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日俄诺门罕战役,双方兵力到底伤亡怎样?

真兄弟旗舰店


日俄大战诺门坎,都在讨论这场战争,学者们恒兀兀以穷年,如何呢?试图以伤亡人数来揭开真相,无疑南辕北辙。所以不要企图颠覆历史,草原鏊兵的真相是,日本要北上,遭遇诺门坎,否则日军惹事生非干什么?弹药3万吨,就是不停地炸,不停地攻,直至日军要求谈判。苏联红军除了坦克和飞机,还有地面的进攻,体现了饱满的精神和决绝的战斗意志,使日军从此不再心生北犯的奢望。一仗打下来,做到了没有?历史最真实,已经告诉了后人答案,就在那摆着,不是吗?如图,蒙古国开辟了一个旅游点,诺门坎战役遗址,任草原的风吹日晒,当年的血腥不闻,而两个民族的呐喊与厮杀,还鼓荡在开始发黄的史册里。

●数字之谜。公开的历史数字,红军死伤6000,歼敌6万。在莫斯科的档案馆中,苏军共损失2.5万余人,日军损失1.9万,日军主力指挥官,23师团小笠原中将引咎自杀。红军的指挥官,有称战神的朱可夫,以此躲过了当时的内部大清洗,成为左膀右臂。朱可夫的表现上佳是无疑的,不容置疑。苏联的损失,除了弹药量是斯大林格役战役的一半,相当于中国抗战八年的弹药总量,还损失战要200多架,坦克400多辆。怎么样呢?得出的结论一条,只能是不计代价,要杀得日本胆寒,没有这种巨大的牺牲,就粉碎不了日军的作战意志。说白了吧,用钢铁把日本给咬死,弹药敞开了用,作战兵员有的是。苏联成功了,以此走进了历史。

●以石击卵。苏联就是这么干的,集中1个集团军,另有数支兵种劲旅,从兵力、兵器和地势上,完全摆开了泰山压顶的阵势,以虎搏鸡,由在日军扑腾,只能成为口中食。最终双方到达战场的兵力超过了20万人,这是一场大战、恶仗、硬仗,双方都有坦克飞机和大炮,看谁勇猛顽强,真个枪林弹雨,战场的动静,大得惊人,子弹如雨,炮如筛子,1939年的诺门歇,形同人间地狱,使用现代弹药,把每寸土地把耕了一遍,甚至数遍。如果有摄像师可以做个全景记录的话,没上过战场之人,看一遍,三天三夜也会恐惧得闭不眼睛,什么叫你死我活,魂舞大漠以为诺门坎即是。

●“蝴蝶效应”。美国麻省的教授洛伦兹,在严谨地翻阅查证了大量史料以后,得出的结论,诺门坎正像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直弄得南太平洋上一场风暴。这便是结论。日军北上不得而南下,在诺门坎一脚踢在一块巨石上以后,眦牙咧嘴地认为,苏联是不可战胜的。死多少人,对于日军来说,可能不怎么在乎,他在乎的是,苏联民族牺牲和战斗意志到底怎么样,1939年的日军什么样,可以想像得到,倒处张牙舞爪,彻底疯狂,以为天下就没有他不敢干的事,苏联很快就意味到这一问题,千钧一发,不容眨一眨眼睛。战场上日军地形不利,大挖战壕负隅顽抗,战斗力相当强悍,苏联的办法,是可行的,坚决进攻。魂舞大漠觉得这便是真相。


魂舞大漠


从苏军将领(朱可夫)和军官(瓦西里·诺沃布拉涅兹)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当时日军的战力比苏军更高。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士兵

诺门罕战役,是1939年5月11日至1939年8月27日,苏联与日本在诺门罕地区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日本关东军战败、苏联获得胜利。双方于9月16日在莫斯科签署了有关诺门罕战役的停战协议。

