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上梁山后,面对晁盖、吴用等人,杨志为何不提生辰纲的事?

沁屿


杨志是《水浒传》里一个蛮著名的好汉,他有几个特征,十分明显,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他的外貌有块青色大痣,所以叫青面兽。一个是他出身,杨志是将门之后,杨令公后人,自己也考取了武举人,他对自己这出身很是自豪,经常对人就说。还有一个就是他比较倒霉,虽说将门之后,但到他这一辈家里已经不行了,没沾祖上什么光。好在杨志自己也算争气,考取武举,可是他太倒霉,当官不久押送花石纲翻船,后来跑路杀牛二吃官司,好不容易得到梁中书赏识,结果又失陷生辰纲,从此彻底跟官道没了缘分,后来落草二龙山。



杨志虽然不是梁山元老,但却是最早去过梁山的人物之一,那时候还是王伦当家,林冲去了以后王伦百般刁难,最后逼着林冲非要下山杀个人交个投名状,林冲下山等了几天,终于遇到了个人,没想到对方也是硬茬子,自然便是杨志了。两人打了个不亦乐乎,王伦在旁边偷偷看着,杨志本领似乎不下林冲啊,如果杨志上山,足可以牵制林冲啊,于是叫停了两人,力邀杨志上山。那时候杨志只不过失陷了花石纲,人生还是有希望的,自然就不肯落草了。可以说杨志跟梁山结缘甚早,但对梁山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后来杨志以戴罪之身到了梁中书手下,对于梁中书的重用,感激涕零。那梁中书也是有意思,明明知道杨志曾经失陷花石纲,却仍旧让他再次押运生辰纲。显然,杨志跟这种花石纲生辰纲什么都犯冲,生辰纲杨志还特意让手下乔装打扮,结果又失陷了。这次不是什么自然灾害,算计他的就是晁盖吴用一伙人。

两次重大失误,杨志这辈子算是完了,他回去的话就算不被处死,怕也要牢底坐穿。这时候杨志怎么办,除了落草别无他法。梁山他不是没有想过,但是杨志是个好面子的人,当初自己拒绝了王伦的邀请,现在怎么好意思再回去。后来他遇到林冲徒弟曹正,给他指了一条道路,去二龙山落草。


那时候二龙山还是邓龙地头,鲁智深也想去分一杯羹,但那邓龙也是鼠目寸光之人,不愿意接纳比自己更强的人上山。杨志寻去的时候遇到了鲁智深,鲁智深当时因为上不得山,正生气呢,跟杨志大干一场,也算是个旗鼓相当,于是互报姓名,引为兄弟。这俩人回去找曹正一合计,使了个计谋杀了邓龙,霸占了二龙山。

其实也幸亏杨志没有去梁山,因为晁盖一伙人劫了生辰纲以后就去梁山了,还挑唆林冲杀了王伦,晁盖做了梁山老大。这时候杨志如果去梁山,该怎么面对晁盖一伙人,是火拼嘛,还是忍气吞声,不管怎么做,都是相当尴尬的。因为晁盖一伙,杨志罪上加罪,失了大好前程,也辱没了祖宗,说他不恨晁盖他们,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经过二龙山一段过度,以后再加入梁山杨志也就没有这些芥蒂了,毕竟自己已经是强盗了,自己小山头随时又被朝廷消灭的危险,加入梁山好汉大家族,安全保障增强很多,说不定以后还有招安,到时候自己功成名就的理想就实现了。何况当时是梁山另一个头领宋江亲自到二龙山做客,协商共打青州府。宋江跟生辰纲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杨志对他自然也没有恶感。宋江又是特别会拉拢人心的人,自然把杨志说的服服帖帖。

再次来到梁山,那时候因为宋江的加入,梁山已经大大扩张了,人员也不止当初晁盖那一星半点。杨志作为二龙山二头领,在强盗圈也是有名望的,这时候上山身份倒也妥当,就算跟晁盖他们有些不愉快,也是无伤大雅,可是上山以后却有个有意思的事情。

