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國寶狀元卷——背後那些罕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國寶狀元卷——背後那些罕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明趙秉忠殿試卷局部

明代趙秉忠狀元卷,現存青州市博物館,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國家一級文物。狀元,是科舉制度的產物。在古代社會,中狀元是眾多讀書人的夢想。一舉成名天下知,那是何等的自豪和榮耀!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中期創立,到清朝末年廢除,有著1300年的歷史,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有案可查者620餘名,包括唐朝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楊慎,清代的翁同龢等,但由於種種原因,流傳至今的狀元墨跡試卷,在大陸卻只此一份。

趙秉忠究竟出生於何地?這個問題尚待考證。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趙秉忠父親趙禧,為太學生,曾任過山西太原府文水縣丞。後來趙禧辭官,趙秉忠跟隨其父回到青州。從此推測,趙秉忠似乎是出生于山西文水縣。明代官員異地任職,一般數年不回家一次,趙秉忠不可能在青州出生後,其母再帶他遠赴山西和父親團聚。

國寶狀元卷——背後那些罕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趙秉忠畫像

從目前史料介紹可知,趙秉忠(1573-1626年),字季卿,號山其陽,明青州府益都縣(今青州市)鄭母村人。《趙氏族譜》載,趙家的始祖為趙謹,趙謹生一子趙英,趙英生一子趙紳。趙紳生一子趙通,為趙秉忠祖父。以上皆為單傳。趙通生二子——趙禧、趙祉。趙禧生四子——趙秉正、趙秉公、趙秉直、趙秉忠。趙秉忠排行老四。

趙秉忠自幼跟隨其父,天資聰敏,從小深受其父薰陶。趙禧為官清正廉潔,寬厚愛民。當地發生災荒,饑民甚多,“露骸枕野”“暴骨如阜”。趙禧見後,立即“遣人持箕掩插,痊骼無算”。其費用全由自身俸祿支付。由於趙禧的行為,所以辭官離任之時,當地百姓萬人哭泣送行,並供奉他的畫像。《趙氏族譜》記載:趙禧年幼時外出,“見遺金,於道守不去,俟其人至,還之。”趙禧曾經在青州城遇見一個被官府嚴刑拷打待斃的人,頓生惻隱之心,把他安置在彌陀寺,為其治療傷病,救活了這個人。這個人非常感激,問趙禧姓名,趙禧避而不答。通過此事,趙禧撰一副對聯“暗裡分明如秉燭,寸中檢點莫欺天”來勉勵自己。

趙秉忠隨父親回到青州後,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當地發生大饑荒,饑民遍野,糧價到了“鬥粟千錢”,趙禧立即拿出家中的糧食,設粥棚賑濟災民。可見一個孩子品質的形成,與家庭的言傳身教是有很大關係的。

1983年初趙秉忠的第十三代孫趙煥彬,將狀元卷捐給了國家。自從狀元卷出世後,關於研究狀元卷和趙秉忠身世的文字,汗牛充棟,但翻閱這些史料時,發現不少謬誤,甚至是自相矛盾,在狀元卷的背後,存在著一些罕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趙秉忠的狀元卷是世上唯一一份狀元卷真跡嗎?當然不是。在臺北的故宮裡,還有幾份清代狀元卷真跡。只能說趙秉忠狀元卷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份明代的狀元卷。那麼問題來了,在整個大明朝,對檔案的分類管理工作,可以說是所有王朝裡最為嚴密的,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明代資料不過三千多份,那麼明朝其它的狀元卷和檔案去哪裡了?很多資料解釋是毀於戰火,甚至有人言之鑿鑿地說,是李自成進京後,將明朝歷朝檔案付之一炬。

國寶狀元卷——背後那些罕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趙秉忠故居遺存

那麼我們就來研究下明朝的檔案管理。由於明初統治者的重視,上至中央下及各級地方政府都對檔案收貯、保管工作十分重視。明朝中央設立了多處功能不同的檔案機構,同時地方各級檔案機構也普遍設立,並有嚴密的防護措施。各級檔案機構在各級衙署建制中的建築位置十分重要。明代的檔案管理工作採取分層進行、逐級負責制,各機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又具聯繫性,其隸屬人員構成體系明晰。明代檔案機構的設置與管理,說明明代的檔案保管工作已普遍、系統地開展起來,並受到普遍重視。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選中南京玄武湖作為明朝中央政府黃冊的存放地,建後湖黃冊庫(相當於如今的中央檔案館)。從此明朝重要檔案,皆存放於此。在明朝末期,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之前,檔案已經從北京轉運到南京存放。那麼明朝檔案去哪了?我們查詢到《中國檔案報》一篇文章,基本上能還原一些歷史真相。

