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汉景帝:西汉第一大忽悠,忽悠完大臣,忽悠弟弟

有一年的冬天,西汉梁王刘武到长安朝见自己的哥哥汉景帝。两兄弟好久没见面,见面当然要喝两杯。喝着喝着,汉景帝突然冒出一句话:“千秋万岁之后,我的位子就是你的。”

很多人分析,这是汉景帝喝多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史书明确的写着:帝从容言曰。

人家清醒着呢,一点也不像说酒话,而且这会,汉景帝还真的没有立太子。

于是,这就像是玩笑,也像那种可能会实现的玩笑。刘武当场离席辞谢。当然,嘴上说不要,心里早就诚实得乐开了花。

更更要命的是,旁边还坐着太后。太后老人家听了儿子的话,大为开心,毕竟刘武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先是大儿子当皇帝,后是小儿子当皇帝,我看行!

太后频频点头,大有充当公证人的意思。

可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突然站了起来。这位半路杀出来的人是太后的侄子窦婴。

一看汉景帝这顿酒喝得有点大,嘴一张就把太子给定了,他连忙端着酒站出来,表示天下是高祖的天下,父子相传,是汉朝的老规矩,皇帝你这么干,有点不按规矩出牌啊。

这就有点扫兴了,刘武有些沮丧。过了两天,他又燃起了希望,因为他收到一个消息。窦婴下岗了,而且被窦太后开除了门籍,以后不准到宫里来,看着心烦。

梁王兴奋了,自己的老母亲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老哥又许下诺言了,搞不好,我还真有可能当皇帝啊。

那这天下我得盯紧点了。

很快,汉景帝启到了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工程:削藩工程。

汉景帝不太着急,因为前面有人挡枪呢。

汉景帝:西汉第一大忽悠,忽悠完大臣,忽悠弟弟

七国群起而叛,身处中原核心的梁国很快成为叛国进攻的目标。

刘武同志有点吃不消了。

老铁啊,最近我压力有点大,看在党国份上,拉兄弟一把啊。

偏偏汉景帝派来的周亚夫是个慢性子,在外围屯兵不动,就是不来解梁国之围。

那只好找委员长汉景帝出面了。刘武请求汉景帝赶紧给周亚夫下令,让他马上立刻现在就来救援。

汉景帝表示自己也没有办法啊,这个救援梁国的命令我早就下了,后面又屡次打了招呼,但人家不听啊。

当年汉文帝进细柳营就已经领教过了周亚夫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何况汉景帝呢?

而事实上,周亚夫不救援梁国,并不是自作主张,他是早就打了招呼的。

在出长安时,周亚夫就跟汉景帝汇报,认为吴楚两国的军队很彪悍,如果直接去救援,只怕没有胜算。不如我们干脆放弃梁国。

汉景帝的批复很简单。

行!

那为什么等周亚夫到了前线,汉景帝又让周亚夫去救梁王呢?

不救不行啊,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同一个爹,同一个妈,同一个世界。

那是汉景帝看在兄弟份上,改变了主意,让周亚夫前去救援呢?

也许就是这么简单,但如果你了解汉景帝的腹黑本质,听过他诱杀晁错的事情,就知道他不是一个容易被感情左右的人。

所谓的下令周亚夫去救援,不过是做给天下人看,尤其是做给自己的母亲窦太后看。要是不救,岂不让天下人嘲笑,让母亲拿着棍子追着打?

所以,汉景帝早就跟周亚夫商量好了这出剧本,或者说,他心中料定周亚夫是不会听从调令的,所以干脆大方一点,做个好人,要求周亚夫前往救援。

那么,汉景帝就不担心自己的老弟刘武顶不住压力,纳城投降,也成为反王吗?
担心才怪呢?你以前汉景帝前面那顿酒是白喝的。

虽然被叛国夹击,周亚夫装聋作哑,但刘武同学咬紧牙关,死守城池。毕竟这天下将来就是他的天下,自己不但是股东,还是未来的董事长接班人,不努力能行吗?

那么,汉景帝真的会把位子传给老弟吗?

汉景帝:西汉第一大忽悠,忽悠完大臣,忽悠弟弟

平定七国之乱的第二年,汉景帝就做了一件事情,立刘荣为太子。汉景帝迟迟不立太子,这是因为太子之位是一个诱饵。就好像公司里空置一个副总的职务,总能够调动一些人的积极性。

而七国之乱一平定,再去忽悠傻鱼就没有必要了。

听到老哥把太子都定了,刘武心里是哇凉哇凉的,但让他彻底接受现实也很困难,毕竟期望越大越难放弃。何况,老哥虽然立了接班人,但同时又给了他另一个暗示。

汉景帝赐给他天子旌旗,出去一次,后面跟了一屁股的车辆随从,道路还要先行戒严,规格跟皇帝几乎一模一样。

更何况,刘武还有一个强大的内援:窦太后。

更何况现在太子被废了,刘武恨不得跳出来:看我,哥,看我啊!

