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什么刀可以代表中国刀?

羽翼蛇神


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刀——牛尾刀

“牛尾刀”又称为“官刀”,清晚期衙役标配制式武器。该刀扬名海内外,以至于老外认为中国刀就是这样,而我们自己脑海里第一印象的刀也是它。

再看看现在的刀术比赛,戏台班子,民间刀术爱好者使用的花刀,无一例外全是“牛尾刀”。在影视剧中,可能不是最名贵武器。但是,它就像黄金配角一样到处都是身影,也不管朝代对不对只要是刀那就该用它。

“牛尾刀”为什么这样出名?

刀身宽薄 手感轻 方便携带

“牛尾刀”是衙役的标配,就像现代警察用的手枪一样,不是军队标配。该刀不适合劈甲,但对于布衣的老百姓来说,切肉割布那是绰绰有余。再加上宽大的刀身,那震撼效果十分强劲。

清 侍卫佩刀

清 步战刀

清 军骑兵刀

长柄战刀

容易得到 方便使用

清军制式佩刀——步战双手刀,骑战单手刀和一般士兵的长柄佩刀。这些刀都属于官方造制,是精良的管制刀具。一般老百姓不可能得到,民间武术门派也没法使用练习这些军刀。而“牛尾刀”不一样,一般铁匠铺就能制作,所以成了主要的刀术套路专用,这就为该刀推广起了一个积极作用。


细谈砸评


御林军刀

又称斩马刀,苗刀。(日本刀克星)

电影《绣春刀I》中丁修大师兄耍的,就是这种刀。

刀身修长,一般在120厘米到160厘米之间,是地道武人习武用的刀。因其刀身修长形似禾苗,故又名为苗刀,闻名海外。

苗刀,兼有刀和枪两种兵器的优点,且可以单、双手变换使用,能最大程度发挥出腰背的整体力量。

有的戚家军使用的此刀,能长达近两米。

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杀伤威力极大,人称倭刀克星。

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

“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迫明戚继光得此刀法,传之于部下,用于冲锋陷阵,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

根据“抗倭刀法”,使用此刀,劈、刺、撩、斩、削、挡,用法极富变化,其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杀伤力极强。

加以刀法,中国苗刀在战争中杀敌致果,斩将搴旗,非一般兵器可比。











宛转唐风


中国刀,以唐刀最具代表性。

所谓“汉剑唐刀”,谈起中国刀剑文化,当属这两者最具代表性。


在历史的沿革中,剑被人们赋予了文化气息,因此地位在百兵之上。但若要说起历史,刀的出现比剑还要稍早一些,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就是商代的铜刀。

(图为商代蝉纹青铜刀,长67.9cm,本宽9.0cm,柄长11.4cm,历经三千余年,绿锈未起,锋锐依旧,是为商代第一刀,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青铜时代,由于铜相对较软,没法承受大力劈砍,并且刀的制作需要材料更多,也难以加工刀锋,因此剑是主流。

到西汉末年,钢铁兵器取代青铜兵器。在战争中,更注重追求兵器的“易发力”与“利劈砍”,刀逐渐取代了剑的战争地位。

到了唐朝,刀的发展达到巅峰。


唐刀工艺

唐刀,源于汉朝环首刀,在外观上进行了改进。去掉了汉刀的扁环,使得刀身加宽,同时延长了刀柄,使之能够双手持握。如此改进,不仅外观上更显霸气,也真正提高了实战性。

在工艺上,唐刀制作非常精良,采用的是百炼钢锻造工艺。将钢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上百次,使得杂质尽出,从而提炼出最精纯的钢。同时,加入独特的“包钢”技术,使得唐刀外硬内软,韧性极强。

唐刀的钢铁复合锻造技术、覆土烧刃热处理工艺,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唐刀与大马士革刀,也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两种刀。

工艺精良,成本也高。因此,像唐刀这样的精良兵器,在我国古代也只有唐朝才用得起,毕竟国力雄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唐末“安史之乱”之后,百业俱废,百炼钢锻造工艺逐渐失传,直至北宋,冶炼钢铁的技术才逐渐恢复发展。)


