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中國國寶、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山—侯馬盟書。你知道多少?

“侯馬盟書”為1965年-1966年於中國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

中國國寶、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山—侯馬盟書。你知道多少?


數量共有5000餘片,每件玉片大多有三十、五十至百餘字,分別為主盟人誓詞、宗盟、委質、納室和詛咒五大類。玉片上文字記載著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或卿大夫之間的訂盟誓約,因此稱作“盟書”或“載書”。

中國國寶、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山—侯馬盟書。你知道多少?


“盟書”上的文字屬於春秋晉國官方文字,約出現在公元前497一前489年。這些文字不但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字,也因其運筆嫻熟流暢,字形活潑多變,極具藝術價值。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第二季),山西省選送三件,兩件出自侯馬,一是“侯馬盟書”,另一是候馬金墓戲俑,足以說明侯馬盟書在全國有著很深的影響。“侯馬盟書”是1949年以來中國考古發現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館藏的十大國寶之ー,已成為山西的一張文化名片。在中共臨汾市委宣傳部的大カ倡導下,侯馬市委、市政府以“侯馬盟書”為引領,著力推動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性轉化,2014年4月成立了“侯馬盟書文化研究會”,對“侯馬盟書”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推廣、弘揚,成果豐碩.

中國國寶、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山—侯馬盟書。你知道多少?


侯馬盟書與發現經過

侯馬盟書,春秋晚期晉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在發掘山西侯馬晉國遺址時發現,同年11月至次年5月發掘。

中國國寶、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山—侯馬盟書。你知道多少?


盟書又稱”載書"。《周禮司盟》"掌盟之法”注:“載,盟警也,器者書其辭於策,殺牲取血,坎其牲,加書於上而理之,謂之載書。”當時的諸侯和卿大夫為了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經常舉行這種盟誓活動。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於地下或沉在河裡,以取信於神鬼。侯馬盟書是用毛筆將盟辭書寫在玉石片上,字跡一般為硃紅色,少數為黑色。字體近於春秋晚期的銅器銘文。

中國國寶、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山—侯馬盟書。你知道多少?


1965年11月配合侯馬發電廠的建設,發掘侯馬盟誓遺址,12月9日發現候馬盟書。發掘工作到1966年5月結束。發掘了長方形豎坑326個,有壁龕的164個,多數龕內置有玉環、玉圭、玉壁,玉璋、玉簡、玉片、玉塊等。埋有羊骨177具、牛骨63具、馬骨19具;無牲坑57個,存疑坑10個。一般每個豎坑理牲體一具,埋葬姿勢或俯或仰或側,無一定律,部分似活體。在42個豎坑內發現有寫在玉、石片上的盟書1500餘件,這是早期文字的重大發現。

中國國寶、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山—侯馬盟書。你知道多少?


侯馬盟書的書法藝術獨具風采,別具一格。

盟書文字的時代晚於甲骨文,與金文時代大體相同。侯馬盟書辭文,是晉國人用毛筆手書的文字真跡,最能直接地,直實反映,春秋時代古人書寫藝術的一批書法珍品。

中國國寶、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山—侯馬盟書。你知道多少?


盟書文字,字形古雅,運第流暢,書體章法自然是其特色。由於盟書辭文書寫是出自多人之手筆,故其字體風格呈現出有的厚重,有的飄逸酒脫。盟書辭文在書寫運筆中強烈展示出柔軟毛筆特有的彈性韻律,行筆輕重有度,具瀟酒秀勁之風格,又不失古樸典雅,變化繁雜是其文字的又一特色。它反映了盟書是秦統一之前,文字的風格,屬大篆體系。

中國國寶、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山—侯馬盟書。你知道多少?


侯馬盟書文字書寫筆法特點是,運筆出鋒。即侯馬盟書文字之筆鋒外露明顯,它區別於向左右的斜筆畫,經常出現有收筆自然回勻的筆意,它是毛筆手寫熟練快速自然形成的。這運方法在盟書中十分多見,反映東周時代文字的風貌。

中國國寶、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山—侯馬盟書。你知道多少?


侯馬盟書為寫在石、玉片上的 朱書文字。我國古代有殺牲取血,血寫誓詞之說,候馬盟書文字卻是用紅色礦物質顏料寫成的。這是血書盟辭習俗的延續與改進,既保持了盟書的內涵又突出了北方文化的特色。

中國國寶、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山—侯馬盟書。你知道多少?


侯馬盟書辭文書法是古代先民創造的精美藝術品,是晉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中的一枝奇葩。

侯馬盟書研究會會員

袁隨聖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