敬淼 祝銀清 廖靜宜

【本版攝影】汪敬淼(除署名外)

【作者】 陳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