在这场战争中,日军参战兵力前后相加超过58000人,实际参战的只有以第23师团为核心的25000余人,其余的部队都是战争末期的8月29日以后才调来的,这些部队实际并未参与过战争。据关东军第6军的军医部提交给日军高层的报告中,表明了日军在整个战争中的阵亡人数为7696人、负伤人数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数为1021人。坦克损失30辆,飞机180架。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战俘

苏军总共投入约57000名步兵、500辆坦克及350辆装甲车。当时苏联官方统计的人员损失为近4000人阵亡。但根据1991年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显示,苏军真正死亡人数约为8000人、超过1000人失踪,另外16000人受伤。装甲车辆损失超过350辆,飞机250架。

在二战结束后,有记者采访朱可夫,问及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朱可夫的回答是哈拉哈河战役(诺门坎战役)。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是,下级军官很优秀,战斗很狂热,但是越往高层越烂,特别是含金汤匙出生的高级将领只能用无能来形容。

另外曾参加过这次战役的苏军瓦西里·诺沃布拉涅兹上校在回忆中认为,苏军的战斗有很多缺陷,诺门坎的胜利是靠巨大的人力伤亡和兵器优势打胜的。例如苏军弹药消耗量达到31000吨,竟相当于后来库尔斯克战役消耗量的15%。

苏军检查缴获的日军九五式坦克


飞猪涨姿势


诺门坎战役是一场规模不大却对二战战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战役。

苏联与日本双方都集中了己方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

据统计,苏军投入总兵力达5.7万(作战部队),装备823辆坦克和装甲车、600门大炮和迫击炮、532架作战飞机,由朱可夫大将担任总指挥。日军投入最精锐的关东军一部,约5—6万人,兵器具体数量不详,远低于苏军。总指挥是在中日战场立下大功的植田谦吉和荻州立兵。

苏军因为大清洗运动结束不久,军官团损失惨重,总指挥虽然是世界级名将朱可夫,但优秀的基层指挥员缺失。所以苏军虽然空有武装到牙齿的庞大身躯,却受军官团力量薄弱这一经脉不畅之苦。在与装备薄弱却极具狂热又在中日战场身经百战的日军之战中打得极为艰难。

据统计,日军累计减员2万人,其中战死7855人,失踪1033人,负伤8766人,生病2350人。

苏军累计减员2.5万余人,其中战死7675人,失踪2028人,负伤1.5万余人,生病701人。

苏联虽然最终以惨败收场,但是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和战略利益,此战彻底打消了日军北进与纳粹德国夹击苏联的企图转而南下。


大将军威武K


諾門罕戰役(或稱諾門罕戰爭,蘇聯稱「哈拉欣河戰役」,俄語: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稱「哈拉哈河戰役」,日本稱「諾門罕事件」,日語: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國及蘇維埃聯邦在遠東(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蘇聯方主將為朱可夫、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

日軍參戰兵力前後相加超過58,000人,實際參戰的只有以23師團為核心的25,000餘人,其餘的部隊都是戰爭末期的8月29日以後才調來的,這些部隊實際並未怎麼打過仗。關東軍第6軍的軍醫部提交給軍隊高層的報告(並不向公眾發表,日本的官方報導說是大勝因此完全不會報導陣亡8,000人)表明了日軍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1966年10月12日在日本的靖國神社舉行了一場「諾門罕事件戰沒者慰靈祭」的活動,朝日新聞報導中稱戰死人數為18,000人。日本歷史學家五味川純平在他1975年發表的著作《諾門罕》中有這樣的評論:「對熱衷於打了敗仗就又遮又蓋企圖掩人耳目的軍政當局來說,有必要把數字過小發表,但是對靖國神社來說,卻完全有必要把數字過大發表。」然而這篇報導只是一則不超過30字的未署名的簡訊,並非靖國神社的獨自公布數字,仍然很值得懷疑是否是記者把傷亡18,000弄成了死亡(靖國神社戰後從未進行過排除日本官方數字的獨自傷亡調查)。