看看这一段,有没有互相伤害的感觉呢,鲁智深是二龙山老大,跟林冲是老相识,当年大闹野猪林救过林冲,对林冲的遭遇也是了如指掌,但是见面第一句问嫂子还在吗,估计把林冲恶心个够呛,毕竟这是林冲的伤心事啊。这边梁山老大晁盖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直接说起生辰纲的事情来,作者一句众皆大笑掩盖了过去。

实际上倒不是说鲁智深、晁盖为人不好,相反,他俩反而是梁山上难得的好汉,鲁智深一向急功好义,多次救助弱小,晁盖上山以后定下了只可劫财不准轻易伤人的规矩。但是呢,这两位有时候头脑不大清楚,说话太直接,不顾及别人感受,所以给当事人的感觉不好。

就拿杨志来说,明明是晁盖他们当年抢了他的东西,现在再见面了,事情已经发生了,也无法挽回,杨志选择不计较,那大家心照不宣,微微一笑这事就当没发生,偏偏晁盖还炫耀一般都拿出来说事,杨志心里怎么想,肯定是不高兴啊,这时候如果发作,大家会责备他小气,不发作,只有自己忍气吞声,杨志也只有自己生闷气了。

当然了,在梁山上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比如说那秦明,号称霹雳火,那会儿还没有上梁山,但是折在宋江等人手里,害得他家破人亡,最后不还是没脾气。扈三娘跟秦明遭遇差不多,一家老小都给李逵屠杀了,依旧没有任何话说。卢俊义实际上也是被宋江吴用等人陷害,被逼无奈上山的,照样委曲求全。唯一有烈性的就是朱仝了,宋江为赚他上山,让李逵杀死他心爱的小衙内陷害他,朱仝上山以后大闹一场,最后还是选择妥协。哪怕是李逵这个杀人魔,下山接老娘来享福,半路给老虎吃了,梁山好汉知道以后也不过哈哈一笑过去了。对于别人的倒霉事,梁山好汉一向没有同情心。跟他们一比,杨志只不过失了生辰纲做不了官,实在算不了什么大事。

后来发生一件事,就是宋江要招安,二龙山呆过的鲁智深、武松都出来反对,唯独杨过对此保持沉默,看得出来,他对朝廷并没有失望。不过想想也是,他几次遭遇都是他负于朝廷而朝廷没有负于他。最后如愿招安,杨志再次回到朝廷,他也是难得高兴一回了。


一览众河小


杨志,武侯杨令公之孙,外号青面兽,梁山排名第十七位,武艺超群,曾与林冲大战三十回合而不处下风。因被晁盖等人劫去生辰纲而四处流浪,最终在二龙山落草,攻打三山时并入梁山。在征讨方腊的途中病逝。


杨志上梁山以后之所以没有提起生辰纲之事,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1.二龙山上因为生辰纲的事儿吴用已经用自杀来谢罪,杨志心中很恼悔。

在攻打三山时,为了联络二龙山的英雄,宋江曾派林冲和吴用上山劝说。不出所料,杨志对吴用没有说一句好话。不仅因为吴用一伙劫取了生辰纲,而且吴用还是主谋人,是出主意的人。因为这次生辰纲被劫,杨志差点儿丢掉了性命,幸亏得到公孙胜的劝说才留下性命。自然对吴用恨之入骨。所谓“唇亡齿寒”,吴用为了大局不得已自杀以赎罪,之后杨志愤然下山,不料却被下了毒,幸得吴用搭救才保住性命,这使得杨志非常懊悔。


2.当时的情形使得二龙山不得已并入梁山。

二龙山虽然人马强壮,到毕竟地盘有限,发展空间小,而且朝廷不断派兵攻打,这也让他们不能安心发展。在青州的地面上,朝廷之所以不贸然首先攻打二龙山,就是因为二龙山的实力较强,而桃花山,白虎山并无大将,朝廷攻打以后就败下阵来。以后朝廷就会专攻二龙山,而二龙山并无天险,毕竟不是长久之地。

