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强“两心(新)”抓“两业”贞丰奋力书写搬迁后半篇文章

“十三五”期间贞丰县共搬迁468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128人。为扎实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贞丰县按照中央、省委、黔西南州委决策部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建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和“五个三”要求落实,深入实施新市民计划,在县级成立五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县长任双组长,涉及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在搬迁安置群众较为集中的核心区增设丰茂、双峰、龙兴三个街道办,成立9个安置点社区党支部,紧紧围绕“五个体系”建设,坚持强化“两心(新)”,抓实“两业”,积极打造“五型社区”, 扎实抓好易地移民搬迁后续服务工作,努力把新市民居住区建设得更加和谐有序,致力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

坚持强化“两心(新)”

一是始终坚不忘初心。当前正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正当时,贞丰县委始终坚持把主题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把脱贫攻坚的成果作为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效,始终坚持通过学习,让干部学习教育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有担当,为民办事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守初心,但使命,通过主题教育,进一步压实干部责任,强化担当作为。二是努力建好新队伍。按照黔西南州委24号文件要求,及时在搬迁安置点成立“五员队伍”,这是推进新市民计划产生的新队伍,没有学习借鉴的模本,没有经验可遵循,在黔西南州委组织部的指导和要求下,认真思考,结合实际,由乡镇街道分管领导任组长,从教育、医院、政法等单位人员,围绕“五个体系”,迅速组建新队伍。认真组建公共服务员队伍,全力做好搬迁群众的保障服务,扎实抓好就学、就医、医保、社保、民政救助、户籍管理、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新市民全覆盖,共享城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组建就业指导员队伍,扎实抓好“信息统计、就业培训、组织对接、服务保障、权益维护”等,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组建文化服务员队伍,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问题,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以感恩党中央、感恩习近平总书记为实际行动,深入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积极组建党建指导员队伍,按照“支部建在小区、小组建在楼栋、互助会建在单元”原则,实现了新市民社区党组织全覆盖。加强对党员的管理,严格“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意识和组织观念。

目前贞丰县9个安置点新市民社区,共组建公共服务员145人、就业指导员106人、文化服务员102人、社区社会治理员100人、党建指导员75人,共计528人(含兼职)。并充分利用县委党校、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党建学习网等平台,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政策知晓率和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的服务群众。并建立管理考核机制,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绩效管理,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任务清单,及时跟踪了解落实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监督激励机制,促使五员队伍开展精细服务,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工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强化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努力提高搬迁群众的满意度。

着力抓实“两业”

积极谋划产业,努力解决就业。为进一步增强安置点的吸附能力,实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有业可就,贞丰县积极在安置点周边谋划布局产业解决就业,把就业作为实现新市民生计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民生大事,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各安置点乡镇街道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紧紧围绕安置点搬迁群众就业谋划产业。比如龙兴街道心安处安置点扎实抓好龙山阳光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已流转6600亩土地,临时解决就业1万多人次。积极引进台湾“一把伞”产业,解决就业400余人,文创园5千平米,解决就业150人。结合本地特色创新创业,开设贞丰地摊火锅,并开设安心早餐,对搬迁60岁以上的老人一律免费。积极践行习总书记的要求,脱贫攻坚路上不能掉一个人,开设残疾人扶贫车间,照顾弱势群体,做到全覆盖的解决就业。西城安置点的汽车产业园项目已经如期开工建设,建成预计将带动就业850人以上。

截至目前,全县围绕9个安置点周边共谋划产业园11个,引进27家企业入驻,已成立绣娘专业合作社7个,建立家庭作坊50个,有服装加工,手工制作,电子产品、生活用品制作等。全县已搬迁户有劳动力9531户247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705户14417人),实现就业9531户23240人,已经户均全覆盖,初步实现“一户一人就业”目标。

