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情感觀看者


挺可憐的娃。中國皇權從西漢始,就有外戚不得封王的制度。舅舅,外戚。歷史上,有外戚專權的事,但沒有一起有好結果。所以,又有了後決不允許干政之制。後干時政者,黜。


斷劍66336482


這個問題有意思……皇帝的舅舅是國舅,而皇帝的叔叔不但是皇叔,而且還是先帝的親兄弟,原本和先帝都是皇子時,極有可能當皇帝,即使成了皇叔,但是大多不甘心,只要有機會,就想取而代之。所以,皇叔對皇權的威脅要大於舅舅!皇帝要時刻提防。另外從外甥和舅舅的情感關係來說,我感覺還是舅舅親。下邊就說下我自己,我和舅舅家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平時來往很多,小時候,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有事情時,會把我送到舅舅家,我把舅舅看成是僅次於父母的親人,而我的父親,有兩個兄弟,但是因為掙爺爺的財產,兄弟之間一直不和睦,雖然住的近,卻很少來往,兄弟之間甚至會有嫉妒心理,都不希望別人過的好……所以,我自己和兩個叔叔來往也比較少,幾乎不來往,當然,我是個普通百姓,是個小家庭,但是,皇家雖然是個大家庭,可兄弟之間和睦的估計也沒幾個。普通老百姓,兄弟之間掙財產,皇家,兄弟之間掙皇位……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演繹的最具有代表性,更有意思的是,八王爺在臨死前,還鼓動弘時和弘曆掙皇位,謀害弘曆,最後導致弘時被雍正賜死,多好的叔侄關係[呲牙]。而舅舅,是外姓親戚,由於距離和叔叔比起來遠些,矛盾會少很多,俗話說:“遠了親”,“距離產生美”,所以,外甥和舅舅之間關係融洽也是常事,歷史上,叔叔害侄子,搶佔侄子皇位的時情時有發生【比如,朱棣和朱允文】,即使搶了,也會弄的名正言順。但是,舅舅害外甥,奪佔外甥皇位的事情卻少有聽說,王莽的失敗結局就是個例子。如果外甥是皇帝,舅舅懷著一種攀附心理,所以會竭力輔佐,因為外甥好了,他也會好起來,但是,叔叔,卻時有取而代之的心理……所以,皇帝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很正常,如果我是皇帝,我也會這麼做。




趙子方書法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導語:

古代做皇帝雖說是九五之尊,萬人之上的唯一一人,但治理國家往往還是需要“助理”的,這些人或為身殘志堅的太監們,或為自家大舅。為什麼不用關係更為親密的叔叔而是大舅們呢?

一起來看看原因吧。

叔親舅疏的宗法制度

在農村有句俗話叫“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話雖如此,但其實叔叔和舅舅從血緣上來看都是差不多親。這裡所謂的“姑舅親”其實是一種感情的上的親,而在古代的帝王家中,皇家的法統來看,叔叔卻是更親。這個親不是說關係上的親,而是因為叔叔也是皇室中人,而舅舅屬於外戚,是“外面”的人。

故而舅舅從法理上不具有危險自己正統帝位的可能性,除非篡位。而叔叔卻是有可能可以繼承帝位的人選之一,因為宗法制度承認叔叔,不承認舅舅。

五代南唐時代,南唐元宗李璟,在南唐保大五年,以弟弟李景遂為皇太弟“五年,以景遂為太弟。”-《新五代史》

而且還把政務交由李景遂處理,但弟弟其實不太願意當皇帝,一直推脫不願,之後終於改立其長子李弘冀為太子,但二人的矛盾卻是埋下了禍患。

成為太子的李弘冀可能出於字自卑的心理,擔心父親再改立叔叔為太弟,竟然下毒手。《南唐書》記載:

