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猴格大人


看到很多人在批判这种观念,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有很多弊端,但是实际上这种制度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在没有废除允许有妻妾制的前提下,批评这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制度就是耍流氓。当时那么多有智慧的人推崇的制度,被你们批的一无是处,你要他们一视同仁,你还不如直接教他们搞选举呢。

嫡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嫡庶是在周公制定周礼之后逐渐成型的,齐桓公在称霸的时候,与诸侯会盟时第一条规定就是:“初命,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为什么齐桓公对这一条特别看中,因为齐桓公之前的齐襄公就是被他的堂兄公孙无知杀的,齐桓公是在此次内乱中逃出来的。


在《列子》中记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公孙无知是齐僖公弟弟的儿子,齐僖公对他非常宠爱,让他的待遇等同于太子。在齐襄公继位后,公孙无知已经威胁到他的地位了,所以齐襄公要削减他的地位,结果公孙无知发动了叛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从齐国逃了出来。

这次动乱对齐桓公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历经千辛万苦才逃出来,回去的时候还是九死一生。其实晋文公的情况和齐桓公差不多,也是在晋献公由于宠爱骊姬,被骊姬蛊惑,杀掉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也是在这种背景下逃出来的。所以有“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在而安”之说。

庶出地位有多低下

古代庶出有多严重呢?比如说袁绍,从小的时候就被人赞誉为“袁氏人杰也”,但是从来没有被自己的异母弟袁术瞧得起过。公孙瓒在列列袁绍十大罪状的时候就有这一条,在《三国志》中公孙瓒的表文中写道

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

这一篇表文,在当时也是一篇经典雄文。作为庶出,即便你再厉害,还是一样被人瞧不起。在古代,庶出还有一个叫法叫“孽子”,在《史记》中介绍秦始皇的的父亲子楚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子楚,秦诸庶孽孙也!”。

在《淮南衡山王列传》中提到:“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庶出即便在家中是兄长,也很没有地位。


在唐朝的时候,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意味着有权利继承皇位的就只有李世民。不是因为李世民年龄最长(虽然确实是他年龄最长),而是李世民是李渊诸子中唯一的嫡出了。

而在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太子李承乾被废,李世民曾考虑过立李泰,但是李泰因为牵涉到太子案中,所以被幽禁。虽然李世民看不上李治,认为他太软弱,他最喜欢性格最像他的李恪,但是因为李恪是杨妃的儿子,不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最后还是没有里李恪。

为什么庶出地位低下

实际上庶出之所以不能继承家业,并非单纯的因为身份底下,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在先秦时期,诸侯夫人多是联姻的,如果你以一个庶出代替嫡出,不为夫人所容,你又不能废黜夫人,(在古代没有妻子降为妾这一说,要么就休,要么就只能是正妻)很可能导致内乱。

比如在秦国,秦武王赢荡因为举鼎而死,惠文后就和芈氏展开的斗争。结果芈氏在同母弟魏冉的帮助下获得胜利,也就是后来的宣太后。如果不是魏冉,宣太后可能都被惠文后给整死了,并不是所有的庶妻都有一个厉害的弟弟。



即便在后来的朝代也一样。比如唐中宗的时候,因为韦后无子,所以李显就立了李重俊为太子。但是李重俊被韦后厌恶,被安乐公主李裹儿看不起,常常辱骂李重俊。常常称呼李重俊为奴才,还唆使李显废除了李重俊,逼得的李重俊不得不反。这还是太子呢,因为庶出就被鄙视成这样,要不是太子,连被鄙视的资格都没了,人家压根当你不存在。

所以,也不能说这个制度完全是不好的,它只是在那个特定时代的妥协的选择。如果你脱离时代背景,去批判某种事物,完全是耍流氓。


渔耕樵读


当然。事实上,古代人真实的嫡庶区别,比电视剧中表现得更加严重。比如,电视剧中的有些小妾仗着老爷的宠爱,敢在夫人面前恃宠而骄,这简直是笑话。小妾不管如何受宠,在正妻夫人面前的地位,连夫人面前的当红丫鬟都不如。

