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所瞭解的河西走廊?

是的此賬號已註銷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


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百餘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瓜州、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系;張掖、高臺、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系,小部分屬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屬石羊河水系。走廊自古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裡經過。


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蘭新鐵路、蘭新客運專線也由此通過。


談河西走廊歷史沿革翻開中國的歷史,自秦漢起始,河西走廊一直紛紛擾擾,成為中原王朝同歷代西域文明、乃至西方世界的交流之路,以及中原王朝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角力之所。回溯這段歷史沿革,有助於我們瞭解河西地區的民族融合。

一、河西走廊優越的地理因素河西走廊位於今天的甘肅一帶,其稱呼由來如下“甘肅西部甘涼肅各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河西”。

其地處於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也處於“祁連合黎兩山南北並峙”之間,形成的一個平原地帶,適宜農墾耕種,及交通羈旅休憩歇腳,為一天然走廊。由於這一地帶連通中原和西域,偏於行走。且北邊接壤寧夏,南邊依託青海,東南與陝西相通,西北與新疆、內蒙古接壤,我國最長的東西鐵路幹線隴海—蘭新線就經過這裡,鐵路沿線有武威、張掖、酒泉等重要城市,目前這裡仍是聯繫亞洲和歐洲、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周邊地勢險要,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奪取此地,則可以南北連橫,共犯中原。中原政權守之,則可以割斷西部少數民族之間的南北連接,並可以分路出兵以制之。


河西走廊具體優勢如下:

(一)河西走廊北枕合黎、龍首二山,南倚綿綿祁連,兩脈夾峙,得一狹長平坦地帶,形似走廊,走廊的長度有1000多千米,寬僅百千米,自西漢張騫以畢生心血開通此廊,這裡便綿延起兩千年的蒼涼與璀璨,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就從這裡穿過,這便是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聞名世界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處祁連山地,而祁連山地受高原寒冷氣候的影響,祁連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終年積雪,在春暖花開之時,祁連山的冰雪融水匯成的溪流,是河西走 廊地區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這裡經濟文化繁榮的基本保證。綠洲點綴在西北乾旱的大地上,是古今驛路商旅的必經之地。作為河西走廊祁連山的一處關口——嘉峪關,意為“美好的山谷”,是萬里長城之明長城西端起點,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關隘,雄峙於祁連山脈與黑山之間,地處河西走廊西段最窄處,地勢險峻,氣勢雄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天下雄關” 。


(二)灌溉農業和生態農業河西走廊地區的氣候類 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氣候乾燥,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水源、氣候條件,致使這片古老的綠洲有水即為良田,無水便是荒漠。由於河西走廊的地勢特點是南北高,中間低,東西為狹長走廊,南部高峻的祁連山,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地,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對河西走廊綠洲的形成、人口分佈以及城鎮的興起與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中部走廊平原地帶,灌溉農業歷史悠久,是我國西北綠洲灌區的精華寶地。河西走廊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走在了甘肅省的前列,灌溉歷史悠久,春小麥、糜子、穀子、玉米、高粱、馬鈴薯、胡麻等是綠洲上的主要農作物。但是,也面臨著生態環境的嚴峻條件和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可持續 發展的艱鉅任務。河西走廊綠洲僅佔總面積的17.4%,其餘為沙漠、戈壁和難以利用的綠洲,河西走廊每年大風日數約60天—70天,平均風速每小時可達 4千米,這裡不僅是我國風沙東移南下的大通道,還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的沙塵源區之一。現有民族為漢、蒙古、回、藏、哈薩克、裕固等民族。

