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美食,是穿越時空的使者。

為什麼呢?因為在美食一接觸你味蕾的時刻,你可能瞬間感知到來自不同時空的記憶。尤其是帶著你童年記憶的故鄉美食。故鄉里山的味道,水的味道,草的味道,天空的味道,轟然打開,全來了。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拍攝者:客名君 拍攝地:梅縣石扇


即便不是本地人,也能從美食中觸類旁通一些道理。2014年,王力宏先生在演唱會結束後,宵夜吃到梅州醃面,直呼簡單美味,並感悟到做音樂與做美食的同理哲學……的確,食物要美,簡單,又不簡單。所以古人會悟出“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奧義。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圖片來自王力宏先生的微博

上好的美食,不僅有尋味者自己的記憶,還有久遠的文化美學,只是你往往不知道而已。或許你沒有用心去體會過。

例如盛行於梅州的醃面。蘭州有牛肉拉麵,武漢有熱乾麵,重慶有小面,成都有擔擔麵,南京有鴨血粉絲湯,大同有刀削麵,鄭州有燴麵、西安有biangbiang面,而梅州,有醃面和三及第。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拍攝者:客名君 拍攝地:梅縣石扇

醃面?醃的本義,是漬肉。《說文》裡面這樣解釋。左邊是肉,右邊是把鹽覆在肉的表面上。這就是醃,就是是“用鹽浸漬食物”。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但是,客家人把“醃”字進一步擴展,變成一個新方法。例如,醃面、醃粉,意思變成“在已燙熟的食物中加上調料後攪拌食用”。快速地,好味道浸潤食物,變成絕美又不失營養的快餐。

正如“釀”字的本義是利用發酵作用製造酒、醋、醬油等,客家人把“釀“變成一種新的美食製作方法,就是“把素食掏空後裝入肉制餡料做成葷素結合的食品”,比如釀苦瓜、釀豆腐、釀青椒、釀黃瓜、釀茄子、釀腸……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拍攝者:客名君 拍攝地:梅縣石扇

這裡面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存智慧呵!我覺著,這兩個創新的例子,都是更快更高效地使食材本味進行調和滲透,同時確保營養的豐富和全面性。

客家烹製的獨特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鹽焗雞的焗,也就是在客家菜裡面比較常用,是利用蒸汽使密閉容器中的食物變熟,到了客家,比如鹽焗雞、焗鹹魚,是指用鹽或淨沙下鍋炒熱,再將食物用紗布等包好,埋入熱沙或熱鹽中,蓋緊鍋蓋,利用慢火燜熟。

說回醃面。“在已燙熟的食物中加上調料後攪拌食用”,要做到上好的醃面,並不容易。

首先,面的選擇。醃面要用高筋生面。客家人不喜歡綿綿沱的面或者粉,喜歡筋道的,Q彈的。如果是綿綿沱的面,一定不是客家人做的,或者是做失敗了的。麵條是含鹼,如無鹼面可用其他生面代替,但口感欠佳。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說起這個面,其實梅州在古代,小麥產量少。客家人經歷幾次大遷徙,從中原陸續來到贛閩粵地區,這裡的山地和氣溫更適合種水稻,而不是喜歡寒涼的小麥。所以,從二十世紀80年代外來小麥有條件大量湧入之前,回溯至第二次客家大遷徙時代(約1250年前),梅州只有少量的冬小麥,只是家庭麵食中的一個做法。這也是為什麼客家人的點心,多數是以稻米做的粄,模擬中原豐富的餅食,但卻不是中原的麥粉做的,終歸是個念想而已,但是創新又帶來新口感。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拍攝者:客名君 拍攝地:梅縣石扇


