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評論」給殺醫嫌犯家屬救治,是醫院在履行救死扶傷的天職

文 | 敬一山

近日,北京民航總醫院發生的慘烈的傷醫事件,觸痛了整個社會的心。急診科女醫生楊文被嫌犯殘忍砍傷不治身亡,國家衛健委法規司司長趙寧回應稱,對此事非常痛心,也非常憤怒。這個事件不是所謂的醫療糾紛問題,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刑事犯罪。

網上有事發現場的視頻,嫌犯行兇手法的殘忍令人髮指。而行兇的動機,據遇害醫生同事的講述,是嫌犯因為老齡家屬的治療問題無理刁難醫護人員,之前已經多次揚言“老太太死了誰也別想活”,但沒想到病人還在治療中,嫌犯竟就如此喪心病狂。

如衛健委官員所說,這根本不是平日大家理解的醫療糾紛,而是嚴重的刑事犯罪。現在嫌犯孫文斌已經以涉嫌故意殺人罪被批准逮捕,但慘劇刺激起來的民憤依舊在網絡集聚,難以退散,大家痛心於無辜受害的醫生,同時迫切希望看到“惡有惡報”。在這樣的氛圍中,能挑戰樸素善惡觀的各種似是而非的消息,也就特別容易被傳播。

這些信息中有兩類特別值得注意。其一是有傳聞稱嫌犯家屬背景深厚,可能是想印證他們為什麼能在醫院那麼囂張。各種對嫌犯家屬的人肉中,有一條稱嫌犯有親屬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承包食堂。這也“逼”的該校很快出來闢謠,稱並沒有網傳的承包食堂的人。

其二則是有傳聞稱在慘劇之後,那位老太太被轉移到了別的醫院,住進了VIP病房,接受很多專家的集體會診。這傳聞因為隱含了“按鬧分配”的信息,所以尤為讓人難以接受。如果嫌犯幹出這樣慘絕人寰的事之後,他之前的不合理訴求現在竟還被加倍滿足,確實挑戰了普通人基於日常情理的認知。

輿論的這些反應從傳播規律來看完全可以理解。越是惡性而又重大的事件,本來越需要充分的信息傳播和公眾探討,這樣不僅是為了消除信息不對稱引發的焦慮和恐慌,同時也有利於公共情緒的撫慰和平復。但事件至今權威信息釋放並不充分,那麼公眾的信息需求只能通過各種傳聞來滿足,而傳聞的最大特徵就是無法保證準確性卻又最能感染情緒。

如果理性來看,上述兩類信息以及背後隱含的訴求,都有可爭議的地方。嫌犯再兇殘可恨,罪都不及家屬,對家屬發動網絡人肉,顯然是不合適的。至於給老人轉院,即便信息屬實,這也並非不能理解。在發生這樣的慘劇之後,將老人繼續留在原醫院救治,對於醫患雙方來說可能都是折磨。轉院不是“聖母”,而是醫院救死扶傷的天職所在。

這些道理原本也不難理解,之所以輿論還在很大層面呈現非理性傾向,更像是一種過激言論。大家看到早有無理取鬧言行的嫌犯未能被有效制止,一步步走向瘋狂,大家憂心“按鬧分配”的潛規則再次生效,嫌犯的其他家屬竟能從慘劇中“獲益”,大家擔心現在的制度和公權,對於“壞人”失去應有的制裁力……所以即便明知網絡言行過激,也寧願加入“懲惡揚善”的隊伍。

就在12月28日,“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再次明確提出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維護醫護人員安全需要紙面制度的完善,但更要看落地執行、看個案的善後處理。公權在懲惡揚善上的立場應該更鮮明,透明公正的處理以及信息釋放,方能減少輿論場的過激言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