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路上馬六甲”河西走廊”成因是什麼?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其南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連山脈。祁連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團結1峰海拔為6,305米,這基本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多數山峰的高度。祁連山北側和南側分別以大起大落的明顯斷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側則為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北山),絕大多數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間,個別高峰達到了3,600米。這裡山地地形起伏,逐漸趨於平緩,可以算準平原。

古代人類都是依水而居,在祁連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著豐厚的永久積雪和史前冰川覆蓋,這些積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節融化,為這一地區大量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形成了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狹長地帶,因其位於黃河以西,故得名河西走廊。

西漢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遊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漢武帝使者張騫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這裡被匈奴截住,軟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壯志未酬誓不休,終於逃離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歸中原途中,又在這一帶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後,才回到長安,可見,通西域必須經過河西走廊。張騫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這次行走比較順利。因為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河西走廊,將匈奴驅趕出去,咽喉之道得以暢通無阻,《爾雅·釋地》:“河西曰雍州”,雍州在黃河以西,可見東漢時期的河西走廊有很長一段時間裡屬於雍州,治所在姑臧(涼州)。

河西走廊的經濟繁榮程度是僅次於長安、蘇杭。河西走廊商人古時以徽商、晉商、回商、江浙商人居多。萬里茶道東起武夷山,黃山,湖北等,過長安、太原、晉中、呼和浩特、銀川中衛進入河西走廊而後穿過新疆穿越俄國、中東直至地中海,萬里絲綢路東起蘇州、杭州過長安到天水、蘭州入河西走廊穿過新疆穿越中東直至地中海沿岸。還有藥材、皮革、香料、珠寶、寶石等都要經過河西走廊轉賣兌換,而後才入長安。那時的河西走廊各國商旅縱橫,經濟發達盛極一時。河西走廊一度是距離長安最近的副金融中心,最大的外貿交易中心。同時,河西走廊與蘇州、杭州有著深厚的情感和淵源。

經濟文化的交流僅僅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區內才能做到的。所以當時的東西方之間並沒有深刻的瞭解,對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絕。就連上古曾經存在過的貿易往來,這是也往往變成了傳說和神話,殘留在東西方人民的心中,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同時漢朝在收取關稅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潤。

與漢朝時期的絲路不同,唐控制了絲路上的西域和中亞的一些地區,並建立了穩定而有效的統治秩序。西域小國林立的歷史基本解除,這樣一來絲綢之路顯得更為暢通。不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開始成為絲路東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來於絲綢之路的人們也不再僅僅是商人和士兵,為尋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們也逐漸出現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量先進的技術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到其他國家,並接納相當數量的遣唐使及留學生,讓他們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佛教、景教各自迎來了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機會,一時間唐朝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絲路商貿活動的直接結果是大大激發了唐人的消費慾望,因為商貿往來首先帶給人們的是物質(包括錢財等)上的富足,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來源地域帶給人們的精神差異的影響。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外奴(販賣人口)、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的隨商進入更是不勝枚舉。這一切都成了唐人尤其是唐時高門大戶的消費對象與消費時尚。相對而言,唐人的財力物力要比其它一些朝代強得多,因此他們本身就有足夠的能力去追求超級消費,而絲路商貿活動的發達無非是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而已。理所當然的就有許許多多的人竭力屯奇居異,有錢人不僅購置奇珍異寶而且還儘可能在家裡蓄養寵物、奴伎。帝王皇族帶頭,豪紳闊戶效之,庶民百姓也以把玩異域奇物為能。

受到這條復興了的貿易路線巨大影響的國家還有日本。8世紀日本遣唐使節帶來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這些寶貴古代文物現代也在奈良正倉院保存下來。所以,奈良正倉院被稱為絲綢之路的終點。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過絲綢之路河西走廊傳來的。1988年奈良縣政府在奈良市舉行大規模的絲綢之路博覽會。日本最大的電視臺NHK曾從中國到歐洲以實地拍攝方式製作絲綢之路節目。

任何商貿通道的形成首先得益於地形及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的繁榮也是由地理位置的影響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國家在近代發展海洋探索的技術和實力方面逐步增強,河西走廊的重要性被分擔了一部分,中國進入歐洲市場的渠道多了,河西走廊的發展受到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失去了古代那種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河西走廊的地位依然不容小覷,永遠都是最捷徑的連接歐亞大陸經貿發展的重要途徑。


叫啥不重要


河西走廊的成因分為自然地理成因和人文歷史成因——所謂自然地理成因是指河西走廊作為一個自然地理單元的地質成因;所謂人文歷史成因是指河西走廊作為溝通東西方陸上貿易通道的歷史起源: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不等,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它的形成源於數億年前歐亞板塊和印度次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由此形成了今天位於河西走廊南部的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的北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祁連山脈被頂推隆起,而在祁連山脈、黃河等天然地緣屏障的分隔作用下自然形成了一條狹長的走廊形地帶。這條走廊地帶南北溝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東西連接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部巍峨高聳的青藏高原阻斷了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北上,因此在河西走廊的北部地區是大面積的戈壁荒漠,而南部的祁連山地區則在太平洋季風的吹拂滋潤下成為在遼闊戈壁荒漠中的溼島。獨特的地質和氣候環境使這裡成為混合著各種農業、牧業和原始漁獵採集部族的多元文明交匯之地,這裡幾乎匯聚了地球上除海洋之外的所以地質結構。