这一点,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得比较接近真实。赵姨娘虽然是贾政的心头肉,而且还生了儿子贾环,可是赵姨娘在贾府的地位,还不如那几个当红的丫鬟。而庶子贾环的地位,和嫡子贾宝玉相比更是天壤之别。连一个没什么地位的小丫鬟,都敢戏弄、欺负贾环。

按照儒家的道德观念,古代男子纳妾并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繁育后代——当然,实际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但是,这些后代的地位是不同的。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做嫡子;其他小妾所生的儿子,一律称为庶子。

嫡子和庶子在礼法上的地位差距,最终表现在了实际的利益争夺中。在古代的爵位继承中,只要有嫡子在,庶子是没有任何机会的。老爷死后,他最多分得一点家产,然后分家单过。真正继承老爷爵位府邸,代表这个家族的,只能是嫡子。

庶子的地位低下,小妾的地位更是如此。

我们常说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老爷可以拥有很多女人,但这些女人中,只有一个是需要明媒正娶,八抬大轿抬进正门的。这个女人,叫做妻子。如果老爷的地位很高,这个女人便叫做夫人。当然,如果老爷是王爷,这个女人便是王妃;如果这个老爷是皇帝,那这个女人就是皇后。

说句题外话,现在很多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时,竟然恬不知耻地称呼其为“夫人”。这简直是文盲。准确说,夫人也是个爵位。在古代,只有三种人能够称为夫人:一是皇帝的妃嫔,比如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二是诸侯的正妻;三是某些大臣的正妻,比如某某诰命夫人。

你算哪根葱啊,就自称夫人?

扯远了,回到正题。

娶正妻要门当户对,至少要门第清白。正妻之外,所有的小妾都没这个计较。小妾没有门当户对的,也无须清白。袁世凯九个姨太太,两三个都是失足妇女。但他的妻子,却是正经人家。

小妾也是可以买来的。

小妾的地位有多低呢?

我举个例子。小妾的父母如果来到女婿家看闺女,是要给老爷——也就是自己的女婿,磕头的。

吃饭时,是不可能受到女婿招待,在大厅吃饭的,只能在女儿的房间吃饭。

如果是正妻的父母前来,那么女婿必须大摆宴席,在大厅里招待。

区别就是这么大。

所以很多有骨气的古代女子,宁死也不给人做小妾。为的就是无法忍受这种羞辱。


趣谈国史


说那么多干嘛,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

一代枭雄袁世凯,想把他老妈和他老爹合葬,结果他亲哥(同父异母)给卡住了,打死也不许!袁世凯把家族长辈,官场上的人全都请到了,结果他哥哥是软硬不吃: 在朝廷你是老大,皇帝也听你的。在家里,我就是老大,你说的我就是不同意,你怎么地吧?

最终袁世凯也没能把这事办成!



太上老君的葫芦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俺就想说麻烦您把那吗字给去了,这就得了。电视剧演的算个啥也,现实中只有更严更重的,这叫不提不知道,一提吓一跳。

嫡子和庶子的区分其实从根子上讲,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个衍化。

在解决问题之前,咱先简单的提一鼻子啥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么说老爷子拼死拼活的打下了老大一片的基业,到了这气都快捯不匀了,这就想把自己个家业留给后代,让儿子,孙子把这份家业发扬光大。

得咧!老爷子也不费那劲了,一家伙就把家业全留给大老婆的大儿子,其他儿子连个搓澡剩下的泥巴都没留一撮。

这就叫嫡长子继承制,当然当爹的心疼其他儿子,给其他儿子留个三瓜两枣的,但相对于庞大的家业,这三瓜两枣跟块鼻屎差不了多少。

所以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家业,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公不公平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说了:“这也太不地道了吧,其他的儿子就不是儿子了吗?这不公平!”

