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選重疾險?

冬季凱風


最近很多朋友反映,自己想買一份重疾險,卻無從下手。不用說產品種類有多少,就單獨重疾險就有消費型和返還型,定期和終身,新型產品還包括投保人豁免、被保人豁免等附加責任,把人看得頭昏腦漲。

今天我們就通過以下四個方面瞭解一下,從預算的角度出發,重疾險到底應該如何挑選。

  1. 終身還是定期
  2. 返還型還是消費型
  3. 重疾險多少保額合適
  4. 要不要附加輕症,投保人豁免

一.定期還是終身

定期重疾險的保險期間為固定年限或一定年齡;終身重疾險保險期間則是由投保人購買之日起至被保險人身故。

終身重疾險說白了,就是可以保障你一生,不會因為你年齡的增長而拒保,加收保費等,因此,在價格上會比定期重疾高許多。

我們以中民保險網上熱賣的慧馨安少兒保險計劃康樂一生重大疾病保險B款作對比。

通過以上兩款產品對比,我們可以發現,3歲男寶寶30萬保額20年繳,終身重疾險每年需要交的保費差不多是定期重疾險的2倍,對於預算不足的家庭而言,這確實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所以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不建議考慮終身重疾險。

小編以3歲男寶寶預期壽命80歲來算,如果購買了定期重疾險,在保障期限內(30年)需要繳的保費平均下來就是900元/年;如果購買了終身重疾險,在保障期限內需要繳的保費平均下來也才616.9元/年。

從長遠的角度看,終身重疾險在價格方面其實會更有優勢。

如果預算充足,強烈建議購買終身重疾險,終身重疾險可長期保障風險,尤其是被保人上年紀後患病幾率增加,若被保人購買終身重疾,儘管隨著年齡增長患重大疾病的風險會增加,依舊可以得到保障,可以說完全覆蓋了重疾高發的年齡段。

如果預算不足,建議先購買一份定期重疾險,等到經濟寬裕再及時配置一份終身重疾。

二.返還型還是消費型

返還型也叫儲蓄型,這類重疾險要求固定繳費至約定的年數,到了合同約定的時間沒有出現疾病就可以領取已繳的保費,作為以後的養老金使用。

而消費型的重疾險則是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內,發生重疾或輕症就賠付保險金額,如果到保障期滿都健康平安,未發生合同規定的疾病,那麼所繳的保費就歸保險公司了,保險合同也因此終止。

返還型的重疾險最大優點是保費可以返還,還可以根據經濟條件通過增加保費來提高保額,但保費相對來說較高。

消費型的保費比較便宜,槓桿高,投保靈活,但是沒病不賠錢,保費隨年齡增長而增多,我們以中民保險網上熱賣的產品康樂一生重大疾病保險B款和C款作對比。

通過以上兩款產品對比,我們以30歲男性50萬保額30年繳為例,發現返還型重疾的保費明顯比消費型重疾險高許多。

所以,對於預算不足的人群,建議購買消費型重疾險,它可以把保險的槓桿保障功能發揮到最佳,用較小的保費去撬動一個較大的保障額度,而且對個人及家庭經濟上壓力較小。

對於預算充足的人群可以考慮返還型重疾險。返還型重疾險帶有儲蓄功能或者滿期返還保費的責任,有事賠付保額,沒事可以在一定年齡上拿出現金價值用於養老或傳承。

三.重疾險多少保額合適?

對於重疾險,追求高保額,不僅是追求一種心理上的慰藉,更是決定了未來風險承擔能力的上限。

在面對未來未知的健康風險及通貨膨脹等因素時,沒法預料自己可能得什麼病、什麼時候得病、要花費多少費用的情況下,足夠高的保額才能儘可能地覆蓋到所有可能性,加大保障的力度。

一般而言,在常見的重大疾病中,惡性腫瘤(癌症)算是最嚴重的一種,其平均治療康復費用約為十二萬至五十萬元。

這種情況一個人一輩子最多也就一兩次,並且年紀越大越容易得病,醫療花費往往是巨大而難以承受的,並且後期的康復及收入的終止都會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

因此,建議保額的選擇至少要在30萬-50萬之間,如果預算充足,可以選擇更高的保額,因為重疾治療費用只是保底費用,預算充足還應該考慮到恢復期費用(營養費、賠護費);以及因病無法工作造成的正常收入損失費用。