弘冀刺知之,乃使親吏持鴆遺從範。使毒景遂,景遂擊鞫而渴,索漿,從範以進之,暴卒。

再如明朝建文帝時代,叔叔們各握重兵,朱允炆哪敢重用。因為重用很大的可能是養虎為患,令叔叔們在朝廷之中結交百官,豈不更危害江山社稷,所以對於叔叔而言,只有“削藩”的路子。

叔叔奪位的情況歷來都有,南朝宋明帝劉彧奪侄子劉子業帝位,南朝齊明帝蕭鸞奪侄孫蕭昭業帝位,南朝陳宣帝奪侄子陳伯宗帝位等等。

所以不能“養叔為禍”,因親而疏。

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

很多時候,皇帝重用舅舅,不是因為自身的緣故,而是因為母親也就是太后的原因。皇帝年幼,太后輔政,而太后能依靠的不是夫家的人而是自己的兄弟。

比如漢朝明帝病逝後,十歲的劉肇繼位為漢和帝,之後任用母親竇太后的哥哥竇憲多次對匈奴用兵,但竇憲後來膨脹了,13歲的漢和帝聯合宦官除掉竇氏一族。

東晉時期的庾太后在其丈夫晉明帝死後,晉成帝繼位,太后哥哥,晉成帝舅舅庾亮輔政。

東晉的朝廷初期其實非常的亂,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晉成帝在位期間,任用舅舅庾亮執政,試圖排斥王導勢力,振作東晉王室,雖然收效甚微。

等等。

真的愛舅舅

雖說是皇帝,但也有看重情誼的皇帝。

北魏宣武帝元恪在外祖父高揚死後,開始思念起舅舅來,就把舅舅高肇兄弟幾人都徵召入宮,封高肇為平原郡公,高肇弟高顯為澄城郡公,三人同日受封。

之後高肇擔任尚書左僕射,兼任吏部、冀州大中正,還兩次娶北魏公主為妻,更是達到權傾朝野的地步。

宋朝曹皇后的弟弟曹景休,傳說中八仙之中的曹國舅,宋英宗雖是宋仁宗的養子,卻也在即位後對舅舅很照顧,曾被封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年老時還允許入宮親侍太后疾。

結語:

皇帝重用舅舅的原因有多個,但最為重要的還是應屬舅舅不具有宗法制的法統的原因。但懼怕叔叔謀權而重用舅舅,卻往往導致另外的局面,也就是外戚弄權的情況,輕者為不法之事,重者顛覆朝廷,危險係數也是很大的。


南嶺說史


中國歷史上,有關皇帝的親戚們那些事兒,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於舅舅們,皇帝大多高看一眼,即使不重用也會優待;但對於自己的叔叔們,大多都跟防賊似的,甚至全砍完也不是沒可能。

前者比如漢朝——兩漢的皇帝,大多重視外家,尤其是東漢,外戚把持最高權位——大將軍幾乎成了定規;後者則可以參考南朝劉宋時期的幾位小皇帝,個個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叔叔們往死里弄,最後讓蕭道成佔了便宜。

這就很奇怪——按道理說,舅舅畢竟是外人,和自己還差了一道;叔叔伯伯可是正經自家人,流著一個老祖宗的血,帶著同一條Y染色體,怎麼皇帝們就那麼不喜歡叔伯呢?

其實原因歸根結底就一條——權力。

無需大數據分析,熟悉歷史的朋友自己就能想到——

中國歷史上外戚篡奪皇權成功的案例,基本只有王莽一個(王莽也不是小皇帝的舅舅);但是由宗室篡權成功的,可就數不勝數了。且不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數不勝數的宮廷政變,單說大名鼎鼎的靖難之役,不就是叔叔篡奪侄子權力的最典型案例?

為什麼叔叔們容易篡權呢?因為他們和皇帝是一家人。正因為他們是一家人,所以不僅在法理上存在著當皇帝的可能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更無限地擴張了他們的野心。還是以朱棣舉例子,他如果不是朱元璋最能幹的兒子之一,會有那個膽子去搶侄子的位子?

