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全球期權市場發展呈現新趨勢

權益類期權成交量保持較快增長

A 權益類期權是期權的重要品種

外匯期權、權益類期權和農產品期權表現出色

從2018年期權的成交量來看,權益指數類期權和個股期權位居前兩位,成交量分別為65.52億張和42.51億漲,累計貢獻了全球82.27%的期權成交量。從同比增速來看,2018年成交量增速排名前三的品種分別為外匯期權、權益指數類期權和農產品期權,增速分別為42%、31%和26%。可以看出,全球範圍內,權益類期權的成交量在高基數的情況下保持著比較快的增速,目前已經是期權市場最重要的品種。

圖為2009—2018年全球各類期權成交量(億張)

亞洲和北美的期權成交量佔比七成

1973年,美國的CBOT成立,成立之初,就推出了16只標的股票的認購期權,期權交易進入了標準化的場內交易時代。標準化的合約降低了交易成本,也緩解了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奠定了美國期權市場發展的良好基礎。隨後,CBOT在期權方面不斷開發新產品,以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需求,1977年推出了個股的認沽期權,1983年推出了全球第一隻股指期權(S&P100指數期權),1990年推出了長期期權(LEAPS),1992年推出區域及國際股指期權,2005年推出了合約期限為1周的短期期權等。此外,隨著ETF的發展,AMEX在1986也推出了全球首個ETF期權。隨後全球衍生品市場上其他交易所也陸續推出了各式各樣的ETF期權。2016—2018年,北美地區的期權成交量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在35%左右。

歐洲的期權市場發展歷史更為悠久,在17世紀的“鬱金香”泡沫中,期權在當中就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1978年歐洲也陸續推出了股票期權業務,雖然目前歐洲沒有交易量非常突出的單一期權產品,但成交總量在全球的佔比長期保持在相對高的位置,2009—2016年成交量佔比在20%左右,近兩年來連續下降,2018年成交量佔比降至17.39%,

亞洲地區的權益類期權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開始發展,但發展迅速。1989年,日本交易所推出了股指期權,1995年,香港聯交所推出了亞洲首支股票期權(匯豐控股期權)。1997年,韓國交易所推出了KOSPI200股指期權。當時這個合約乘數相對較低,交易手續費低,導致大量的個人投資者進入韓國期權市場,2000年,韓國個人投資者交易量佔到其整個市場交易量的70%,同年KOSPI200股指期權合約的成交量曾超過全球衍生品成交總量的四分之一,之後連續多年排名世界第一,直到2013年被印度超越。2011年,韓國交易所正式把KOSPI200股指期權的合約乘數擴大了5倍,個人投資者佔比逐漸下降,機構投資者佔比逐漸提高,到2013年,這個合約的機構投資者比例升至七成。2015年,我國的上交所也推出了首個權益類期權品種50ETF期權,2019年則同時推出了三個滬深300的相關期權。目前,亞洲地區的期權成交量基本和北美地區平分秋色,2018年佔比接近37%。

圖為2009—2018年全球各地區期權成交量佔比

圖為2019上半年全球期貨期權交易量TOP 15的交易所(億手)

如果看各個交易所的情況,2019年上半年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首次超越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位居成交量榜首,2019年上半年成交量為26.95億手,同比增長67.1%。位列第2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成交量同比下降3.0%至24.5億手,名次比2018年下降1位;巴西證券期貨交易所繼續位居第3,成交量同比大增35.1%至17.6億手。

中國四家期貨交易所成交量排名均出現不同程度提升,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均位列全球前15名。上期所排名第10,與2018年年底持平;大商所排名第11,較2018年年底提升1個名次;鄭商所、中金所排名分列第12位和第28位,較2018年年底分別提升1個和3個名次。

權益類期權成交量是其期貨成交量的2—3倍

下圖是近10年來全球權益類的期權和期貨的成交量對比,這裡指的權益類期權合約的標的資產包括權益類指數和個股。2018年權益類期權的成交量為108.03億手,為權益類期貨的2.17倍。近10年來權益類期權的成交量基本上都穩定在其期貨成交量的2—3倍。期權既能實現套保的需求,不同到期日期和不同行權價格的組合也提供了更多的交易策略供不同目的的投資者選擇,因此成交量也遠高於期貨的成交量。

圖為2009—2018全球權益類期權和期貨成交量(億手)