蘇軍投入約57,000名步兵、500輛坦克及350輛裝甲車;蘇聯官方統計人員損失為近4,000人陣亡。但據1991年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顯示,蘇軍真正死亡人數約為8,000人、超過1,000人失蹤,另外16,000人受傷。蘇軍損失最重的第11坦克旅在7月23日-8月28日間得到了BT-7供應155輛補充,8月20日再投入BT-5和BT-7共計154輛,至8月30日止只剩下38輛可以使用,損毀271輛,一共死傷349名士兵。

在空中日本雖然贏得了數量上的勝利,但是仍然遭受了飛行員的慘痛損失,諾門罕中死亡的最高階軍官為加藤敏夫中佐,最高戰績篠原弘道擊落58架。日軍97式戰鬥機與蘇軍的I-15戰鬥機以及I-16戰鬥機交戰中,在這兩次衝突中日本宣稱擊落了蘇聯1,252架飛機(蘇聯資料中被擊落的飛機僅有200架),蘇軍宣稱擊落646架日機,而日本陸軍承認損失是遭擊落與重損共157架(未歸還機與被擊落機64架,其中97式戰機51架,53名駕駛戰死)。97式戰機的良好迴轉性獲得證明並在初期與蘇軍對戰時獲得優勢,但是第二次戰爭時蘇軍的I-16所使用的一擊脫離戰術已經開始有效的剋制迴轉攻擊的效果,並帶給老練飛行員大量的傷亡,使日本陸軍開始開發重視速度及火力的重型戰鬥機,最著名成果之一即為二式單座戰鬥機,而且和日本海軍零式艦上戰鬥機的無防護相較日本陸軍也開始給戰鬥機配備防彈油箱及防彈鋼板等。蘇軍戰死的最高階飛行員為格拉斯金少校和紮巴耶夫少校。

所以,基本上可說在戰役層次上,日俄雙方的損失基本相當,日軍略大。但是,日本就此之後不敢向外蒙與西伯利亞進犯,就戰略面而言,蘇聯達到了效果,鞏固了自己東部的領土防禦。


FriedrichWang


诺门罕战役,又叫哈拉哈河战役,是1939年苏联与日本打着“蒙古国”和“满洲国”的旗号在诺门罕地区,就着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展开的一次军事交手,看似领土争端,实为国家间的较量。战役以日军大败,苏联惨胜告终。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双方的兵力伤亡。由于各方提供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所以不能就双方兵力伤亡情况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结果。但我们任然可以在大致的数据中看出双方的伤亡对比。苏军方面,共有约9700人死亡或失踪,约16000人伤病,约250辆坦克和200架战机损毁(苏联方面资料)。日军方面,约8700人失踪或死亡,约8600人伤病,约30辆坦克和180架战机损毁(日本方面资料)。从数据上来看,苏军的伤亡人数和装备损毁数是大于日军的。

那么是否说明日军的战力更优呢?并不见得。

不能单纯地从双方伤亡情况来判定军队战力。从诺门坎战役的交战过程和战争结果上来看,苏军的战力是要碾压日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硬实力占据绝对优势。诺门坎战役,苏联前后共投入近十万人,约500辆坦克,380辆装甲车和各式作战飞机500余架,弹药投入超30000吨。日军再投入方面,参战人数总计约70000人,除却战争末期加入的四万多人,真正在诺门罕和苏军死斗的只有约25000余人,约200辆坦克和近600架飞机。无论从人数还是装备投入上,苏联都占据着巨大的优势,炮火无眼,苏联的这种优势和伤亡较大并不冲突。

二是武器装备占据优势。由于苏联强大的国内支撑,在武器装备研发与制造上,苏联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从苏联投入到战争中的装备性能与数量上来看,实打实的硬仗苏联占尽上风。在诺门罕战役的几个阶段过程中,苏联武器装备的优势也有较明显的体现。

三是强大国力支持。国家是军队的军力输出保障,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已经使整体国力十分强盛,在诺门罕战役中,后方补给沿着铁路线源源不断地送往前沿阵地,在巨大的消耗中,苏联也毫不吃力,动起手来不遗余力,而日军在这一方面则处于绝对劣势,纵然有侵占的东北三省作为腹地,亦无法与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抗衡。