四.輕症、投保人豁免

輕症豁免,就是在輕症賠付的基礎上再度升級,不但保輕症,還能豁免以後的保費,保障繼續。

投保人豁免,就是投保人給被保險人投保,在繳費期間,投保人在保險合同規定的某些特定情況下導致完全喪失工作能力時,由保險公司獲准,可以不用再繳保費,保險合同仍然有效。

例如 ,陳先生為妻子投保了一份含有投保人豁免的重疾險,在保險期間內,陳先生不幸身故,則可以不用再交餘下未交的保費,妻子的保障繼續。下面我們以康樂一生重大疾病保險B、C兩款產品為例,如果附加投保人豁免(30歲女性)和輕症,保費對比如下:

通過以上兩款產品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加了投保人豁免和輕症豁免,其實一年下來也就貴了200多元/年,但這些附加責任,不僅擴寬了保險責任,還給投保人與被保人帶來切切實實的保障,可以說是“百利無一害”,如果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購買時建議添加需要的附加責任。

總結

對於預算不足的人群,建議購買消費型定期重疾險;預算充足,可以考慮返還型終身重疾險;如果預算不多也不少,建議優先考慮消費型終身重疾險。

本文章主要是從預算的角度出發來講解如何購買重疾險,但除了考慮預算,還需要結合自己的需求,對於那些更重視保險的身故責任的人群,可以重點考慮返還型重疾;

如果更重視的是發揮保險的槓桿功能,那麼可以重點考慮消費型重疾險。保險配置因人而異,不同人群的保障需求有所區別,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配置。

如果您有更多保險疑問和投保需求,歡迎關注中民保險網頭條號,不妨體驗中民智能推薦,定製個性化保險方案,前往頭條號商家主頁即可體驗。


中民保險網


01、病種保多少合適?

重疾險保多少種,是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所以保險公司才會不斷增加可保疾病的種類。那是不是重疾險保的疾病種類越多就越好呢?

還是要看這些病種發生率有多大的差別。

因為保險公司目前所承保的重大疾病,除了癌症外,並不是說確診就賠付的,還需同時滿足對應的特定狀態或醫治手段,才能賠付。

而從最近幾年重疾險的理賠數據看,佔大頭的還是保監會要求必保的6類重大疾病👇👇

根據慕尼黑再保險的統計數據,90%以上的理賠都集中在6類重大疾病上;

如果繼續擴展至25種常見重大疾病,佔比更是高達95%以上。

因此,不必過度追求重疾險是保50種,還是保100種。疾病種類越是擴展,後面的發病概率就越低,而保險公司是可能將高額的利潤藏在這部分擴展疾病中的。

話又說回來,預算充足,產品費率又相差不大,那當然優先選保障病種更多,對病種理賠條件更寬鬆的產品。

若預算有限,承保病種的不同,會導致保費差距非常大,就優先確保保額充足。至於保障的病種,只要覆蓋25種重疾,問題不大。

02、怎麼定保障額度?

那麼,關於保障額度怎麼定呢?

原則就是保額起碼要能覆蓋較大部分治療費用,才能起到轉移風險的目的。

比如說,買個5萬塊錢的保險,不幸冠心病,做個心臟支架手術花了15萬,那就是起不到轉移風險的作用。朋友圈那麼多眾籌看病的,也側面說明了大部分人對大病的治療費預估不足。

因此,保額跟當前各種重大疾病的治療費用密切相關。

以幾類常見惡性腫瘤治療費用為例,如下是一份2000多名腫瘤病人住院費用研究的數據👇👇

其中急性白血病單次住院治療費用平均值為2.3萬。因為癌症病人抵抗力低下,容易反覆感染。所以,患急性白血病花費20-30萬是非常正常的。

再看看心血管疾病,廣東一份2萬份樣本的調研數據👇👇

可以看到,18歲以上心血管外科患者平均單次住院治療費用8.7萬元,最高150多萬。當然,考慮到有醫保能覆蓋部分費用,一般建議商業重疾險保額至少30萬。

除了疾病治療成本,保額也與被保險人收入水平,與他在家庭經濟中的貢獻有關。

如果一個三口之家,妻子全職帶孩子,丈夫是家庭唯一經濟來源,保額僅考慮治療費用,那萬一丈夫患病,無法繼續工作,收入一旦中斷,全家人的生活都將失去保障。

《勞動法》第19條規定:只要不是因工負傷,患病超過兩年,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就可解僱。

因此,重疾險僅覆蓋疾病治療費用還不夠,建議保額為預期治療費和被保險人1-2年年收入之和。

當然,定保額時,也要看家庭經濟條件是否允許。畢竟保險的本質是轉移未來生活的風險,還是要確保保費支出不會對當下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

03、怎麼定保障期限?