努力创建“五型社区”。

创建“和谐社区”打造新家园。整合中央定点帮扶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财政资金等,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9个新市民服务中心,涉及“1+13”政策推进措施的部门均开设服务窗口进驻大厅;在新市民社区周边新建、扩建幼儿园、中小学等各类学校9所,解决就学9422人,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就学;建成投用5个安置点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市民居住证全部办理完毕,户籍迁移4777户21296人;完成搬迁群众低保“农转城”6685人;办理“安居险”27025人、就业险”20000人。在新市民社区设立党务政务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设置教育、民政、社保、医保等多个便民服务窗口,安排专人常驻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同时,在新市民社区内打造医院、超市、菜场、快递、水电等日常服务齐全的“500米便民服务圈”。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打造新生活。在各安置点成立劳务派遣服务分公司,积极组织好劳务输出,在浙江东阳市、宁波市海曙区等地建立了劳务协作站,指派工作人员入驻,积极为贞丰籍务工群众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在便民大厅设置了就业服务咨询窗口,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员的作用,及时发布就业岗位信息,上门开展宣传服务等。制定《贞丰县脱贫攻坚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家庭就业全覆盖行动方案》,整合对口帮扶城市海曙区资金和师资力量,优化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扎实开展家政保洁、护林员、刺绣、茶叶产业种植等培训,今年以来完成新市民劳动力技能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4300人。完成目标任务4233人的101.58%;通过在各安置点周边发展食用菌、花椒等产业解决一批,有组织劳务输出解决一批,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扶贫车间解决一批,实施绣娘计划解决一批,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并不断开设增加就业创业岗位,为搬迁群众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凡在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工资补足3000元。

创建“文明社区”打造新思想。探索建立文化扶贫工作机制。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在新居住区实施“九个一”工程(设置一个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一个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建设一个民族文化纪念馆、配备一套广电系统、组建一支以上文体活动队伍、扶贫开发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建设一个公共旅游厕所、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商品购物点、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在9个安置点社区基本建成全覆盖,开办新市民新时代讲习所,建设乡愁馆、感恩堂、锦绣坊,传承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所有新市民家中悬挂新旧房屋照片,通过新旧房屋对比照,让搬迁群众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变化,永远铭记党中央关怀。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活动,在各安置点开展“新市民社区文艺汇演”“新市民体育文娱活动”,组织新市民社区能歌善舞、吹拉弹唱的人融入其中,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抓好文明家庭户的评比活动,改变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推动新市民快融入。

创建“平安社区”打造新环境。积极推进新市民居住区警务室建设,构建完善新市民居住区技术防控网络,建立新市民居住区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与安置规模相适应的社区治理模式,帮助新市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成立新市民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楼委会、物管公司和社区治安巡逻队,形成多元联动的管理机制,推行新市民社区网格化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新市民社区警务室全覆盖。积极探索“物管+社区+楼栋长+新市民”管理模式。按照楼栋(单元)划分网格77个,构建“社区—网格—楼栋”的纵向网格化管理层级,并从搬迁群众中选聘了179名楼长在社区开展工作,共建平安社区。强化社区治理,创新“五色管理”强化精准服务。一是红色先锋模范。对楼栋中党员户用红色标识,充分发挥激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党员联系服务新市民的前沿阵地,增强凝聚力、影响力。二是黄色重点关注。将社区中外出务工家庭中无人照看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标识成黄色,作为重点关注关爱对象,根据空巢老人家庭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志愿者前往家中,与老人拉家常、聊天排遣寂寞,帮助解决实事。同时,建立“四点半”学校,做好留守儿童每天放学后的“教、育、管、带”,在寒暑假期间采取“全日制”,让社区安心、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开心。三是蓝色关爱对象。将社区中残疾人户用蓝色标识,定期到群众家中走访帮助照料和解决具体问题,在新市民居住区周边兴建“残疾人扶贫车间”,让社区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四是绿色典型引领。对搬迁中的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能工巧匠用绿色标出来,树立学习标兵,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五是粉色文明之星。开展文明家庭、好儿媳、好婆婆等评比活动,将社区中孝老爱亲、懂文明礼貌、爱护环境卫生的家庭用粉色标识出来,树立典型,通过精准服务强化社区管理。

创建“红旗社区”打造新组织。围绕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目标,按照“六个同步”(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同步建设)建立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立家政服务、劳务服务等经济组织10个;建立老年歌舞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社会组织11个。建立完善新市民社区基层治理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月将收集到涉及安置地的问题、困难进行梳理汇总,及时研究解决。通过党建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完善“1+3”支部模式(搬入地党委负总责,搬出地支部+搬入地支部+帮扶单位支部共抓落实的联动机制),采取选派搬出地、搬入地乡镇党员干部到安置地蹲点服务的方式,共同做好搬迁群众的帮扶、管理和政策衔接等工作。社区党支部将在册党员划分为多个党小组,构建了“党支部—党小组—楼栋长”的工作服务体系,将党建工作触角延伸至楼栋管理。社区党支部根据搬迁群众实际,建立了自下而上的“楼栋长”管理机制,由楼栋长负责收集和解决各搬迁住户在生活过程中出现的水、电及门窗毁坏等问题,管理好楼栋卫生,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服务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