但是舅舅們就沒有這個問題。儘管外戚也是最顯赫的貴族,但卻沒法和皇帝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宗室親王們相比。從篡權的實際可能來說,他們篡位的可能性比宗室要小得多。而王莽的案例和結局,不僅警醒著每一位外戚和皇帝,更宣告了外戚奪權的不得善終。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外戚的尊貴是寄託於固定的皇帝身上的,而宗室的身份卻是天生欽定的。比如朱允炆的舅舅,在朱允炆失蹤以後就立刻失去了外戚的身份;但是朱允炆的其他叔叔們,卻並不在乎朱允炆死不死——反正他們都是親王。

天家父子無親情,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您還知道什麼有關外戚和宗室之間的有趣秘聞嘛?歡迎在留言區和我交流



青言論史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可以說當時所在時期的唯一主角,可謂是言出法隨生殺予奪的存在。但皇帝終究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也需要培養自己的心腹或者說重用一批人來協助自己治理國家。而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多是喜歡重用舅舅或者外公等,而不喜歡重用自己的叔叔等本家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主要原因在於舅舅或者外公等屬於是外戚,而皇帝叔叔是皇族成員,屬於是藩王。一般來說皇帝的叔叔屬於是本家人,對於家產擁有一定的繼承權,而外戚是沒有的。所以皇帝自然要防備自己的本家,免得他犯上作亂威脅自己或者搶自己兒子的皇位。因此相對來說皇帝自然放心外戚這樣的外人,因為外戚不屬於本家,相對來說外戚沒有本家奪家產那麼方便,所以自然更受皇帝重用。接下來就列幾個例子來說明外戚和藩王的區別。



縱觀歷朝歷代,一般來說藩王篡位要比外戚篡位容易得多了,因為藩王跟皇帝一般,也具有皇室血脈。 諸如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莫名其妙的死於燭影斧聲謎團以後,他的兩個兒子當時均已成年,結果是弟弟晉王趙光義繼位。 晉王趙光義為什麼可以跳過宋太祖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或者說剝奪了趙匡胤兩個兒子的繼承權而繼位呢,當時的官方解釋是“金匱之盟”。實際上主要在於宋太祖在位後期,晉王的勢力已經很強大了,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不論趙光義是否篡位,他的實力已經足夠支撐他登上皇位了。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雖然自古以來不乏忠君愛國的大臣,但往往很多大臣忠於的是皇室,而不是具體到皇帝個人。因此藩王篡位時,大部分大臣認為反正都是皇族成員坐天下,沒必要反對的。而且以現實主義角度來看,藩王篡位成功以後,這些大臣沒必要因為一個失敗者而與藩王硬碰硬的。 正因為這個重要原因,所以自古以來藩王篡位的難度比之外戚的難度係數低多了。因為藩王篡位只是皇室內部鬥爭,不至於亡天下,不至於改朝換代。像明朝朱棣經過四年靖難之役,將自己侄子趕下皇位以後,自己登基為帝,雖然反對大臣很多,但更多是默認朱棣成為皇帝的事實,就是基於朱棣也具有皇室血脈的原因。



而且很多時候外戚就是皇帝用來制衡藩王或者大臣的存在,所以皇帝自然對外戚限制少而重用多。 而說到藩王問題上,因為藩王對皇權威脅太大了,皇帝可謂是對其如防虎狼。 諸如君權高度集中的明清時期,對於藩王就一直防備。明朝是自中後期以後,不只是剝奪藩王的兵權,更是將藩王搞成被圈養的高級動物,不只是二王不得相見,就是藩王出自己的封城去掃墓,都要“請而後許”。簡直是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了,可見皇帝對其提防之深。




正因為帝制時代的侷限性,所以皇帝更喜歡重用諸如舅舅等沒有繼承權的外戚,用於制衡其他勢力。而對於威脅較大的藩王則是提防很深,自然是不喜歡重用叔叔等藩王了,因為他們有一定繼承權,威脅太大。 但歷史的演變暴露出這個侷限性的一大弊端,那便是外戚也不是省油的燈,外戚篡位的情況其實也不少。所以說帝制時代的皇帝也不容易,防這個防那個的往往是防不勝防,你這代篡不了你的江山,說不定下代或者下下代就篡奪了,真可謂是高危職業啊!