B 股指期權和ETF期權對比

全球股指期權和ETF期權總量對比

下圖是2015年至2018年權益類期權的成交量和持倉量情況,從成交量來看,近年來個股期權和股指期權基本平分秋色,成交量比較接近,而且顯著高於ETF期權成交量,2018年三類期權的成交量分別為44.52億張、43.5億張、18.89億張,累計貢獻了全球81.09%的期權成交量,其中股指期權的成交量大約是ETF期權的2.3倍。從成交量的同比增速上看,2018年股指期權成交量的增速(36.51%)也高於ETF期權增速(17.23%)。

圖為2015—2018年權益類期權成交量(億張)

圖為2015—2018年權益類期權持倉量(億張)

但是持倉量的情況和成交量的情況相差較大,2018年個股期權的持倉量為2.87億張,達到股指期權和ETF期權持倉量總和的1.64倍。股指期權的成交量基本是ETF期權成交量的2—3倍,但是股指期權的持倉量卻基本只有ETF成交量的70%—85%。間接說明全球範圍內,股指期權的交易屬性可能比ETF期權更強,但是ETF期權的套保屬性可能比股指期權更強,而且個股期權的投資者相較於股指期權的投資者更願意保留倉位過夜。

重要指數的股指期權和ETF期權對比

這裡我們選取了美國兩個重要指數的股指期權和ETF期權的數據進行分析,分別是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100指數。標普500指數的成分股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或納斯達克上市且市值排名前500的公司。納斯達克100指數是美國納斯達克100支最大型本地及國際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組成的股市指數,以市值作基礎,並以一些規則平衡較大市值股分造成的影響。與標準普爾500指數不同,納斯達克100指數在成分股中並沒有金融機構。下圖是這兩個指數的ETF期權總持倉量和股指期權持倉量的比值。以標普500指數為例,由於有多個ETF產品跟蹤標普500指數,而且也有不止一個ETF有期權衍生品,所以這裡的ETF期權包括了所有跟蹤標普500指數的ETF的期權衍生品。

從下圖可以看出,SPX500 ETF期權持倉量和股指期權持倉量的比值相對穩定,截至2019年11月29日,該比值為1.19,近10年標普500ETF期權持倉量基本都在標普500指數期權持倉量的1—1.5倍。納斯達克100指數的ETF期權與股指期權持倉量的差距較大,2016年之前,納斯達克100的ETF期權持倉量基本都在指數期權的20倍之內,2016年之後該比值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該比值快速上升,截至2019年11月29日,納斯達克100的ETF期權達到指數期權的60倍以上。對比2016年至2019年,納斯卡克100指數期權持倉量出現了小幅下降,但更多是來自於納斯達克100的ETF期權持倉量的快速上升。

圖為SPX500 ETF期權持倉量和股指期權持倉量的比值

圖為納斯達克100 ETF期權持倉量和股指期權持倉量的比值

上證50ETF期權成交量增長較快

從具體的合約來看,下圖是FIA統計的2018年全球成交量前10的權益指數類型的衍生品(包括期貨和期權)以及上交所的50ETF期權,一共11個品種。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的Bank Nifty期權、在美國多個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標普500ETF期權、巴西的Bovespa迷你指數期貨。FIA統計的品種包括權益類的期貨和期權,但是沒有包括上交所的50ETF期權。可以看到,2018年50ETF期權的成交量是3.16億張,在全球權益指數類的衍生品中可以排到第9名。上證50ETF期權已經成長為全球權益指數類衍生品的重要品種之一。

圖為全球成交量前10的權益指數類的衍生品以及上交所的50ETF期權

2019年12月23日,中金所、上交所和深交所同時推出了滬深300的相關期權,分別是滬深300股指期權、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期權和嘉實滬深300ETF期權。期權的推出一方面對現貨規模的增長也有幫助,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為例,在目前的振盪行情下,截至12月25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仍然連續9個交易日獲得資金淨流入,累計規模已經升至379.04億元,創2015年7月20日以來新高。另一方面,我們認為無論從成分股市值、股票數量、行業分佈還是跟蹤的基金規模上來看,滬深300指數的代表性都遠遠大於上證50指數,2018年上證50ETF期權已經是全球最主要的權益指數類期權品種之一,從成交量來看已經能躋身TOP 10的行列,隨著投資者的不斷加入,滬深300相關期權的活躍度有望超過上證50ETF期權。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