3.晁盖这个时候已经作为梁山泊的领导人,杨志来归,自然不能提起这件事儿。况且梁山泊讲究大义,杨志自然不能坏兄弟大义。

最后一点就是,二龙山归入梁山是一件好事儿,实力增强了,也不用再怕朝廷剿灭之类的。而且,各位好汉聚在一起又可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这样的生活岂不美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一点就是任何一个机构或者团体,都是会有一些小的内部团体的。比如梁山上有:晁盖系,宋江系,二龙山系等等,内部也是暗流涌动。俗话说“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此时的晁盖已然是梁山泊的领袖,杨志自然不能与他提及此事。
所以说,杨志之所以不提生辰纲之事,除了二龙山所处的境况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吴用的舍身说服,才使得他接受这个事实。上梁山以后,自然比不得二龙山自己的地盘,晁盖又作为梁山的首领,自然不能提及此事。

欢迎大家评论。


学海一扁舟


先说明一下,没有人逼杨志上梁山,是他自愿甚至是主动的。

《水浒传》中是这样叙述的:杨志也起身再拜道:“杨志旧日经过梁山泊,多蒙山寨重义相留;为是洒家愚迷,不曾肯住。今日幸得义士壮观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

即使是在二龙山当强盗的时候,也是他畏罪潜逃的结果,也没有人逼他。

杨志之所以提王伦时代的往事,是想说明自己和梁山的渊源,也是暗示上了梁山后,他的座次应该往前提一提。

晁盖提生辰纲,是对杨志的嘲弄,是给杨志泼冷水,让他认清自己到底是什么货色,夹着尾巴做人,不要给领导找难题。

有网友说他们是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完全没有站在土匪们的思维上考虑对泯恩仇的理解。

水浒传中有太多案例可以证明,他们之前打打杀杀,上了梁山就称兄道弟,过去再有深仇大恨都很轻松地翻篇不谈了。

强盗们的逻辑是最原始的丛林法则,为了自己,什么家产,家人都可以牺牲掉,这在他们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那里懂的什么是恩,什么是仇呢


谢峰聊影视


杨志在《水浒传》里面算是个存在感并不太高的角色,他一路走来,最后上了梁山,既是别人推动的,也是他一手造成的。有趣的是,杨志上山后只说了王伦曾邀请他上梁山这件事,但紧接着,却是晁盖提出“生辰纲”这档子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杨志心粗?而且本来杨志在二龙山排在武松前面,到了梁山后,却落在了武松之后,又是怎么搞的?

二龙山再次到风口浪尖还是由于呼延灼,呼延灼此行让这片土地大为震动。在他人眼中,为首是花和尚鲁智深,第二是青 面兽杨志,第三是行者二郎武松。由于三人武力都差不太多,而且杨志是先同鲁智深占的山头,所以杨志理所应当就排在了前面。

(《水浒传》剧中杨志)

杨志在当差的过程中,干了两件“大事”,一个就是丢了“花石纲”,一个是丢了“生辰纲”,这种让皇帝享受,让朝廷大官享福的两件事都让他办砸了,高俅不信任他也算是有理有据的事。这些事也当然会传到两人高层耳朵里,他实在不是特别让人放心的人,而且他性格并不大气可以说有点市井小民的特色,所以到了武松后面也并不是让人很惊讶。

在青州事件后,三山人马顺理成章的成了梁山的人。在庆祝宴上,鲁智深先问林冲嫂子的事,林冲回答完毕后,杨志说起王伦的事,再之后就是晁盖说“生辰纲”的事,可以说,晁盖还是有些愧疚的,毕竟他直接造成了杨志的落草,他提出这件事,正是一种想化解矛盾的想法(新版《水浒传》则是演绎成吴用自己捅自己一刀来泄杨志之愤,美化吴用)。但晁盖大可不必占百分之百的责任,杨志的处世风格经常容易得罪人,上下不同心,办事就磕磕绊绊。

(《水浒传》鲁智深、杨志和武松)

丢了生辰纲之后,本来想花钱买回“官位”,但是失败了,被牛二那么挑衅,才动手,所以杨志不是个主动挑事端的人。在桃花山求救时,杨志也说过:“俺们各守山寨,保护山头,本不去救应的是。洒家一者 怕坏了江湖上豪杰,二者恐那厮得了桃花山,便小觑了洒家这里。”看得出他的确是优先考虑自己一亩三分地,不很大气,和鲁智深、武松区别很大。这个性格特点很关键,在上山之后的行为也就说得通。

(《水浒传》杨志和牛二争端)

