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強“兩心(新)”抓“兩業”貞豐奮力書寫搬遷後半篇文章

“十三五”期間貞豐縣共搬遷4683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128人。為紮實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貞豐縣按照中央、省委、黔西南州委決策部署,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建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和“五個三”要求落實,深入實施新市民計劃,在縣級成立五個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書記縣長任雙組長,涉及分管領導分別任副組長。在搬遷安置群眾較為集中的核心區增設豐茂、雙峰、龍興三個街道辦,成立9個安置點社區黨支部,緊緊圍繞“五個體系”建設,堅持強化“兩心(新)”,抓實“兩業”,積極打造“五型社區”, 紮實抓好易地移民搬遷後續服務工作,努力把新市民居住區建設得更加和諧有序,致力為群眾服務,讓群眾滿意。

堅持強化“兩心(新)”

一是始終堅不忘初心。當前正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正當時,貞豐縣委始終堅持把主題教育作為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把脫貧攻堅的成果作為檢驗主題教育的成效,始終堅持通過學習,讓幹部學習教育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有擔當,為民辦事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守初心,但使命,通過主題教育,進一步壓實幹部責任,強化擔當作為。二是努力建好新隊伍。按照黔西南州委24號文件要求,及時在搬遷安置點成立“五員隊伍”,這是推進新市民計劃產生的新隊伍,沒有學習借鑑的模本,沒有經驗可遵循,在黔西南州委組織部的指導和要求下,認真思考,結合實際,由鄉鎮街道分管領導任組長,從教育、醫院、政法等單位人員,圍繞“五個體系”,迅速組建新隊伍。認真組建公共服務員隊伍,全力做好搬遷群眾的保障服務,紮實抓好就學、就醫、醫保、社保、民政救助、戶籍管理、法律諮詢與法律援助、志願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向新市民全覆蓋,共享城鎮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不斷提升新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儘快融入城市生活。組建就業指導員隊伍,紮實抓好“信息統計、就業培訓、組織對接、服務保障、權益維護”等,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組建文化服務員隊伍,為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問題,深入開展感恩教育。以感恩黨中央、感恩習近平總書記為實際行動,深入開展“牢記囑託、感恩奮進”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引導搬遷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積極組建黨建指導員隊伍,按照“支部建在小區、小組建在樓棟、互助會建在單元”原則,實現了新市民社區黨組織全覆蓋。加強對黨員的管理,嚴格“三會一課”、支部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制度,強化黨員幹部的意識和組織觀念。

目前貞豐縣9個安置點新市民社區,共組建公共服務員145人、就業指導員106人、文化服務員102人、社區社會治理員100人、黨建指導員75人,共計528人(含兼職)。並充分利用縣委黨校、新時代學習大講堂、黨建學習網等平臺,由相關部門牽頭負責開展業務培訓,不斷提升他們的政策知曉率和履職能力和服務水平,更好的服務群眾。並建立管理考核機制,將工作落實情況納入目標績效管理,作為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制定工作目標任務和職責任務清單,及時跟蹤瞭解落實情況。積極探索建立監督激勵機制,促使五員隊伍開展精細服務,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工作,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強化初心牢記使命,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擔當,努力提高搬遷群眾的滿意度。

著力抓實“兩業”

積極謀劃產業,努力解決就業。為進一步增強安置點的吸附能力,實現搬遷群眾在家門口有業可就,貞豐縣積極在安置點周邊謀劃佈局產業解決就業,把就業作為實現新市民生計保障和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民生大事,確保有勞動力家庭實現一人以上穩定就業。各安置點鄉鎮街道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和特色,緊緊圍繞安置點搬遷群眾就業謀劃產業。比如龍興街道心安處安置點扎實抓好龍山陽光省級農業示範園區積極發展蔬菜產業,目前已流轉6600畝土地,臨時解決就業1萬多人次。積極引進臺灣“一把傘”產業,解決就業400餘人,文創園5千平米,解決就業150人。結合本地特色創新創業,開設貞豐地攤火鍋,並開設安心早餐,對搬遷60歲以上的老人一律免費。積極踐行習總書記的要求,脫貧攻堅路上不能掉一個人,開設殘疾人扶貧車間,照顧弱勢群體,做到全覆蓋的解決就業。西城安置點的汽車產業園項目已經如期開工建設,建成預計將帶動就業850人以上。

截至目前,全縣圍繞9個安置點周邊共謀劃產業園11個,引進27家企業入駐,已成立繡娘專業合作社7個,建立家庭作坊50個,有服裝加工,手工製作,電子產品、生活用品製作等。全縣已搬遷戶有勞動力9531戶2470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705戶14417人),實現就業9531戶23240人,已經戶均全覆蓋,初步實現“一戶一人就業”目標。

努力創建“五型社區”。

創建“和諧社區”打造新家園。整合中央定點幫扶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財政資金等,重點聚焦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成9個新市民服務中心,涉及“1+13”政策推進措施的部門均開設服務窗口進駐大廳;在新市民社區周邊新建、擴建幼兒園、中小學等各類學校9所,解決就學9422人,確保搬遷群眾子女就近就學;建成投用5個安置點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新市民居住證全部辦理完畢,戶籍遷移4777戶21296人;完成搬遷群眾低保“農轉城”6685人;辦理“安居險”27025人、就業險”20000人。在新市民社區設立黨務政務一站式綜合服務大廳,設置教育、民政、社保、醫保等多個便民服務窗口,安排專人常駐辦公,提供“一站式”服務,讓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同時,在新市民社區內打造醫院、超市、菜場、快遞、水電等日常服務齊全的“500米便民服務圈”。

