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在歷史上有什麼戰略意義?失去河西走廊對中原王朝有何影響?

生說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提起河西走廊,就不能不提一個非常特殊的省份,這就是甘肅省。這個面積45.59萬平方公里的省份,西接新疆,東臨陝西,東西跨度達到1659公里,南北寬度達到530公里。在甘肅省的蜂腰部,是長度達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北的戰略要地,但是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卻是一個歷史概念。

也就是說,隨著時代的發展,河西走廊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對於中原王朝的意義也不盡相同。

那麼,不同時期的河西走廊到底有什麼歷史意義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階段:

1、秦朝以前——幾乎無作用

從西周實行分封制開始,中原地區就陸續發展起了各個諸侯國,隨著西周的滅亡,天子威望一落千丈,諸侯國開始了瘋狂地兼併和征伐。

從前770年到前221年,我國經歷了長達500多年的稱霸和兼併戰爭,此時我國並未形成統一的中央政權,因此不能形成統一的外向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內部的攻伐重要性要遠遠大於向外開拓。在尋求對外開拓的福利前,諸侯國們首先要解決的是活下來的問題。

前221年,秦朝建立,雖然秦朝統一了六國,但是秦始皇的主要進取方向卻並不在西北,而是在東南。秦朝50萬大軍下嶺南,將百越之地納入版圖,而對於北部的匈奴則採取守勢,這使得河西走廊的作用無從凸顯。

2、漢朝至宋朝——橋樑作用

河西走廊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角色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而絲綢之路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開拓的。

不過漢武帝最初的設想並不是開拓商路。

從前202年漢朝建立開始,匈奴國力也達到巔峰,時常對漢朝進行侵略,不勝其擾的漢朝只能被動防守並以公主和親的方式延緩匈奴的進攻。

在漢朝隱忍的日子裡,歷代君主不斷韜光養晦,終於使國力得到極大提升。到漢武帝時,已經具備了和匈奴決戰的實力。

不過漢武帝並不想和秦始皇一樣僅以驅逐了事,他的構想是迂迴包抄匈奴,畢其功於一役。於是在前138年漢武帝派出張騫西行尋找大月氏國,企圖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不過由於河西走廊被匈奴控制,張騫此去九死一生,且大月氏並無聯合漢朝復仇的意願,漢朝只得獨自反擊匈奴。

雖然沒有帶回盟友,但張騫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世界,這就是西域。漢武帝意識到,匈奴的歸屬將決定漢匈戰爭的最終走向,於是漢朝開始構築和西域的溝通通道。

前121年,漢朝取得河西之戰的勝利,設置河西四郡,至此河西走廊歸入漢朝版圖。

河西之戰的勝利對於漢朝以及後面的中原王朝而言有著標誌性意義,這意味著中原王朝和西域之間架起了穩固的橋樑。

此後漢朝加緊了對西域的經營,終於在前60年,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府,將西域36國歸入漢朝版圖,對匈奴形成了包抄的態勢。漢匈戰爭的焦點也從陰山蒙古高原一帶轉向西域。

控制了河西走廊和西域之後,絲綢之路逐漸繁榮,併成為我國古代對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漢朝滅亡後,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逐漸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到唐朝建立時,再次發起了對西域的征服。657年,唐朝消滅西突厥,將勢力擴展到鹹海地區,隨後設置安西四鎮,標誌著中原王朝再次成為西域的主人。

唐朝時期,國力強盛,達到封建時期的巔峰,伴隨著盛世的到來,絲綢之路也達到了極盛,我國的先進文明通過絲綢之路傳向周邊地區,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進步。

宋朝時期的1038年,西夏建立,佔據河西走廊,截斷了絲綢之路,隨即絲綢之路走向衰落,雖然宋朝進行了熙河開邊行動,但無力挽回絲綢之路的衰落。

從漢朝到宋朝的1000多年時間裡,中原王朝的進取方向為東西方向,特別是向西,這決定了河西走廊更多的是充當著橋樑的作用。

3、宋朝到清朝——隔絕作用

河西走廊長1000多公里,自中原王朝向西北方向延伸,可以是中原王朝和西域溝通的渠道,當然也可以是一把施加軍事影響力的一把尖刀。

唐朝安史之亂後,中原王朝逐漸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西域由此崛起了多個政權,這直接導致了絲綢之路的難以為繼。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朝不得不倚重海運,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繁榮起來。

