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燕雲十六州和河西走廊,哪個軍事地位更高?

發條橙子46


所謂的“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太行山以東的山前“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太行山以西的山後“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九州,合計共十六州。史稱燕雲或幽雲十六州,又稱山前代北十六州。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稱:“幽、燕諸州, 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 誠一夫當關, 萬夫莫前也。”可見,燕雲十六州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還是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分野之限,戰略地位相當重要。

而河西走廊位於西北地區,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因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故被稱之為“河西走廊” 。在行政區劃上屬於今天的甘肅省張掖、酒泉、武威、金昌、嘉峪關五市及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二旗所轄。河西走廊不僅是中原內地溝通西域的重要交通之路,還是抵禦西北遊牧民族、培養戰馬的重要基地。

燕雲十六州與河西走廊的戰略地位在北宋時期表現地十分突出。因為被契丹佔據燕雲十六州,北宋王朝喪失了阻擊契丹的關隘;而河西走廊又被西夏國佔據,北宋王朝缺乏優質戰馬,在軍事上難以與遊牧民族相匹敵。所以說,在軍事地位上,二者都是很重要的。


老照片


先說結果:燕雲十六州是保存華夏文明的最後屏障;河西走廊是華夏文明擴張的前沿跳板。分析如下:

河西走廊和燕雲十六州是古代中國兩大戰略要地,退則外患不斷,進則長劍萬里,可以說是關係到古代中國國運的咽喉之地。如果要分兩大戰略要地孰輕孰重的話,咱們先分別分析兩大戰略要地。

首先,那個重要先看歷史時期,也就是說古代王朝國都在哪。在漢唐時期,國都在長安,那麼顯然河西走廊更重要。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地理空間有限,精華只在渭河谷地。西邊雖有隴山之高,但戰略縱深太小,渭河谷地緊鄰草原地帶,遊牧民族的騎兵能快速的兵臨渭河河谷,如秦惠文王時期的義渠、唐太宗登基時突厥騎兵兵臨渭河。所以漢唐時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於西北。而西北遊牧民族除了有大漠的廣闊,還有河西走廊的水草豐美。

所以,自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以來,建都關中的中原王朝,都不遺餘力的控制河西走廊。控制河西走廊不但極大地延伸了關中地區的戰略縱深,也給中原王朝尋覓了一個良好的戰馬產地,使中原王朝也可以發展自己的騎兵部隊,而且還切斷了西北和青海地區的遊牧民族的聯繫,使中原王朝勢力深入遊牧民族深處。還有一個原因是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和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控制河西走廊,就等於控制了絲綢之路這條古代的貿易大通道,使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關中地區。

安史之亂之後,關中地區戰亂連年不斷,,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中原王朝政治中心開始東移,晚唐時期,政治中心開始東移至洛陽開封地區,至五代宋以後,燕雲十六州就更加重要了。

唐朝的是時候,唐朝奉行的政策就是扶持東北的漁獵民族,打壓西北的遊牧民族政策,西北的遊牧民族經過唐朝近二百年的打壓,勢力漸漸衰弱,主要遊牧人口開始西遷至中亞和西亞一帶,而東北的漁獵民族經過數百年臣服於中原王朝,早已熟知中原王朝的制度和經濟發展,也學會了鍊鐵和一整套王朝制度,漸漸的東北苦寒之地遊牧民族開始崛起,到唐朝後期已經成為大唐帝國的嚴重邊患之一。作為農牧交界處的燕雲十六州,開始成為抵擋東北遊牧民族南下的屏障,自然戰略地位急速上升。燕雲十六州以南,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所以這個時候中原王朝北方防線被被推到了恆山燕山地區,這裡正是燕雲十六州範圍。晚唐近百年,東北雖邊患不斷,但有燕雲,東北勢力始終翻不起大浪。自從五代時期失去了燕雲地區,兩宋的歷史悲劇,可以說是五千年以來,華夏最為屈辱的時期,險些文明中斷。

所以,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唐中後期丟了河西走廊,關中數次被吐蕃攻陷,國都失守。五代燕雲十六州丟了後,宋遼金蒙對峙,北方政權都能如入無人之境一般飛速南下,殺向中原。

因此,判斷河西走廊燕雲十六州哪個重要,得分時代。漢唐是河西走廊,宋明是燕雲十六州。

但是如果還是要分一下那個重要,還是燕雲十六州更為重要。如果燕雲十六州不在,那麼清朝的漢地十八省恐怕還不能保存。

最後,燕雲十六州是保存華夏文明的最後屏障;河西走廊是華夏文明擴張的前沿跳板。




史海沉沉


燕雲十六州位於今天河北和山西北部,包括北京和天津兩地。河西走廊位於甘肅西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之間的狹長走廊。燕雲十六州是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首要屏障,而河西走廊則是關中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兩者戰略地位都很重要。如果說誰更重要的話,對中原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更為重要,因為沒有河西走廊並不致命,而沒有燕雲十六州就是致命傷。