這裡的東、西、南、北皆有天然的地緣屏障,在古代交通條件極不發達的狀態下這裡是一塊相對隔絕的地區。然而這種封閉性只是相對的,相比北部的蒙古高原和南部的青藏高原而言:這裡顯然比較容易跨越的,這就為其成為東西方之間交流通道奠定了基礎。然而這裡作為東西方通道的戰略價值直到秦漢時期才日漸突顯,而在此之前這裡並沒發揮東西方溝通的戰略通道作用。事實上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可能遠比我們之前印象中要早得多:早在商代的墓葬中就發現有出自新疆地區的和田玉和出自印度洋地區的海貝,這就足以證明商王朝就以和今天的新疆地區乃至印度洋地區有著一定的商品交換。事實上中國絲綢的西傳也比我們之前想象的要早:早在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之前的公元前5世紀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命運女神雕像就穿上了原產於中國的絲綢,近年來在新疆、南西伯利亞、克里米亞的考古發掘已為我們大體勾畫出完整的中國絲綢西傳路線圖,其中在新疆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絲綢遺物是戰國時代的遺物,也就是說在秦始皇嬴政之前中原地區和新疆地區之間就已經誕生了絲綢貿易。這一時期扮演東西戰略通道角色的並不是河西走廊,而是蒙古高原上的草原遊牧民族,所以這條古老的道路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

然而大約在相當於我國秦漢時期蒙古高原的氣候開始出現變冷的現象,對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而言:對這種氣候變化是相當敏感的,他們開始不斷向南方溫暖地帶遷徙擴張,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同中原定居農耕民族發生摩擦。相比定居農業而言:遊牧民族有一個天然的缺陷——就是遊牧經濟天生具有脆弱性:中原的農耕民族儘管也是靠天吃飯,但依靠定居農業在正常年景下是可以維持生計的,即使遭遇自然災害,只有不是什麼百年不遇的特大災害也能勉強餬口。相比之下游牧經濟就脆弱多了——事實上匈奴、突厥的衰敗其中一個很重大的原因居然是天災,這從側面證明了遊牧民族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實在有限,所以他們需要從農耕民族獲得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資。當然獲取物資的方式可以是貿易,也可以是劫掠。然而如果遊牧民族選擇和農耕民族進行貿易就會發現自己面臨尷尬的境地:對自給自足的農耕民族而言蠻荒的遊牧民族能為自己提供什麼有價值的商品呢?由於遊牧經濟天然的脆弱性,所以遊牧民族劫掠的衝動只能抑制減弱,卻無法完全根絕。事實上在秦漢一統之前北方草原上的戎狄部族就已開始劫掠中原華夏民族了:西周王朝就滅亡在犬戎人手中;秦國的崛起之路是靠征伐西戎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晉國以及三家分晉後的趙國攻滅赤狄、白狄、林胡、樓煩;齊桓公北伐山戎;燕昭王擊東胡......這一時期華夏諸侯面對的都是一個個各自獨立的戎狄部落,然而當秦漢一統之後北方草原上原本林立的部落迅速被統一的匈奴帝國取代——這是因為原來的小部落無法和秦漢這樣的大一統帝國對抗,如果這些部族還想從中原獲得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資就只有組成一個統一的帝國去突破南方農業區的防線。所以大致在秦末漢初時當中原的大一統帝國誕生之時北方草原上的冒頓單于完成了匈奴的統一。

強大的匈奴政權對秦漢王朝的邊防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挑戰,同時也阻斷了傳統的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通。公元前138年28歲的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尋找被匈奴逼迫西遷的大月氏部族,以實現漢武帝劉徹東西夾擊匈奴的戰略構想。張騫這次出使成功探索出了通過河西走廊這一戰略通道前往西域諸國的路線。儘管因為被匈奴人扣押導致他直到13年後才得以返回長安,儘管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戰略構想未能實現,但張騫把一個名詞帶到了漢武帝面前——這個詞叫天下。中華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統的天下觀,正是在這一天下觀的指引下大秦帝國一統華夏——就當時而言秦始皇嬴政足以自豪地以為自己統一的是整個天下——南方的百越俯首稱臣;北方的匈奴也被徹底擊敗;至於西方的情況那時的中國人還知之甚少。張騫這次出使讓漢武帝知道了:在漢帝國的西面還有遼闊的世界,自己作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必須將這一遼闊世界納入以自己為核心的天下體系。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一戰的勝利使漢朝得以徹底控制河西走廊,西域的大門至此徹底對漢朝開放。此後歷經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河西走廊一直扮演著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戰略通道角色,儘管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條戰略通道歷經波折,其間也曾經歷衰落,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勢將再次煥發勃勃生機。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河西走廊的成功,主要是這個地緣通道的特殊地形造成的。但河西走廊有後來的成功,其實還是因為氣候的聚變,讓這個地方顯得特別有優勢了。

