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巴顿作为四星上将,为什么感觉比五星上将还出名?

警卫飞虎


个人觉得美国的五星上将军衔是职务资、历堆起来的,巴顿的名气却是靠战功积攒的,而后世讨论军事历史恰恰看重的就是战功,至于那些在指挥部默默贡献的高官们,军迷普遍选择忽视,不仅仅是马歇尔、艾森豪威尔这样的五星上将,就连德国的戈林、胡戈·施佩勒、艾尔哈德·米尔希等人,也普遍没有冲在第一线的埃尔温隆美尔、沃尔夫冈·里希特霍芬等人名气大啊!可能有人会说戈林也很有名气啊!但他的名气来源于他是希特勒的左膀右臂,与隆美尔和巴顿等战将不是一回事。



(辨识度最高的除了希特勒就是古德里安了,其他有几个被人熟悉的?)

一言以蔽之,那些久经沙场、战功卓著的战将往往比高军衔的政治官僚名气大,举个例子可以帮助理解,德国的古德里安也只是大将,但他的名气似乎超过了任何一个德国元帅和美国五星上将,因为他的战功太惊人了。而巴顿和古德里安还有相似之处,他是美国的装甲兵之父。

巴顿虽然只是四星上将,但他的战功远非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可比,当美国参战在北非与德军展开较量时,巴顿就是美军的灵魂人物,他的果敢和机敏帮助美军快速适应战争。在美军参战前,巴顿作为第一装甲军的少将军长,就已经开始在美国的沙漠里训练装甲部队,随后作为主要前线指挥参加了北非战役。盟军登上非洲的三个登陆点,巴顿负责的卡萨布兰卡抵抗最为激烈,铁血将军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随后,巴顿率领美国第2军,配合亚历山大大将指挥的英国第1、第8集团军,解决龟缩到突尼斯的轴心国非洲军团,第2军在这场进攻作战中的表现,对于一支刚刚参战的部队来讲还算可以,美军装甲部队淘汰了一些不称职的军官,并改进了自己的坦克装备。



解决了非洲之后,巴顿受命组建美国第7集团军,配合英国的第8集团军进攻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本土,正是这期间的战斗让巴顿的名气日盛,因为在当时美国人眼里,他们在和英国人竞争,竞争对抗轴心国的功劳以及世界最强国的地位!巴顿的责任显然不止是在战场上取胜那么简单,他必须证明美军比英军善战。


结果,巴顿不负众望!他克服了蒙哥马利故意设置的种种障碍,抢先英军一步到达墨西拿海峡,并登上意大利亚平宁半岛,成为盟军反攻欧洲的急先锋,这足够让他名扬四海了!而作为盟军在地中海活动的战区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和亚历山大都很少被人提起,冲到第一线的巴顿和蒙哥马利反而是媒体的焦点,这就是军迷的心里。

英国和美国的这种竞争贯彻整个二战,而巴顿和蒙哥马利恰恰是两国争夺的代表人物。蒙哥马利的市场花园行动失败,本就扣了英国很多分,而美国在阿登战役的英勇表现基本让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大国地位!这次战役的胜利首先要归功于101空降师坚守巴斯托涅,其次就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救援得力,在公众人物心中巴顿常胜将军的形象基本确立。



蒙哥马利和巴顿争夺的焦点是谁先渡过莱茵河并攻占柏林,结果毫无疑问,巴顿指挥的第3集团军迅速肃清莱茵河西部的德军,提前英军4个小时渡过了莱茵河,巴顿由此成为美国人心中的英雄人物。


(辨识度最高的除了艾森豪威尔就是巴顿了,其他有几个被人熟悉的?)

