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主要的節日,春節的習俗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作為受廣府文化主要輻射的地區,又同時受到閩南及客家移民文化影響的香山地區,除夕至正月有什麼獨特的講究呢?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2013年2月10日,在中山沙溪公園舉行的春節遊園會(中山市檔案館藏)


年三十:掛揮春 貼門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年三十的忙碌,怎麼能夠少了掛揮春、貼門神。揮春也叫作春聯、門聯、福貼,是粵語地區的說法,閩南語稱“春仔”。春聯起源於桃符。據西漢劉安著《淮南子》記載,桃符是用兩塊長約七、八寸,寬一寸餘的桃木做成,上面寫祛禍祈福的吉祥話,或寫門神“神荼”與“鬱壘”懸掛於門旁,用來避鬼驅邪,名為“題桃符”。又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孟昶命學士辛寅遜在桃符上題詞,因嫌其不工,就親自寫了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從此,題桃符就演變為寫春聯了。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寫春聯(圖源:網絡)

以前在鄉村,多有請村中有文化、書法好的人幫忙寫揮春,而商人習慣上是從集市上或文人雅士、書法家等手中購買。兒時的記憶裡,在年三十的那天,長輩總是會煮一鍋漿糊用來貼春聯,貼法也頗多講究:“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揮春(圖源:網絡)

題桃符還衍生出了“貼門神”,現在中山的一些鎮區,尤其是客家人聚居的鄉村,還是可以見到“神荼”“鬱壘”字樣的門神。門神已經很少見了,商品化的時代,現在大多人家都更習慣貼年畫,中山各大商場、集市的年畫繽紛多樣,如倒貼的福字、招財進寶,還可以加上生肖的可愛造型,今年是鼠年,那些年畫上的鼠寶寶可真是生動又有趣呀!您家買了嗎?


除夕夜:團年 派利是 燒爆竹 守歲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唐代·李世民《守歲》

除夕夜,是舉家團聚吃

團年飯的時刻。中山人傳統的團年飯是非常有講究的,一共九道菜式,原料有豬、鴨、雞、魚、髮菜等,習慣稱之為“九大簋”,寓意“闔家團圓”“長長久久”“新年發財”等美好吉祥的願望。飯後,一家老少濟濟一堂,吃瓜果閒聊,看春晚節目。忙碌了一年,這是全家最珍貴、最難得的團聚時光。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團年飯(圖源:網絡)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九大簋(圖源:網絡)

當然,飯後還有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那就是長輩“派利是”。據記載,在沒有紅包紙幣的年代,長輩會用紅線將方孔錢幣穿編成串,掛在小輩的脖子上或腰間,又或者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據說可以辟邪驅鬼,因此稱之為“壓歲錢”。如今的利是,更多的是祈願,希望孩子們在新的一年裡健康成長。接過利是錢,孩子們最不吝嗇的應該就是買菸花炮仗了。憶起兒時,跟著哥哥姐姐找鄰居夥伴們放煙花、點炮仗,可以玩一個晚上,樂此不疲。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派利是(圖源:網絡)

當12點的鐘聲敲響,家家戶戶煙花炮仗聲齊響,人們開始拜祭天地、祖宗,迎接大年初一,辭舊迎新的春節氛圍也推向了高潮。從午夜至黎明,鞭炮聲此起彼落,鄉村還能聽到遊村的獅鼓聲,通宵不停。有些人於拜祭天地、祖宗後,坐以待旦,徹夜不眠,稱為“守歲”,謂可保父母福壽康寧、長命百歲。


年初一:拜年 吃齋 唱龍舟

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唐代·盧照鄰《元日述懷》

新年新氣象,春聯、燈籠、年畫、炮仗紙和紅色的新衣裳,在滿目紅色的映襯下,年初一可謂紅紅火火、萬象更新。早茶過後,中山人開啟了“拜年模式”。以往禮俗繁多的時候,初一早起會先拜天地及歷代祖宗,接著拜尊長,都要行大禮、致賀詞。如今倒是簡單多了,直接攜老扶幼,走親訪友拜年去,見到親朋好友的小孩,則互派利是,街上碰見熟人,連道“新年好”“恭喜發財”。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拜年(圖源:網絡)

中山人在大年初一有吃齋的習俗,大概是年三十的團年飯美味佳餚太多,容易“撐住”且油膩,而且粵語的“齋”與“災”同音,吃齋也意味著“吃災”,將新的一年中的各種災難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一鍋“羅漢齋”,寓意這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天吃完,往後就可大魚大肉,祈求來年順利,所以有“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的說法。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羅漢齋(圖源:網絡)