關於重疾險保多久才合適,在短期和長期之間,建議選長期,因為短期沒有任何優勢,原因如下👇👇

第一,短期的產品,乍一看,很便宜,但由於其費用會隨年齡增加而同步增長,長遠來看,較長期的產品,價格優勢並不大。

第二,一年期重疾險無法保證長期續保,存在產品下架的風險。大部分產品每年投保都要重新確認健康告知,健康狀況有點問題,可能核保不通過,那就徹底失去了保障。

那選定期還是終身?需要回到買重疾險的出發點——希望生病時家裡不會有太大的經濟負擔。所以,保障期選多久取決於疾病風險怎麼分佈。

理論上,人一生都有大病的風險。預算允許,確保保額夠高的情況下,能選保終身當然優先選保終身。

但很多剛工作的年輕人,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一次到位買足額的終身重疾險會面臨比較大的經濟壓力。

因此,在身體健康狀況好的情況下,可以先買一份長期的定期重疾,待條件改善後,再及時補充終身重疾險。

那定期,到底定多少年比較好呢?我的建議是儘可能保到70歲,最少也要60歲。

為什麼呢?我們不妨看看《2013中國衛生統計年鑑》中重大疾病年齡構成情況👇👇

以腫瘤為例,45-59歲這個年齡段佔到全部癌症病人的1/3,尤其是女性特定惡性腫瘤,該年齡段的病人佔全部病人的50%。

除了癌症,45-49歲發生其他慢性病的風險也明顯增加,尤其是直接影響投保的心腦血管疾病。如果這段時間保障中斷,之後再來買保險,除了會很貴,因為健康問題被拒保的可能性也很大。

因此,投保時就要注意,45-60歲間一定不要存在保障空白。

以上講的主要是成年人買保險的情況。如果是給孩子買,要考慮的就不同了。建議在預算確定的情況下,優先保證保額的充足,不用去特別關注保障時間的長短。

原因,我們不妨看看年度醫療費用的增長情況。從統計年鑑的數據看,過去十多年來,人均醫療保健支出每年的增長幅度高於10%👇👇

這意味著,現在2歲的孩子,等他到70歲時人均醫療費用可能增長到現在的100倍以上。即使現在一口氣給孩子買50萬保額,保到70歲甚至終身,又有多大價值呢?

所以給孩子買重疾險,重點考慮為其成人過程中,或在其經濟獨立前提供疾病風險保障。一般來說,保到25歲或30歲就夠了,可以將預算從時間投入改成重點保證保額充足。

待孩子成年後,自己有經濟能力了,再補足後續年份的保障也不遲👇👇

一方面,那時候需要的保額遠高於現在;

另一方面,真到孩子60、70歲時,隨著醫學的進步,高發重疾也可能發生了很大變化。


04、賠付次數越多越好嗎?

近幾年,各大保險公司為提升競爭力,新出的重疾險不僅病種越保越多,而且有的產品將一次賠付變成多次賠付。

有人說一次重疾夠要命的,要多次賠付有什麼用,雞肋;有人說誰那麼慘,一生得好幾次重疾;當然,也有個別用戶把繳了費1年費的產品退了,換成賠多次的。

賠付多次到底有多大價值呢?

我們將以具體產品為例,從三方面進行分析:

  • 疾病怎麼分組;

  • 兩次賠付的時間間隔;

  • 理賠次數增加導致的保費增幅。

為減少品牌溢價對性價比的影響,我們將選擇都屬於同方全球人壽的康健一生和康健一生(多倍保)來分析。

康健一生保重疾50種,賠一次;康健一生(多倍保)保80種重疾,分4組,最多賠三次,每兩次給付要求相隔180天。此處不討論30種病種的區別,僅評估康健一生(多倍保)的分組和時間間隔對用戶的價值。

從上圖可見,併發概率較高的疾病在同一組中。不得不感慨,精算師早就精明的考慮要適當降低理賠的概率。比如,某人不幸患惡性腫瘤,領了賠款;因惡性腫瘤病人即便長期生存,免疫力還是低於常人,感染概率也更高,如果不幸在2年後肺部感染髮展至終末期肺病,那是不能再理賠的;但癌症病人是不是比其他人更容易因嚴重III度燒傷理賠呢?這個就未必了。