唐刀种类

唐刀,并非一种刀,而是唐代刀具的总称。

唐朝时期,只有刀,没有剑。在当时叫做“剑”的,其实也就是唐刀。

“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唐六典》

仪刀:

仪刀,象征着身份与地位,主要是仪仗队或禁卫军所配。

仪刀往往以金银制成,沿袭汉环首刀式样,刀身较长,刀挡有明显的菱形,刀鞘上雕刻金银龙凤等。

在唐懿德太子墓、长乐公主墓的壁画里,也有佩戴仪刀的侍卫形象。


障刀:

唐朝军队常用刀之一。

“障刀:盖用障身以御敌。”——《唐六典》

障刀,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种唐刀。

一种观点认为,障刀为短刀,类似于匕首,像是日本刀的肋差,轻便灵活,适用于近身肉搏。一种观点认为,障刀属于宽刃,类似于大砍刀。

在此,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横刀:

唐朝军队常用刀之一。

“横刀:兵士所配之刀。”——《唐六典》

在我国境内,尚未出土过横刀,目前仅存在于历史记载。根据《唐六典》记载,既然是兵士用刀(士兵、捕快、衙役等所用),那么长度应该与正常的刀剑差不多,与障刀搭配使用,横刀应更注重于进攻。

在日本博物馆正仓院中,收藏有一把金银钿莊唐大刀,是日本传世之宝,正是仿制唐朝的横刀。


陌刀:

唐朝军队真正在疆场所向披靡的实战刀,严禁民间私造、私藏,不可用为殉葬品。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唐六典》

与其他刀种相比,陌刀更为神秘,因为它的具体形象至今无法考证。但从“断马”两字,可见陌刀威力。

根据《太白阴经》记载,唐军一支由一万两千五百人组成的军队,装备有枪一万两千五百条、佩刀一万口、陌刀两千口。由此,可以看出陌刀的价值绝对不菲。

“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新唐书·张兴传》

唐以后,一斤为596.8克,“十五斤”放到如今,也有十八斤。十八斤的刀一劈下去,是什么概念?

根据《卫公兵法》记录,唐军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作战时,距离一百五十步射弩,距离六十步射箭,距离二十步执刀冲阵。

大唐陌刀队,被称为“如墙而进,所向披靡,敌骑遇者,人马俱碎。”由此不难想象,陌刀的血腥与巨大杀伤力。


唐刀不只是刀

讨论唐刀,我们不止是讨论它的实用性与工艺水平,我们还应该看到唐刀所积淀的丰富文化内涵。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孙子兵法》

之所以说唐刀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刀,是因为唐刀的背后,有一个繁荣强盛的大唐帝国,有一个“万国来朝”的中华礼仪之邦。

我们在唐刀上,也能找到契合国人的人生观与哲学观,不似日本刀的刚烈偏执,不似马来刃的辛辣诡异,唐刀的飘逸大度在形制与构造上表露无遗,刚则无坚不摧,韧则百折不挠。


说中国刀,当属唐刀。


拐蚂拐


这事很有趣!!!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所以这把刀一定不是兵器类的,日本可以说是武士刀,因为也没别的了!欧洲各国也很容易,英国十字剑,亚瑟王的石中剑嘛!德国,双手波刃大剑,德意志武士的典型武器嘛!维京民族也是,剪背式单锋剑(刀)!俄罗斯也很明确,凿式开刃的猎刀或者歌萨克马刀!美国,博依刀嘛,流氓之刀猎人之刀武夫之刀军人之刀,充分体现民族性!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吧,想知道都可以问,我总是知道的,但是中国没法选出某一种兵器来代表,太多了,每朝每代都有其独特的兵器,对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对手,而且它们还互相影响进而繁衍传承,秦铁剑,汉环首,唐横刀还能比较确定,宋,元,明,清就没法说了,太多!

所以一定要选一把刀的话,这把刀有且只能是“方刀”,这么名字一般没人叫,我们习惯称作“菜刀”!只有中式菜刀才能代表中国,也确实只有中国菜刀可以代表中国的刀文化!