昊濤說史


一是皇位的世襲問題。皇帝的弟兄和侄輩有皇位繼承權,弄不好皇位落到他們的手裡,不重用他們,皇位丟失的可能性小,皇子得到皇位的可能性大。一般情況都是給弟侄們一定的封地,趕遠遠的。小孩舅舅是外戚,沒有皇位繼承權,除非搞政變篡權,否則,別想繼承皇位。

二是皇后妃嬪問題。皇后妃嬪大都想讓她們的親屬到朝中做官,和皇帝在一起的時候,有機會吹口風,增加了外戚做官的機會。特別是皇帝的愛妾,得到做官的機會更大。

三是外戚大都對皇帝忠誠,皇帝也信任他們。他們大都是靠後妃們做官的,若不對皇帝忠誠,弄不好皇帝廢了后妃,就有災禍了。

這些也不是絕對的,在歷史上也有不少外戚篡位的,如王莽、楊堅;也有皇子的皇位被奪的,如呂雉、武則天奪她的兒子的皇位,趙光胤也是奪人的皇位,結果皇位又被他的弟弟趙光義弄去了。



漁樵之人W


回答這個提問,首先要懂得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什麼叫“家天下”的政治生態?什麼叫傳統、“正統(直系、嫡系、父系血脈、血緣親情、親屬、家庭、家族、家屬)”政治文化?

根據中國古代傳統的人文倫理文化、父系氏族文化、姓氏文化:舅舅是外人、外戚、外姓;叔叔是本家、本族、本姓。

按照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傳承和傳統倫理文化、政治生態、政治文化的規定、規律、規矩、規範、規則、規章:外戚不能幹政、不易掌權、更不可能、更不容易篡奪皇位。

如果是外戚舅舅篡奪了皇位或掌握了核心重權,不符合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傳承和傳統政治文化、倫理文化,會遭到古代封建統治王朝的反對、反抗和唾罵,會扣上不忠不仁、大義不道、不倫不類的帽子和罵名…………

如果是本家叔叔篡奪了皇位或掌握了核心重權,好象是理所當然、自然而然、順水推舟、順理成章,完全應該的“家天下”統治集權和統治集團,符合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傳承和傳統的政治生態、政治文化與倫理文化,一般不會遭到古代封建統治王朝的反對、反抗和唾罵,不能、不會扣上不忠不仁、大義不道、不倫不類的帽子和罵名,因此,古代封建帝王不能重用本家的叔叔,而是重用外戚的舅舅。

綜上所述,古代封建帝王:如果重用本家的叔叔,會對帝王自己的皇位、皇權構成嚴重、極大的威脅和危機、危害;如果重用外戚的舅舅,則不會、不可能對帝王自己的皇位、皇權構成嚴重、極大的威脅、危機和危害性。


袁聰


古代封建帝制歷經兩千多年,在這其中出現了四百多位帝王,有人說古代的皇帝多喜歡重用自己的舅舅,而忽視叔叔,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呢?


繼承權的問題

皇位繼承自古以來就是皇親國戚頗為看重的,而對於皇帝本人來說皇權至高無上,掌握著天下蒼生的生殺大權,但是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有人謀權篡位,所以身邊需要的是聽話的臣子,而不是大權在握有起兵謀反之意的亂臣賊子。

古語說得好“孃親舅大”,但是舅舅雖然是親人,卻是皇家的外戚,就算舅舅有謀反的心理也會名不正言不順,不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因為這是篡權,直接把改朝換代了,所以對於皇帝來說,他們不怕舅舅為自己做事。