客名君小時候就在家鄉梅縣見過冬小麥。小時候,母親一年種兩季稻,冬天有一小畦旱田,種上點小麥。家裡用來做麵皮湯,或者蒸幾次土麥饅頭,然後就沒有了。產量極小,根本無法經營規模化。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梅州水運和外貿發達,外來的麵粉進入,但根據文史記錄,梅州還有過若干次鬧饑荒的歷史。所以,我們把醃面盛行的時間,推到二十世紀80-90年代。所以,醃面應該是滋養了至少三代客家人了。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其次,面的做法。把高筋生面放進水裡燙熟,麵條上下翻滾逐漸鬆散,從暗白變成淡黃。只需要撥動幾次,然後用網漏撈起。不可以太久,太久就綿綿沱。撥動的動作,要快,讓麵條迅速熱力繚繞,在拌撈過程中迅速沁出小麥的香氣。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面撈起之後,將事先用油爆好的蒜蓉、蔥花、魚露等調料放在表面,老闆娘就會端出來了。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這個調料是醃面是否好吃的關鍵。很多醃面,號稱醃面,其實味道不好,除了上面說的面的原因,大概率是調料的原因。

調料怎樣做的呢?把蒜蓉磨碎,用油(很多人用豬油)煸至金黃脆香,加上適量的鹽和魚露,炒透撈起。據說有魚露,看起來很像醬油。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魚露是什麼?魚露,大概就是黃豆生長不良地區的醬油,特別是廣東福建沿海地區或者東南亞。魚露是一種以魚、蝦為原料發酵而成的調味醬汁,琥珀色,味道鮮美,據說含有十幾種氨基酸,其中8種是人體所必需的,如賴氨酸、穀氨酸、天門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

作為水產品重要功能成分之一的牛磺酸也是魚露的重要成分,還富含多種有機酸如丙酮酸、富馬酸、琥珀酸等和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Cu、Zn、Cr、I、Se等。好的魚露,大概是醃面味美的一個法門。但是好的魚露似乎不容易買到。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拍攝者:客名君 拍攝地:梅縣石扇

梅州醃面的調料,還有當地產的蒜蓉辣椒醬。這是又辣又香又酸爽的一種醬。和四川的麻辣、貴州的酸辣、湖南的鹹辣這些辣到透心火的辣完全不一樣。蒜蓉辣椒醬是當地的一種小米椒為主料,辣中帶點酸,爽中集結蒜香,甚至可能有一點點微甜,十分開胃。不知道老鄉是怎麼玩出來的,但是目測也不會太複雜。我們從小不吃辣,老媽說吃辣會讓小孩子散神,但是如果吃,當地就只吃這種。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拍攝者:客名君 拍攝地:梅縣石扇

除此之外,就沒什麼調料了。拌麵用的醬汁,味還不能太濃和鹹,這樣才不會蓋過麵條的香味。梅州人似乎從來不喜歡在食物中混雜太多東西,從而掩蓋了重要食材的本味和鮮味。撈七撈八,就沒有君臣佐使之分了,按照梅縣人的話,就是“味道唔清楚”了。被客家人評價為“唔清楚”,基本上就是我們說的不好吃了,屬於被打入冷宮的食物。

這就是為什麼王力宏說的,要做到簡單而美味並不容易,簡單而不簡單。但是這是客家人烹飪的基本要求,要的是本味,這也是極高的要求。舉個例子,鹽焗雞要複雜的調料嗎?不存在的。鹽、姜和一隻原生態好雞,不超過三樣。所以火候、比例就是一種經驗上的knowhow,或者一種art了。這種art,在客家之地的村夫農婦手中,展露無遺。

從這點來看,梅州客家人作為老廣的一部分,就是極其挑剔的,不是所謂的老廣什麼都吃連胡建人都吃的。這個觀點大家需要改變過來。至少我們客家人吃東西就很講究,不好吃不新鮮不清楚不生態不靠譜的,毫不猶豫地嫌棄。