在中山坦洲,大年初一有一項獨具特色的傳統習俗——初一龍舟街唱。“初一獅鼓響,龍舟叮噹敲,穿街基圍過,百子又千孫……”,這是當地俗語對這一活動的生動描述。初一清早,表演的藝人舉著手中的木龍和寫著“恭喜發財”“龍舟送子”“百子千孫”等字樣的條幅對聯,敲打著龍舟鼓,走街串巷地唱起了龍舟歌。遇到新婚的門戶,或者有錢的大戶,歌聲鼓點會格外嘹亮,唱著“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孫滿堂福”等內容。坦洲家家戶戶都歡迎唱龍舟,因為歡樂喜慶的旋律和幸福吉祥的寓意,戶主聽完後,都會毫不吝惜地封利是給表演者。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民間藝人唱龍舟(圖源:網絡)


年初二:開年 拜財神 返外家

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清代·葉燮《迎春》

照傳統說法,初一迎新要吃齋,初二則解除齋戒等禁忌,是嶄新的開始,俗稱“開年”。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髮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開年這天,中山的習俗,由家中的男丁用掃把從門口庭院開始向屋門再向屋內掃地,掃完後燒炮仗,點香拜祭天地和神臺上的歷代祖先,主要是祭拜財神,祈求來年財源廣進。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開年吃髮菜(圖源:網絡)

據《沙溪鎮志》(南宋-1997)記載,年初二各家各戶吃葷,謂之“開牙”,以往的習俗,還要備一條活鯉魚,名叫“開牙鯉”,將紅紙把魚眼貼上,拜畢把它拿往河涌裡放生。又據《張家邊區志》(南宋-1990)記載,正月初二日為“初禡”,十二月十六日為“尾禡”,店鋪設豐盛筵席,酬謝夥伴工作辛勞,在年初二初禡時,東主於宴會上宣告夥伴去留,吃飯時,東主把雞肉挾在你的飯碗時叫你吃,暗示辭退你了,所以又說開禡的雞是“無情雞”。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初禡 拜財神(圖源:網絡)

正月初二又稱“姑爺節”,出嫁的女兒“返外家”,夫婿同行,女婿們要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所以又稱“迎婿日”。返外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利是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這天的中山,各醒獅、舞龍隊伍出動,鳴鑼敲鼓、穿街過巷,採青表演去了。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返外家(圖源:網絡)


年初三:赤口 車公誕

人間巧藝奪天工,煉藥燃燈清晝同。

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盡滿階紅。

紛紛燦爛如星隕,火霍喧豗似火攻。

後夜再翻花上錦,不愁零落向東風。

——元代·趙孟頫《歲月》

漢族的舊俗裡,大年初三俗稱“豕日”。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中有“……三日不殺豬……”。“豕”是豬的別稱,以往在年初三的這日,人們一早起床,首先要觀看氣候的陰晴來決定養豬業的興與旺、災與難。中山人把這一日稱之為“赤口”,認為這天容易與左鄰右里爭吵,不吉利,容易犯“官非”,加之農戶要養豬,更要敬天拜地祈求上蒼庇佑。因而,在初三這天早上,家中主婦會開門潑水灑米,口中唸唸有詞祈禱祝願,然後返回裡屋,在大堂求神拜佛,以求不犯口角。這天人們大都不出門拜年,也不宴客。如今,這種舊俗已被拋棄。

「憶·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過年講究多

初三“赤口”(圖源:網絡)

另外,中山沙田地區的一些人家,有在大年初三過“車公誕”的,他們會到車公廟去參拜,並去轉動廟裡的風車,祈求帶來好運。據說車公是南宋時期一位解救沙田瘟疫的大將軍,廣受沙田區居民尊奉。


總而言之,中山的春節民俗與廣府地區有著普遍的共性,同時又融入了隆都一帶和五桂山一代的閩南與客家文化民俗,在共性中體現個性,呈現沙田地區和濱海地區的濃郁文化風情,並且在今日仍然得到了相對完整的保存。


《中山文史》第五十五輯《香山鉤沉》甘建波 著

《香山縣誌》(明嘉靖)

《中山市志》(前281-1995)

《沙溪鎮志》(南宋-1997)

《張家邊區志》(南宋-1990)

網絡資料等。


複審:王 健

終審:高小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