首先,燕雲十六州是傳統意義上的漢族區域,至少從春秋戰國時期,燕雲十六州就牢牢掌握在燕趙等國手中。河西走廊則在漢武帝時期被中原王朝有效控制的。所以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本土。

其次,燕雲十六州有足夠的水系和良田,適宜農業,並且農耕歷史較久,經濟文化都不算落後。而河西走廊氣候較乾燥,並不太適宜農業。

第三,北方少數民族從燕雲十六州進入中原是最佳捷徑,可以自北方高原上直接殺入華北平原,中原王朝無險可守。而河西走廊則連接西域與甘肅東部,西域上期以來都是形色各立的城邦小國,並無太大威脅,即使攻入關中,距離中原還是很遙遠,比如吐蕃曾從隴右攻入關中,但對唐朝行不成致命威脅。

第四,燕雲十六州群山綿延,易守難攻,中原王朝曾在這一帶修築了長城和各處險關,不論誰佔據了,都在戰略和戰術上佔據了優勢。

歷史上漢唐明等強盛時代均在佔有燕雲之地的情況下,北上給遊牧民族以沉重打擊,對方進攻時亦可採取守勢。而北宋始終未能有效控制燕雲,在遼金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威脅下危若累卵,一旦被金國渡過黃河,整個中原很快就陷落了。


小小乖老婆


這要看古代王朝把國都定在哪。如果是潼關以西關中長安那麼顯然河西走廊更重要。如果是函谷關以東河南洛陽開封那麼明顯燕雲十六州更重要。(北京不討論,因為北京本身就在燕雲十六州內,北京是和遼東河套捆綁討論的)

關中地區地理空間有限,精華只在渭河谷地。西邊雖有隴山之高,但防禦空間太小。漢唐時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於西北。而西北遊牧民族除了有大漠的廣闊,還有河西走廊的水草豐美。

河西走廊大致就是現在的甘肅。被祁連山三危山鳴沙山所包裹。這裡是絕好的同時適於放牧和農耕的地區。從長安向西不遠,過了隴山,就是河西走廊。

所以,建都關中的中原王朝,控制了河西走廊,首先,可以大大延長首都長安以西的戰略迴旋空間。第二,把河西走廊豐美宜人之地納入後,既給自己在西北增加了一塊自給自足的產糧地可以作為繼續在西北前進的哨站,同時又砍掉了西北遊牧民族一大經濟要地。第三,河西走廊如一根長劍,切入西北,可以阻斷西北和西南民族的交流聯繫,為中原王朝各個擊破控制邊陲保障關中核心的安全創造條件。第四,這是從東亞世界到中亞西亞世界去的咽喉要道,拿到這裡,貿易財源滾滾。總結兩點,就是安全和經濟問題。

而後來,隨著西北生態破壞,關中破壞,中原王朝政治中心東移,以洛陽開封為都,五代宋以後,燕雲十六州就更加重要了。這是因為:1、西北的生態破壞也使得西北遊牧民族實力衰弱了,東北苦寒之地遊牧民族開始崛起。東北水土資源怎麼也比西北好嘛。故而後來東北戰略安全形式變得嚴峻。燕雲十六州作為抵擋東北遊牧民族南下的屏障,自然地位上升。2、洛陽開封以北,華北平原一馬平川。所以這個時候中原王朝北方防線被被推到了恆山燕山地區,這裡正是燕雲十六州範圍。3、燕雲地區自西周燕國開始就是中原王朝範圍,久經經營,文化經濟發達,東北民族獲得此地吼 除了地利便利,還能獲得經濟文化方面的提高。

所以,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唐中後期丟了河西走廊,關中數次被吐蕃攻陷,國都失守。五代燕雲十六州丟了後,宋遼金蒙對峙,北方政權都能如入無人之境一般飛速南下,殺向河南。

因此,判斷河西走廊燕雲十六州哪個重要,得分時代。漢唐是河西走廊,宋明是燕雲十六州。






魚尾煮酒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必須是燕雲十六州更重要

咱們看地圖,燕雲十六州就是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一過了燕雲十六州那就是平坦,一望無際的大平原。

而古代中國最嚴峻的威脅來自哪裡,北方草原,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長城也修在那裡。北邊遊牧民族一過了燕雲十六州裡是一馬平川,想去哪去哪。