▲趙秉忠故居遺存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裡保存著明清兩朝的歷史檔案。清朝檔案雖然經過天災人禍有過大量的損失,但現存仍有1000餘萬件,而明朝與清朝在統治時間上相差無幾,按時間推算,明朝檔案的數量應該不少於清朝檔案,但明朝檔案現存僅有3000餘件。在1644年清朝入主北京時,並未接收到明朝保存在紫禁城內的中央政府歷史檔案。如此巨量的明朝檔案,在紫禁城內竟消失得無影無蹤,它到底去了何處?這是一個長期困擾人們的謎團。 如今,一件順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二十二日,工部尚書孫塔的滿文奏摺,道出了明朝檔案去處的原委,讓這個謎團的答案水落石出。該文稱,順治十三年(1656年),據江南(省)民人趙泉呈稱,江南有一湖名後湖,湖上有百餘間庫房,為明時蓋造,裡面都是楠木、杉木,並有留下的檔子及無用之紙,因久遭風雨,損壞甚重,皇帝正蓋宮殿,需用木植甚多,將木植運京,都可使用。庫中所留無用之紙,已拿出賣了等語。文中所說的後湖,即現在南京的玄武湖,當時在江蘇江寧縣北,又名練湖,湖中有新洲、舊洲等洲,明朝政府於洲上蓋黃冊庫,貯存天下圖籍。工部尚書孫塔議稱,此庫內所存檔子,有有用者,亦有未記何事者,此庫應否拆毀,請皇上降旨江南總督郎廷佐,查明具奏等語。郎廷佐奉旨派布政使往查後奏稱,後湖庫房內所存明朝檔案,曾分與總兵官、武官變價製造兵器。各庫所存木植小,不能用,應否將木植截短,運往京城用,應視部議等語。工部尚書孫塔議奏,今值修理奉先殿、海子舊衙門之時,既然急用楠木、杉木,請派工部章京、筆帖式,會同江南總督,將庫房全部拆毀,木植運往京城,於施工之處接濟使用,將無用檔子、磚瓦賣出,得銀用於拆運等項等語。順治硃批:“依議行。”於是工部遵旨遣員,除將萬曆十年至崇禎五年的檔子庫交與江南布政使看守外,將無用檔子共555530斤賣出,得銀16065兩9錢。這是工部尚書孫塔所奏賣出的第一筆檔案數量,隨後又奏三筆:順治十三年(1656年)十一月,江南提督關學忠賣檔子800擔,其中給火藥局外官杜秀25擔,製造火箭12500支。此外,剩餘之紙775擔,賣銀3725兩,補給該標甲兵制造盔、弓箭等物;順治十四年(1657年)三月,靖南王耿繼茂奏請製作馬褂、盆、桶,擬領無用檔子10000擔;順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總漕蔡士英奏請動用無用之檔4300擔,實得銀12914兩7錢,用於製造軍械、火藥等項。此前即曾將此檔分與總兵官、武官變價製造兵器。從上述可知,明朝檔案是在崇禎五年(1623年)之後,由北京運至南京,貯存於後湖上的百間庫房內,到了順治時期,為了籌措軍費,經皇上批准,將其賣出四筆,總重量共2065530斤,所得銀兩充當軍費,製作軍需品,而這並非明朝檔案的全部。每件檔案的重量不一,以5件檔案重1斤粗算,所賣檔案應有1000餘萬件,這與現在保存的清朝檔案總量相當。

明朝檔案的南遷是為了明朝政府南遷做準備的。在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從萬曆經天啟,直至崇禎元年的幾十年裡,陝西地區連年災荒,饑民如潮,災民揭竿而起是必然的。雖然明朝政府對農民起義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但起義隊伍因災民不斷加入而日益壯大,起義之火很快燃到了山西。在崇禎四年(1631年),起義隊伍已達河南及京城以南地區,明朝政府傾全力剿殺,但節節失敗,隨後起義大軍轉戰湖廣、四川等地,起義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明朝統治已危在旦夕。在關外,後金統一了蒙古和黑龍江流域後,力量日益強大,時刻準備奪取明朝統治全國的政權,在其後數年間,多次派大軍侵犯河北、山東等地,大肆掠奪人口、財物、牲畜,甚至兵臨北京城下,明朝統治已搖搖欲墜。面對東西兩面的夾擊,崇禎開始與臣子們商討政府南遷之事。最後,李自成起義大軍攻破京城,南遷計劃破產,明朝政權滅亡。雖然明朝檔案躲過了北京的戰火,可它終究沒能逃過被賣掉的命運。可以栩栩如生還原明朝興衰史的瑰寶竟如此輕易地被賣掉流落民間,讓我們無限痛惜。與此同時,我們也無比慶幸清朝檔案的九死一生,如今,它靜靜地珍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代化庫房裡,默默地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發揮著不可估量的獨特作用。

從此可以看出,明代其它科考狀元卷不是毀於戰火,而是被當廢紙賣掉了。而關於趙秉忠最後一次辭職的時間,資料也多有謬誤。

從網上百度百科“趙秉忠”中以及其它史料中,是這樣描述趙秉忠的:晚明狀元、政治家。官至禮部尚書。趙秉忠生於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十五歲補府學生。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官至禮部尚書。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被黃尊素彈劾去職。天啟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禎三年(1630年)追復原官,贈太子太保,賜祭葬。按此段史料記載,趙秉忠最後一次辭職歸鄉,應是天啟二年。從天啟二年到天啟六年趙秉忠去世,沒有趙秉忠再次回京復職的記載。

