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人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想必三字經的這幾句大家都聽過。所以儒家尤其是孟子主張性本善,比如人人皆有惻隱之心,人人皆有羞惡之心,人人皆有是非之心。而同樣是儒家的荀子卻不同,認為人生而好利。所以荀子徒弟韓非子和李斯都是法家,主張用獎罰管束民眾。

人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兩個聽起來都對,但其實都不完全對。我比較贊成王陽明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以人有良知,去知善惡,並不是說人本性就是善或惡。

但中華從漢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千年的儒家思想薰陶下,普遍接受的是性善論了。但漢朝雖然獨尊儒術,卻也延用秦制秦法。其實不光王陽明,二千年前的告子都是同樣觀點。與其我來論述為啥是人性本無善惡,不如來看看告子與孟子的精彩辯論,即使你的觀點可能和我不一樣,但相信也會有啟發。

人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人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告子說人性沒有善不善,就像水往東引就往東,往西引就往西。說的很好,似乎無可辯駁了,但對手可是孟子。

於是孟子說,水當然不分東西,但不分上下嗎?人向善就像水向下一樣,而拍打它會水花四濺,河流湍急可以穿山越嶺。這是水本來的性質嗎,這是為勢所迫而已。

不得不說孟子的辯論很精彩,為什麼呢,因為孟子用水向下比喻人向善之心。好像很對,誰不想是好人呢,但真是這樣嗎,試問哪個男生追女生希望被髮好人卡。所以我們同樣可以用水向下比喻人好利之心,所以人的本性並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引導的結果。

至於趨利避害,這怕是動物的天性吧。在自然界狼吃羊並沒有善和不善,就像羊吃草一樣。所以善惡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所以它的標準也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雖然不同的族群的善惡標準有些差別,但共性更多,也就是善是集體利益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