窦太后的心思也活了,喜欢小儿子是母亲的天性,而且母亲都有补偿心理,大儿子如果得到的多,她总想补偿一下小儿子。汉景帝当了皇帝,拿了最大的一份,她当然想补偿小儿子一点。最好,也让小儿子过把当皇帝的瘾。

她不好意思直接让大儿子选自己的小儿子当接班人,而是提了一个要求:“你以后出去乘坐大驾和安车的时候,让梁王跟在你旁边。”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请求,因为所谓大驾是皇帝最高的出行规格,而安车是皇帝最常见的出行方式。

最高的以及最常见的出行,旁边都要跟着刘武。刘武当然不会是拖油瓶,这样做只是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刘武是皇帝的备胎,以后老胎不能滚了,就是刘武顶上。

那会汉景帝正喝着酒,听了母亲的要求,汉景帝老老实实挺直了腰。

“好的。”

老母亲放心了,儿子都答应了,妥了妥了。

汉景帝:西汉第一大忽悠,忽悠完大臣,忽悠弟弟

显然,窦太后还不是不太了解自己的这个大儿子啊。这个世界上能够搞清楚儿子心思的那个人,可能只有去世的汉文帝了。

汉景帝下来后,找到了大臣们,无意中提到这个事情。

“太后说让我以后都带着梁王。”

在场的大臣都是人精,当然明白这背后的意思,纷纷表示千万不能答应。其中一位仁兄还有举了一个例子。这个莫名其妙被举出来的栗子是春秋时期的宋宣公。

宋宣公在去世时,没有把国君之位让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此后的宋国接连发生了动乱,包括但不仅于:弑君、战争、内斗。

按司马迁的说法是: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

汉朝这位仁兄说得比较收敛,认为是五世祸乱不绝。

但五世不绝也够吓人的,至少能把太后吓住。原本只想让自己的小儿子也过把皇帝瘾,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算了,算了,不要搞了。

这位仁兄就是袁盎。

问题是,袁盎的提议是怎么传到窦太后耳边呢?当然要由汉景帝来传达了。

很快,汉景帝立了第十子刘彻为太子,按理说,这下刘武该死心了吧。可刘武还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提了一个要求,要求建一个探亲快车道,从自己的宅子修一条路直通太后的长乐宫。为了不给中央财政添困难。刘武还特别表示,修建这个通道的钱我可以自己出。

刘武还表示,修建的工人,也可以用我梁国的士兵。

这就是开玩笑了,你这些建筑工人进了宫,到底是修路还是搞革命,谁知道?

史书记载,梁王刘武身边也招揽了一些奇才,比如叫羊胜、公孙诡的,经常出一些脑洞大开的主意,从这些来看,这些人也就是在地方上还能忽悠一些群众。到了中央这些高官面前,就跟儿戏一样。

这个建议一提,毫不例外就被打了回去。站出来反对的依然是袁盎。

眼见着希望一点点渺茫,刘武又把他的狗头军师羊胜以及公孙诡请了过来,大家一合计,得出一个结论,成不了太弟,完全是袁盎这些人搞的鬼。只要把这些人砍死,何尝不成功?

于是,这些人脑子一热,竟然派人去刺杀袁盎等人。从这件事情来看,汉景帝没有把位子传给弟弟是对的。以这种混黑社会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这跟汉武帝差的不是一条街。

结果连黑社会手段都差强人意。袁盎竟然杀不死。

刘武接连派出了十多批人杀袁盎,可袁盎是长安网红,名气极大,这些刺客到了长安,不但不杀袁盎,还温馨提示袁盎小心提防。

最终,刘武终于找了一位不那么讲江湖规矩的刺客,在城门外刺死了袁盎。

这一下,事情闹大了。

奇怪的是,袁盎已经接连收到了十余次的警告,汉景帝大概也是知道的。他为什么就不派兵马保护一下袁盎呢?毕竟这也是高官,应该享有一些高级别的安保措施啊。

这里的东西细思极恐。

汉景帝:西汉第一大忽悠,忽悠完大臣,忽悠弟弟

说起来在长安杀死高官也不是没有先例。当年审食其就被淮南王刘长锤死在自家门口。汉文帝特地赦免了刘长。

可汉景帝显然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

汉景帝向梁国派出了办案的专员,去抓捕梁王的两位大秘:公孙诡和羊胜。

结果找了许久都找不到,汉景帝发挥重案大案一定要结案的精神,接连派了十余次使者,这些人也不直接找梁王刘武,而是直接问责梁国的责任官吏:梁相及内吏。

梁相及内吏只好全国大搜捕,搜了个把月,连根羊毛孙子都没找到。最终被逼得没办法,内吏说道:不要找了,我知道人在哪里。

知道你怎么不早说?