我們先可以來看下東亞次大陸在整個歐亞大陸上的地位位置。很明顯,東面與南面的太平洋,非常不利於大規模的交流。西面的青藏高原也是如此,西南的山麓與森林,也都讓整個地區變得非常封閉。

所以,東亞大陸在古代聯通中亞等地的主要通道就是河西走廊與北方的蒙古高原。其中河西走廊因為夾在祁連山脈之間,地勢比周圍地區相對較低,所以是一條不可多得的自然通道。

也由於這個因素,河西走廊相對南面的高原與北面的荒漠來說,條件優越。不同地勢高低環境下,居住著各種農業、牧業和森林混合型部族,也豐富了這個地方的交流頻率。

不過在上古時代,河西走廊的位置是不夠突出的。不是因為當時中亞與東亞兩地的交流慾望不夠,而是因為更多的人口與技術可以走當時的蒙古高原地區,甚至是西伯利亞南部。大量的考古證據都顯示,蒙古高原與南西伯利亞在當時的氣候比現在優越很多。當地存在大量早期農耕人群。在氣候逐步變冷後,他們轉向了畜牧業經濟模式,也加快了對外交流物資的速度。

河西走廊西端的西域地區則因為一些因素,造成了交流阻礙。主要是因為西域本身就是一個四周山脈環繞的相對封閉地帶。所以很多新事物與技術,在傳入西域後,反而就傳播速度減緩了。考古學上,中國境內最早的冶鐵就出現在西域。但技術在當地也就固化了。反而是後來的蒙古高原地區,出現了更好的技術,並從這裡大量傳入中原。

當然,隨著西伯利亞與蒙古高原生態的惡化,大量氣候難民南下中原等地。他們在先秦史籍上被稱為北狄。他們不是後來遊牧化的牧民,所以經常以靈活的輕步兵作戰,鬧的春秋早期還在習慣戰車作戰的東周貴族們,一度很煩惱。他們的內遷,形成了大到中山國,小到各種山地部落的群體。也預示著,北方線路的效能大大降低。

從此之後,河西走廊就成為了這種交流的首選。在中原人在漢朝時,開始聯通西域與中亞時,當地的環境條件很容易被中原的漢人一眼相中。這就有了後來幾千年的“陸上馬六甲”傳奇!


米南德王問道


馬立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大撰他島之間,處於東亞和西方航運要衝,即東方海運十字路口,咽喉要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在大航海時代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和北山合黎山之間,處於中原和西方陸運要衝,呈西北東南走向,無論是形狀,走向,面積,長度,寬度都幾乎與馬六甲海峽如出一轍,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譽為陸上馬六甲名符其實。南亞次大陸擠壓青藏高原隆起,向北與內蒙古高原碰撞,形成河西走廊,儘管走廊多為戈壁綠洲,但比起南部青藏高原崑崙山脈,北部阿拉善沙漠等生命禁區來說,無疑是最佳通道。



閱讀地圖


河西走廊東起武威烏鞘嶺 西至玉門關 東西長約一千餘公里 夾在祁連山和阿拉善高原之間 主要城市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 以及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市 上古時期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 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這裡通向中亞、西亞,成就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 河西長廊不僅是昔日的古戰場 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 總的來說 河西走廊的成因是歷史必然 大勢所趨 個人覺得河西走廊之所以能像今天的物阜民豐 國泰民安 遠離不開祁連山的潤育 有了祁連山 才成就了今天富饒的河西綠洲和大片生態樂園…………


華野二師王有勝1


河西走廊~~跨越了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甚至整個中國西部的歷史,呈現出來的是跨越千年的雄壯、輝煌與蒼涼❕

河西走廊~~是中國地理與歷史上極為特殊的符號與標誌❕

一段通往文明的路❕

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當張騫這位極具開拓和冒險精神的漢帝國友好使者鑿空西域時,這條綿延在黃河以西的窄長通道,開始成為金戈鐵馬的征途,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通道❕


河西走廊是指過了烏鞘嶺以西,夾在祁連山以北,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以南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的平原地帶,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那時候出隴西地界,從皋蘭(今蘭州市)一帶乘羊皮筏過黃河,翻過烏鞘嶺,就進入了一片茫茫蒼蒼、人煙稀少的曠野❕

這片兩山夾峙的狹長地帶,到了西漢初,漢朝使者穿梭來往,成為絲綢之路的主幹道,也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貿易棧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四都火雞


在陸權時代,河西走廊是東西方交流的必經之路和中轉站,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東方農耕文明與西方廣大世界的聯繫通道。在往背的草原荒漠地帶,有理由相信一直存在著東西方交流的草原絲綢之路,但是遊牧民族流動大,文字缺乏,因此少於記載。


枼三陮


看完此片自然明白

《河西走廊》是中國最偉大的紀錄片,每集讓人感動落淚,向偉大的中國祖先致敬!🙏此片被觀眾譽為連片頭都捨不得跳過的神作,勘稱世界級水平。《河西走廊》是中國最牛的歷史紀錄片,沒有之一!沒看過的,枉評中國紀錄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