而對於叔叔呢?同姓一族之人,有著合理的繼承權,特別是皇帝沒有後代的更是會交由自己同族的人來接替,歷史上叔叔篡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允炆和朱棣了,叔叔以清君側的名義直接接替了王朝的統治權。

所以古代皇帝不怕外戚輔佐,如果無法掌控大不了直接廢掉,而自己同宗的叔叔呢有點難,既要保證明面上的關係,又要防止有人謀反。


曉峰來介紹


客觀的說:皇帝重視叔叔,多於舅舅。因為皇帝的權力來自家族,首先要家族承認,當然也需要朝臣的認同。

外戚、宗室、勳貴、科舉官僚是權力核心的組成部分。古代封建社會,宗室是皇帝的本家;勳貴、科舉官僚是臣子的主要組成部分。外戚介於臣子與本家之間。

相對,外戚、勳貴、科舉官僚,宗室有一種基於血緣的特權,可以世代承襲。其中皇帝的叔叔是主要代表。

以漢朝為例:

小皇帝對朝政不熟悉,就會扶植自己的親信,天然的就是自己老婆的兄弟。這對於下代皇帝來說,就是舅舅了!然後這代皇帝再培養老婆家的兄弟,打倒前者,實現自己親政的夢。

為什麼漢朝的皇帝喜歡重用舅舅呢?

這本身就是錯的!

首先、漢朝容易出現小皇帝。

其次、小皇帝為了奪權、親政,往往只能聯合宦官和皇后家的人。

其三、最後宦官做大。但是三國初期,劉氏宗親任州牧、刺史的人大有人在!

總而言之,皇帝對舅舅的任用更多的是敵視,這是母后勢力的延伸。但是清朝也有“親王不入軍機”的傳統,可是皇家對宗室顯貴的限制和外戚、宦官相比,更寬容!

肅順,庶出,雖然宗室出身,入主軍機處。

奕昕,恭親王,打破“親王不入軍機”的慣例,成為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

宋朝,包拯阻止張皇后父親的任命。

以及漢朝,皇帝與權臣舅舅,你死我活的廝殺。均證明:歷史不是想象中,皇帝重用舅舅,輕視叔叔的。


話史煙雲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因為叔叔是和自己一個姓氏的,而舅舅屬於外戚,不是一個姓氏的。在中國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格局下,同一個姓氏的叔叔也好,兄弟也好都有可能取代皇帝成為新君。而他們的造反或者篡位是不會受到譴責的,反而會受到群臣乃至民眾的擁護,因為皇位本來就是你這個家族的。皇帝當也好,叔叔叔大爺也好,反正都是這家的。至於外戚就不同了,相當於盜取皇位,是要受到全天下圍而攻之的的。

關於兄弟叔伯篡位的例子在中國曆朝歷代屢見不鮮,從春秋戰國到明清以來,基本上成為中國宮廷內鬥的主要線索。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君主家族之間的爭奪已經太過久遠就不必說了。往後說唐朝玄武門之變,宋朝太宗接替太祖,明朝朱棣接替朱允炆,清朝康熙的九子奪嫡,可以發現,這些皇位的爭奪幾乎都發生在家族之間。所以對於皇帝來說,開國之君殺功臣,以維護統治;守成之君殺兄弟以維護地位,這是歷史的必然。

反觀外戚奪權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成功的,全部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三國時期,曹操權勢達到頂峰還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畏懼皇權的正統性。就是這樣,曹操還被罵為奸臣,更不用說其他朝代了。其實曹操不是外戚,但是他尚不足以堵住天下人口,更何況外戚呢?歷史上外戚干政最多的是漢朝,從西漢的呂氏亂權,到之後的衛氏干政等等,都沒有落得好下場。

但是皇帝對於外戚卻更加重視,對國舅、太師等孃家人極為重視。這也是由於宮廷鬥爭的緣故,用自己的孃家人制約其他兄弟。在反觀歷史上的幾大皇權爭奪,莫不是通過太后家族勢力,為皇帝逆襲登上皇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