至于攻占柏林,对英美两国来说都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因为苏联红军提前一步做到了!但巴顿度倔强性格并不情愿将这个荣誉拱手相让,他率领52万余人向东不顾一切的进攻,最终赶在德国投降之前攻入捷克斯洛伐克,成为西线盟军向东推进最远的一支部队。由此可见,巴顿的战功远非任何一个五星上将或者元帅可比,这就是他知名度较高的原因。


兵器世界


中国有十大元帅,美国有十大五星上将。我们纠结于粟裕是否应该封帅,也同样纠结于巴顿是否该封五星上将,但在美国自己的军政两界却没有这个看法。小布什在2001追授斯普鲁恩斯为五星上将,而没有提巴顿就说明了这一点。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年-1945年)美国著名的军事将领。巴顿19岁的时候考入西点军校实习。因巴顿因外语、数学成绩较差,留级一年。26岁进入陆军参谋部任职。

巴顿以潘兴的副官参加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旅长的身份参加圣米耶勒战役和马斯一阿贡纳战役但战绩平平。在二战爆发当年,44岁的巴顿晋封为准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受命组建装甲旅,第二年,美国参谋部改组,经马歇尔提议巴顿晋升为少将。


在珍珠港事件以后,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在欧洲参与指挥了北非登陆战役,就任美国第7集团军。在二战中战绩显著, 在59的时候晋升为四星上将。在对德战争结束以后。巴顿被委任为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在1945年12月,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21日,不治在德国去世,具体死因不明。

有人说巴顿为战争而生,又因战争而死。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人,或者说一位卓著的高级将领,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然后才是其他,巴顿将军是伟大将军。却不是一名完全合格的军人,他不懂得政治,他当众宣扬自己的反苏言论,可以联合德国打击苏联。这显然是错误的。这就注定了他只能在战场中的胜利,战争结束后也只能谢幕退场。



而巴顿之所以没有晋封五星上将和他当时的职务有关,巴顿最高的职务只是集团军司令。不是战区司令官,也不是中枢核心决策层人员。罗斯福在晋封五星上将有一个硬性指标就是就是必须担任过盟军战区指挥官职务。巴顿显然差的很多。

在马歇尔等人在1944年晋封五星上将的时候,巴顿军衔仅是中将,1945年4月才晋升上将。美军在欧洲战场共有12个集团军和3个集团军群,这些集团军司令不仅仅巴顿。所有的军长都不是授予五星上将,后来只有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雷成为五星上将。而当时布莱德雷和巴顿一样也是中将,他晋升上将时比巴顿还晚。布莱德雷在1950年晋升五星上将。我们只能说,巴顿如果不死有可能晋封五星上将。但不是绝对的。



但就凭巴顿的职务,性格,为人,作风,与同僚的关系,当五星上将基本上不可能。巴顿没授五星上将也不足为奇。巴顿在美国名声不算太好,名声大和后来那部电影有很大关系。古德里安比很多德国元帅出名一样。但军衔也仅仅是上将一样。


巴顿的行为让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十分头疼。虽然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但绝非一个合格的军人。对于一个统帅来说,能力是一方面,为人处世也是很重要的。巴顿显然是一个情商欠缺的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美国先后共有9名五星上将,但1944年12月同一批授此军衔的,只有8人,他们的姓名和简历如下:

乔治·马歇尔,1943年起任美国陆军总参谋长,是盟军一系列战役的策划者和各战区的协调者。

麦克阿瑟:二战起历任美国远东军总司令,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

艾森豪威尔:1942年起先后任欧洲战场美军总司令,北非战场盟军总司令、欧洲战场盟军最高司令。

亨利·阿诺德:历任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美方代表,其不少战略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盟军的战略决策,如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就是他提出来的。

威廉·莱西,罗斯福总统的总参谋长。

哈尔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

尼米兹,太平洋战区总司令。

欧内斯特·金:美国海军总司令。

奥马尔·布莱德雷是1950年才被授予的五星上将,在此不提。约翰·潘兴于1919年被授予陆军特级上将,在此不提。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追封华盛顿总统为六星上将,在此不提。美国为什么没有元帅,而且迟到1944年才有五星上将,在此也不提。