啥叫公平?三大小子,把家业分成三份?十个大小子,就把家业分成十份?这就公平了?

这压根就不是公平不公平的事,古人老早就明白,只有五个手指头攥紧了才是拳头,打出去才具有威慑力。五根手指头散开抡圆了,只能扇耳光,羞辱可以,威慑力还是算了。

西边那国家搁过去有个庞大的帝国罗马帝国,就是因为老爷子心疼俩孩子,一家伙把个庞大的帝国分成了东西俩个罗马,结果呢?没多久这不就完了,所以这么干的都是扯淡中的战斗机——傻帽。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嫡长子继承制压根就是个错的,应该是立贤才对!”

俺就呵呵了,这事咱老祖宗都讨论过,论证了几千年了,他们能不明白吗?立贤是好啊,出来的继承人优秀。

但您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如果真要是立贤,这继承制就真成了养蛊一样了,把兄弟几个弄到一起,他们只会残杀在一起,决出最狠的那一个。贤吗?不一定,但狠却是一定的。

所以您这是在提倡兄弟相残啊!这事那个给人当爹当老祖宗的都不愿意看到。

为嘛是嫡长子继承制呢

说道这里,估计又有人要说了:“拉倒吧,嫡长子继承制,他们就不互相祸祸了,也没见他们有多团结!”

说这话就没见识了。咱一般情况下,正妻是啥?那都是娘家是个同样庞大的家族。

搁过去,咱讲究门当户对,人家娶你姑娘当大老婆,那都是瞅你的家底和人家的家底差不离,这才会有的事,

正妻有娘家人给看着,你这当妾的娘家人下场走一个溜溜。所以正妻生的娃,那是有人罩着的,动一个试试,后果自负。

话说这正妻生的娃他也不止一个,所以父亲就给定了,就年龄最大的那个,为嘛这么干呢?

年龄大的,思想毕竟成熟,摆脱娘家人的控制,所以嫡长子继承制这就既要你罩着,也不让你控制。

所以搁过去嫡长子继承制大行其道,不是没有道理的。您就算是想要下个黑手啥的,那手段就得高明了,这嫡长子能躲过一茬又一茬的攻击长大。多多少少自己不会太蠢,或者身边有着一群高明的人。

说不好听的,立这么一个靶子,吸引火力,避免大规模的为了那些个利益,而发生看不下去的流血事件。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从官方上就在极力维护这事,那么到了民间,这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事。

到了衙门口说事,他都会拿这嫡长子继承制和你掰扯,毕竟这关乎皇帝的正统性。

要不当年朱棣造反成功,非要拉着马皇后当自己个妈,这是有原因的。

所以衙门口他就拿这当条例的使唤。

除非这当老子的在还没死的时候,给你这庶子留点东西,衙门口还保护,但偏开这一茬,您没理。

搁过去,那些个有爵位的官宦世家,这爵位都是留给嫡长子的,至于其他的儿子,洗洗睡吧,压根就没你啥事,长大了有能力自己整一个,没能力的,啃老吧。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那如果嫡长子整个就是个傻子,那咋办啊?”

凉拌呗!还能咋办!又不是没有过,傻子皇帝司马衷走一个,就那个何不食肉糜的货。

其实从这事,咱也能瞅出来嫡长子继承制在咱大华夏地头上的强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古人的嫡庶观念不是强不强的问题,而是关乎道统。

商朝时嫡庶分得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有个例子:


商朝君主帝乙有三个同父同母的儿子,分别时子启、中衍、受德。但是由于生前两个孩子的时候,母亲还只是一个妾的身份,还不是正妻。但是生小儿子受德的时候,母亲已经被册封为正妻了。