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一割,導致後來的後周,北宋無險可守,契丹一出兵,很快就能兵臨開封都城。

燕雲十六州是一個關乎一國興亡的地方。有了燕雲十六州,就能憑天險拒敵,能有更多的國力民力去幹其它的事,沒有燕雲十六州,只能處處重兵佈防,每年產生數目巨大的財政消耗,最終拖垮朝廷。

而河西走廊,是一個聯通西域的重要通道。有了河西走廊,中原王朝就能從容經略西域,一來可以聯通西域一起對付北邊遊牧民族,二來是可以從西域獲得中原王朝急需,稀有的物資,比如高大威猛的西域戰馬。擁有河西走廊,代表著中原王朝對外採取的是攻勢,丟了河西走廊,就只能採取守勢。


兩相對比,燕雲地區要比河西地區重要。河西走廊關乎一個朝代是否能強盛,燕雲十六州則關乎一個朝代的興亡。

通俗說,燕雲十六州就是家裡的門,河西走廊是家外面的路。


守仁讀仁


這話說的,你說上衣重要還是褲子重要?

在中原王朝幾千年的歷史上,有一個問題註定繞不過去,那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問題。


在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衝突的過程中,雙方激烈爭奪的河西走廊和燕雲十六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從某種程度上說,如果中原王朝喪失了這兩塊戰略要地則門戶洞開,無險可守。

但是我們知道,人不穿上衣,光著膀子照樣可以出門;人也可以不穿褲子,裙子照樣也能示人。也就是說,中原王朝沒有河西走廊或者燕雲十六州,照樣可以活得很好。

比如說秦朝沒有河西走廊,照樣打得匈奴不敢南下;北宋沒有燕雲十六州,照樣維持了100多年時間。

所以,河西走廊和燕雲十六州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其戰略價值並不是全天候的。不過二者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其軍事地位是等同的,例如明朝時期河西走廊和燕雲十六州都屬於明朝的九邊重鎮。

如果非要將兩者區分出過高下,只能從不同的歷史階段進行分析。

簡單說來,河西走廊從漢朝時期至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燕雲十六州只是從五代十國以後,才逐漸凸顯其軍事價值。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的橋樑+高牆

不論河西走廊,還是燕雲十六州,其軍事價值的體現只能是其作為中原王朝邊境時才會顯現。

而很顯然,河西走廊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區都是帝國的邊境。

在唐朝之前,帝國以長安洛陽為統治核心。其進取方向主要是東西方向,在這樣的情況下,河西走廊成為連接西域中亞等地區的重要橋樑。

絲綢之路的繁榮為帝國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財富,而河西走廊則是從長安向西的必經之路。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擁有河西走廊也就擁有了整個西域世界。

另外,在對付北方遊牧民族的過程中,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提出了迂迴包抄的宏大戰略構想。要想完成對善於西逃的遊牧民族釜底抽薪式的打擊,就必須要連接西域阻斷遊牧民族的西逃之路,而完成這一宏大戰略構想的最重要一環就是擁有河西走廊。

所以唐朝之前的河西走廊戰略地位無疑是最重要的。

而在五代十國之後,雖然帝國政治中心逐漸東移,陸上絲綢之路也走向衰落,但此時的遊牧民族卻出現了巨大進步。

以契丹建國開始,遊牧民族陸續完成封建化改革,成為和中原王朝並駕齊驅的強大集權制政權。

集權制度增強,帶來的是統治範圍的空前擴大,尤其是蒙古,建立了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土。在這樣的條件下,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等地陸續納入遊牧民族的勢力範圍,對中原王朝形成了“C”形包圍的態勢,例如明朝中後期。

在這樣的情況下,河西走廊不再作為中原王朝和西域的溝通橋樑,而是橫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間的一堵高牆,這一點甚至統一了遊牧民族的清朝也在發揮著重大作用。

因此,河西走廊的歷史作用不可忽視,其歷史地位不可取代。

2、煙雲16州是中原王朝的外殼+觸角

和擁有河西走廊志在西域一樣,燕雲十六州,歷史地位也從來不體現在燕雲十六州本身。

作為深受燕雲十六州威脅的中原王朝,北宋在戰戰兢兢中度過了100多年。

自936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後。燕雲十六州的軍事地位才開始凸顯。得到燕雲十六州的契丹不僅擁有了進攻中原的跳板,也具有了南下中原,學習中原王朝的重要窗口。

而北宋在失去了堅固的屏障後,更失去了至關重要的養馬基地。

因此北宋幾乎是在無險可守的情況下,保持了100多年的國祚。

不過情況在宋朝之後開始發生顯著變化,其變化之一是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開始轉向燕雲十六州,從金國定都中都開始一直到清朝,北京都是帝國的政治中心。