典型的方刀长宽比约2:1,总长一尺左右,配鱼(身型)柄,开直刃或微曲刃,但具体从何时起源?实物不得而知,从书画等古迹推测理论上唐朝就有,但它得走过秦汉,那是中国钢铁的婴儿期!方刀的特点是厚背薄膛锐刃,这种刀要想好用必须是钢刀,所以汉代不会有,我不认为汉代中国人就熟练掌握淬火工艺了,今天美国刀匠协会(ABS)的在册刀匠也不能说绝对可以做出合格的花纹钢淬火刀条,工艺类似的百炼钢,含碳量不可确认,怎么可能准确淬火?!所以这把方刀从材料和工艺的角度必须是能够大规模[年产量上吨,别嫌少,清末官方才四十吨左右的钢铁产量呢,唐朝年产钢3.5吨以上了,是当时的全球最高产量,同时也可能已经是全球最优产品,历史证明了大马士革这种歪门邪道没有讨论的价值]生产定标钢材[淬火能硬钢(芯钢),淬火不能硬钢(皮铁),熟铁(制钢母材)]的时代才可能出现,所以必须是隋唐以后,方刀以切片切丝见长,唐朝流行吃鱼脍,也能促进发展,但主要还是方便制作需要炒炸的菜品!所以真正成熟应该是在宋丢失草原被迫普及植物油的时候!而中国菜正义的成熟是在明末清中,土豆番薯的广泛普及使得方刀的功能得到确定进而刀型彻底大成,而清朝是中国菜系真正成型成体系的朝代!

我们对吃一直保持热情,夫子曰:割不正不食!所以这把刀的诞生需要经历从秦汉到隋唐的技术积累,经历过宋元明的民族苦难才能真正成熟,最后到清朝得以大成,还有什么刀能够如此一脉相承呢?纵观全球,左右千年,也只有这把方刀才有如此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以它代表中国刀,其实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我们好吃而不好战,但俗话说的好,功夫再高也怕菜刀,这刀同时也说明我们这个民族不好战而善战的民族性!如此,舍方刀,可有它选?!


越马长弓


唐刀应该当之无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刚直不阿是一种美德,宁折不弯是一种气质,勇往直前是一种精神,开拓进取是一种功绩。而正是唐刀,将这四者以实物的形式尽情地展露出来,为中华民族大书特书了一段佳话。而今天的名刀日本武士刀,也是脱胎于唐刀,不过,到了宋朝以后,由于统治者禁止民间锻造武器,唐刀这样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当然放在第一位禁止,导致中国刀文化落后很多!唐刀具有形美、实用、简洁等优点,也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契合。



黄海日记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总会这样说,"嗯,我真想拿个棍把你驴日括死(陕西方言)。"没有人会冲动到赤手去打对方,我们总是会急切地寻找武器,然后再冲向对方,不信你可以回想一下电视剧里的那些紧张情节,就算最冲动时我们的理性都会告诉我们,手里不拿家伙是要吃亏的!

当然也有些子个猛人,凭借着自己的一双精拳打遍天下不服软的。比方《水浒》里面的鲁智深,一听说镇关西的禽兽行为,火冒三丈,一番折腾后,上去三拳就把镇西关打死了。我的天哪,那是怎样的一双拳头啊!不过后来鲁智深也想通了,打了一只六十二斤的水磨禅仗,估计整天用拳头打得自己也生疼,所以还是别硬撑了!不过这六十二斤的水磨禅仗也是够让人瞠目的。六十二斤呢,好家伙,你说拿着这东西云游四方。唉,别说云游四方了,你走半里地试试,累得你够戗。而鲁智深还是单手拿着,一手托六十二斤重的东西你说是什么感觉。当然了,这是小说笔法。所以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我是一直不信的,那可是无数根须深入地下的一棵大树,有谁逞能到要把它拔起来,那简直是自取其辱!