与上述同时代的五星上将比,巴顿虽然战功赫赫,骁勇善战,也特别善于激励士兵啃下硬骨头,但他没有当过战军总司令,或者总部参谋长,对美国的军事建设或军事战略,并无明显的贡献。这是其一。其二,巴顿也是一个十分有争议的人物。他暴躁的性格、粗鲁的行为、大嘴巴似的敢说直言,令他常常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

比如众所周知的掌掴、辱骂士兵风波,回国在万众瞩目的演讲中,又得罪受伤而未战死的士兵家属,致使要求解职巴顿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美国的五星上将,相同于其他国家的元帅。这样的巴顿,在美国顶级军事官员严格的选拔体系下,很难成为五星上将。

不过对巴顿而言,令他难过的并不是没有当上五星上将,而是无仗可打。巴顿就是为战场而生的没仗打,他浑身难受。欧洲的战事结束后,巴顿想加入。他数番恳求马歇尔,将他放到太平洋战区,无论什么职位他都不在乎。然而,他被任命为驻巴伐利亚军政府首长。

巴顿对此毫无兴趣,而且一点也不快乐。他常常情绪不稳,酗酒、将纳粹党与民主党和共和党相提并论、容忍纳粹的高级官员在巴伐利亚继续担任管理者,等等。这又使他在美国国内和德国,都成为争议人物,一份又一份解除巴顿职务的请愿函送到艾森豪威尔面前。

1945年9月28日,巴顿被解除了巴伐利亚军政府首脑的职务。10月7日,他不再担任美国第三集团军司令,而被贬去了第十五军。此时的所谓第十五军,实际上只剩下几个办公室,编欧洲战史,进行欧战后的扫尾工作。

巴顿原本计划12月10日回美国度圣诞假期,然后提前退休。但是12月8日,巴顿和他的参谋长一起外出打猎,途中出了车祸。巴顿颅骨、颈椎和脊椎骨折,脖子断裂。12月21日,巴顿死在医院。应巴顿的要求,他被葬在卢森堡美军公墓,他的第三集团军官兵中间。


世界真的很大


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你得知道美国在1944年首批晋升了多少位五星上将,当时总共有四名“陆军五星上将”和四名“海军五星上将”。海军的事情不用管它,陆军的四位五星上将都是谁呢?根据排名分别是马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和阿诺德,注意到了吗,真正身处欧洲战场的只有艾森豪威尔一人。

(四星上将巴顿)

按照美军五星上将的授予条件,最基础的门槛是至少担任过“盟军战区指挥官职务”,因为它等同于元帅军衔。其中马歇尔是陆军参谋长坐镇华盛顿,麦克阿瑟是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阿诺德是陆军航空兵司令。艾森豪威尔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同时也是欧洲战区美军总司令,但是他肯定不会冲杀在战场一线,老实说艾克的政治水平远高于他的军事能力,而欧洲大陆上的美军地面部队主要指挥官,也就是布莱德雷了。

当1941年巴顿成为美军第一个装甲师少将师长时,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这俩师弟才是中校,当巴顿受命在火炬行动(北非)中担任第10军军长时,布莱德雷是他的副军长,当巴顿在集团军司令任上攻打西西里岛时,布莱德雷是他手下的第2军军长,那得算他的老部下。

(三星中将巴顿)

然而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时,艾森豪威尔已经成为了美军总司令,布莱德雷则升任美军抢滩部队第1集团军司令官,巴顿却被雪藏起来看热闹,要注意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是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他们俩比巴顿整整低了六届!