所以虽然是一母所生,但是因为不同时期,母亲以不同身份生的,这三个孩子的身份和命运就截然不同。

最终最小的孩子受德就成为了商纣王帝辛,而子启就成了诸侯国宋国的国君,子启死后,其二弟中衍继承宋国君主的位置。两个大哥只能给最小的弟弟做臣子。

女的嫡出命运可能还能作为政治联姻的手段,作为女主嫁给别人,庶出的只能坐陪嫁,做媵妾。这里也有个例子:


秦国的宣太后,原本就是楚国王室的一个庶出公主,跟着嫡出的公主陪嫁到了秦国,只能做媵妾,所以即便给秦惠文王嬴驷生了3个儿子,也不过就是一个八子。

她的出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成为王后。但是嬴驷的嫡子嬴荡雄心太大,结果玩鼎玩现了,把自己砸死了。在芈八子的同母异父的兄弟魏冉的帮助下,最终让芈八子的儿子嬴稷在皇位争夺战中胜出。

最后芈八子母凭子贵,成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后——宣太后,牢牢把持可秦国的权柄几十年。

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度一直到明清,仍然对世俗继承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年朱元璋之所以一意孤行要传位给朱允炆,说白了就是基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考量。所以朱棣这些人由于实际庶出身份,被排除出了朱元璋皇位继承人的考量。


而后来朱棣强行把自己算成马皇后的儿子,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安排一个嫡出身份。

清朝得唯一一个太子胤礽就是典型的嫡长子。他选本也只是皇后赫舍里得第二个儿子,但是真正的嫡长子病死了,由于太小都未序齿,所以胤礽就成了嫡长子。

康熙要废胤礽的时候,之所以皇长子胤禔会利令智昏,要替康熙除去“庆父之忧”。也是跟“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关。因为胤礽没有嫡子,所以他若被废,就不会往他下一代去顺延,只会往同辈顺延。


但是康熙嫡子只有胤礽一个,所以按照制度,只能往长子顺延。而胤禔虽然庶出,但是他是康熙事实上的长子。

但是自从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被废除后,实际上就不存在嫡庶之别了。

但是长子还是存在的,所以长兄如父,长姐如母,体现的都是对家庭的责任。


炒米视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嫡庶观念还是非常强的。

大家可以看看红楼梦,嫡出的儿子贾宝玉和庶出的儿子贾环,地位简直有天壤之别。

贾宝玉基本就是内定的荣国府继承人,即便他行为怪异,不爱读书,性格软弱,留恋女色,不走正道。

相比起来,贾环比较爱学习,也不那么喜欢女人,但仍然没有什么资格继承家业。

其实,中华文化圈的国家都是如此。

朝鲜古代庶出的孩子,甚至不能称自己的贵族父亲叫做爸爸,只能喊“大人”。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原因有2:

第一,妾的地位低下。

在古代,妾基本是生育工具和泄欲工具,并没有什么地位。

比如红楼梦里面的赵姨娘,为荣国府当家贾政生了2个孩子,不亚于嫡妻王夫人。

然而,赵姨娘的地位很低,连八竿子打不着且辈分很低的王熙凤,也能将她骂的狗血喷头。

这种人生的儿子,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被比较重视,就是嫡妻没有生育。

如果嫡妻有孩子,那么庶出的孩子就没机会。

第二,妾的关系低下

古代婚姻很多是政治和经济,因为不是自由恋爱。

这种婚姻强调门当户对,通常嫡妻的家庭和丈夫差不多。

两家结合,对双方都有很大帮助。

不过,妾的社会关系就差了。她们说白了很多就是女仆,家庭也都是仆人或者底层市民。

在重视门第的古代,妾和他的儿子因为这些背景,导致被人瞧不起,也失去了继承权。


萨沙


当然有!因为庶出的身份确实是很尴尬。这一点并不只是不同老婆生下不同孩子的区别,而是这个庶母身份有问题。

我们都一定听说过通房丫头这个词,一般来说通房丫头会有两个,一个是男方自己养的,一个是女方陪嫁过来的。这个男方自己养的通房丫头实际上就是个童养媳,大约在男孩10~12岁左右的时候,家里就会给他买一个12~14岁的通房丫头,这个童养媳最早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侍奉男公子起居,但是呢,所谓是干柴遇烈火,这男孩子在12 ~13岁时候恰恰进入了青春期,他们会偷看通房丫头洗澡,伸咸猪手偷摸通房丫头,甚至以主人身份上了通房丫头,这样的话就很可能会怀孕,也很可能因此生下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庶出的(长子)。也就是说,庶出长子实际上就是个私生子。

而女方的陪嫁丫鬟也一样,其最早的目的只是给女方嫁到男方家陪伴解闷的,但是呢,男主的精虫上脑,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上一个,怎么可能放过陪嫁丫鬟。所以陪嫁丫鬟很大程度上就会落入男主虎口,并因此怀孕生子,这生下来的也是庶出子,从原则上看,这种也是属于私生子。

在古代,母凭子贵,通房丫头很陪嫁丫鬟生完孩子以后就会被纳为副妻(比妾还高一级),副妻们的孩子本身就已经是被归入庶出了,那比她们地位还低的妾生子自然也只能归入庶出。


优己


可以这么说,其实如今的影视作品对于古时候的嫡庶尊卑观念已经很大程度进行淡化了。历史上真正的嫡庶制度,要比如今通过影视剧所展现的更加严格苛刻。“侧室扶正”“母凭子贵”极其罕见。即便是进入封建王朝后期的明清两朝,嫡庶观也开始逐渐淡化,仍旧比如今影视剧里表现得严重。

古代嫡庶观念究竟多严苛呢?

  • 第一,嫡尊庶卑严格区分,地位与继承权顺序绝不能乱;
  • 第二,嫡可废不可降,庶想扶正难比登天。


古代施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为了保证家族爵位、财产等顺利继承,以宗法制为根基的嫡长子继承制诞生,而嫡庶制度也伴随产生。简单来说,正妻与正妻的子嗣为嫡,侧室与侧室的子嗣为庶。

在嫡长子继承制中有基本的规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选择继承人要选生母最高贵的,嫡子若在庶子一般就没有机会;而同是嫡子那就选最年长的。总而言之,即便嫡子年幼甚至无能,但只要是嫡子就有绝对优先的继承权。




其实直到唐朝,庶子才拥有了财产继承权,但仍旧不能承袭爵位。而魏晋时代,庶子则完全没有继承权,在家族中被视作奴仆对待,士大夫阶层甚至不会让庶子进入宗族族谱。

商纣王帝辛与其兄长微子启都是同母所生,只是因为其母生微子启的时候是姬妾,成为王后之后才生育帝辛,所以帝辛为嫡,而微子启为庶。

通常影视作品中有一种情景很常见,就是妾室得宠欺压正室,甚至将妾室扶正。然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相当少见,而且是难比登天。

比如清末的袁世凯,因其母是妾室,死后被其正房所生的兄长拒绝葬入家族坟地,当时的袁世凯已经是直隶总督,仍旧无能为力。

古代所谓“娶妻纳妾”,就是说妻子需要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而妾如同奴婢只需要纳也就是购买而已,两者地位差别可见一斑。同时,正妻可以废黜休弃但不得降为妾,而妾也不能轻易扶正。即便正妻被废或者离世,家主也会另娶一位正妻而不是扶正侧室。很长时间里,士大夫阶层与官吏如果扶正侧室会被惩处。

唐朝对于妻妾地位待遇颠倒还有对应的罪名叫做“妻妾失序”,所谓母凭子贵、侧室扶正是不可能的。明清之后嫡庶观念淡化,但妾室想扶正依旧困难。像是明清藩属的李朝实行“从母法”,子嗣跟随其母阶层,庶子不能参加科举,庶女将来也只能做妾室甚至妓生与奴婢,即便其父亲是贵族也不能更改。