不過,雖然失去了西域,無法運行絲綢之路,但並不代表河西走廊就失去了歷史作用。事實上,在宋朝之後,伴隨著改朝換代,河西走廊的歷史作用也在悄然變化著。

1247年,蒙古宗王闊端和西藏薩迦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涼州會晤,史稱“涼州會盟”,標誌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1271年元朝建立後,青藏高原為元朝的宣政院轄地。

雖然在蒙古之前,青藏高原曾崛起過強大的政權,比如吐蕃,比如吐谷渾。但真正讓青藏高原出現巨大進步的是蒙古時代。

元朝時期,青藏高原上層勢力和元朝關係密切。明朝建立後,雖然明朝對西藏各法王進行了冊封,並扶持當地的宗教領袖委託管理,但很快就因為西藏高層的宗教鬥爭而難以為繼,對此明朝無可奈何。

到明朝中期,明朝逐漸放棄對關西七衛的經營, 西北方向退守嘉峪關。嘉峪關在河西走廊的西端,這意味著明朝始終牢牢控制著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長1000公里,寬度幾公里到幾十公里不等,在走廊的北部,是蒙古高原;而在走廊的南部,是青藏高原。此時的青藏高原已經逐漸蒙古化,控制河西走廊可以有效遏制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流和聯合,對於中原王朝的北方和西部邊境的安全意義重大。

不過很可惜,由於明朝的內向型政策,導致明朝對於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動向不能夠及時作出反應。嘉靖年間肆虐北方的韃靼部俺答汗晚年進入青海,並獲得了“轉千金法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的稱號,標誌著蒙古高原和青藏地區交流的加深。

到明朝末年,包括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地區全部是蒙古部落的領地,明朝陷入蒙古各部的半包圍之中。

可以說,從宋朝以後,我國的進取方向就從東西轉向南北,南北向的衝突成為時代主流。在這樣的情況下,河西走廊不再是溝通東西的橋樑,而是隔絕南北的壁壘!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河西走廊的戰略意義有多重要,可以先看看沒有河西走廊的兩個朝代是什麼狀態。

安史之亂後,唐廷為了平亂,不得不抽調原本鎮守隴右和安西的軍隊回援關中,安西軍原本鎮守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亞和新疆地區,隴右軍則是原本駐紮在河西走廊的軍隊。在此之前,吐蕃已經強勢崛起,正在和唐軍爭奪南疆,並且在南疆和青海都取得了一些勝利。安史之亂後,唐軍突然撤走,等於把這些地方拱手相讓,給了吐蕃。

很快,吐蕃就先後佔領了南疆和青海,以及河西走廊,只剩下北庭都護府很少數的軍隊仍然堅守北疆,長達五十多年,但孤懸一隅,唐廷無力救援,最終還是在回紇和吐蕃的夾擊之下被消滅了。此後,吐蕃的勢力不斷東進,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甘肅天水、平涼和陝北。在中晚唐時期,吐蕃更是多次攻破長安,皇帝被迫出幸避難。

在漢武帝時期霍去病攻佔河西走廊之後,河西走廊就從遊牧區逐步變成了農耕區,漢族人口不斷增加,雖然西漢末期和王莽末期因為戰亂,當地人口數量大幅下降,但漢人仍然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漢末曾經失守,但漢魏嬗代完成後,曹真坐鎮雍涼,又收復了河西走廊,打通了西域。永嘉之亂後,中原喪亂,人不聊生,涼州刺史張軌控制下的涼州相對和平,大批中原地區的漢人逃往涼州避難,是涼州地區比較繁榮的時期。

此後,涼州地區先後出現了五涼政權,持續時間很長,尤其是西涼的勢力延伸到了今天的新疆東部吐魯番、哈密一帶。一直到北魏崛起,先後消滅了這一地區的割據勢力,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並強遷了當地豪強及樂戶、文士到當時的北魏首都大同。一直到唐朝已經大體上統一全國,今天吐魯番、哈密一帶的高昌國大體上也還是以漢人為主的,雜居當地的胡人也在逐步漢化過程之中。

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失陷,這一過程完全被逆轉。吐蕃佔領河西走廊之後,這一地區被吐蕃視為“幸福之地”,大量藏族人口遷入,至今仍然有些藏族在河西走廊繁衍生息,比如武威附近的天祝,就是一個藏族自治縣。河西走廊上的馬蹄寺曾經是佛教文化東傳中原的重要遺蹟,後來也變成了藏傳佛教。