简单点说,巴顿的这俩西点师弟之所以晋升迅速,艾森豪威尔靠的是马歇尔的欣赏,而布莱德雷凭借的是艾森豪威尔的提携,美帝的人情也很厉害。但是就军界资历而言,巴顿仍然是欧洲战场最深厚的一个,这是他名声在外的第一个原因,当然,在军队里不是资历老就一定职务和军衔高的,至于名声盖过布莱德雷等人,实在是美军将领在欧洲没几个能打的。

(巴顿在北非)

美军主力深入法国后的1944年8月,扩编为拥有40万兵力的第12“集团军群”,布莱德雷水涨船高成为首任总司令,下辖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第3集团军,巴顿就此沦为布莱德雷的下级。而从布莱德雷到霍奇斯,乃至于后来增编的三个集团军司令辛普森等人,都是巴顿的军界晚辈,很多时候新闻界也是鸣不平的,因为布莱德雷虽无明显的错误,也无明显的出色表现。

这就是原因之二的能力问题,作为美军装甲部队的创始人,巴顿在北非、西西里战场均有不俗的表现,深得装甲作战精髓,成为美军最富能力的机械化兵团指挥官,在北非战场已晋升三星中将。尤其是在西西里战役中,第7集团军司令巴顿抢在英军之前攻进首府巴勒莫,风头明显盖过了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早已是美国国内的明星加“网红”。

(艾森豪威尔为巴顿授勋)

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地面部队虽然在海岸线站稳了脚跟,但隆美尔指挥包括七个装甲师在内的德军拼死抵抗和反击,实际上盟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无法完成纵深突破,战局处于僵持状态。

此时的巴顿,却正在加莱的对面坐着冷板凳看热闹,担任根本不存在的“第1集团军群”总司令。这是盟军战略欺骗计划“刚毅行动”的一部分,为了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的目光吸引在加莱,盟军在海峡对面组建了一个只有司令部的集团军群,作为影子部队来掩护诺曼底登陆。



可惜前线将领不长脸,艾森豪威尔不得不于8月1日命令巴顿新组第3集团军投入战斗,从德军防线的侧翼完成突破,从而一举改变战场形势。客观的说,在美军绝对的空中优势和后勤补给能力下,一干将领打得并不咋的,阿登战役更是灰头土脸,给巴斯托涅的101空降师解围的,还是人家巴顿,完全可以说,巴顿是这批人中唯一的亮点,也是美国新闻界值得吹嘘的代表人物,是以名声在外不足为奇。

可惜巴顿有着跋扈的性格以及一张啥话都敢说的“大嘴巴”,多次被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惩戒,最严重的一次“殴打伤兵”事件,几乎终止了他的军旅生涯。所以这也是巴顿名声在外的第三个原因,爱惹事和瞎说话,通常来讲这样的八卦将军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好奇心,诚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比如在公开场合信口评论战后政治格局,以及盟军和苏军会师后的口无遮拦。

(沃克就是巴顿的部下)

某种意义上,巴顿强烈的反苏情绪也是美国人刻意包装他的理由,算是第三个半原因吧,因为这符合战后美国的政治立场和全球利益。捋一下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晋升四星上将的时间,便知道巴顿是有多么“生的伟大,死的憋屈”:艾森豪威尔1942年连续晋升中将和四星上将,1944年12月升五星上将,布莱德雷1945年3月晋四星上将(1950年获授五星上将)。

而可怜的巴顿比曾经的部下布莱德雷还晚了一个月,直到1945年4月才晋升四星上将,此时距离欧战结束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了,当年12月便因车祸离世。事实上就算巴顿没有过早死去,将来也没有可能佩上五颗将星,他只是一员善战的骁将,却是一个不懂政治的武夫,难以成为陆军参谋长或者参联会主席这样的军政大员。


度度狼gg


巴顿是典型的英雄性格,暴躁,冲动,好战,正义感强烈,并且身为军人,在战争结束时死去,有种为战争而生的宿命感,他的作为和遭遇是悲剧性的英雄人生,而英雄,自然是人们更愿意去推崇的。



螺髻山真是牛逼


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在过去的100年里打了许多场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其中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的一场战争。而二战中,各国都浮现出了自己的战争英雄和天才指挥官,在美国人眼中,乔治.巴顿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可以说在整个二战战场上,美国有两位军事指挥官是太平洋和欧洲两线的明星,太平洋战场上这个角色是麦克阿瑟,而在欧洲战场上,乔治.巴顿则被美国誉为战神级的存在。