澹奕认为,嫡庶有别严格区分是古代宗法制奉行的必然,只有比想象中更加严格而没有宽松,封建王朝若乱了嫡庶尊卑,那么宗法制就难以为继,所以也就注定了侧室、庶出们的悲哀。


澹奕


古代流行一句话很毒的骂人话“小老婆生的”,这句话很大的杀伤力。

老北京有个骂人词“你丫的”,现在好多人都不知道原本意思了,这话就是“你是丫鬟生的”,简化为“你丫的”,通房丫鬟不就是小老婆嘛!

皇家的嫡妻那就是皇后,古代富贵人家只有嫡妻正室,才资格叫“妻”,剩下的只能叫“妾”,俗称小老婆。

嫡妻的子女就是嫡子、嫡女,其他女人生的统统是“庶出”。想一想“小老婆生的”都能成骂人话,可见嫡庶差别相当大。

古代嫡长子继承,那就是金科玉律。皇家是嫡长子继承皇位,官员是嫡长子继承爵位,富贵人家嫡长子继承家业。

平民百姓呢?就别闹了,草民一个,蝼蚁一般,连三妻四妾的资格都没有,还分什么嫡庶。

三国时代的袁术、袁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袁绍虽然是兄长,但是因为他母亲是个婢女,作为“庶子”的袁绍在袁家地位很低,甚至直接送给伯父袁成续香火去了。

袁家的势力范围汝南、淮南这些地盘,袁术啥也不用干,躺着就统统就继承了。而袁绍只能拿着“四世三公”的虎皮,出去抢地盘。即使后来袁绍发达了,袁术仍然看不起他,张口闭口就称袁绍为“吾家奴”。

东晋著名傻子皇帝司马衰,就因为是嫡长子,明知道“不堪大统”也能继承皇位。

袁世凯的生母就是小妾,1901年去世时,袁世凯已经是一品大员直隶总督,而袁母也被赐正一品诰命夫人。可正房嫡室的袁世敦就以“嫡庶之分”,小妾不能葬入祖坟刁难。封疆大吏袁世凯磕头哀求也没用,气的袁世凯再也没回过项城老家。

这里说一下,皇家的皇后死了或者下台了,妃子们还有机会上位。官宦和富贵人们的正房太太没了,小妾是永远没资格扶正的,下一任的正房太太只能另娶“续弦”。

“嫡庶之分”是古代纲常伦理中最严格的一部分,影视中的“宠妾灭妻、妻妾争斗”,反而把嫡庶观念淡化了许多。

实际情况是,小妾基本上就是比奴婢的待遇稍高点。正妻不虐待小妾就烧高香了,小妾能够挑战正妻的可能性很小。

红楼梦里,“嫡庶之分”就体现得很突出。正妻王夫人和小妾赵姨娘,嫡子贾宝玉和庶子贾环,待遇和地位简直天上地下。王夫人、贾宝玉那就是众星捧月;赵姨娘和贾环,就连小辈和奴才都能给摔脸子。


尔朱少帅


这可比电视里严重的多了!妻子是明媒正娶的,在家在外都得尊称一声“夫人”包括自己的老公都一样,所以才有相敬如宾这一说!妾就不一样了,只是一个泄欲和生育的工具罢了!据我了解妾入门不能走正门,就一顶轿子从后门抬进来!妾也分贵妾,偏房,副房,陪房(甄嬛传里的颂芝就属于)通房,外室,侍妾!像通房,侍妾,外室这些人的地位有的都没有夫人和嫡女身边丫鬟的身份高,只不过比普通丫鬟多点工资赏钱而已!虽然妾也分等级的,但是她们每天早晚都要给正妻请安问好,终身不得穿红,而且她们就算见了夫人生的孩子和她们的孩子都要行礼,尊称一声少爷小姐的!她们生的孩子也不能叫她们母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