唐朝失去河西走廊的掩護之後,關中門戶洞開,吐蕃勢力不斷東進,唐朝在關中毫無安全感可言,中晚唐的版圖基本上恢復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狀態,甚至還要更小一些,因為陝北、天水等地還在秦朝的控制之下,而唐朝也基本上失控了。全盛期的吐蕃能夠控制的地方甚至前進到今天的平涼地區,而這裡離西安只有不到三百公里,實際上相當於騎兵部隊一兩天的行程。

中晚唐時期,河西走廊以及被吐蕃佔領的地區,逐步和其它民族相互融合,當地漢族的生活習慣也逐步被同化,河西走廊和天水地區都出現了漢人為主的遊牧部落。吐蕃崩潰之後,河西走廊曾經發生過起義,漢人重新控制這一地區,並派人向唐朝上奏,希望能夠得到援助,但唐朝此時自保不暇,無力西顧,最後還是被消滅了。

宋朝統一之後的版圖大體上和中晚唐能夠實際控制的區域一致。同樣因為沒有河西走廊的掩護,關中西部和北部地區成為淪陷區,環慶路、秦鳳路都成為邊境地區,這個地區以北和以西,都是由正在崛起過程中的党項實際控制。到宋仁宗時期,李元昊正式建立西夏政權,並在之後越過賀蘭山,佔領了河西走廊,武威成了西夏境內重要性僅次於興慶府的城市,實際上相當於陪都。

實際上,如果中晚唐和宋朝能夠有效控制河西走廊,那麼党項在西北是很難崛起的,即使崛起了,戰略上也處在被三面包圍的處境,是很難對內地形成實質性威脅的。但是因為沒有河西走廊掩護,所以中晚唐的時候吐蕃能夠多次蹂躪關中,西夏崛起之初,北宋甚至出現了遷都以避其鋒的意見,也有人認為應該直接放棄關中,退守潼關一線。這就是因為失去了河西走廊的掩護,關中地區門戶洞開,很容易被攻破。好在宋朝人多千多,才靠著堡壘線逐步穩住了局勢。

宋神宗時期經過變法改革之後,宋朝國力有所提高,開始逐步向西夏發起反擊,並且攻佔了河湟地區的一部分,但同樣因為無法實際有效控制河西走廊,缺乏掩護,新開闢的地區也難以自給,不久之後就放棄了。到北宋末期,雖然再次主動討伐西夏,佔領了一些地區,但這時的宋朝已經是強弩之末,佔領了沒多久北宋就滅亡了,也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河西走廊遊牧化的趨勢。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去河西走廊旅行,就會看到吐蕃和西夏時期留存下來的大量文物遺蹟。比如對吐蕃的研究中,相當一部分資料來自敦煌出土的文獻,而這裡之所以會有吐蕃文獻,就是因為吐蕃曾經在這裡建立過實際有效的統治。西夏也一樣。在武威的歷史博物館裡,就可以看到大量西夏時期留下來的文物,包括西夏文的碑記等。

元朝時期,因為蒙古消滅了西夏,所以也就控制了河西走廊,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中原王朝對西藏的首次有效控制。元朝崩潰之後,河西走廊一度被已經逃往蒙古草原的北元佔領,一直到明朝初期,朱元璋派馮勝率兵西征,才驅逐了殘元勢力,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並將實際有效控制的範圍一度延伸到哈密一帶。即便是在明朝中期武力衰退之後,也只是退守嘉峪關一線,一直堅持到明朝滅亡。我們今天如果坐火車穿過河西走廊,仍然能看到明朝時期修建的長城的遺蹟,也就是那些漫長而殘破的夯土牆。

從漢武帝時期控制河西走廊,並遷徙漢族人民進入當地進行屯墾和開發,到安史之亂河西走廊失陷,這個時期長達八百年。這是河西走廊歷史上從遊牧逐步轉向農耕的一個快速發展時期。而在安史之亂河西走廊失陷之後,到明朝收復河西走廊,又過去了七百年,而這個時期中原地區始終無法建立起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完整防線,處於遊牧民族的嚴重威脅之下。

由於遊牧民族缺乏規劃和建設能力,正是在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的自然環境也開始嚴重退化,原來的農田逐步退化成遊牧民族的草場,遊牧民族的過度放牧又導致草場逐步退化,變成戈壁灘和沙漠,農耕區不斷縮小,自然環境逐步惡化。這樣,原來已經在這裡落葉生根、繁衍生息的漢族人口要麼遷徙回到中原,要麼遷到西域,要麼就只能被當地少數民族同化。到今天,我們在河西走廊也只能看到大片的沙漠戈壁灘和草原,漢族聚居區只有少數綠洲農業區。