从巴顿的战绩看,这位指挥官确实有着美国同级指挥官群体中不俗的表现。他先是在1943年参与北非作战,和蒙哥马利一起把德军赶出非洲,随后负责意大利的登陆,一路打到了西欧。他最出名的表演是在1944年的秋季,率领美国装甲集团军一路横扫法国,展现了所谓的美国版本闪击战,率领装甲洪流在法兰西平原跨越数百上千公里追击德军。最后他在1944年12月份的阿登反击战中,率先判断德军可能会发起的孤注一掷的反击,并且带领装甲师第一个突破德军封锁到达巴斯托尼,解救101师从而扭转战局。由于他这一系列的战功,巴顿最后得到了4星上将的奖励,同时也被战后的美国宣传为世界级别的战神,堪称美国二战指挥官中最优秀的代表。

然而在看似光鲜亮丽的战绩背后,巴顿其实并不具备美国人所宣称的所谓世界级名将的实力,他虽然打了一系列的阵仗,但是客观上看这些胜仗的压力并不是很大。1943年的非洲自不用说,德军在非洲的败局早已注定。在意大利,盟军掌控绝对的制空制海权,却仍然让德军成功的从西西里半岛撤退,而整个意大利战局直到德国投降都没有彻底结束,德军在这边的防御不能说是失败的。至于让巴顿成为美国宣传偶像的西欧推进,这只能说是德国人自己犯的错。

希特勒把绝大多数的装甲兵力全部放在诺曼底附近和盟军抗衡,盟军本来预计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突破诺曼底树篱地带,而由于德军把全部兵力集中在这里,盟军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他们本来预计需要数月来推过法国的地形,但是由于德军已经把兵力消耗干净,因此巴顿大胆的推进,才能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唯一可以体现巴顿水平的阿登战役,确实表现出了他一定的军事判断能力,但是德军孤注一掷本来就毫无任何希望,败局早已注定,把胜利全部归功于巴顿是不客观的。

美国在二战最令人称道的是并非战场上的战术,论大兵团作战和装甲战术的话,德国和苏联甩美国几条街。他们真正强的地方在于战略规划,艾森豪威尔和罗斯福这种战略家才是美国人真正的宝贵财富。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与苏联进行争霸的需要,以及为了激发国民的自豪感,树立民族偶像,有必要打造一个战神人物来鼓舞士气。

一度在欧洲战场上叱诧风云的装甲兵将领,就成了最好的宣传用品,这也是为何拍摄巴顿将军的电影为何1970年上映的原因,那正是冷战的高峰时期。相比于将星云集的德国军界,美国陆军在二战中实际上是乏善可陈的。但是为了宣传的需要以及鼓舞国民,只能选择巴顿这样的人物来作为宣传典型。


科罗廖夫


巴顿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出名的美军将领,颇具传奇色彩,他的最高军衔为上将(四星将军)。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巴顿虽然名气很大,但战时最高职位只是集团军司令,不符合授予五星上将的条件。

四星上将时期的巴顿

诺曼底登陆前后,美军将官军衔设4级,由低到高为准将(一星)、少将(两星)、中将(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为最高军衔。而英军在上将之上还有元帅。美军军衔与职务的对应关系通常为上校团长、准将旅长、少将师长、中将军长、上将集团军司令。但战时军官晋升较快,军衔往往跟不上职务晋升,因此,少将军长、中将集团军司令也很多。

由于战争后期出现25万人以上的庞大集团军和上百万人的集团军群,需要有更高一级军衔的指挥官来实施指挥,而且在盟军的联合行动中,盟军统帅主要依据军衔来确定其地位和权力。如艾森豪威尔军衔是上将,他的副手英国的特德却是元帅。于是,美军迫切需要在上将之上增设一级最高军衔,与英国的元帅对等。特别是1944年9月,英国晋升第21集团军群司令蒙哥马利为陆军元帅,军衔高于美军集团军群司令。在经过立法程序后,美国国会于1944年12月11日通过法案,正式设立等同于英军元帅衔的“陆军五星上将”和“海军五星上将”军衔,授予在战时担任盟军战区级以上的指挥官,领导盟军作战的最高级将领。