在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就两个,一个是刀,一个是马,好像还有铠甲!你要攻击对方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手上的家伙得特别好。要不然你一头冲到人家敌阵里,手上拿的家伙连个木棍都砍不断。那你说后面怎么办,怎么办,你自己想去吧!相反,你要是马也好刀也好,铠甲也皮实,那也可以做一回关公,单骑出阵一马冲进敌军,直接把对方的主将干掉,那可真是一战成名了。大丈夫处世,就应该能人所不能!当然,你要是缺心眼,一马冲过去直接跟右阵前方的士兵打了起来,就因为人家刚才向你飞了一个吻,挑起了你恼怒的心。哥们,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爱的权力!

说到中国的刀,我最先想到的是荆轲刺秦王时拿的那把名牌匕首,徐夫人匕首,我一听那名字,就以为铸刀者是一个女性,但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男的。一个男的叫个这名字,也真是奇了葩了!如果那把匕首惊现人间,我相信以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以及它精湛的铸造工艺,我相信它一定能震惊国人,惊艳世界,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把刀,虽然是一把小刀!

当然在现实中也确实出土过无数把宝刀,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越王勾践剑。据说该剑历经二千年而不锈,出土时依旧寒光闪闪。不过好像这种说法更像是坊间传言,似乎正式的官方式介绍中只说了该剑的样式,并末说出土时剑光怎样。由此可见这多是观众的猎奇心里与过盛的民族自豪感产生的臆想。想想看,一把青铜制品,在南方潮湿的地下埋藏两千年,不生锈斑已经是奇迹了,怎么可能还寒光凛凛。作为一把帝王之剑,勾践剑的出土还是让人们兴奋异常,制作工艺自不必说,它所让人们臆想出来的霸气与高贵还是紧紧地攫夺了人们的目光。国家一级文物,曾经长期藏而不展,和它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迷,都让它成为一件不可替代的国宝!

现代人的铸剑水平自然停滞了,因为面对一个夕阳产业,甚至可以说灭绝产业,只有那些搞旅游开发的文化传播公司才会念念不忘古人的技艺,希望能再发一笔!





骑驴去高考


唐刀。

“唐刀”一词是我国隋、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一般指唐横刀。现代俗称的“唐刀”,其狭直刀身,小镡,长柄(可双手握持)的形制;唐刀的刀型源自汉代环首刀,前期大部分军用唐刀均保留着环首,同时也拥有笔直的刀身。

唐刀为军队战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其制作工艺严格,并且还要考虑到战斗时的另一个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则需要硬度,并且刃口窄,耐用则需要韧性,所以唐刀采用了最先进的包钢工艺。以熟铁为外皮,中间夹百炼钢,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术,即覆土烧刃。刃口坚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时刀身韧性不变形、耐用。这也是和日本刀最大的区别。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今“唐刀”一词是我国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并非特指某种刀。

唐刀的始祖为汉刀(又称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

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采用汉刀的“百炼钢”的锻造工艺,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

真正的唐刀工艺使得唐刀的成本太过昂贵,有许多当时的名人,都只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下尽血本。

而到唐代之后,中国的唐刀锻造技艺逐渐失传。

唐刀和日本刀的区别:一般而言,日本武士刀的刀身都有一定弧度,唐环首刀则多采取微弧度、刀身渐窄的造型。

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区分日本刀与唐环首刀:

日本刀的刃区与镐区的比例多为1:1,而唐刀重劈砍破甲,轻切削,刃区与镐区的比例多为1:3或1:4。

分类

仪刀: 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龙凤是皇家象征,所以那些装饰豪华但是没有龙凤环的唐刀其实是横刀。长柄长刃,外型与其祖先“环首刀”,差异较大,主要为禁卫军千牛卫和仪仗使用。仪刀又称“长刀”,“细刀”,“千牛刀”其实就是仪刀。

障刀:盖用障身以御敌。类似于日本刀中的肋差,刀首为环,但更为轻便灵活,便于近身肉搏。当士兵手中横刀或者陌刀因为贴身而不便使用时,障刀就成了近身主导武器,所以有盖用障身(障刀+身体)以御敌说法,因为短整个人身子和刀都迎向敌人。障者,隐蔽之物。长度35cm~70cm左右,多为办案的校尉(相当于后来的捕快、衙役)所用,所以在城市中肯定最为常见。