客家人對食物本味和鮮味的原生態苛求,反映在很多地方。比如梅州肉丸,為什麼在北京搞不了,就是因為那是現取的肉現做成丸。北京沒有這樣的條件。比如青菜,從菜地裡採摘後馬上就炒,那種自帶氨基酸的鮮甜,沁人心脾。

醃面搭配的湯,叫三及第湯。三及第,其實就是早晨剛取、極其新鮮的豬瘦肉、豬粉腸、豬肝,加上新鮮的野菜葉子做的湯。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一看這個名字,就知道梅州這個地方歷史上極其看重功名,崇文重教,讀書人多。連喝個豬雜湯,也要命名為“三及第”,“一朝看遍長安花”那種。據說起源於清末狀元楊紹堂。

相傳,清朝時,廣東林紹棠中狀元回鄉拜祖,他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肉和豬粉腸熬湯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廣州的御史前來探訪林紹棠,剛巧林狀元正在喝湯,御史便問他喝的是什麼湯。林紹棠知道老御史盼望兒子能科場高中,因此指著那湯恭敬地回答:“及第湯。”

御史喝過及第湯後,回到家裡便命廚人依法炮製,精心熬製及第湯給兒子吃。後來,他的兒子果然高中狀元,御史大喜過望,逢人便講及第湯的好處。因為在科舉取士時代,狀元、榜眼、探花為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後人就把用豬肉、豬肝、豬粉腸三種豬雜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湯也由此得名。

但是楊狀元是湛江吳川人,怎麼三及第湯就在梅州(主要梅縣)盛行,而不是在吳川盛行?所以客名君推理,有可能是與楊紹堂相熟的御史是梅州人。這個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我們有三及第湯,別的地方就沒有,除非梅州人帶過去的。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這個野菜葉子,細想之下,也是極有講究的。在梅縣,三及第湯,用的野菜葉子,就是一部藥食同源的小書,體現了客家人就地取材、日常養生的習慣和智慧。也體現了客家人的飲食中喜好“食野”的特點”,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從小把自己當鹿來養,自然好養且又強壯得很。

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裡面說的,與其說人類掌控了小麥,不如說,小麥把人類掌控了。客家人喜吃野菜,就大體上緩和了這種被稻穀和小麥掌控的局面,直接在生態中獲得營養,反客為主了。 這是不是一種生存智慧呢?!

三及第湯中的野菜,最常見的,是明目清肝的枸杞葉。主要功效,降血壓、益氣、堅筋骨、止消渴、滋肝腎。“補虛益精,清熱止渴,祛風明目,生津補肝”。不過梅州枸杞葉似乎和寧夏產果的枸杞葉不太一樣。梅州的枸杞葉子,葉片大些嫩些,帶刺兒,沒等結果就被吃掉了。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其次是開胃消食的蘿蔔青(纓),客家人叫蘿蔔青,就是白蘿蔔的嫩苗。蘿蔔青性寒味甘辛。入脾、胃、肺經,有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等功效。常吃蘿蔔青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並能防癌抗癌。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再次,是紅背葉 。紅背葉是梅縣話,學名叫“一點紅”,又叫羊蹄草。苦,涼。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涼血。用於咽喉痛,口腔破潰,風熱咳嗽,洩瀉,痢疾,小便淋痛,子癰,乳癰,癤腫瘡瘍。 用於治療:肺炎、睪丸炎、麥粒腫、中耳炎、癰癤、蜂窩組織炎、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體炎等等。這是客名君從小家裡的寶貝,各種炎症、腫痛,用乾的紅背葉泡酒塗抹,也是很有效果的。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還有,一包針。又叫鬼針草。在梅縣到處都是。我家門口就是隨處可見。這是一種神奇的野草,民間常用鬼針草治療高血壓,療效顯著。《本草綱目》就有記載,該藥苦平、無毒,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作用。目前,鬼針草多用於治療感冒、咽喉腫痛、慢性氣管炎、胃腸炎等,能改善或消除頭痛、頭暈、失眠、多夢、肢體麻木、心悸、疲憊等高血壓症狀。尤其可貴的是鬼針草具有顯著的降壓、祛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栓形成等功效。客名君的父親是高血壓,所以每次去吃醃面,都自帶鬼針草嫩葉,讓店家用這個代替枸杞葉做湯。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還有,“甜菜葉”。確切地說這個不是野菜。其功效主要是清熱除火,祛脂降壓,解毒,止血涼血,提高免疫力,療頭痛頭暈,明目等。也很不錯。但是客名君還是更喜歡吃本地土生土長的野菜。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做三及第湯的野菜,主要是上面幾種。也不是隨便的,比如客家人愛吃的番薯葉子,就不可以用來汆湯,因為“唔清唔楚”了。

