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央视来营追踪“龙”迹

寻找失落“龙骨”系列报道之五


营口“龙骨”又掀波澜:央视来营追踪“龙”迹

——“龙骨”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营口日报都市周末记者 王爱民) 今年5月,《都市周末》为研究历史的营口老人于阜民策划了读者见面,偶然间提起“龙”降营口的事,老人道出了现在有人手中保存“龙骨”的线索,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于是与市史志办公室开始了寻找“龙骨”的新闻行动。随后,各新闻媒体纷纷参与报道,欲揭开“龙骨”之谜。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走进科学”栏目的编导人员看到有关营口“龙骨之谜”的报道后,于9月6日赶赴营口采访,又陪同市史志办的同志将“龙骨”送到大连鉴定。

央视30分钟纪录片说“龙骨”

  央视之所以来营口是因为迄今为止,在全国还没听说有发现所谓的“龙骨”和有关“龙”的照片。世界上有好多未解的自然之谜,营口“龙”的传说也可以说是个谜。央视这个栏目,就是要把自然之谜以科普的形式,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出来。

  央视方面对本报记者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虽然营口有人说看到过“龙”,但目前无法证实“龙”是否真的存在,这说明人们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龙”降人间。

  央视这次到营口拍摄“龙骨”之谜,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在营口仅一周的时间里,他们拍摄了大量素材,从最初发现“龙”的地点,到有关营口“龙”的地点,到有关营口“龙”的传说的相关地点和人物、资料。后期制作大约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后播出的纪录片共30分钟,就是讲营口的“龙”。

79岁老人:亲眼见过“活龙”

  在营口,央视记者在史志办同志的陪同下,于9月8日采访了营口市目前唯一健在并当年曾亲眼看见“活龙”的肖素琴老人。今年79岁的肖素琴,面对央视镜头,叙述了当年她曾经见过“活龙”的情景:当年我9岁,父亲给人赶马车,当时听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龙”,父亲就赶着马车带我去看。当时因为我个子小,父亲就让我站在马背上看。我看见那条“龙”的尾巴卷上来了,腹部有两只爪伸出,两只眼睛发红色,方头方脑,人们为“龙”搭架子,蒙席子遮太阳,还不停地往它身上洒水。那条“龙”的身体是灰白色,眼睛一眨一眨,有气无力的。

漫画家李滨声:我在营口见过“龙”

  营口市史志办副主任韩晓东通过电话联系了住在北京的国内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因为李滨声曾在1987年10月28日的《营口日报》上发表了《我在营口见过“龙”》的文章,并配上了凭记忆画下的“龙”展的漫画。据李滨声介绍,在1934年放暑假时,他来到了营口,当时营口连续多日阴雨,辽河水暴涨。有一天,营口河北有人报告说,在芦苇塘中发现一已经腐烂的大型水族动物尸骸,当时人们都认为它是“龙”。“因为它长得和传说中的龙很相像,体长有三丈多,骨头三面有骨和刺。”李滨声说:“特别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它的头上还长有两只带杈的角,非常像画上的龙的犄角。”当时,当局请来了很多渔民对该水族动物进行辨认,竟然没有一人能够识得。后来营口水产渔业局把这个巨型水族动物尸骸运到了营口西海关附近的一块空地上进行展览。当年他和他的妹妹(采访时他妹妹也在旁边)都有幸亲眼见到了“龙骨”展。据说,当时到营口观“龙”的人特别多,而且外地到营口的火车票价还向上做了浮动。当时他的舅舅和表姐特地从沈阳带着老式玻璃板相机来到营口,并拍下了“龙骨”的照片。他舅舅洗出后还送给他一张。解放后,他的家人时常谈起在营口当年参观“龙”展的情景,他还拿出“龙骨”照片与大家一起欣赏。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龙骨”照片没能保存下来。

最新发现《盛京时报》:“头部左右各生三只甲”

  就在发稿前,市史志办又传来消息:他们找到了《盛京时报》1934年8月12日关于“龙”的报道,对揭开谜底又增添了新的线索,报道如下:[营口]本埠河湾处,发现巨龙一节,已志昨报,兹据实讯:缘初见此巨物者,系一操舳舻业之甲某,于八日晨遇于河湾处,时皮肉已无,由警察之监视,划至西海关之码头,四署房北,空地陈列,以供世人观瞻。记者至时已五时过矣,而视者塞途。该场由警察三名维持秩序。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只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者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约三丈余。由抬者讲,原龙处有被爪冲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自此龙现后,世人为之街谈巷论,究为龙否?想生理家必知云。

“龙骨”之谜即将有说法

  营口市史志办副主任韩晓东昨日告诉记者,营口“龙骨”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国内关注。为了解开和考证这个70年前的谜团,在中央电视台编导和摄像全程拍摄的配合下,营口市史志办周丛一主任和韩晓东一行4人,于9月9日带着“龙骨”到达大连。大连自然博物馆的赵永波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刘金远两位专家,对营口“龙骨”进行了肉眼和显微镜鉴定。两位专家经过认真研究鉴定,初步得出结论为:营口“龙骨”系第四纪猛犸或野马化石,距今一万年以上历史。那么当年《盛京时报》上的图片和现在的“龙骨”相连作何解释?两位专家认为:现在的实物和当年《盛京时报》的图片不是同一体。因为首先在时间和年代上就不吻合,况且现在的“龙骨”是在经过辗转多人的情况下到手的。对当年《盛京时报》图片的解释,赵永波副研究员认为:有可能是当年一条搁浅的鲸。高级工程师刘金远则认为:照片不是太清楚,我看是恐龙。近日,营口市史志办又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取得联系,对方告知:到目前为止,在海洋动物中,头上长一只角的动物,历史有记载,而两只角的则未曾发现。据悉,要想对营口“龙骨”做进一步鉴定,只有用同位素碳14的办法测定其年代,而同位素鉴定目前只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可以作出,央视将要与中科院联络得出最终结论。

  近日,营口市史志办将综合专家意见,并根据大连自然博物馆有关标本的情况进行参照后,对营口“龙骨”之谜,给广大读者一个较为满意的说法。届时,本报将同中央电视台同步做跟踪报道。

    (2004年9月17日)

  本文选自2004年出版的《营口“龙”之谜》一书

央视来营追踪“龙”迹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