但是,並不能因此否定多次賠付的價值。比如,某人不幸青年時期因意外導致雙耳失聰或雙目失明或燒傷,理賠一次。患過一次病並不會降低患其他組重疾的風險,青年患病,未來還那麼長,理賠過又幾乎不可能再買到其他重疾險。那這時,多次賠付就非常有意義了。

我確實曾在醫院見過這樣一位病人,年輕時因藥物不良反應導致雙耳失聰,50多歲時不幸患惡性腫瘤,如果他買過多次賠付的保險,那就還能賠。但是,那位病人並沒有買這種保險,使他當時家庭的經濟壓力特別大。

這麼看,多次賠付肯定是有價值的,但到底值不值得多花錢呢?這要看兩款產品費率差別有多大,我們不妨來比較投保20萬保額,分20年繳費時,0歲男、18歲男、30歲男費率上的差別。

從上表可見,18歲男性,僅需多支付7%的費用就能換來額外的保障。我覺得這時並不用嚴格從發生率上評估,因為精算師的工作就是要保證這款產品不會虧損;對用戶來說,既然保險的本質是保障,在這兩種中決策,一名典型的風險厭惡型用戶應該更傾向於多倍賠付的。

05、要保輕症嗎?種類多少合適?

最近幾年新出的重疾險,一般都會包含輕症。在可選可不選的情況下,輕症的費率佔比一般不會太大,還是建議附加輕症。

以弘康的健康一生A為例,附加輕症也就貴了10%左右,較低保費付出,可以大大增加獲得理賠的概率。(輕症包含極早期惡性腫瘤或惡性病變和比較常見的心血管、腦血管疾病。)

要注意輕症和重疾不同的是,重疾高發的25種是保監會規定,每款重疾險都必須有的。所以,一般情況下,重疾保的種類更多,範圍會更寬;但是輕症沒有統一規定,選購時就要特別注意避坑。

有時看起來保種類多,但實際範圍卻更窄。比如,平安福的輕症包含10種,但是居然沒有發生率比較高的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輕微腦中風,冠脈介入手術(非開胸)等。

我們以2012年住院病人中相關疾病的佔比來看,僅以非典型的心絞痛為例,它佔全部住院的0.57%,而非典型心絞痛佔心絞痛的20%左右,也就是說全部住院病人中有0.1%左右是非典型性心絞痛。由此可見,少了這幾項對保障範圍的影響。

即使不瞭解客觀的醫療數據,單從主觀的經驗看,心肌梗塞、腦中風、冠脈搭橋也是最常見的,而非開胸治療的情況是不能通過重疾病種理賠的,輕症是不是包含這些病症對用戶來說就非常有意義。所以,平安福的輕症因為缺少了這幾種常見的輕症,保障範圍大幅下降。

比如剛談到的康健一生,雖然只保10種輕症,但因包含這幾種發生率比較高的輕症,對用戶來說,反而更有價值。

再來看看太平的福祿倍至,承保輕症14種,雖然也沒有包含不典型心肌梗塞,但起碼還有冠狀動脈手術、輕微腦震盪。

所以,總的來說,輕症能有更好;但並不是一款產品保的輕症種類多,就能判斷它優於輕症種的少的好。

07、確診即賠,真的是這樣嗎?

顯然不是!除惡性腫瘤外,其他的病種基本對疾病的發展階段有相應的要求。別說重疾了,就說剛才提到的輕症,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那也得是確診冠心病,並進行了相應的治療之後,才能拿資料去申請理賠的。

所以,過多強調重疾險的賠付時效性,其實意義不大。重疾險真正的價值在於不是報銷的形式,而是定額賠付。

因為家庭經濟支柱一旦患病,除治療有費用支出,不能正常工作導致家庭收入銳減,家人生活面臨失去經濟保障的風險。而選的高於治療費的保額在理賠時定額賠付,則是重疾險的重要價值。


大白說:

經過以上分析,相信大家對重疾險如何選已經有更深刻的認識。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6個結論:

  • 保障期限:給成年人買,經濟條件允許,儘量保終身;預算有限,至少保到60歲,經濟寬裕後及時補充終身產品。給孩子買,保到其經濟獨立即可。


  • 保障額度:至少30萬,建議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和被保險人在家庭中的經濟貢獻適當增加保額。
  • 承保病種:多當然比少好,但如果預算不足,要在保額和病種範圍中抉擇,優先確保保額充足。