综上所述,苏军在战力上是优于日军的。当然,我们还必须承认日军在战斗中表现出的作战能力,能够带给苏军如此大的创伤,也印证了日军不俗的战斗本领。


国家人文历史


随着苏联解体,资料已经公开了:俄罗斯公布的伤亡数字:苏军在诺门罕阵亡:9703人,伤:15952人,总伤亡达:25655人。这个应该没什么问题。



日军的伤亡,苏联最早公布的数据是日军伤亡5万。现在的数据是:俄罗斯历史学家尼古拉.津科维奇认为日方伤亡在20000人。日本方面公布的数字最早是6千,后来说1万7千人,按两个国家都不诚信的角度来看,伤亡应该介于1.7到5万之间。无法判断。


逸禅文化


诺门坎之战是二战时期一次双方都没有宣战的战争,这场战争的交战双方是苏联和日本,日本的目的是想要试试苏联的实力,确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苏联则是想要一口气打怕日本,保证自己的远东地区安全。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蒙古和伪满洲国的冲突,蒙古国在当时是苏联的卫星国,伪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在蒙古和伪满洲国开打后,日本和苏联先后出兵,两国进行了前后三个阶段的诺门坎之战。


第一个阶段,日本的一个师团被打残了建制,苏联方面损失轻微,蒙古军队一个师长被日本偷袭杀死。日本方面的战争派为了扩大战果,刻意的夸张了消灭敌人的人数,以便于增兵进行第二阶段的诺门坎之战。第二阶段的诺门坎之战苏联和日本开始了正面战争,日本在人数上拥有一定的优势,在战争时期一直保持着攻势,但是日本除了偷袭几次得手之外,正面战场上没有取得任何突破。在最后一个阶段的战役中,苏联军队开始了反击,日本军队被分割包围。在这个时候,日本方面意识到了苏联的强大,只能选择签订了停战协议。这场战争看似是苏联一直保持着压制性,但是根据现在的一些史料来看,苏联方面的损失情况还要大于日本。

苏联刚刚经历过内部动荡,军队的单兵战斗力不如日军,损失人数更多也很正常。这次战争双方都对战争的结果也是秘而不宣,实际上是打了个平手,苏联的空中和装甲优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日本放弃这个数据的水分并不多,日本的参战军队只有两个师团,损失人数不会超过建制的一半,死亡1万人,受伤8千刚好合理。

日本的军队喜欢自杀式袭击,投降率比较低,因此才会出现死亡人数比受伤人数更多的情况。苏联方面的优势在空中优势和装甲优势,在空中压制和火炮攻击下,日本在整体作战不能击败苏联军队,但是在步兵作战中却有相当的优势。苏联刚刚经过大清洗,军队的单兵战斗力不如日军,损失人数更多也很正常。这次战争双方都对战争的结果也是秘而不宣,实际上是打了个平手,苏联的空中和装甲优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日本放弃北进苏联的计划,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原因。


军武小咖


“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为您解答,诺门坎战役爆发于1939年5、6月间,地点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地区,是关东军积极挑衅试探蒙古和苏联在远东军事实力的一次军事进攻,当时苏联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能正确应对日军的挑衅,苏联的远东地区很可能遭到日军的大规模入侵。

而当时纳粹德国在欧洲喧嚣一时,战争箭在弦上,弄不好苏联将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所以,必须彻底击溃日本入侵的野心。

苏军由名将朱可夫指挥,调集了六万大军,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数量是日军6倍。

日军由23师团负责主攻,这是一个新组建的二流师团,实际的装备和战斗力连日军二流师团都不如,加上其他增援的部队,总计不过两万五千人,直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才有其他日军增援过来。