我也不知道应不应该早说啊。

现在你知道了?

现在我知道了。

内吏,正是在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韩安国。

其实这两人藏在哪里,大家一清二楚,他们除了梁王刘武的王宫还能去哪?大家装模作样,只是想试一下皇帝的态度。如果皇帝只是想做个样子,那大家也就配合一下,全国象征性搜捕一下,一个报告上去,人找不到。汉景帝就此结个案就行了。

但现在一波又一波的人过来,那显然是要大义灭亲了。

韩安国走进皇宫,见到了决定死抗的刘武,只举了一个例子,就让刘武把自己的军师交了出来。

“大王,你说,你跟皇上的关系,比起皇上和临江王来,哪一个更亲?”

梁王的脸色一下白了,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颤抖着说:“何至如此,何至如此。”

临江王,正是前太子刘荣。

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刘荣在狱中自杀了。

刘荣被贬为临江王后,没过两天就被人告了一状,侵占太宗庙前空地的围墙,被抓后,在狱中自杀。

于是,当韩安国将刘荣的名字说出来时,梁王刘武才知道自己玩脱了。

他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人,不是自己的兄长,不是自己一同长大的玩伴。是一位冷血的君王,一位为了帝位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抛弃任何亲情的人。想想被砸死的吴国世子吧,想想晃错,想想刘荣。

刘武,将是第四个人。

听了废太子刘荣的故事。刘武吓得魂都没有,自己的军师也不要了,赶紧表示愿意交出羊胜跟公孙诡。

汉景帝看到这两人,却勃然大怒。因为送过来的是两具尸体。

老子要的是活人,是口供,是幕后的主谋,你给我杀人灭口!
汉景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刘武应该很庆幸自己没有坐在老哥的棋盘前。但他知道,这一次想脱身是不容易了。

刘武老老实实跑到长安,为了安全起见,躲到了长公主的家里,又给宫里的老太太通了气。

老太太一顿大闹。

皇帝杀了我的儿子,皇帝杀了我的儿子。

老太太一发飙,作用还是有的。汉景帝还是表了态,袁盎的死是刘武的手下干的,跟刘武没有什么关系。

刘老弟这才转危为不安,不过以后的待遇那就差太多了,什么同乘车辇就不要想了。

汉景帝让他赶紧滚回自己的封国,没事不要跑到长安来,没过多久,刘武就郁闷死了,他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明明是自己的东西,怎么兑现起来,就不是自己的呢?

这就是历史中的局。

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汉景帝:西汉第一大忽悠,忽悠完大臣,忽悠弟弟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

一部《资治通鉴》,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

很多人都喜欢看《资治通鉴》,最多的看了十七遍。

”一共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汉景帝:西汉第一大忽悠,忽悠完大臣,忽悠弟弟

“中国有两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又不得意的境遇中编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当然,《资治通鉴》是文言文,如果大家没有古文功底,可以选择白话文,但白话文就存在一个翻译的问题,如果版本不好,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准确。

汉景帝:西汉第一大忽悠,忽悠完大臣,忽悠弟弟

我一般给大家建议入手《白话资治通鉴》十套装,这本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大家知道,台湾地区出了很多有名的词人,比如写出《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的方文山。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国文功底很扎实。

原因就是他们成长的年代,正是台湾地区提倡复兴中华文化运动的时候。

当时台湾地区有一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专门负责推行国学。

工作之一,就是出版大量的古籍,《周易》、《老子》、《诗经》等等。

而为了让普通学生和读者也能看懂史记、资治通鉴,他们就组织专家编写了《白话史记》、《白话资治通鉴》。

汉景帝:西汉第一大忽悠,忽悠完大臣,忽悠弟弟

这套书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里面有重要人物画像

汉景帝:西汉第一大忽悠,忽悠完大臣,忽悠弟弟

有简明皇帝谱系表、官制简表。出来后得到了国学大师钱穆跟台静农的推荐。

汉景帝:西汉第一大忽悠,忽悠完大臣,忽悠弟弟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
不需要像看十七遍,能够全部看一遍,重点的部分看上三四遍,就非常不错了。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我们按订单时间发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