蒙哥马利元帅

首批被授予陆军五星上将的是当时美国陆军中职位最高的4人: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阿诺德。马歇尔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39年晋升上将)。艾森豪威尔时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1943年晋升上将)。麦克阿瑟时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1942年晋升上将)。阿诺德时任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1943年晋升上将)。

在马歇尔等人被授予五星上将时,巴顿任第3集团军司令,军衔仅是中将,1945年4月才晋升上将。美军在二战后期共有12个集团军和3个集团军群,这些集团军和集团军群的司令当时没有1人被授予五星上将,只有1人后来获得了五星上将衔,这就是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雷。第12集团军群共有5个集团军,其中就包括巴顿的第3集团军,但布莱德雷当时也是中将,他正式晋升上将的时间是1947年4月,比巴顿还晚。布莱德雷晋升五星上将时,已是1950年他担任美军参联会主席兼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时。

也就是说,与巴顿同级的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史迪威等,甚至他的上级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雷等当时都不是五星上将,巴顿没授五星上将也不足为奇。其实,巴顿出名不完全是因为战功,还与他的性格、作风有很大关系。而且,名气大和军衔也没什么必然联系,就同古德里安比很多德国元帅出名一样。





北国历史


乔治·巴顿是美国陆军四星级上将,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全世界职业军人心目中的偶像。巴顿能力卓著,战功显赫。可是为什么,他一生只是四星上将,没能晋升为五星上将呢?而且,艾森豪威尔还公开说,不会让他当集团军司令,这是为什么呢?

(乔治·巴顿)

一、军旅世家,名校毕业。

1885年11月11日,巴顿出生于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富庶之家,祖上多人曾是叱咤战场的铁血军人。其曾祖父一代出过两任将军,均为国捐躯。这些人物像一盏盏明灯般照耀着巴顿的人生,成为小巴顿崇拜的偶像。

据说,小巴顿经常产生幻觉,似乎看到英武的祖先们正站在高处,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观察者他的一举一动,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这种奇特的想法,激励着他,渴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驰骋疆场,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和将领。

1903年,年仅18岁的巴顿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考上了弗吉尼亚军事学校。第二年,又如愿以偿地踏进了号称“美国将军摇篮”的西点军校。

巴顿在西点军校的学习并不顺利,他的数学成绩严重拖累了他,但其他科目都十分优秀。他大量阅读了军事战争方面的书籍,积累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知识。经过努力,巴顿得到了学校教官的盛赞,最终还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马歇尔将军)

二、投身装甲部队,成为“铁胆英雄”。

1917年,已升为中校的巴顿奉命组建一所坦克士官学校,巴顿从零开始,编制课程大纲,起草训练手册,拟定装备表册。经过近两年的训练,他的坦克部队参加了1918年圣米耶尔战役和阿拉贡战役。在战斗中,巴顿竟然一个人开着坦克,冲入德军防线内,差点送了命。

1938年,已经50多岁的巴顿才晋升为上校。这样的晋升速度,让巴顿心灰意冷,萌生了退役的想法。好在他的老相识马歇尔将军不遗余力地提携推荐他,把他调到了华盛顿。

第二年,二战爆发,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欧洲战场上势如破竹,横扫对手,让美国人充分认识到了坦克部队的重要性。马歇尔下令组建两个装甲师,并任命巴顿为旅长。后来又升任他为美国装甲师第二师师长。

珍珠港事件后,巴顿已是第一装甲军军长。1942年11月,巴顿率领4 万多名官兵横渡大西洋,在法属摩洛哥海滨登陆。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迫使德军全部投降,随后被任命为美国驻摩洛哥总督。