横刀:将士所佩之刀,名亦起于隋。横刀也是直刀,基本无环,为军官、骑尉佩刀。横刀的尺寸通常是60~100厘米左右。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剑。陌刀形制多样,长兵主战刀,斩马剑升级版,也有横刀(障刀)加长版,有刀柄可拆卸式,首部有带环和无环两种。有柄特长而刀身特短的三尖两刃刀式(见唐郭子仪墓壁画)。盖因大唐地域广阔,各大都护府军备自制,也因此风格不同。陌刀就是刀类长兵器的统称。

仪刀在向东演化的过程中,196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撒玛尔罕遗址的壁画中的高丽使者身配环手大刀,大刀的式样和昭陵壁画中“持甲仪卫图”中侍卫所佩带的长刀完全一样。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正仓院的“金银钿庄唐长刀”,这些刀都被称为“唐样大刀”。据考证这些刀剑是多为中国,朝鲜的舶来品。同样在日本出土的古坟期(公元7-8世纪)的刀剑中,“栃木県芳贺郡益子町天王冢古坟出土金铜装単凤环头大刀”,东京国立博物馆保存的铭文为:“不畏也令此刀主富贵高迁财物多也”的环手龙头大刀,这些环手刀都符合史书记载的“皆施龙凤环”。

这些壁画、出土的文物都充分证明了仪刀是唐刀中的其中一种,根据这些实物和壁画我们来还原一下盛唐时期仪刀的本来面目:

1、刀环:首先仪刀重要的标记就是有环,环中主要是龙凤作为主要的装饰,龙凤和整个环体镏金,龙凤环是用对焊或者铆接的形式和刀体连接,这样的制作非常巧妙,刀环的制作工艺考究,装饰精美,是由单独的工匠进行操作,刀刃的锻造是专门的锻造匠人锻造,这样两个工序保证了整刀的精美和刀刃锻造的精良的有效结合,这样的工艺在汉朝的环手刀中也有出现,传承有序可见一般。

2、手柄: 多缠绕金银丝或装饰金银薄片,从西安市出土的一只唐环手刀和日本东京国立的博物馆的出土环手刀来看,手柄的制作非常接近,巧合的是这两柄大刀刀背都有错金或错银铭文。

3、刀刃:唐刀的刀身是直刀,无弧度,刀脊有两种一种是平的,上面会镶嵌文字,一种是日本刀称之为“庵栋”,也就是刀背有脊线,这样的刀脊在高古藏刀中也有实物。刀刃靠近手柄部分厚度最厚,然后均匀递减到刀尖。

4、刀尖:刀尖有两种一种是日本称之为“切刃造”,也就是刀尖不是有弧度的,像阿拉伯数字的“7”一样,另外一种刀尖是弧形的刀尖自然和刀刃结合,古藏刀严格的遵循这个形状并保留下来。

5、刀挡:从壁画和雕塑上来看,早期的仪刀没有刀档。刀档的出现是在唐中期以后,部分壁画和造像依稀找到唐仪刀的刀档是菱形的,比较小,这样的刀档在日本的唐样大刀中能够看到。

6、刀鞘: 鞘口和鞘尾都开始采用金属包裹,并镏金银。 早期仪刀也没有吊环,估计佩带还是斜插在腰带上携带,中期以后刀鞘的挂环工艺复杂,极其具备装饰性,正仓院的 “金银钿庄唐长刀”能充分体现出来盛唐时期仪刀的威仪和精美。

7、锻造:唐刀的锻造承袭了汉朝发明的“百炼钢”技术并发扬光大,因为唐朝先进的冶炼技术,钢铁中的杂质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故军用刀剑一般为非折叠锻打。

