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一組西洋鏡下的靜宜園老照片


20 世紀20 年代的靜宜園大門,除大銅獅子腳下的小獅子及繡球外,北值房也已無存。

1908 年拍攝的勤政殿基址、石橋和疊石。

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於1882 年前後拍攝的靜宜園昭廟遺址及後面的部分琉璃塔。

托馬斯·查爾德於1870—1880 年拍攝的靜宜園昭廟及琉璃牌樓。經歷過英法聯軍洗劫的昭廟,顯得十分淒涼。藏式寺廟建築主要分紅臺、白臺。顧名思義,白臺外表面抹灰為白色,主要是供僧人居住之場所;紅臺則用於修行和供奉。從照片上可見,昭廟白臺前的瑪尼杆沒有了,只剩下四個巨大的石座,倖存的磚石部分石縫間長出了野草,清淨法智殿簷下的“眾妙之門”匾額尚存。

愛·鮑揚斯基於1873 年前後拍攝的靜宜園昭廟前的琉璃牌樓。此照片拍攝時間比後來的托馬斯·查爾德拍攝靜宜園昭廟及琉璃牌樓的時間還要早。


漢茨·馮·佩克哈默於20 世紀20 年代拍攝的靜宜園昭廟前的琉璃牌樓。

喜仁龍於1922 年拍攝的靜宜園昭廟前的琉璃牌樓和幡杆座。

荷蘭攝影師希特斯於1902—1905 年拍攝的昭廟殘跡及琉璃塔。

希特斯於1902—1905 年拍攝的昭廟琉璃塔。

從昭廟遺址內望琉璃塔,漢茨·馮·佩克哈默於20 世紀20 年代拍攝。

琉璃塔細部,漢茨·馮·佩克哈默於20 世紀20 年代拍攝。

圖文摘自《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中國攝影出版社2017 年10 月第1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