苏军在这样绝对的军力优势之下,日军伤亡19000多人,坦克装甲车辆损失30多辆;苏军伤亡25000多人,坦克装甲车辆损失300多辆。

苏军算是惨胜,为什么损失这么严重?原因很简单,苏军经过大清洗,战斗力严重下降。

这一战救了朱可夫一命,当时苏联军队的大清洗到了尾声,但还没结束,清洗的黑手正准备伸向还未成名的朱可夫,因为要指挥诺门坎战役,对朱可夫的清洗暂停,本来是准备战后再对他清洗,结果朱可夫一战成名,清洗也就不了了之。


麻辣战争


日本很早就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国策,“欲征服中国,比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比先征服中国”。所以日军很早就做了侵略苏联的准备,比如和德国签订协议。当时的日本认为有德国在欧洲帮忙,自己可以放手在远东大干一场了。此时的苏联其实也早有准备,开始向诺门罕地区集结兵力,储运军需。比如1938年,远东红军57军更换完新装备开入蒙古,作战对象直指日军的23师团。

当时因为苏联刚进行了肃反,加上日本在中国进展异常顺利,所以日本人觉得苏军不足为虑,狂妄的宣称一个日军师团可以对付三个苏军师团。“几乎所有的参战的日本士兵都热切期望与苏军交手,90%以上的军官对苏军的情况一无所知,却毫无理由的轻视对手”。

最后的结果便是不可一世的日军在诺门罕大败,至于损失其实双方公布数据并不一致。目前来说苏联应该伤亡共计2万3千人,日军死亡4万5千人,3000人被俘虏。这是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其实,日军到底损失多少,目前来说并不好统计。我们只知道此战过后,日本被迫将“北进”侵略苏联的国策改为“南下”,苏联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历史是什么


诺门坎战役,是1939年5月11日至9月16日发生在现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州与蒙古共和国边境线附近的哈勒欣河畔的一场军事冲突,日本方面称之为诺门罕事件(ノモンハン事件),苏联方则称其为哈拉欣河之战(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这场战争的结果日军损失惨重,并就此放弃了”北进“的战略方针。也使这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声名鹊起。

根据2001年俄罗斯军事家、退役上将格里戈里·费多托维奇·克里沃舍耶夫(Григорий Федотович Кривошеев,生于1929年)于2001年出版的巨作《苏俄20世纪战争:武装力量的损失》(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XX века: Потери Вооружённых Сил)的第177页和1974年莫斯科军事出版社出版的《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Истори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1939—1945)的第2卷第217页的资料显示,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和损失如下:

苏蒙联军方面:

截至1939年8月初时,苏联投入兵力为57000人、火炮和迫击炮542门、机枪2255挺、坦克498辆、装甲车385辆、各式作战飞机515架,蒙古人民共和国还派出了2个骑兵师(共2260人);

共有9284—9703人阵亡、医治无效死亡和失踪、15952人伤病、损失253辆坦克和207架飞机。

日本方面:

截至1939年8月初,共投入75 000人、500门火炮、182辆坦克和700架飞机;

在损失方面苏联(俄罗斯)和日本各执一词,如下所示:

苏联文献资料显示,日本在此役中不可恢复性损失超过6万人;而日本官方文献则显示,被击毙17000人(部分独立研究学者则认为这一数字应在45000人左右),被俘227人、负伤约36000人,飞机162架(苏联史学家则认为这一数据应为660架飞机和2只观测气球),武器装备无算。

苏联红军检查被击落的日机残骸

有坦克协同突击的红军步兵

乘坐皮划艇渡河的日军

进攻前夕的苏联红军

查验战利品的苏联红军

被俘的日本官兵

被击落的一架苏制伊-15比斯歼击机

战争期间的日军飞行员

加以伪装的苏联BT快速坦克

被击毁的BA-10装甲车

战役苏蒙联军三巨头,从左至右分别是:2级集团军级指挥员施特恩(时任独立红旗第1集团军司令员)、蒙古人民共和国元帅乔巴山、军级指挥员朱可夫(时任集团军参谋长)。

2009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亲自向参加过哈勒欣河战役的老兵们颁发奖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