1944年,巴顿被任命为第三集团军司令。6月6日,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地登陆,指挥装甲兵团不顾一切地向前猛冲,穿越法国,在欧洲平原上近乎疯狂地推进,直至奥地利。在9 个月的推进过程中, 巴顿部队歼敌140 余万人, 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1945年4月16日,巴顿被晋升为四星上将。

(艾森豪威尔)

三、脾气火爆,言辞犀利。

巴顿不仅在战场上敢打敢冲,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敢说敢做,个性鲜明的人。他脾气火爆,口不择言,经常给上司难堪,也让士兵十分忌惮。

早在1928年,他的上司史密斯将军就这样评价过巴顿:“他在战时是一个无价之宝,但在和平时期一定是个捣乱分子。”

在担任装甲师旅长时,他经常用粗俗下流的语言激励士兵:“战争就是杀人,你不杀他,他就会杀你。所以你就该戳穿敌人的肚子,掏出他们的内脏。”

在西西里战役前,巴顿前往医院探视伤号,遇到两个患有“炮弹震荡症”的伤兵。巴顿痛骂他们是胆小鬼,是狗娘养的。把所有的脏话都倾泻到两个士兵身上后,巴顿还不解气,居然猛抽两人几耳光。这件事被报纸大肆渲染,引发舆论哗然。

艾森豪威尔在给马歇尔的信中说道:“在任何情况下,我不会把巴顿提升到集团军司令以上的职务”。 巴顿也就此失去了担任集团军司令的资格。

于是,艾森豪威尔、布莱德利等人在二战后全部官运亨通,而唯有乔治·巴顿,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永远被后人所记住。

(巴顿)

四、外出打猎,离奇死亡。

1945年12月9日,巴顿和另一位将军外出打猎,在38号公路上和一辆卡车相撞。车上其他两人均安然无恙,唯独巴顿的脊柱严重错位,头骨也遭受重创。

在送医治疗10天后,巴顿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心肌梗塞却毫无征兆地发生了。医生虽然全力救治,但还是没能挽救巴顿的性命。12月21日,四星上将巴顿将军,永远离开了人世。

对于巴顿的车祸,人们感到非常疑惑,其一,他是唯一重伤的人;其二,肇事司机居然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溜之大吉,即便军方派人进行了现场调查,但没有任何的官方记录。

因此,人们怀疑,巴顿是被人谋杀的。但是因为找不到什么证据,这事最终只得不了了之。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就是宣传的力量了!这里我们就不讨论巴顿将军在北非,在欧洲的战绩,因为这些东西其实与题目无关,喜欢的人自己会去了解,不喜欢的人说半天也不耐烦听。关于巴顿将军的超高名气,都不用看美国,从我们中国对他的了解就能看出他名气超越五星上将的根本原因。我们国家有专业的军事情报收集和分析人员,有国际战史军史研究人员,有国际关系方面的人员,这些专业人士对二战这个大题目当然挖掘的的很深,也不可能漏掉巴顿将军,不过在普通人群当中,大家可以熟练的讨论古德里安、朱可夫、蒙哥马利,对了,还有一个名气绝对比巴顿大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但是几乎没人知道巴顿,或者也有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但不会多么关注。那么巴顿将军在中国的名气是怎么才鹊起的呢?我保证大多数人是在八十年代初,才因为《高山下的花环》,从而得知巴顿这么一个人,在八十年代初,《高山下的花环》这本小说的爆款现在可能很难理解,我来说几个数据,小说最初发表在文学重刊《十月》上,这本双月刊在当时文学刊物“四大名旦”里有“刀马旦”之称,发表《高山下的花环》那期,销售几十万本,引发最初的轰动,然后是单行本发行一千一百多万本,被改编成电视电影不说,还被各剧种改编成舞台剧,最高峰时同时有三十二家剧团在排演此剧,然后是当时受众最广的广播电台,几十家电台把这本小说做成广播剧或者小说联播,这部小说当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七九年自卫反击战,战前动员大会,没有给广大指战员放主旋律电影,而是放的《巴顿将军》!