障刀和横刀:从史书记载来看是侍卫和普通士兵的佩刀,和唐长乐公主、章怀太子墓壁画以及昭陵六骏的“飒露紫”中丘行恭佩刀来看,横刀无环手,比仪刀短,手柄的柄头是一个金属管形套在手柄上,手柄中间收腰,有穿绳孔,由于缺乏实物和详细的壁画资料,无法准确的还原横刀的形制,但是日本出土的圭手直刀也是唐末流传到日本的,形制上是非常接近横刀的。唯一能知道的只是横刀佩带范围宽,应该是大量生产和制造的兵器,这样的佩刀在以后的演化中就成了军队士兵和普通人防身的随身兵器。

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唐刀中的仪刀和横刀发展成为以后的佩刀,仪刀向东流传到高丽,向西南则成为藏刀的祖先,陌刀在以后的演化中成为宋掉刀,其中变化出的来数种长刀都为后世流传,唐刀的诞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唐刀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灿烂辉煌的,仅已此文追忆那段伟大的历史。


俗人张先生


中国大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大刀进行曲》激昂的旋律,每次听到都会让人热血沸腾,让我们不由得回想起抗战时期,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为捍卫民族尊严,保家卫国,举起大刀向这日本侵略者的头颅砍去。

大刀,没有汉代环首刀那样历史久远和划时代意义;也没有唐刀的造工精良、刀锋犀利。乍看之下,大刀好像还真的无法与环首刀或是唐刀相媲美。

但大刀却可以说是一种我国军队沿用时长最为长久的一款冷兵器,它从宋代时期便已开始成型,并且直到抗战时期都还在使用。大刀的型制,来源于宋朝时期的“手刀”,此后经过历代的发展,虽然形制和样式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都保留了刀身前部宽厚,势大力沉,适合劈砍等特点。

大刀同样是我国所独有,西方将之称作“Chinesebroad-sword”,就是“中国宽剑”的意思。

大刀经历我国饱受战乱和磨难的艰苦岁月后,更是赋予了其更为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意义。民国初年,虽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也已逐渐实现了近现代化。但由于处于军阀混战的战乱局面,各派势力都需要极力扩充势力,于是大刀这款老祖宗留下的,制造简单、成本低廉的冷兵器,又重新走上战场,成为地方势力和许多杂牌军队的主要武器。

在日军入侵之初,我们能看到,一批批前赴后继的抗日将士,都是扛起大刀,就像着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冲锋,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29军长城抗日大刀队,这也是《大刀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所以,如果让我选一款刀,我会选大刀!



这些历史要读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刀---唐刀

唐刀有四制,为中国唐朝时期军队所装备刀制的合称。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障刀: 盖用障身以御敌。

    横刀: 兵士所佩之刀, 名亦起于隋 。《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宿卫时,“横刀常带”,故而高宗对为千牛卫将军的王及善说:“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可见横刀为宿卫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战士自备横刀,宿卫时常佩横刀,唐横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陌刀: 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由此可见后世统称的唐刀有四种,仪刀、障刀、横刀都是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划为礼仪和战斗刀两种,陌刀与仪刀、横刀、障刀(即一般的护身刀)均不同:首先,它不属于宿卫兵仗,上引《唐律疏议》卷八宿卫者所持兵仗有横刀、甲、?、弓、箭之类,但没有陌刀。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门略云:其年(开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内诸司卫所管羽仪法物数内,有陌刀利器等……其诸司卫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请纳在军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请给仪刀。可见陌刀不是羽仪法物,而是利器。

横刀的形状为直刀形状且短柄。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刀”的形状总体上就是完全抄袭中国的唐朝的“横刀”样式,虽然这对于喜欢标榜“日本刀”攻击力的日本人来说是种难堪,但是这的确就是真实的历史。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

中国唐刀,德国的开山刀,都可以说是刀中极品,只是正宗的少见,特别是唐刀,天下少找卖家,只能托经验丰富的老铁匠来特别打造.日本的倭刀与唐刀外形极象,怎么形成的不用再说,日本有几样东西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

唐朝时发展出新的刀型,刀首无环,柄部以木夹裹铁茎,外缠丝绳,刀首包裹金属饰件,刀柄与鞘均镶金刊嵌玉、裹以鲛革,装饰华丽非常,日本称之为「唐样大刀」,至今正仓院中仍有同一型式的传世品可供参考,日本人在精心模仿之後,以此为基础而发展出後来的武士刀。

