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皇太极多次求和遭到拒绝,明朝君臣的智商比得上宋高宗、秦桧吗?

明末崇祯年间内忧外患,内地被农民军拖得团团转,而北方边关更是被后金八旗多次吊打。

自从崇祯登基起,战场上连连得胜的皇太极,竟然会主动向明朝求和!看看晚明历史就知道,皇太极还不止一次主动要求议和。

求和这事,常是战场上吃了亏的一方才会有。但放在皇太极身上,却是越打胜仗越积极求和。

早在明朝天启年间,皇太极还是“后金可汗”时,就与明朝辽东巡抚袁崇焕几度书信往来。当然那时的议和,还真是缓兵之计。

到了崇祯年间,袁崇焕成了督师,皇太极又一度写书信求讲和,石沉大海以后,干脆带兵一口气打到北京城下,闹出震惊天下的“己巳之变”。事后被处死的袁崇焕,一桩罪名就是“通敌议和”。

皇太极多次求和遭到拒绝,明朝君臣的智商比得上宋高宗、秦桧吗?

皇太极

袁崇焕死后,皇太极“讲和”的心愿没有死心,反而是越发热情高涨。

几年后的大凌河之战,被俘的明军将领张春宁死不降,皇太极却热情款待,特意给张春安排了宅子:不奢求您投降,就求您给牵个线,促成咱们两家讲和就行。

甚至在崇祯年间,皇太极多次绕路南下,大肆烧杀抢掠时,“求和”这事,皇太极还是念念不忘。

崇祯五年,皇太极侵扰宣大时,就跟宣府巡抚私下达成了议和条款(事后明王朝坚决不认账)。

崇祯十一年清军破关南下前,皇太极也与明朝使者多次商谈,但虽说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积极主和,明王朝最终还是“款议不敢决”,尽管皇太极热情高,还是不了了之。

皇太极如此执着,那他的议和条件,是不是狮子大开口?

事实上,几次谋求讲和,他的条件基本没变,多是“开放互市”、“明王朝每年发岁赐”这几桩。哪怕崇祯十五年时,明朝在松锦会战里惨败,硬着头皮派了百人规模的使团去沈阳谈判,占尽优势的皇太极一通漫天要价,双方达成的条款只是:

一是明朝每年给清朝万两黄金、百万白银,换皇太极千斤人参、千张貂皮。

二是双方以宁远双树铺为边界,每年在连山举行互市贸易。

皇太极多次求和遭到拒绝,明朝君臣的智商比得上宋高宗、秦桧吗?

也就是说,当时近乎山穷水尽的明王朝,每年只需拿出百多万两白银(相当于万历年间明朝赏赐蒙古各部落的钱粮总和),顺手抓抓互市,就能安顿好北方边防,腾出手来平息内乱。

刚打了胜仗的皇太极,确实很容易满足。十年如一日的“议和”热情,就为这么几桩和平条件,皇太极到底是真心还是耍诈?这事儿,只得说说当时皇太极的处境。

皇太极本人的原话说的好:“皇考(即皇太极父亲努尔哈赤)本无必成帝业之心”——当年起兵反明,就没想改朝换代的事儿。至于称帝建国的皇太极呢?胃口也不大。

其实,皇太极在位时期,他麾下那些原明军叛将身份的“降臣”们,早就多年如一日拼命撺掇,疾呼皇太极一统天下。但类似“热血主张”,皇太极每次要么不搭理,要么就是听烦了,当场把这群降臣骂的狗血淋头。以皇太极在《清实录》里的怒喝说:“克取燕京 , 其民人应作何安辑?”

后来皇太极给朝鲜国王的书信里,也是发出感慨:“昔大金(金朝)亦曾一统,今安在哉?”——就算打败明朝,占领了中原,我们能守得住吗?一旦陷进去回不来怎么办?

所以,比起中原的土地来,皇太极更看重的,还是他关外的土地,东北大地乃至漠南草原地区,才是他眼里决不能丢的根基。以他本人自夸说:“昔辽金元三国之主,当征战时,西伐厄讷忒黑,东抵朝鲜,北及黑龙江,南至于海,无远弗届。朕今日正与相等也。”能占这几个地盘,然后获得明朝承认,那就真知足了。

如此“知足”,还真不能说皇太极追求低,更因他当时现成的困难。当时的辽东地区,生产还严重落后, 以皇太极的大臣胡贡明的话说:“我国(清军)地少人稀,贡赋极少,全靠兵马去抢些财物”。所以清军每次破关,都是猴急着找钱。

每次前线的清军还在打仗,皇太极都是不停下令,叫清军赶紧把抢到的财物拉回来。甚至有时清军碰上坚城,只要城里军民肯出钱,也是收了钱就爽快绕道奔下一个目标:横扫天下的八旗劲旅,此时蒸蒸日上的大清政权,主要靠抢来维持。

到了松锦之战后,虽说清军是胜利者,但伤亡也同样惨重。拉锯般的两年鏖战,清军四品以上将官阵亡者就多达三十九人,将士伤亡保守估计,也在万人以上。身在沈阳的朝鲜使者就感慨说:“清国民惰厌苦兵事,且欲通货于中原,日望和事之成”。

皇太极多次求和遭到拒绝,明朝君臣的智商比得上宋高宗、秦桧吗?

所以说,当时皇太极更重要的,就是每年明朝一百多万白银的赏赐,还有互市的巨大收益。甚至对于此事清军大多数贵族高官来说,讲和才意味着巨大的收益。

于是也就有了当时清军一方,奇特的怪现象:上窜下跳反对议和的,都是那些降官降臣,清军的贵族王爷们呢?说起议和,全是喜气洋洋。因此,也就有了这个最终的议和条款,看似不高,却是当时皇太极集团,深思熟虑后的务实选择,更是松锦之战战场上,多少明军将士浴血换来的双赢成果——对皇太极有利,可对大明朝更有利,和平的边防环境,这时对于大明朝,真比黄金还珍贵。

然而,这个双赢的条款送回明朝后,立刻惹得明朝百官一片怒骂。

骂声里的崇祯帝果断甩锅,把操办和议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办罪。“和议”当然再次不了了之,结结实实被放了鸽子的皇太极,接着又再派大军南下劫掠。

身陷两线作战泥潭的大明朝,这下彻底失去翻身的机会,直到在李自成农民军的攻势下,以崇祯悲愤自尽的方式灭亡。

皇太极多次求和遭到拒绝,明朝君臣的智商比得上宋高宗、秦桧吗?

后来清军入关,当初怒骂议和的“名流”钱谦益等人,也是识时务地投降了清朝,剃了头主动当带路党。他们当初反对议和,哪里是为了什么气节?分明就是对国家大局极度地不负责任。

而且,虽说皇太极被放了鸽子,但清军入关后,当初这场“议和”,却成了清军的障眼法。当时南明的大小臣子们,还对崇祯年间的“议和”念念不忘,满以为清军还是劫掠一番,好些短视的大臣们还疾呼“借虏平寇”,盼着借清军之力痛打李自成。

哪知此时的清军,已经有了吞并天下的胃口,假装与南明来来回回几番议和后,却是把脸一翻就过了江,兵不血刃灭了南弘光政权。

皇太极多次求和遭到拒绝,明朝君臣的智商比得上宋高宗、秦桧吗?

皇太极多次求和遭到拒绝,明王朝一次次失去了可以用议和换新生的机会,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明朝君臣的智商比得上宋高宗、秦桧吗?毕竟他们建立的南宋在北宋灭亡后,还存续了一百五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