二、河西走廊古代歷史沿革秦至漢初,河西走廊先後為烏孫,月氏,匈奴地。

公元前174—161年]匈奴休屠王和渾邪王,逐走了原居牧在這裡的烏孫和月氏族,佔據了河西走廊。西漢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縣,以郡隸涼州刺史部。其後,延至西晉都由涼州刺史管轄。東晉時期,先後屬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領地。北魏統一北方,仍為涼州。其後,北魏分裂,其地陸續分為多個州府。到了唐代,大曆元年[766年]後,河西走廊陸續為吐蕃所據。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收復河西,復歸於唐。五代時期,回鶻佔據多個地區,至西夏建立後,河西走廊成為西夏轄地。嘉定十七年[1224年]後屬蒙古。元代,蒙古廢西夏的蕃和郡,至元十八年[1293年],立甘肅行中書省[駐張掖]。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河西走廊隸陝西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隸陝西行都指揮使[駐陝少]。 清初,沿襲明制。雍正七年[1729年],直隸甘肅行省布政使司[駐蘭州]。中國與異域文明的交流源遠流長,各地考古發掘的古代文物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公元前二世紀,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正式成為溝通中外的“國道”,使者、商賈不絕於道,使當年西域“秘境”不秘。綠洲絲綢之路從長安(西安)出發,經渭河入隴,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然後由陽關、玉門關、哈密分為南、中、北三道。由於經由這條道路輸出的貨物中,數量最多的是中原絲綢,後來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冠名為“絲綢之路”,最初含義為漢代中國至中亞河中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以及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交通路線。由於“絲綢之路”能形象生動的高度概括中西交通的本質,此後中外史家沿襲使用,並大而化之,成為中國通向亞非歐交通的總稱。因而談及絲綢之路,就有四種說法,即橫貫歐亞大陸的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經過中亞沙漠地帶的綠洲絲綢之路;經過東南亞、印度、到達波斯灣、紅海的海上絲綢之路;經過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廣西到印度、東南亞的西南絲綢之路。一般所說的絲綢之路,是綠洲之路,這裡著重闡說的也是綠洲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闢,為中外文化藝術在亞洲腹心區域的匯聚交流創造了條件,當時交通工具以駝馬、大車為主,往返一次需歷時三年以上。


中國的絲綢、玉器、火藥、造紙、造紙術由此傳入亞、非、歐遼闊地域,祆教、景教、摩尼教、佛教、伊斯蘭教由此傳入中原,文明世界的絲綢之路成了名副其實的連接紐帶。玄奘西去印度取經之後,所著《大唐西域記》描述過沿途地理風光、民族風情、歷史傳說。今天在絲綢古道上,依然留存著反映當時文化、經濟、政治交流融匯的許多遺蹟,近代以來不斷出土的考察發掘不斷證實著當初的繁華歲月。


三、 河西走廊的重大歷史事件


(一)河西走廊初具規模時期事件

1.初設郡縣。元狩二年[前121]漢武帝為剪除威脅,打通與西域的聯繫,派驃騎將軍霍去病於春,夏兩次率軍征討盤踞在河西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霍去病率兵深入腹地,掃蕩了五個匈奴王國,大獲全勝,迫使渾邪王殺休屠王歸漢朝。相傳霍去病曾在這裡的金泉邊慶功,頃御酒入泉與將士同飲,遂名酒泉。漢朝乃取此名在河西置酒泉郡和武威郡。


2.據兩關設四郡。為了鞏固河西,經營西域,西漢王朝於公元前111年,從武威,酒泉郡中分別析置張掖,敦煌兩個郡。在河西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4郡。同時,又建陽關,玉門關,為通西域的門戶。為經營西域,開闢中西交通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在我國曆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修長城,設亭障。西漢在反擊匈奴取得勝利的基礎上,把秦始皇時修的長城,向西延伸修築到酒泉,後又從酒泉修築到敦煌郡龍勒縣,這就把秦長城向西延伸了一千多公里。在長城沿線每隔五里,十里又設亭,障,即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有戍卒防守負有墾田生產,打仗保邊的雙重任務。


4.徒民實邊。漢王朝的移民政策,對開發河西起了重大作用。據《漢書》,《史記》記載,西漢在設置張掖郡,酒泉郡後,即開設田官,先後從內地遷塞卒六十萬人到這裡戍田。大量移民於酒泉,敦煌,不僅增加了人口勞力,還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對酒泉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5.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西漢在河西據兩關,建四郡以加強河西一帶控制權的同時,也注重發展河西一帶社會經濟,繁榮絲綢之路。前138年,武帝派張騫越過匈奴佔據的河西走廊去西域,連絡月氏簇人,共擊匈奴。騫於前126年無功而返。前119年,帝又派張騫出使西域,騫帶隨員三百餘人,攜帶牛羊萬頭,金帛財物一萬萬錢,出長安,經河西酒泉,過新疆諸地至烏孫,又派副使遠達印度,伊朗的哈馬丹。元鼎二年[前115]騫返回長安覆命,“絲綢之路”開通。后帝又遷使到伊拉克,埃及亞歷山大城等國。從此,中西交往空前頻繁,絲綢之路,橫貫亞州,連接非歐,長達七千公里,連接著世界最古老的文化發祥地一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以及古希臘,羅馬文化所在地,而酒泉,敦煌是其必經之地。赴西域的使者“相望於道,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一年之中多者十餘批,少者五六批”。我國的四大發明經此路西傳,西域及中西亞的特產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原。