除了短柄长刀之外,唐代还有一种长柄的刀,长一丈(约三米),称为「陌刀」,威力极强,步兵持之以横向密集队形列於阵前,「如墙而进」,但唐以後就未见使用的记载了。

两把刀都是唐朝八世纪中国制的宝刀,当时运到日本,现藏日本皇宫拥有的正仓院。

第二把刀装的白刃,这把刀是高造、直刃文;日本刀的制法如夹钢和包钢、切刃造和高造、用烧土来淬刃和造刃文、反复锻打都是中国发明而流传到日本的。

陌刀

中国长刀的一种。陌刀为一种两刃的长刀,较重,大约50斤。为现今武士刀(日本刀)的原形之一。唐代军中大量配备。唐代以后陌刀逐渐消失。

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

军事

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出现了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

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汉长剑现在出土的有长达140余厘米,可推测经过盛唐的发展,变成一个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至今考古资料未曾出土实物,宋《武经总要》总绘制的“掉刀”、“三尖两刃刀”也许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继承者。

    陌刀也主要为步军所用,个别主要将领使用陌刀作为主战兵器。根据唐《卫公兵法》所记录了唐军的主要作战方法:其中诸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每当战斗展开时候,敌人在一百五十步时候,弩兵开始射击;敌人在六十步时候,弓箭手开始射箭;敌人攻入二十步时候,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棒(即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步兵稍败后,奇兵、马军、跳荡不准轻举妄动,如果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必须配合马军同时作战。敌军退却,马军不得轻易追击,必须确认敌人真正溃败后,才能掩杀。唐军步马结合,攻守有职,步兵为先锋,骑兵为侧辅,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骑兵负责步兵战后的突击与追击。陌刀作为长柄大刀如墙一般推进,为先锋步兵冲阵的主要兵器,与马军、奇兵一起构成唐作战的主要特色。从史书看唐太宗的作战很有个人特色外,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时期大量的骑兵是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中期的步军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从武德到天宝,唐在立国战争及与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步兵的进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说不构成了主要原因之一。陌刀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关涉到唐马政及整个军事形势,也可以说,陌刀使用、推广的历史就是唐立国及对外战争、开天武功历史的一个方面。唐代刀虽分为四种,真正在疆场上发挥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

    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做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中期为唐军的争战立下汗马功劳,陌刀是汉民族与善骑射的游牧族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多优势的关键兵器,战争兵器的演化实际是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而演化,随着国力的强盛与衰落而变化。随着宋朝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冷兵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大量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豪壮的陌刀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对付骑兵同样有效,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连环马”,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是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横刀

  横刀:兵士所佩之刀, 名亦起于隋 。

  《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宿卫时,“横刀常带”,故而高宗对为千牛卫将军的王及善说:“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可见横刀为宿卫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战士自备横刀,宿卫时常佩横刀,唐横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横刀,最初传到日本的唐刀,其刀形是直形的刀,发展到后来逐渐被日本人变为了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而现在的日本刀其刀形在刀身上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

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大刀”。横刀,为双手刀,是在汉朝的“环首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研制的,去掉了在汉朝常见的刀柄尾部的环,并延长了短柄改为可以双手使用的长柄,使其变为可以双手使用的窄刃厚脊的长直刀,基本形状和现在的“日本刀”很象,但唐朝横刀的刀身及刀锋基本上都是直的,不象现在的常见的“日本刀”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唐朝横刀的形状为直刀形状。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刀”的形状总体上就是完全抄袭中国的唐朝的“横刀”样式,虽然这对于喜欢标榜“日本刀”攻击力的日本人来说是种难堪,但是这的确就是真实的历史。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


搬砖的小GeGe


使用量最大,使用人数最多,使用历史最悠久的刀可以代表为中国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社会都是农业社会为主,社会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离不开老动工具-刀,其中最有代表的劳动刀工具是镰刀,中国方圆广阔的土地上的农作物收割工具以前用到的都是,只是近现代才多以机器收割代替,所以我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刀的刀是镰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