  • 可賠付次數:判斷是不是要選可賠付次數多的產品,主要看三點,怎麼分組,兩組之間的間隔時間多長,還有費率變化有多大。

  • 輕症保障:一般情況下,建議選有輕症保障的,但並不是保的種類越多越好。要仔細看條款,有時候寫的種類多的,範圍反而更窄。
  • 確診即賠付:不用刻意在意是否確診即賠付,即便宣傳文案中明確寫了確診即賠,實際上大多數病種,都是要達到相應的條件和狀態才行。

在對重疾險有更深瞭解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商業重疾險並不完美。但畢竟瑕不掩瑜,對我們來說,與其抱怨它的不完美,不如將時間花在從市場上琳琅滿目的產品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款。


大白讀保


現在市面上的重疾險是越來越多,各大保險公司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不斷創新,當然百花爭鳴對咱們消費者來說總是好的嘛。小胖就在這裡給大家提供幾個挑選重疾險的小竅門,供大家作參考。

第一:什麼時候購買重疾險合適呢?

小胖給到的建議是,只要經濟條件允許,越早買越好。

首先,風險是伴隨著咱們一生的,區別只是發病率高低。現在的重疾年輕化問題越來越多。儘早給自己一份保障也是好的。

其次,年輕身體好的時候買,可以標準體承保,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機能也逐漸減弱,很可能面臨除外,加費甚至拒保。

最後,當然就是費率啊,年紀越小,重疾險的費用是越便宜噠。

小胖說:當決定要買重疾險的時候,一定不要去做體檢,在等待期結束之前也最好不要做體檢!

第二:重疾險的購買順序

很多找小胖諮詢保險的客戶,上來的第一句話往往就是"我想給孩子買個保險"……其實小胖很能理解他們的心情,畢竟為人父母者都想把好的給到自己的孩子,而往往忽視了自己。但是小胖的觀點是"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所以在幫孩子配置保險的時候一定要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保障。避免因為重疾導致家庭遭受重創!

小胖說:先大人後孩子,先家庭經濟支柱,後家庭成員!

第三:買定期還是買終身?

現在隨著互聯網保險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是傾向於購買定期型的重疾險。不過小胖一直認為,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第一個重疾最好是給自己配置終身型重疾。

目前定期重疾一般都是選擇保障到60/70/80週歲,而隨著現在醫療技術的進步,咱們的平均壽命是越來越長。可能在年老咱們需要重疾險的時候,保單就已經失效了。而這個時候,咱們的年齡往往就很大了,身體各項機能也大不如前,到了那個年齡,可能再也買不到重疾保險了。

之前網絡上一直鼓吹的"買定投餘"的思想,小胖是很不認同的。"買定投餘"的意思是,購買定期壽險,節省下來的錢用來投資餘額寶等理財,收益會更高,年老的時候還有一筆錢可以用。但是這個思想的前提是這筆錢是一直放在那裡升值,不會因為任何情況動用。但現在咱們往往沒有那麼強的自律性,今天可能想跟朋友出去聚聚,明天可能想買點東西,不知不覺就把錢花掉了。就算可以存下來,但是年紀大了,對錢的掌控能力也相對變弱。不如將這筆錢專門用來做為重疾的專款專用!

當然,如果現階段經濟能力較差的話,是可以先買一個定期的重疾,先有保障,等經濟能力強了之後再選擇合適的終身型重疾。

小胖說:先買終身型的重疾,定期重疾可以用來增加重疾險的保額!

第四:我要買多少額度呢?

一般的資料上都告訴我們,重疾險的保額一定要是年收入的5到10倍,或者是保費支出不超過年收入的10%。

其實小胖覺得這一條對於一般的家庭還是比較適用的,但是也要考慮到家庭的實際情況,更多的時候小胖是跟客戶在交流溝通之後,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與客戶一起確定一個額度,而並不是片面的確定。