从那以后,在跟人吹牛吹二战,不吹巴顿将军能好意思见人?!这就是巴顿在中国知名度突然崛起的缘由。那么在西方主流世界呢?我们都知道在西方世界,专业人士固然很高端,但是普通人群当中,对于文史地理类的知识,绝大部分就是白痴水准,二战当中的美国将军,在民众中知名度最高的,原本也依然是最会作秀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毕竟人家还能自己发表点老兵不死的演说稿什么的,影响很大,名气很大,可是后来也是被四星巴顿给拍了下去,原因就是这部《巴顿将军》,这部1970年出自好莱坞的片子,在美国主旋律电影里也是顶级作品,在奥斯卡上拿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七项大奖,70年是什么时候?
美国国内正是反战最高潮的时候,这部电影有这样的表现,其影响可想而知。而好莱坞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它对世界的影响力就摆在那里,麦克阿瑟靠自己归属上流社会,个人会作秀,跟新闻界关系很好这些都没用,这种影响里跟好莱坞的影响力还不是一个层次,如此,美国最知名的五星上将都被巴顿拍趴下了,别的当然就更不用提出来比。这事军迷不服气没用,军迷的的世界跟普通人群的世界不太一样,这些名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关键不在军迷群体,而是在普通人群里的知名度有多广。


李三万的三万里


我是冬雨AK,说下我的看法

上面的解答已经很全面了,就说一些巴顿将军的轶事吧,这样基本上就能了解巴顿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特立独行的装扮

巴顿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从小爱好冒险,最擅长的是马术,曾经在第5届奥运会军事五项比赛中获得过击剑的第5名,而且曾经是骑兵部队的一名军官,所以他的经典装扮是脚蹬高筒马靴 身穿马裤夹克。腰上挂着象牙手柄的左轮手枪头戴钢盔,总是以这身装扮坐着美国吉普车穿梭在战场上的各个角落,去激励士兵的士气,因此成为很多士兵的偶像。

设计制造了“巴顿剑”

上面说了,巴顿长期在骑兵部队任职,而且曾经自费到法国学习剑术,在那里他发现法国骑兵使用的马刀更长,很适合刺杀,于是结合自己的经验,设计了新型的马刀,并且大量的生产装备美国的骑兵部队,这也是巴顿一直引以为傲的。

掌掴士兵

1943年8月3日,巴顿到战地医院看望慰问伤病,在那里他碰到了一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士兵,在问明情况后,巴顿勃然大怒,狠狠的抽了士兵一耳光,在该士兵崩溃哭泣的时候,大骂道“鬼扯,你只是该死的懦夫”“闭嘴,我不准懦夫在作战负伤的勇士面前哭泣并对医生说“不准这个士兵住院,他根本没有问题,我不准没有胆量作战的狗娘养的弄臭这个光荣的地方”“我应该亲自毙了你”并立刻强制士兵返回前线。这件事情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引发很多人对巴顿的批评

率领装甲部队狂飙

在盟军诺曼底登陆之后,巴顿率领其会下装甲部队,一路狂飙横扫法国,甚至将英军和德军远远甩在后面,甚至超过了后勤补给线的补给速度,仅仅9个月就歼敌140万人。

极度仇视苏联

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巴顿不屑于政治,甚至在公开场合称呼朱可夫为“狗娘养的”,他对于苏联是极度的仇视,甚至建议美国应该改编投降的德国部队,整军备战一起进攻苏联,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随即被解除了军权。

1945年12月9日,巴顿与部下打猎消遣时,不料路上遭遇离奇车祸,在送往德国海德堡医院后不治身亡,一代将星陨落。对于巴顿,我认为最准确的一句评价是“一个为战争而生,视和平为地狱的男人”,他的脾气暴躁 甚至有时候很无礼,经常用难听的脏话激励下属,这让他的上司很头疼,但这一套在中下级士兵军官当中却很受用,因此巴顿受到了很多士兵的崇拜,在美国民众当中的威望也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