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魯迅對於英雄的定義是什麼,誰在魯迅心中稱得上英雄呢?只有四人

大家都知道魯迅是個大文學家,最早應該是從小學課本上認識魯迅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有無數英雄人物為大好江山折腰,那麼魯迅對於英雄的定義是什麼,誰在魯迅心中稱得上英雄呢?從魯迅的作品中,他認為歷史上稱得上英雄的只有四個人。

一是霸王項羽。大家對項羽的印象,可能最先想到的應該是他是一個失敗者,被漢高祖劉邦包圍被迫自刎於烏江。但是,項羽雖然與劉邦爭霸失敗,可他的確有一身英雄氣。從項羽小的時候,就知道他是很膽大的人,曾經在秦始皇巡遊會稽郡時,對著自己的叔父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

魯迅對於英雄的定義是什麼,誰在魯迅心中稱得上英雄呢?只有四人

就是放在現代,也沒有人敢這麼大膽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更何況是秦始皇那樣的千古一帝。從小看到大,這句話並無道理,憑藉著反秦大勢,項羽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此後又組織帶領義軍南征北戰,擊敗秦朝大軍,為秦朝覆滅奠定了基礎。

項羽打仗雖然是個好手,可是過於優柔寡斷,如果當初在鴻門宴上一刀砍了劉邦,那麼項羽也就不會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悽慘下場。雖然項羽最後失敗了,可他的確是個大英雄,這種反抗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二是鞭屍楚王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本是個楚國人,可是因為楚平王受奸臣費無忌所惑,竟然殺了他的父親和哥哥。為此,伍子胥出奔到楚國死敵吳國,為其效力。在吳國期間,伍子胥憑藉著自己的足智多謀,為吳國富強出了不少忙力,贏得了吳王闔閭的信任。

魯迅對於英雄的定義是什麼,誰在魯迅心中稱得上英雄呢?只有四人

當吳國伐楚的時機終於來臨來,伍子胥制定了精確的軍事戰略,為吳國打敗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楚國戰敗後,伍子胥來到了楚平王的王墓前,不但將其屍骨挖出,還狠狠用鞭子抽打了其三百鞭子,這才讓伍子胥的怒氣減少。儘管,伍子胥這樣的做法有失欠妥,可親人之仇不共戴天,

伍子胥還是一個英雄。

三是李陵。李陵是著名飛將軍李廣的孫子,世代都是軍功貴族,因此李陵練就了一身好騎射的本領。後來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可是在伐匈奴時,被匈奴大軍圍堵在一個小山谷中,最後居然投降匈奴了。漢武帝得知消息後,果斷將李陵家人全殺了,以此發洩李陵投降的憤怒。雖然到了漢昭帝的時候,漢朝派人勸李陵回來,可是李陵執意不從,這可能是因為漢朝殺了他全家吧。

魯迅對於英雄的定義是什麼,誰在魯迅心中稱得上英雄呢?只有四人

四是大名鼎鼎的司馬遷。一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足以證明魯迅先生對司馬遷的極度推崇了。就憑司馬遷雖受宮刑,但仍然寫作《史記》這一偉大著作的勇氣,他就足以稱為英雄。

英雄,是一個偉大的詞語,不可濫用。當然,個人有個人的看法,魯迅先生眼中的英雄不一定是大家認為的英雄。

參考文獻:

《魯迅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