所以,從戰略上說,河西走廊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如果中原王朝能夠有效控制河西走廊,既可以在戰略上形成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完整防禦體系,武力強盛時也很容易進入西域,建立實際有效的控制。向南,如果能夠實際控制河西走廊,也就能夠以此為根據地,控制青海,建立起對西藏的控制。明朝就是因為始終控制著河西走廊,所以西藏並未成為威脅,對蒙古的封鎖也始終是有效的。

而對中原王朝而言,河西走廊最主要的戰略意義就在於,保持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才能夠掩護關中地區,使關中成為腹地,而不是像中晚唐和北宋一樣,關中也成了前線,不太容易出現像北宋面對西夏時那種隨時都準備放棄關中的局面。

如果從地圖上看,這一點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今天的陝北到鄂爾多斯一線大體在西安的正北方向,而這裡也是長城線的中間點,向西直到嘉峪關和向東到山海關的兩條線,就像中原地區向北長開的兩條手臂。失去了河西走廊,就等於一個人失去了一條手臂,半邊身體就暴露在敵人面前,在面對威脅時只能躲閃,而無力還擊。只有同時保持著兩條手臂都張開的中原王朝,才能更好的掩護中原地區,也就是保護自己的身體。


蕭武


河西走廊,古稱雍州、涼州,簡稱“河西”,是夾在祁連山與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的狹長衝擊平原,其西南部為青藏高原,北部為遼闊的沙漠隔壁。

因此,這一狹長的綠洲通道,成為中原地區進出西域的交通要道,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軍事上,河西走廊戰略位置突出,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不論是中原王朝想要西進開疆拓土,還是據地防守草原民族的進攻鋒芒,河西走廊都是中原王朝西部的重要橋頭堡。

經濟上,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區進出西域的必經之路,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商貿通道,佔據河西走廊,能夠保護和促進中原王朝同西域各國的貿易往來。

同時,河西走廊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發源於印度的佛教就是經過河西走廊傳入中原,各民族文化在此交流碰撞,使得河西走廊一帶文化底蘊十分豐厚。

而當中原一帶,北方地區陷入戰亂之際,河西走廊,也成了眾多文人墨客的避難之地。

而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河西走廊最重要的還是其軍事意義與經濟意義,像西漢就是在攻佔河西走廊後,得到了匈奴人的養馬之地焉支山,從而使得西漢王朝的騎兵部隊實力大增。

總之,河西走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直到今天,其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更多關於河西走廊的內容,推薦觀看紀錄片《河西走廊》,十分出色的一部紀錄片,強力推薦。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點贊評論,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Ko蜀北一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河西走廊的歷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從它的地理位置就可以看出一二,所以我們首先需要從地理的角度去看一下這條河西走廊。

它北邊是草原

它南邊是高原

它東邊是中原

它西邊是西域

單從地方位置就發現它的重要性有多高可以參考我下面的圖片

再來看歷史背景,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河西走廊這個地方在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期的遊牧者是月氏人,之後就是擊敗了月氏人的匈奴人統治著,直到漢武帝開拓河西,這裡才由漢朝統治著,併成立了河西四郡,從東到西分別是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都分佈在今天的甘肅省。

有人說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是為了通西域。實際上,通西域也許是個意外收穫。

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主要目的是把在青藏高原上游牧的羌人和北方草原上游牧的匈奴人給隔絕開。因為,一旦他們這兩波聯合起來,對於長安會形成巨大的威脅。如果河西走廊能夠控制在自己手中,然後對兩者各個擊破。看一下地圖,你就明白這個戰略態勢了。

最後就說說這個意外收貨

民族的文化很多時候都會受到統治者的政治管理的影響,而在河西這個地區里民族的多元化與文明的多樣性給了這裡豐富的文明文化思想的土壤,並且這裡是在所有文明的政治管理最弱的地帶