杨志上梁山并不是看在了晁盖的面子,或者说梁山晁盖这面大旗,他其实是看好宋江。鲁智深要集合三山人马打呼延灼,是杨志提出找梁山,提出宋江值得信任,却没提到晁盖。所以此时他对晁盖并无好感。上山后可能会由于“哥们义气”成为真正的伙伴也说不定(这句话纯粹是一种猜测的可能)。

好汉相聚被解释成了“天意”,再加上晁盖的态度,矛盾也就暂时放下了。杨志屈居人下时,很能想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上面对抗不是他的风格。高俅被活捉后,杨志反而对高俅非常愤怒,看来不是顶头上司,他也就无所畏惧。


泊图泊途


杨志上梁山的时机,实际上是宋江率领大军会同三山聚义打青州的时候,这时候杨志已经和鲁智深、武松在二龙山当了很久的头领了,期间经历了那么多事,如果要掰扯这些旧事,掰扯不完,施耐庵老爷子这部水浒也写不下去了。


而且,当时明显地是宋江掌握大权,而吴用已经站在了宋江一旁,一同架空了晁盖。尤其是三山聚义后,宋江又拉了一大帮自己的人马上山了,这时候晁盖已经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和局势了——实际上不到两回之后,就发生了晁盖忍不过这种被架空的局面,强行下山打曾头市而被史文恭射中的情节。

面对这样一位山寨头领,无论出于同情,还是出于明理等原因,你还会有心思再去跟他掰扯这些前尘往事吗?


还有一个隐藏的关键点,而此时的宋江,一定已经向这些曾经的朝廷旧员抛出过“招安”的路线,让他们看到了将来安身立命的路。而这个路线有一个重要的描述前提,那就是朝廷奸臣当道,我们才采用这种方式来向皇帝表达意见,然后得到招安。那么对于打劫生辰纲,梁山对这个事件的定调一定是这是他们反对奸臣当道的方式。

杨志是十分渴望当官的,所以哪怕知道生辰纲是民脂民膏不义之财,梁中书蔡京不是好鸟,他都很乐意接下运生辰纲这一份差使。那么反过来,此时这件事的定调关系到自己能不能通过招安路线当官,杨志自然不可能在这种定调上唱反调的。


一点个人愚见,权作抛砖引玉~

欢迎关注“曲江家学”,共同学习探讨文化传承与修习之道。


曲江家学


虎落平阳被犬欺,杨志在勇敢也是穷途末路,因丢失生辰纲而毁了前程,被逼无奈上了梁山。


梁山大寨主晁盖正是智取生辰纲的罪魁祸首,杨志虽然对其心有怨恨,可是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毕竟自己是投靠人家来了。所以就算杨志有怨气那也得忍,所以提不提生辰纲的事都是一样,不提还好,提了没准要起分歧。

杨志志向远大却机不逢时,两次押运都以失败告终。一次丢失花石纲,一次丢了生辰纲。两次升官发财的机会都错过了,最后一次不仅饭碗没了,而且还得逃命。所以杨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委曲求全认命了。


独木不成林,你杨志上了梁山是龙也得盘着,是虎也得卧着。况且杨志那时候已经是无家可归之人,能与梁山诸位兄弟聚在一起也算是他的福分啦!还提及什么失陷生辰纲的事,生辰纲的事算起来是你杨志失职,而对于晁盖等人来说,这笔意外收获足以让梁山潇洒几年的。另外晁盖等人干得是劫富济贫的勾当,说实话,这些人与杨志完全是两类人。

但是,杨志却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顺梁山。梁山大寨是个招贤纳士的地方,所以晁盖是绝不会和杨志计较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就是缘分。杨志怎么说也是杨家将的后代,所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往事不堪回首已成云烟,何必再提,何况那时候各为其主,职责所需,和如今,同住一个山寨,共谋一个事业。有什么过不去的,晁盖等人的宗旨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就是梁山好汉的真实写照。


杨志随宋江招安之后,在讨伐方腊的途中病死在了路上。

纵观水浒传杨志的一生,有句话形容他是最恰当不过的,那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任驰赢天下