而第二點變化就是自元朝開始,帝國在全國各地大量飼養戰馬,燕雲十六州作為養馬基地的地位顯著下降。

經歷了顯著的變化後,燕雲十六州不再是中原王朝抵抗遊牧民族入侵的堅固屏障,而成為中原王朝向北出擊的重要觸角。

從唐朝之後開始,東北板塊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而中原王朝和東北的連接線,就是自燕雲十六州延伸而出的遼西走廊。

除了東北地區,對於蒙古高原的掌控也是金國以後中原王朝面臨的重要課題。此時的燕雲十六州再次成為中原王朝前出蒙古高原的戰略跳板。

所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河西走廊和燕雲十六州地位都至關重要,丟失任何一處中原王朝都會陷入巨大的戰略被動中。

但是相比之下,河西走廊的歷史作用要略高於燕雲十六州。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對於古代中國來講,燕雲十六州軍事地位更為重要。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之於南方猶如嶺北行省之於北方,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其對中原的價值相當於兩洋天險對美國的價值,甚至過之不及。燕雲十六州丟失,使中原王朝直接暴露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這也使北宋迫於威脅達160年之久。

河西走廊,其文化交流價值更為凸顯,著名學者季羨林認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而這四大文化的匯流之處只有河西走廊,沒有第二個。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原王朝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在文化上戰略價值極高。另外,河西走廊的軍事價值,一方面,是中原王朝馬匹的重要來源,古代騎兵的對中原王朝壓制周邊少數民族至關重要,並且中原對騎兵的使用能力也遠高於周邊少數民族。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將青藏遊牧民族與北方匈奴系少數民族隔開,斬斷他們的聯繫,從戰略上,避免其聯合對抗中原。

然而,河西走廊的戰略軍事價值是間接的,馬匹的價值也是存在替代性的,相比之下,燕雲十六州則毫不替代性,並且一旦丟失將產生直接威脅。就軍事而言,燕雲十六州更為重要。


文史品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燕雲十六州和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在五代末期之前,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並不凸顯,原因很簡單,當時的遊牧民族威脅較小,即便攻破了長城,他們也不會有堅守這片土地的想法。河西走廊在漢朝到唐朝之間比較重要,因為當時的國家中心在西部,沒有河西咽喉之地很難有效阻擊匈奴、突厥等敵對勢力。

河西走廊的重要性當然是從漢武帝時期才開始凸顯的,當時為了對匈奴產生徹底的毀滅性打擊,就必須與將匈奴勢力固定在漢朝的打擊範圍之內,於是漢武帝開始於西方各國聯絡,組成軍事聯盟。而唐朝時期這種情況再次出現,唐朝也用了類似的辦法對突厥造成巨大打擊。

但是唐朝之後再也沒有一個王朝定都在長安,國家的重心已經東移了,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漸漸淡化。

燕雲十六州在春秋戰國時期基本上就是燕國的領土啊,從那時起,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抵禦東胡、匈奴、鮮卑、契丹等走馬燈似的遊牧民族,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失嶺北必禍燕雲,丟燕雲必禍中原”的說法。而它真正成為全國首要戰略要地便是在五代十國以及兩宋時期了。因為之前的王朝要麼擁有這片土地,要麼將燕雲及其之南的地區全部丟失,反正它很少出於第一戰線的位置。從石敬瑭將它拱手割讓給契丹之後,它的丟失才真正成為後周、北宋的心腹之患。

可以說如果秦漢時期燕雲十六州被東胡、匈奴攻破的話,對中原王朝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因為當時的遊牧民族南下的動機非常單純——沒了就搶,搶了就跑,他們逐水草而居,根本就沒有領土的觀念。但是遼國就不一樣了,人家從立國開始就修建孔廟,建立城池,甚至連文字都造出來了,這不是單純的遊牧民族了,他們是在和中原王朝爭奪土地啊。

在這種情況下,契丹和宋朝都認識到了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所以北宋一直想要,契丹一直不給。

儘管不同的歷史時期,燕雲十六州和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一直在變化,但是它們都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都是中原王朝最主要的產馬地!


國史通論


古代燕雲十六州戰略地位更具優勢!


放開那歷史


你問我想坎去左手還是右腿?這沒法回答啊!燕雲十六州在北,河西走廊在西,中原漢文化傳承千年居中!南蠻北夷西戎東狄!拋去大海江河屏障,北方和西面一直是威脅統治的危險區域。從歷次偏邦蠻夷征伐中原來看,早期,西邊來的對手兇,中後期看,北面來敵人的猛!所以說,哪一個都忽略不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