國寶狀元卷——背後那些罕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趙秉忠故居遺址

但我們同時也看到在有些報刊發表的文章和青州有些史志作者,是這樣寫得:天啟四年(1624),太監魏忠賢亂政,東林黨人、大臣楊漣彈劾其24大罪狀。魏忠賢聽說楊漣的奏疏出自趙秉忠門人繆昌期之手,數次當面責問,趙秉忠不為置辯。第二年,楊漣、左光斗等遭慘害卒於獄中。看到國是日非,趙秉忠多次上書請求致仕。皇帝批准了他的辭呈,加官為禮部尚書,派驛官護送回家。趙秉忠雖然致仕在家,卻未得安寧,又遭到了魏忠賢爪牙邱兆麟的彈劾,蒙受了不白之冤。

那麼趙秉忠到底是哪一年辭職回到青州的哪?這就成了一個歷史謎團。經反覆研究,前者引用的資料是《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三·黃尊素傳》,而後者是根據《青州府志》推出的時間。《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黃尊素,字真長,餘姚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除寧國推官,精敏強執。 天啟二年,擢御史,謁假歸。明年冬還朝,疏請召還餘懋衡、曹於汴、劉宗周、周洪謨、王紀、鄒元標、馮從吾,而劾尚書趙秉忠、侍郎牛應元、通政丁啟睿頑鈍。秉忠、應元俱引去。而後者引用《益都縣圖志·列傳》三十六載: “忠賢語侵秉忠,秉忠不為辯,忠賢愈恨之,屢譖於上前。” 假如趙秉忠天啟二年就去職,根本就不會有魏忠賢責問一說。經仔細研究,《明史》中說的天啟二年,只是黃尊蘇升任御史時間,後面彈劾趙秉忠時間,並未明確指出。所以百度引用趙秉忠去職時間,應該是錯誤的。根據史料推測,趙秉忠於天啟五年辭官歸鄉,天啟六年去世,應該是正確的。

明代趙秉忠狀元卷從橫空出世,到今天已經過了四百多年。許多的史料模糊不清,也在所難免。2017年夏天,為了撰寫歷史小說《狀元卷傳奇》我第一次走進了趙秉忠的故居——青州鄭母村,並現場採訪了狀元卷捐獻者趙煥彬的兒子趙繼光先生。狀元趙秉忠的故居早已荒廢,只餘了一堵長約十米左右的殘破青磚牆和幾方房屋地基,被綠樹野草覆蓋著。故居象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在靜靜聆聽著歲月變遷的天籟之聲,無言地訴說著狀元卷歷經滄海桑田的傳奇。

捐獻狀元卷的趙煥彬先生早已故去,他唯一在世的孩子趙繼光先生也七十多歲高齡了,是趙氏家族的二十一世孫 。趙繼光先生帶著我們參觀了狀元故居遺蹟,向我們講述了四百多年來,趙家一代代先人保護傳承狀元卷的經歷。1942年,山東天災,鄭母顆粒無收,他的父母帶著兩三歲的姐姐哥哥闖關東,把狀元捲包在破襖裡和被子打成卷,背在身上,一刻不敢離開。那時正是日本鬼子侵華時期,關外也遭受著日本鐵蹄的蹂躪,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姐姐哥哥貧病交加,餓死他鄉。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父親才帶著狀元捲回到了家鄉。1960年,正是共和國三年困難時期,天災人禍,餓殍遍野,他的父親揹著狀元卷,獨自一人,二闖關東,流浪到黑龍江一家林場,當了搬木工,狀元卷就卷在破襖裡當枕頭。文革期間,破四舊,凡是老東西,通通燒光砸光,狀元卷也在四舊之列,他的父親就把狀元卷藏在抽屜底下。一次他的母親因為陰天不好生火做飯,想起抽屜裡有個老紙卷子挺好生火,就拿出來,剛要點火,被父親回來撞見,急忙上前一把搶了出來……

▲趙秉忠第十四世孫趙繼光(中)和作者(右)合影

我們聽著趙繼光先生的介紹,跟隨著他的腳步,在荒蕪的遺蹟前瞻仰,正午的陽光,正透過樹枝間隙,斑斑點點地灑落到狀元故居的殘破磚牆上,四百多年的歲月,讓這裡的每一塊磚,都長滿了傳奇的故事。我們恍惚看到,一個高大的身影,從這裡起身,風塵僕僕地一路走出青州,一步一步走進了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走進了浩瀚無垠的悠悠歷史……

趙秉忠於天啟五年辭官回到青州後,天啟六年被削官奪俸,憤懣而死。趙秉忠和魏忠賢之間到底有哪些恩怨情仇?這位位極人臣的九千歲魏忠賢,是謗滿天下、架空皇帝、專權擅政、無惡不作、屠戮忠臣的大奸雄,還是明朝末年支撐起天下危局的棟樑?狀元卷背後,到底還隱藏著什麼樣的歷史真相?另見《國寶狀元卷背後那些罕為人知的歷史真相(二)》趙秉忠和魏忠賢的鬥爭。此處不再贅述。

國寶狀元卷——背後那些罕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