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无效独处,不如“合群”


无效独处,不如“合群”

第004篇非自然成长笔记

前段时间,网上有句话非常火:

垃圾社交,不如独处。

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毕竟谁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宝贵且有限的,与其浪费在没有意义的社交上,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既然有“垃圾社交”,那么肯定也有“宝藏社交”。既然有高质量的独处,那么必然存在低质量的独处。

所以,垃圾社交,不如独处。但是,无效独处,不如“合群”。

什么是无效独处?什么是有效合群?我总结了4点思考考,相信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01

不是所有的独处

都能帮你看清自己


曾听过这样一个观点: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也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最能看清自己。

这句话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美好。

在真实的世界里,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很容易迷失自己,甚至放纵自己的。因为你我皆凡人,自控力有限,没法免疫“自由”的诱惑,去专注思考的深度,保持行动的力度。

作家李尚龙说:

“在大城市里,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

因为人一旦失去环境的制约,成为自己世界的“国王”,就容易滥用手中的“权利”,沉醉在随心所欲的快感中,看不见潜藏的危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独处确实能够让你更专注于自己,但也很容易让你忽略外界的变化,好比“闭门造车”,

你“看清的自己”,很有可能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自己”。

比如写作,就最好不要“独处”,你应该公开写、和一群人一起写,这样你才能接收到外界的反馈,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写得好,要保持优化,哪些地方写得差,要改变调整。

比如创业,就更不应该独处,你最好多去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流,去了解市场现状,去关注前沿资讯,这样你才更加清楚自己当下所处的境地和接下来该怎么行动,而不是只守着自己的初心和既定的战略孤身奋战。

所谓君子慎独。但并非人人都能像君子那样,在独处之时会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并严格要求自己。

所谓强者独行。但并非人人都能像强者那样,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过人的胆魄,能够凭着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不是所有的独处,都能帮你看清自己。

无效独处,不如“合群”


02

不是所有的合群

都需要牺牲自我


在谈到拒绝无效社交这个话题时,很多文章都会引用哲学家叔本华作品《人生的智慧》中的一段话: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对此,我并不十分认同。

社交行为并非就是委曲求全的谄媚,合群也不是非要做出自我牺牲。

关于「合群」,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一种愿意与他人乃至群体在一起的倾向。

合群,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关键是你合的是什么群?为什么要合群?

如果我加入的是不存在利益冲突、大家都有共同目标的群体,比如读书会、写作营这样的成长学习社群,那就不存在自我牺牲的情况了,因为大家都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而且,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离不开丰富经历的支撑,很难说一个人能凭着独处自己悟出丰富的思想。

如果融入某个群体需要做出自我牺牲,那为什么不去融入一个能够互相成就的群体呢?

不是所有的合群,都需要牺牲自我。

无效独处,不如“合群”


03

低质量独处

不如高质量合群


有句话叫:

一个人也许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

一个人的力量和认知都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与其一个人独自思索,不如加入一个群体共同成长。

相比“独处”,“合群”至少有以下3个方面的优势:


① 人在群体中会有天然的“竞争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天生就有竞争、获取的心理,大家都有“出人头地”的渴望,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其他人的认可,满足自己社交、被尊重的需求。

相比独处,人在群体中的更容易产生表现自己的欲望,更容易与人展开竞争,从而推动自己变得更好更强。

无效独处,不如“合群”

② 可以利用“他律效应”,强化行动力

所谓“他律”,你可以理解为“别人帮你自律”。相比一个人自律,他律的作用来得更简单直接且有效。

自律为什么很难持续?

因为自律是反人性的,人天生就很难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尤其是一件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事情。

比如减肥,其实就是检查管住嘴、迈出腿,但很多人都减不下去,因为运动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但美食当下就可以尝到味道。

为什么他律可以帮你强化行动力,让你更容易坚持去做一件事情?

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极其在意外部评价。如果你在做一件事的同时告诉别人你在做这件事,就相当于公开立了一个flag,为了不被打脸,你把这件事做下去的概率就会更大,至少会比只有你一个人知道的时候大。

很多单词打卡群,早起打卡群,就是运用“他律效应”的典型。

而且,“合群”会让你有找到组织的感觉。当你感觉有其他人和你在一起共同行动,自然会更有前进的动力。好比一个人跑步可能跑不不几天,但加入一个跑步群后往往就能更长久跑下去。

无效独处,不如“合群”

③更容易发生「双生子催化效应」

“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曾在《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里,分享过自己发现的一种「双生子催化效应」:

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跟他同级别而且又很有默契的一个朋友,这两个人能经常讨论和交流某些东西,比如技术、知识、世界观等,那么就会产生“双生子催化效应”,这两个人就会很快到达比现在更高一级的程度。


比如搜狗现任CEO王小川,他在高中时学习就很好,编程水平也非常高,是学校的第一名,不过离世界级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但他很难再提高了,因为他已经是第一了。后来班里来了一个同学,也是个非常厉害的编程高手,和王小川水平相当,两个人你追我赶,很快都到达了世界级的水平。

加入一个高质量群体,你遇见自己那个“双生子”的概率会更大,甚至能够引发“连锁反应”,获得多个方面的提升。

就像一场头脑风暴,很多人的思维在一起交流碰撞,往往更容易打开新的思路,想到新的办法。

人是环境的产物,把自己放进一个高质量的群体中,和高质量的人一同前行,更有可能实现突破式成长。

无效独处,不如“合群”


04

最好的成长

是与时俱进,相互赋能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这样告诫世人:

如果一个人独自生活,并且只想独自解决他的问题,那么他只会灭亡。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从来不是也不能单打独斗。

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学会借助群体的智慧,借助组织的势能。

无效独处,不如“合群”。

无效独处,不如“合群”

成长,是一场逆人性、改认知的非自然运动。关注【非自然成长笔记】,一起学习,一起行动,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