中原文明草原文明西域文明在這個地方互相融合交織,形成了中國文化歷史上一個璀璨的明珠


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哦




唐不三不四藏


河西走廊呈西南北走向,綿延1000公里。因居黃河之西所以稱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是中原王朝連接西域諸國的鈕帶,也是交流開放的前沿!千百年來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主要是來自北方。為抗衡北方的遊牧民族,王朝的統治者在戰略上,大都採用與西域諸國交好或接成聯盟,以其對敵形成包圍或夾擊之勢!那麼河西走廊的戰略位置就凸顯出來!漢武帝時期在收復河西走廊之後,為使這塊戰略要地不再丟失,實行戍邊屯田,有效的把河西走廊掌握在自己手裡,以使後來對匈奴使行全面打擊提供戰略支撐!擁有河西才可能掌握西域,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如果失去河西走廊,對中原王朝來說就象束縛住了手腳,西去的路被阻隔只會加劇危險!從戰略態勢上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


有始有終329


河西走廊是西部少有的適合耕種的沃土,同時也是聯通西部各個民族的通道。

因兩大因素影響都十分深遠,簡要說明如下:

1、河西走廊緊臨祁連山脈,雪水融化而下行成多條河流,行成多個綠洲,是乾旱少雨的西北地區難得的適合耕種的土地。

因為適合耕種所以人口更多,也適合畜牧生產,像山丹軍馬場從漢代就是良馬產地,是戰略要地。

失去這個地域的掌握等於就失去了對西北各個少數民族的控制,也失去了戰馬這個戰略物資。

2、西部還是中東文明各種先進技術與中原文明互通的通道,像冶鐵、中藥都是受伊朗高原文明的影響,像佛教思想、伊斯蘭思想都是從這個地區進入中原。秦朝的冶金技術有一種說法是阿富汗地區傳過來的,藏紅花原產地不是西藏而是伊朗高原,中藥大量的藥物和理念原自阿拉伯地區。

失去這個地區等於是失去了外域先進技術、思想的引進接口。

希望簡要說明,能起拋磚引玉之用。


老王嘚啵嘚


國勢盛則強河西通西域,國勢衰則弱河西竭華運。

  • 始千古大帝漢王朝武帝,胡服騎射戰功軍威顯武威,斬匈奴之臂張國之掖以通西域,東商西旅聚敦煌之盛大輝煌,揚我大漢雄姿,敵酋犯漢雖遠必誅。



  • 唐,穩定河西、拓展絲路,再現盛世華章。



  • 明,西控河西、河湟,北控山海關,承大勢闊華土。



  • 清,固河湟戰略西遷,建青海而穩藏,建新疆設省固疆,北出居延海直達烏里雅蘇臺蒙之宗地,藏疆蒙回繁華穩固。



  • 凡盛世必經略河西,穩固河西、繁華河西,華內顯盛世。
  • 反之,弱河西者。


  • 甘隴日漸窮苦,周邊以羊肥馬壯笑我貪瘠,華內以絲軟食華誘我以往。
  • 甘隴漢族逐年東遷入關,西北大族藏疆蒙回則逐年坐大。



  • 初,內亂不休,國力難增;




  • 終,一家為大,縱橫東西馳騁南北。


  • 東出河套過正太而擊華北。
  • 出渭(河)黃(河)而擊中原。
  • 過祁山下漢中出襄陽而擊江漢。
  • 隴亂蜀必亂,大迂迴擾亂不休,國力衰華勢竭。
  • 失大勢者,服華而脊曲。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本來有很多要說的,從歷史從地理從各個朝代從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與發展……

臨到頭,安利一部同名紀錄片吧 ,相信看完將豁然開朗,就像裡面司馬遷形容張騫的詞語,鑿空!



青水閣


歷史上河西走廊對中原王重要些可分四個方面來說。一、政治上。看一下中國王朝地圖就明白。宋以前,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西安。西安位於河西走廊的東端。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向域諸番邦揚威,擴大政治影響的唯一通道,是中西外交的唯一通道,其意義不言而喻。二、軍事上。歷史上中原王朝的威脅都是來西、北兩個方向。中原王朝要穩定中原,保障西部安全,和睦西域諸國首要的就是佔有和鞏固河西走廊。那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通道。三、經濟上。絲綢之路是大家都熟悉的,不必贅述。十九世紀以前,世界經濟是大陸經濟,即使今天早以進入海洋經濟時代,河西走廊也仍然是重要的經濟走廊。四、思想文化方面。河西走廊歷史上是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唯一通道。中西方文學藝術、宗教風俗等等都是僧人、商人、文人們經過河西走廊傳過來的。看一下敦煌就明白了。可以說,歷史上河西走廊對中原王朝的興衰發展都有極重要的關係。


藍天沃土成愛民


五涼文化是儒家文化中繼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