(二)鞏固發展時期歷史事件


1.竇固擊敗北匈奴,班超經營西域。東漢初,建元元年[公元25年]北匈奴勢力強大,又征服了曾是西漢統治的西域大部分地區,絲綢之路又被割斷。公元29年,佔據河西的軍閥竇融率河西五郡歸服東漢,公元73年,漢明帝劉秀派竇固率張掖,酒泉,敦煌等地甲卒與羌胡騎兵一萬二千人,從酒泉出證擊敗了北匈奴的呼衍王,打開了進入西域的大門。著名的班超在這次戰役中立下大功,竇固便派他出使西域。班超經過艱苦努力,與西域各國重新修好,終於恢復了內地與西域中斷了六十多年的交通,並於公元91年擔任西域都護。班超在西域活動了三十多年,因年老才上書東漢皇帝說,“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要求離開西域。公元102年,班超終於奉命返回洛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


2.西涼王遷都酒泉。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三百餘年內亂中,酒泉經歷了西晉,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北魏,西魏,北周等九個割據政權的統治統治時間最長的北魏達九十六年,最短的前秦才十年。其中西涼國李暠於隆安四年[400年]建都敦煌,又於義熙元年[405年]遷都酒泉。在這三百多年動盪不安的時代,又是民簇大融合的時期,河西走廊成為中西貿易,文化融合的國際都會。名人輩出,人才濟濟。索靖,竺法護,宋雲,宋纖,郭璃,劉昞,澉駰,祁嘉等都是聞名全國的當地學者。如酒泉人祁嘉,專到敦煌學宮讀書,博通經書,後在酒泉開門授徒,弟子達兩千餘人。


3.隋煬帝西巡。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滅陳,結束了二百八十多年的南北分裂,統一全國。大業元年[605年],罷肅州,以福祿縣入張掖郡。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至張掖,西域二十七個地方政權的使者同來相會,皆佩金玉,披錦緞,焚香奏樂,歌舞喧躁。隋煬帝並令張掖,武威仕女盛裝打扮,周環數十里,以示中國之強盛。這是酒泉敦煌歷史上的一次空前盛會,也反映出酒泉,敦煌當時的繁榮。3.唐僧經肅州去取經。 唐貞觀三年[629]秋,玄奘由長安出發,經秦州,蘭州,涼州,肅州,稍作停留,即風餐露宿到了瓜州,收胡人石褩陀為徒,授“五戒”,並在瓜洲州吏李昌和一個老人的幫助下,踏上了漫漫西天路。後又得到守衛烽火臺的校尉王祥,王伯隴的幫助,才得以經敦煌,到達伊吾。


4.張議潮歸唐。廣德元年[763]肅州陷於吐蕃。大中二年[848)三月,沙州人張議潮率眾起義,逐吐蕃守將,陸續攻克瓜州,伊州,西州正吐魯番],甘州,肅州,蘭州,鄯州[青海東部],和州[臨夏]岷州[岷縣],廓州[青海化隆]等十洲。沙州起義成功後,張議潮遂遣使赴長安歸義。大中五年[851]八月,張議潮官拜沙州防禦使,十一月,遂升為沙州節度使。河西復趨安定富庶。


(三)統一時期的河西走廊


1.成吉思汗取酒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漠北諸部族,建起了強大的部落聯盟和一支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1225年蒙古兵西征歸來,因1211年臣服的西夏違約,未同行西征,復伐西夏。1226年三月,河西諸州大旱,民無所食。四月,蒙古兵攻西夏。成吉思汗率兵先去瓜,沙洲。遭沙洲守兵假降伏擊失利,轉攻肅州。肅州為西夏重鎮,重兵把守,鐵木真圍城數日,內心十分焦慮。恰守城者為蒙古千戶昔裡鈐部之兄舉立沙獻城,親眷得免死者106戶,歸其田業。封其子阿沙等為肅州世襲達魯花赤。其餘城民,盡皆誅戮。次年,破沙洲,繼徵甘,涼等州,1227年西夏滅,肅,瓜,沙3州盡為蒙古兵所有。因戰爭被燒殺,擄奪,摧殘的農桑之地,至元27年雖有恢復,肅,沙2州仍不過萬人,肅州僅八千七百人。肅州為達魯花赤駐地,而下河清皇城,文殊山,金塔王子莊,玉門赤金,布隆吉爾,沙洲等處皆為元朝大小諸王的駐地。


2.馮勝修築嘉峪關。明太祖於洪武五年[1372年]派徵虜將軍馮勝,率兵擊敗元兵,平定河西全境。馮勝以肅州地處極邊,築嘉峪關城以控西域的門戶,棄瓜、沙2州於關外。


3.裴成擴建肅州城。洪武二十八年[1395],肅州衛指揮裴成,擴築肅州城。明成化二年[1466]巡撫徐廷璋又增築東關。於東城外展築4裡80步,新舊城周圍共8.3裡。


