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鄭眼看盤:漸入年報密集期 需注意商譽風險

每經記者:鄭步春

上週,A股表現震盪,但多數個股以上漲為主,權重股相對低迷,而多數題材股、科技股等表現相對較好。全周滬綜指微漲0.29%至3102.29點,拉出第六根周陽線。其餘股指表現更好,深主板、中小、創三綜指周漲幅分別為2.10%、2.21%、3.51%。

大盤及個股上週的震盪反覆較多,應與短線超買相關,與美伊對抗局勢反覆無常相關,還與年報預告漸漸進入密集期相關。超買肯定有一些,畢竟股指周線五連陽。在美伊及中東亂局方面,上週先有危機升級,後有危機緩和,局外人極難猜測。整體來說,美伊對抗對A股影響不是特別大,最終只是黃金、軍工、“兩桶油”等反覆較大,多數個股顯得較麻木。

在年報預告或業績快報方面,暫時還是業績優於預期的快報或預告較多,但投資者仍然擔心那些還沒公佈預告或快報的公司,所以操作上會趨於謹慎。上週末有大量公司發佈了業績預告或快報,多數公司基本上符合市場預期,但也有少數“爆雷”,如北斗星通預虧5.5億元至6.5億元,主因是商譽減值5.3億元。

商譽主要來自收購溢價,若干年後如發現該溢價已不再合理時就可能做減值計提。投資者在北斗星通案例中吸取教訓,如發現手中持股在過去幾年累積了較多“不太可靠的商譽”,那麼就該更警惕,減持或換股均可考慮。

商譽高相對易爆雷,但投資者也不宜一竿子打翻所有商譽偏高公司。這件事的關鍵其實並不僅僅在於商譽高低,而在於該商譽能否帶來“足以匹配”“虛增”的那部分資產收益。

我們以愛爾眼科為例,這家公司外部收購相當頻繁,多年來已成常態,肯定就會形成不少商譽,所以投資者如果僅看商譽就可能錯過大牛股,故投資者一定要具體案例具體分析。

一般來說,除了較難分析的“利益輸送”之類本身就有違法、違規嫌疑的因素外(這個無法分析)。僅就那些正當的併購行為來說,投資者最應當心的是“跨界併購”,特別要當心那些東一竿子西一榔頭、心浮氣躁、經常更名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本業都做不好,投資者一般也就沒理由信任它能做好更不熟悉、更不拿手的事。

新的一年進入限售股解禁高峰期,投資者在擇股買入時最好細看一下股本分佈,如果有限售股還得看清數量有多少及何時解禁。據公開數據,2020年A股市場的解禁規模達3.5萬億元,其中1月解禁規模6800億元,為近年來單月解禁規模的歷史最高水平。

決定限售股減持因素錯綜複雜,上市公司前景因素才是最為本質的。若公司質地夠硬,甚至不排除他們不減反增的可能。退一步說,就算減持了,這些籌碼可能也不夠社會資金分。A股市場真正有吸引力的公司並不多,這些籌碼國內有大量機構盯著,還有巨量國際資金盯著。不過話雖如此,畢竟大多數減持股還是值得警惕,搞不清時不妨暫且迴避。

如果投資者仍想參與此類個股,那麼對於表面上的減持量及短期的漲跌都得多長心眼,要有“看山不是山”的思維。比如說,有些限售股減持不見得就是真心減持,也有可能只是倒貨給“不再受監管的關聯賬戶”。其中的道理其實與“不能輕信增持”是差不多的。有些股齡的投資者多半會碰到過“忽悠式增持”,這個我就不細說了。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