打完青州后,呼延灼、鲁智深、杨志、武松、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李忠、周通、孔明、孔亮等十二位头领同上梁山。众人相见时,林冲答谢鲁智深的救命之恩,鲁智深问林娘子的情况。林冲回答时有意提到自己火并王伦的壮举,杨志接过话头,说了自己当初路过梁山的情形。大家似乎都注定与梁山有缘,于是众人皆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接着晁盖讲起了黄泥岗之事,众皆大笑。诚然,没有黄泥岗之事,晁盖宋江等人不会上梁山,呼延灼、鲁智深、杨志、武松等人也不可能上梁山。

晁盖确实光明磊落,就算不是话赶话,晁盖说劫生辰纲之事也并无不可。杨志是名将之后,官场的黑暗他十分清楚。失陷花石纲后,他不忍玷污祖上的英明,于是准备了一担子的财物去东京谋求复职。杀人后刺配大名府,梁中书赏识他,让他去押送生辰纲,结果被晁盖等人劫了。杨志当然也知道那十万生辰纲是不义之财,也早就预料到了会有强人觊觎,就算晁盖不抢,也会有其他人去抢。其时,各为其主,况且晁盖等人只谋财不害命。

关胜、呼延灼那样的猛将、朝廷红人,最后不也归了梁山吗,杨志的心里也不会有什么不平衡。鲁智深那样的好人,武松那样的神人,不也归了梁山吗,只能说官场太腐败,社会太黑暗。英雄惜英雄,杨志肯定想过,没有黄泥岗之事,不知道此时他正在何处受腌臜气呢。在二龙山,杨志是二把手,上梁山后他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三山聚义时,梁山已经做大,日后更是如日中天,杨志有必要怀恨在心吗?


上头派掌门


杨志上梁山后,见过晁盖等人,是否提过生辰纲的事,书中没写,我估计没再提,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当时各为其主,如今已坐到一条船上了,还说那些有何意义。即便是在一起喝酒聊起,也就是一阵玩笑罢了。

其实杨志于梁山很有渊源,甚至超过晁盖等人。当初林冲在梁山落草,被头领王伦逼要献投名状,刚好杨志路过,林冲想把他作为上山的见面礼(投名状),结果两人厮杀三十余合未分胜负,当时的梁山寨大头领王伦就力邀杨志上山入伙,被其婉拒,这件事并无多久记忆犹新。杨志现在即便走投无路再上梁山,或许王伦仍会接纳,但自从丢失了生辰纲,亡命江湖,今时的杨志已非往日,灰头土脸的,面皮上怎么也拉不下,故未作打算。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让那劫走生辰纲的七个强人后来成了梁山新一代头领。

当杨志打听到有个二龙山宝珠寺可以安生立命,便有心想夺取,却在树林中巧遇也在谋求上二龙山的鲁智深。两人原不认识,一番打斗后才知是早已相互仰慕之人,只是素未谋面。没想到天遂人愿,遇到了同道中人,两人联手用计夺得二龙山,成了山寨的两个头领。

晁盖等七人成了梁山新头领后,杨志对此情况了如指掌,但并没想去投靠,估计也是过不了劫取生辰纲那个坎,一个制使军官,落得个落草为寇,终是不平。

后来日子久了也就坦然了。尤其是二龙山和桃花山遇到强敌,在打青州时二龙山与桃花山势力显然不够,与梁山合作还是杨志向鲁智深提出来的。

如果要能对抗官府,把事业做大做强,那只能强强联手,至于生辰纲那件事早就风吹过去了。


湘水微波


七星聚义一回,白日鼠的一勺白酒,晁天王的一车枣子,葬送了杨志的生辰纲,也葬送了杨制使的前途。杨志落荒而走,从此再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他的理想,原本是“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搏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因为这一闹,梦想完全被粉碎了,杨志甚至想到了自杀,“却待望黄泥冈下跃身一跳,猛可醒悟,曳住了脚”。面对生死抉择,杨志认为,“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 。”

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带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杨志叹口气,“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日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杨志这口气,实在憋屈的紧,叹自己身世命运太倒霉,叹对手伎俩太阴毒,叹自己的前程化为泡影。既是颓废,也充满了恨意。

三山聚义一回,宋江率队攻打青州大获全胜,把呼延灼、杨志、鲁智深等十二名大小头领收入麾下。大家兴冲冲赶奔梁山,梁山主要领导晁盖,带人在金沙滩相迎,进得山寨,大家开怀畅饮,高谈阔论。