小胖說:想一下自己如果發生了重疾,需要多少錢進行治療,需要多少錢來彌補自己的收入損失會比較好,那麼大概的額度其實也就可以確定了。


小胖說保


重疾的選擇可以看九個維度。一、病種:重疾裡重症的前25種疾病,是保險協會要求必須有的病種,所有保險公司的賠付條款是一模一樣的,這些病佔重大疾病發生率的90%以上。剩下的病種和額外賠付的輕症、中症略有不同。輕中症要選擇包含常見病、多發病的,比如原位癌和惡性腫瘤極早期、不典型心梗、輕微腦卒中、主動脈內的微創手術及冠狀動脈搭橋的微創手術等。二、豁免:大部分公司是自帶被保人輕症豁免的,可以再附加投保人豁免,這樣可以雙重保障。個別公司不帶有被保人豁免,需要多加錢附加上。三、繳費期:繳費期都比較靈活,躉交、五年交、十年交、十五年交、二十年交,繳費期長了槓桿作用更強一些,也可以減輕繳費壓力。個別公司的產品保額30萬以上可以免一年保費。四、綠通:現在大部分公司都有綠色通道,去北上廣深甚至國外就醫都可以提供預約醫生等服務,中英還有全球的sos服務,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五:免體檢保額:每個公司的產品都有相應的免體檢額度,想多買就需要體檢,如果不想體檢可以找中介機構,同時投保幾家公司即可。六:身故賠付:大部分公司的重疾險都有身故責任,只要沒有發生重症賠付,身故後100%保額賠付。個別公司的重疾險是沒有該項責任的,需要和終身壽險搭配在一起而且是公用保額,看著挺美,其實多花不少錢沒有多少實惠。七、等待期:現在的重疾一般都是90天的等待期,也有180~360天的,這個肯定是越短越好。八、間隔期:就是兩次疾病間隔多久才能賠付,很多公司的輕中症疾病沒有等待期,同時發現不同原因造成的兩種疾病可以按兩次賠,重症短的間隔期是180天。個別公司是五年,這就沒意思了。九、產品形態:即短期型、定期型和終身型。短期的一般是保30年,保障期間發生賠付或者未發生賠付即可返還保費的150%;定期型一般是保障到70~85歲,賠付就賠付了,不賠付就消費掉了;終身型的被保人如果沒有發生重症賠付,身故以後可以有相應保額給身故受益人。如果經濟條件可以,建議買終身型的,畢竟活到多大才長病,並不是我們可以預測的。天安、華夏、百年、長生、長城的重疾險都不錯,包含輕症、中症、重症責任,保障全費率低,非常合適。買就買單純重疾的,千萬別想著分紅加保障,並不合適。好的理財險也多的是。


妹妹魚


● 看價格:無論如何,價格始終是大家最為敏感的決策因素。想省錢,就考慮不保身故責任的消費型重疾險或做低保障期限;

預算夠,重點關注終身型且包含壽險責任的重疾險。

● 看保障內容:疾病單次賠付VS多次賠付VS保障身故責任。

保障內容越豐富,價格越貴。夠用就好,沒必要貪大貪全,疾病多次賠付2、3次就足夠了,賠付次數太多也沒那個福氣享用。

● 看產品差異點:現在有些產品創新性很強,比如達爾文保終身現金價值不斷增長、達爾文和平安福的輕症理賠後重疾保額遞增。

亦或是產品的口碑、承包公司的售後理賠服務、產品附帶豁免責任等。

總的來說:得結合自身預算、家庭責任、健康狀況等綜合因素挑選產品,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產品。


慧擇保險網



飛魚在天999999


這個問題還算比較深度,我蠻有興趣做下解答。

首先我們得知道保險的意義和公用,簡單的來說就是八個字:有事賠錢,沒事存錢!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挑選一份保障呢?畢竟對絕大所數人而言,一輩子或許只會購買一份而已。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簡單的說下重疾保障中的幾個誤區:

首先,在同一個銀保監會下,常見、高發的重疾是一致的。並非保障險種越多越好?

其次,購買保障無外乎真正用到的時候能得到及時的理賠,因此條款中設置的降低賠付率的保險應該不買。

最後,根據自己的需求制定計劃,是選擇住院墊付還是確診直接打款到你賬戶上,住院是否需要住院津貼,對進口藥是否有要求等等!

言歸正傳,如何挑選重疾險呢?

答:保障高,保障高,保障高,因為一份保單購買後可能真正需要用到的時候要幾十年後,那麼應對物價上漲,醫療費的增長必須保障高。

即便年輕時不幸罹患重疾,高保額也是治療的有力保障,現在的重疾並不可怕,怕的是沒錢。

歡迎追加問題諮詢,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火星視角


如何挑選重疾險

我的答案是,問知乎,問頭條,看支付寶,一圈流程下來基本上到了一知半解的程度。

然後問周圍做保險的親戚,朋友,同學等等

最後,或者自己去保險公司掛工號買,或者找最信任的人買


不專業的王胖胖


首先要根據年齡性別來甄選合適的產品;然後根據家庭收入,保費承受能力來制定保險計劃。

具體的還是要看代理人的專業程度,保險也不能單單投保重疾,而忽略其他險種的搭配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