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打造新生活。在各安置點成立勞務派遣服務分公司,積極組織好勞務輸出,在浙江東陽市、寧波市海曙區等地建立了勞務協作站,指派工作人員入駐,積極為貞豐籍務工群眾開展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在便民大廳設置了就業服務諮詢窗口,充分發揮就業指導員的作用,及時發佈就業崗位信息,上門開展宣傳服務等。制定《貞豐縣脫貧攻堅勞動力全員培訓促進家庭就業全覆蓋行動方案》,整合對口幫扶城市海曙區資金和師資力量,優化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提升培訓質量,紮實開展家政保潔、護林員、刺繡、茶葉產業種植等培訓,今年以來完成新市民勞動力技能和在崗技能提升培訓4300人。完成目標任務4233人的101.58%;通過在各安置點周邊發展食用菌、花椒等產業解決一批,有組織勞務輸出解決一批,公益性崗位解決一批,扶貧車間解決一批,實施繡娘計劃解決一批,推動搬遷群眾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就業。並不斷開設增加就業創業崗位,為搬遷群眾打造宜居宜業的良好環境。縣委縣政府專門出臺政策,凡在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就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工資補足3000元。

創建“文明社區”打造新思想。探索建立文化扶貧工作機制。採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方式,在新居住區實施“九個一”工程(設置一個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一個室外文體活動場所、建設一個民族文化紀念館、配備一套廣電系統、組建一支以上文體活動隊伍、扶貧開發一批文化創意產品、建設一個公共旅遊廁所、建設一個文化旅遊商品購物點、培養一批非遺傳承人),在9個安置點社區基本建成全覆蓋,開辦新市民新時代講習所,建設鄉愁館、感恩堂、錦繡坊,傳承民族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所有新市民家中懸掛新舊房屋照片,通過新舊房屋對比照,讓搬遷群眾記得住鄉愁看得見發展變化,永遠銘記黨中央關懷。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創建、公共文化、民族傳承“四進社區”活動,在各安置點開展“新市民社區文藝匯演”“新市民體育文娛活動”,組織新市民社區能歌善舞、吹拉彈唱的人融入其中,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抓好文明家庭戶的評比活動,改變搬遷群眾的生活習慣,推動新市民快融入。

創建“平安社區”打造新環境。積極推進新市民居住區警務室建設,構建完善新市民居住區技術防控網絡,建立新市民居住區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完善與安置規模相適應的社區治理模式,幫助新市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提升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成立新市民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樓委會、物管公司和社區治安巡邏隊,形成多元聯動的管理機制,推行新市民社區網格化管理。充分運用“大數據+”,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實現新市民社區警務室全覆蓋。積極探索“物管+社區+樓棟長+新市民”管理模式。按照樓棟(單元)劃分網格77個,構建“社區—網格—樓棟”的縱向網格化管理層級,並從搬遷群眾中選聘了179名樓長在社區開展工作,共建平安社區。強化社區治理,創新“五色管理”強化精準服務。一是紅色先鋒模範。對樓棟中黨員戶用紅色標識,充分發揮激勵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構建黨員聯繫服務新市民的前沿陣地,增強凝聚力、影響力。二是黃色重點關注。將社區中外出務工家庭中無人照看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標識成黃色,作為重點關注關愛對象,根據空巢老人家庭實際情況,定期組織志願者前往家中,與老人拉家常、聊天排遣寂寞,幫助解決實事。同時,建立“四點半”學校,做好留守兒童每天放學後的“教、育、管、帶”,在寒暑假期間採取“全日制”,讓社區安心、讓家長放心、讓學生開心。三是藍色關愛對象。將社區中殘疾人戶用藍色標識,定期到群眾家中走訪幫助照料和解決具體問題,在新市民居住區周邊興建“殘疾人扶貧車間”,讓社區殘疾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四是綠色典型引領。對搬遷中的致富帶頭人、技術能人、能工巧匠用綠色標出來,樹立學習標兵,發揮好“傳幫帶”作用。五是粉色文明之星。開展文明家庭、好兒媳、好婆婆等評比活動,將社區中孝老愛親、懂文明禮貌、愛護環境衛生的家庭用粉色標識出來,樹立典型,通過精準服務強化社區管理。

創建“紅旗社區”打造新組織。圍繞為搬遷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目標,按照“六個同步”(黨的組織和政權組織、經濟組織、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同步建設)建立了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建立家政服務、勞務服務等經濟組織10個;建立老年歌舞隊、志願者服務隊等社會組織11個。建立完善新市民社區基層治理領導小組例會制度,每月將收集到涉及安置地的問題、困難進行梳理彙總,及時研究解決。通過黨建工作溝通協調機制,完善“1+3”支部模式(搬入地黨委負總責,搬出地支部+搬入地支部+幫扶單位支部共抓落實的聯動機制),採取選派搬出地、搬入地鄉鎮黨員幹部到安置地蹲點服務的方式,共同做好搬遷群眾的幫扶、管理和政策銜接等工作。社區黨支部將在冊黨員劃分為多個黨小組,構建了“黨支部—黨小組—樓棟長”的工作服務體系,將黨建工作觸角延伸至樓棟管理。社區黨支部根據搬遷群眾實際,建立了自下而上的“樓棟長”管理機制,由樓棟長負責收集和解決各搬遷住戶在生活過程中出現的水、電及門窗毀壞等問題,管理好樓棟衛生,宣傳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積極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社區服務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