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奇蹟!三千年的神祕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作者:趙輝)西周時期的徐偃王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荀子把他和堯舜禹、皋陶、周公孔子等並列一起,是華夏民族的聖人;和堯、舜、禹一樣是華夏民族歷史上仁義禮智信的倡導者與踐行者。他的仁義思想,“修德行仁,不忍鬥其民,棄土地如敝履”,棄土保民,對後世影響很大。作為徐國的代表人物,徐偃王當之無愧是徐國文明史的奠基人、開拓者和領袖人物。

但就是這樣一位有著高尚品德的仁義君主,在西周進入弱肉強食時期後,卻成為後世人們的一個爭議人物,使得其後春秋時期的孔子在倡導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時,四處碰壁。

一般研究認為,徐國的區域最早在魯南蘇北以山東郯城為中心的區域,後遷移到徐州、泗縣、泗洪,但這些徐國位置遷移的先後次序卻與歷史事件記載嚴重衝突,無法體現西周徐偃王時期的國都位置;基本屬於徐偃王北遷之後的徐國變遷。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在歷史研究中,到目前為止,史料雖有對徐偃王的許多記述,但對徐偃王“徐偃王好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二國”(《淮南子·人間訓》)、“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韓非子·五蠹》)、“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後漢書 東夷傳》)的徐國國都位置,卻無明確記載與研究結論。而後世對徐國的一些記載皆為春秋三徐:即“當成周者,北有徐蒲,韋昭謂徐蒲皆赤 狄隗姓,是則贏徐戎徐而外復有隗徐,春秋三徐亦解,經論史者所當知也。”

徐國在徐偃王時期,由於徐偃王治國有方,素以仁義聞名於世,因此徐國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國力不斷增強,來朝貢者日益增多,統治的範圍也越來越大。據史料記載,當時各地來朝者“三十有六國”、“地方五百里”,範圍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蘇、魯、豫、皖的部分地區。據《漢·地理志》記載:“故徐國也,其城周十二里。

周天子的王城“方九里”,而徐城的範圍卻大大超過了周天子的王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違反常理、違反規矩的城制,而被周天子認可呢?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在《徐偃王志》中“穆王六年春,君朝於京師。是時徐戎方偪天子,分東方諸侯,使君主之,是始錫命為伯。君通溝陳蔡之間,得朱弓朱矢。”徐偃王受周穆王冊封為伯,管理東方諸侯,被東南江淮地區諸侯國共推為盟主,在修挖溝渠通到陳國和蔡國之間,意外得到了一套紅色弓箭。

徐國的國界西部到達了現在的豫地,豫地以東皆為徐國的勢力控制範圍,興修溝渠,發展農業,水利溝渠也通到了陳國與蔡國。徐偃王“徐處漢東,地方五百里。既受命天子,乃馳戈甲之備,墜城池之險,修行仁義,被服慈惠。視物如傷,以懷諸侯,諸侯贄玉帛死生之物於我者,三十有六國,是共戴君為王。”這與《淮南子》中記載的禹的做法何其相似“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徐偃王的“修行仁義,被服慈惠,視物如傷”建立起的東方盛世,遭到了徐國南方的楚國暗中算計,“於是楚王孫厲,謂楚子曰:漢東諸侯三十六國胥服徐矣,不伐, 楚必事徐。楚子曰:偃王有道,好行仁義,不可伐。王孫厲曰:臣聞大之伐小,強之伐弱,猶石之投卵也,猶大魚吞小魚也,猶虎之啗豚也,又何焉。且夫文不達德,武不任力,亂莫大焉。楚子曰善。”

國家面臨這種即將發生的生靈塗炭局勢,徐偃王是如何考慮?做出如何決定的呢?“穆王三十五年,楚人伐我。君曰:“吾聞之也,君子不處危邦,賢者不顧榮祿,吾其去之”。去之彭城,民從之者數萬人。居之,是為徐山。”。

此時,正在宗周西部遊獵的周穆王,聞此消息,極為震怒。“穆王歸豐鎬,偃王因楚之師去之海上,荊人入徐,天子赫怒,乃命毛伯撻伐蠻荊,以徐我周之藩輔也。偃王歿,而徐戴周之心愈堅。”

徐偃王廣施仁義建立起的東方穩定局面,放棄武力,懷柔地方,斷然不會威脅到周穆王的統治,但卻無形干擾了楚國的野心。在國家的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徐偃王首先想到的是以放棄國土來保護自己的民眾和楚國及周朝的民眾,其仁義之心與踐行力,可昭日月。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那麼,徐偃王在周穆王這三十年間建立起來的東方盛世時期的徐國國都究竟是在哪裡呢?