席间,杨志突然说起旧日王伦在时,上山相会之事。杨志的意思,第一层是场面话,现在与诸位英雄聚会一起,实在是幸会;第二层是与林冲套近乎,当年路过山寨,曾与林教头比试,棋逢对手,不分胜负,真是惺惺相惜;第三层是说,当年没有及时入伙梁山,致使流浪无根,今日终于达成愿望,真是因缘际会。众人的反应是,异口同声说“此皆天定,非偶然也”,意思是该当着杨志上山入伙。

没有人说起,晁盖自然不知,这位杨制使居然在他之前就到过山寨,还与梁山第一高手豹子头林冲有深厚的渊源。作为梁山的当家人,晁盖的“御下之术”应当是,表达自己的热情欢迎和期盼已久之意,多以暖心宽怀的话语稳定杨志,感化杨制使为己所用。

可是晁盖这个直男是怎么做的,他套近乎的方式,也是从与杨制使的交情说起,只不过他嘴中的旧日交情,却是“黄泥岗劫取生辰纲”,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众人皆尴尬无比,“皆大笑”掩饰过去。焉知这大笑中,没有某些阴险小人人对大当家的幸灾乐祸呢。

在杨志看来,这哄堂大笑又代表了什么?一个带着深深恨意的伤疤再次揭开。生辰纲一回,是吴用设计,晁盖等人具体实施的。却害得杨志险些就寻了短见,这是杨志人生的重大污点和耻辱,晁盖作为直接责任人,在需要搞好关系的关键时候,怎么能提这个事情,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炫耀战绩。这是对杨志自尊心的直接打击。

晁天王是一百单八将的统领,却没有作领导的情商,身边又站着时刻都在算计他的宋江、吴用等人,晁盖这样的莽汉,岂能不遭意外,可见晁盖确实不具备这个能力。晁盖以为大家其乐融融,可以开开玩笑调解气氛,谁知却把请都请不到的梁山高手,推向了政治敌人宋江的怀抱。

对于杨志的加盟,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呢?杨志由武松引荐,初次见到宋江,说“今日幸得义士壮观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这句话很是厉害,一方面称赞宋江“壮观”山寨的能力,另一方面说这是第一等好事。他不知道谁是山寨主人么,却硬是要这样说。

最会见风使舵的“及时雨”宋公明哥哥说,“制使威名播于江湖,只恨宋江相会太晚”,话中已然接受了杨志的赞赏,以山寨主人的身份自居。且话中对杨志颇有安慰,又带着暖意。杨志作为朝廷中级公务员,却被晁盖一个诡计流落江湖,冰冷的内心,有宋江这句话,无疑是“三冬暖的良言”。这就是领导艺术。


石头大狮的膠澳筆記


首先我要批评一下提问者,既然我们这些人都在挖空心思地探研《水浒》,就该把《水浒》读得细一些,《水浒》虽不如《红楼梦》那样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研究,很多细节也是应该注意的,提问者说,杨志上梁山后,“见到晁盖不曾提起生辰纲之事”,这个提问是不正确的,在“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归梁山泊”一回,杨志随众好汉上梁山后,晁盖就提到了当年生辰纲事,引得“众皆大笑”。这当然是好汉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小说的写作,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小说要打动人,最重要的是要合情合理,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就如劫生辰纲一事,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入微的描述,才打动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站在晁盖一方,读者会忧心计谋会不会被杨志识破,而站在杨志的角度,又会为杨志失盗后的命运担心。


人是有感情、有记性的动物,不是只有七秒记忆的鱼,因此,杨志上山后,遇到晁盖一伙,双方不可能在这件事上无动于衷,毕竟这一是件惊天大案子,二是双方都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你说双方都忘了这事,或双方彼此不知,这岂不连起码的生活逻辑都不顾了嘛,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啊。

如果提问者真的没注意到晁杨相会的细节,他提这个问题似乎就只剩了这样一个目的,就是想在晁盖杨志的微妙关系上让大家作作文章,探讨其中是否会存在一些猫腻、或狗血的剧情。我不能说这个研究方向不对,但至少在这件事上,是没有任何研究意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