4.米丁之亂。清順治四年[1647],清朝國土初定,一些明朝將領,暗舉反清旗幟,伺機而動。而米刺印,丁國棟二人先以蘭州為據點,城破後奔甘州。甘州破,米亡。丁走肅州,擁土龍泰為王,會集肅州回民及哈密等地維吾爾族援軍據州城。嘉峪關內外回,維等族群眾紛紛響應。清軍於五月在總寨於顯龍的導引下,追至肅州。十二月張勇和步將馬寧督軍破肅州。殺丁國棟。安西,敦煌免於戰禍,米丁之亂始平。


(四)近代河西走廊大事


1.左宗棠治理河西。光緒三年[1877]二月,左宗棠移節肅州。次年七月,左宗棠捐資恢復酒泉書院,為鄰近各縣士子肆習之所。1880年,左宗棠督傷各營務之暇,次第承修各縣房屋,道路,橋樑,祠廟,學校,並修渠築壩,廣植樹木。次年,改酒泉書院為舉院,開闈分試,就地取士。各縣社牛痘分局,為兒童種痘。中俄伊犁條約簽訂,規定俄人在新疆及蘭州至嘉峪關皆可貿易,通商之初暫免納稅,俄貨入口,驗票放行。1890年10月,西安至肅州電報線架成,長2900餘里。費工料銀20萬兩。 1904年重修肅州城鼓樓。


2.聞家圈起義。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的黑暗腐敗以及喪權辱國的對外政策,激起了人民越來越多的反抗。河西地區廣大農民深受苛捐雜稅,抓兵派差之苦,革命情緒以觸即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發生後,各省紛紛響應。冬,革命黨人祁得隆以行醫為名,在酒泉,金塔等地,積極組織聯絡革命行動,並在酒泉組織了四。五百人的隊伍,以懷茂聞家圈為據點,訓練軍隊,製造火藥,兵器,預定於臘月三十[1912年2月17日]五更起義,響應辛亥革命,合攻酒泉城。結果事洩,遭清軍鎮壓,被殺百餘人,祁得隆於方家屯莊附近壯烈犧牲。


3.紅軍浴血奮戰出祁連。民國26年[1937]2月,西路軍轉入祁連山中,國民黨調遣酒泉縣的三個民團,配合馬步康部在高臺紅崖子和沿祁連山一帶阻擊紅軍西進,還令酒泉商團隨馬軍到安西,石包城等地追擊紅軍。西路軍左支隊走出祁連山,休整蘑菇臺。攻安西城失利,於王家莊突圍,又苦戰紅柳園後,進入新疆。


4.和平解放河西。1949年8月25日蘭州解放後,第一野戰軍二兵團沿甘新公路追擊河西走廊之敵,陸續解放沿線城,併成立各級軍事管制委員會。重新研究河西走廊的歷史,我們不但要認識到河西走廊位置的重要性,也要看到河西走廊歷史上是我國多民族交融的地區,這也是當地多民族混雜的歷史原因。學習歷史,既要溫故而知新,也要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良好的民族關係,既有利於河西走廊地區的繁榮,也有利於我國西部邊陲的穩定。


老孫故事匯


河西泛指甘肅境內黃河以西的地理區域,走廊指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以河西四郡為河西走廊上的主要節點。河西走廊是佛教東傳的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在公元前已經有了經貿和宗教往來,甘肅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舍利是中國供奉佛祖舍利最多之地,而這些佛祖舍利全部在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文化與歷史上的富庶就不用講了,近代時從軍事角度考慮外軍(當時的假想敵蘇聯)的機械化部隊可以由此直取我國腹地,於是依託烏鞘嶺、黃河這兩個天塹,把蘭州作為軍事要塞定為甘肅省會。甘肅省尤其是河西地區為了軍事目的作為戰時前線考慮犧牲經濟建設,但在和平年代這種軍事優先的思路阻礙發展,蘭州作為省會的缺陷也變得日益突出無法迴避。

所以國家重新提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戰略,打造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發展戰略平臺,按照國家關於甘肅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建設文化大省的總要求,打破現有行政界限,統籌全省文化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以文化建設為主題,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為主線,確定了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的工作佈局。

相信在我黨的正確領導下,河西走廊作為一帶一路的橋頭堡會再次煥發新的生機。


弓長鎖陽


河西走廊是黃河以西,新疆以東,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夾持的狹長地帶,現為甘肅範圍,漢武帝之前為匈奴領土,張騫出使西域時路過此地,武帝橫掃匈奴時連同西域首次納入版圖,後與北方遊牧民族多次拉鋸,清乾隆朝時打敗葛爾丹,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新疆全部納入中華版圖,中華版圖才趨於穩定,目前國內最強陸軍駐紮此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