三及第湯的營養和美味也不是蓋的,俗話說 “早上一碗三及第,上山打虎有力氣”。2014年,三及第湯,被廣東省文聯、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南方日報評為“廣東省傳統特色小吃”。2014年,在世界長壽鄉——蕉嶺縣長壽食品評比會上,“三及第”被評為十大長壽菜餚之首。

梅州人做湯,不太喜歡味道變成模模糊糊混沌狀態的,一定要夠“清楚”,君臣佐使不能亂,乾坤朗朗做好湯。五指毛桃湯就是五指毛桃味,苦瓜湯能品出苦瓜清香,枸杞湯能有枸杞的清氣。就需要這樣才能下嘴。唔清唔楚、撈裡撈窖的那種混沌湯,免談。所以,作為客家人,這個嘴養刁了就很不好。試問,不在家鄉,哪來那麼多原生態的好食材?!

煮三及第湯那麼好汆啊?!火候和薯粉的比例,皆是門道。熬製久了就不鮮了,薯粉多了又唔清唔楚了。

煮湯前,把粉腸洗淨(必須洗淨)、切段,豬肝、瘦肉切薄片,下花生油、鹽、胡椒粉、薯粉稍微醃制,放入由腔骨(客家人又叫筒骨)熬製的沸騰湯底中,用筷子攪拌至剛熟,最後加野菜葉,撒適量鹽,出鍋。

為什麼要加薯粉?這個動作在北方就比較少,所以往往導致肉硬且老。這個動作又不是勾芡那種讓肉變得“沒死牢綿”,唔清唔楚沒法下嘴。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拍攝者:客名君 拍攝地:梅縣石扇


湯端出來的時候,野菜葉子清香滑嫩,豬肝回甘綿長,粉腸繞繞韌韌、豬肉清甜可口、湯底鮮美渾然一體,營養豐富,一口面一口湯,才是客家人心目中的標準吃法。

有的時候,會用紅曲米做的酒糟、石扇鹹菜梗做三及第湯。又是另一種功效了,那是一種溫補而鮮爽的營養。

簡單嗎?相當簡單,梅州街頭小巷都是。但是要做好,貌似也不簡單,至少我寫一碗麵,絮絮叨叨了這麼長的篇幅。說甚麼治大國如烹小鮮,我看在民間的日常,拿出烹小鮮如治大國的心態來,才叫正宗。

一碗上好醃面的正宗體驗是怎樣的?


果然,簡單而不簡單。在異鄉的時候,美食,只需要一個名字,就可以勾起潛藏在舌尖(主要是舌尖)的鄉愁。寫到這裡,客名君口水快流出來了。

以客家蘿蔔丸為例,漫談客家美食裡面的中古哲學

蔡演雄 | 30年代擊敗過美國隊的中國男籃明星、奧運國手,從體壇名宿到董事長

石扇鹹菜:在一道菜裡,品味山水和時間(含央廣“有味生活”訪談錄音)

隱士一樣的客家茶:以一方淨土,背書一杯淨美好茶(含央廣訪談錄音)

戲說客家“圩”的前世今生未來

客名風物 | 粵北客家圩上,有很多好吃有趣的東西,北方人可能不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