顯然不是在後世研究認為的徐州與洪澤湖上游的婁林,這兩個徐國的故址都是春秋時期的徐國,而不是徐偃王時期的都城。徐偃王能興修溝渠,直通到陳國、蔡國之間,說明徐偃王的國都靠近陳蔡,顯然徐州與婁林都距離遙遠不具備這樣的地理位置。

《後漢書 東夷傳》記載中的“乃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和 《漢·地理志》記載的“故徐國也,其城周十二里。”才是我們破解徐偃王國都的重要線索。

筆者的母親周玉珍曾長期工作生活在徐州正南130公里處的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的四方湖畔古城,走遍了古城周邊的每一寸土地;做為地方幹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艱苦歲月中為古城人民辛勤工作,至今在當地老人中提起母親周玉珍也是記憶猶新,無人不知。筆者在少年時期曾經詢問過母親周玉珍關於四方湖古城的來歷,母親周玉珍的只能簡單回答“古城的具體來歷也不清楚,只聽老人們傳說,古城曾經是一座繁華的城,突然一夜之間全城人都搬走了,去到了徐州”。少年時的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而在以後對古城的考察瞭解中,這個一夜消失的傳說,也是被古城當地老百姓反覆說起,充滿了神秘。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也許這樣無頭無尾的神秘民間傳說,對歷史學家來說,根本不能作為歷史研究的可信可靠依據,但對筆者來說,卻是原始原味,沒有受到任何汙染加工的可靠歷史信息。

在筆者對四方湖古城遺址的研究中,基本確立了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的四方湖古城的歷史來歷與變遷。一為夏朝時期的唯一國都,具有孟子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特性;二是西周周穆王時期青銅器記載中派駐南淮夷的“古師”所在地,也就是現在的古城;三是青銅器兮甲盤記載中的《詩經》採集者尹吉甫在西周末期的工作生活地;四是在尹吉甫影響下產生的《詩經》發源地;五是春秋時期的向國所在地,因向國的國破家亡而誕生了《詩經》。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而現在,根據這個流傳久遠神秘的民間傳說,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四方湖古城的另一個重要身份也正式確立:四方湖古城也是周穆王三十五年之前的徐國徐偃王的國都,具有“故徐國也,其城周十二里”“去之彭城,民從之者數萬人。居之,是為徐山。”的特性;在周穆王軍隊擊敗楚國軍隊後,成為西周武裝“古師”的常駐軍事基地,掌控徐偃王離去後對南淮夷地區的控制權,同時阻止了楚國對東部淮夷地區的侵犯。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筆者之所以如此確定這一歷史結論,決定性的依據正是來自於母親周玉珍所述和古城地區人民廣為流傳的民間神秘傳說,其他史料記載只是輔助印證。這種原生態的民間傳說,具有比歷史文獻更可靠的歷史信息,是當地民眾對自身歷史的無意識傳承。當地民眾只知傳說,而不知其來龍去脈,沒有篡改歷史顯示自我身份的世俗目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民間傳說,具有更可靠的歷史價值。母親周玉珍所述的這個關於四方湖古城消失的神秘民間傳說,在文獻上、在地理位置上、在歷史發展情節上完全對應了《後漢書 東夷傳》記載中關於徐偃王的“乃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的歷史情節。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四方湖古城的地理位置,在相關歷史地圖中,正是位於徐國境內,與陳國蔡國交界,更早一些時期陳蔡兩國的東部地區為徐國國土當為正常,原則上可以把漢水以東的大部分陳蔡地區算在徐國土地或附屬國土地。

四方湖古城的地理位置位於現在的徐州正南,也是四方湖古城北部的現今最大城市,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徐偃王時期的徐國國都位於四方湖古城,正符合徐偃王“乃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的歷史記載,四方湖古城當地的神秘傳說也印證了歷史文獻記載的真實性。從四方湖古城北走徐州,也是遠離南方楚國進攻的最佳途徑與方向。在徐偃王逃離徐國國都的兩個方向和兩個版本史料中,四方湖古城都具有歷史的必然。百姓北逃徐州,是百姓難離故土,擁護徐偃王的選擇;徐偃王南逃浙江,北淝河與淮水是順流而下向東,也為遠離楚國的方向,使用舟船可以承載更多的物資,便於大規模運輸。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徐偃王的徐國國都四方湖古城至陳國蔡國皆為地勢低平的平原地區,河流縱橫,徐偃王修築溝渠溝通陳蔡二兩國,完全符合徐偃王以溝渠通陳蔡二國的利國利民的措施。

《詩經·大雅·常武》篇說“率彼淮浦,省此徐土”,周天子率領王師雄赳赳地開拔到淮河沿岸,視察這曾經徐國繁華廣大的土地,而今徐國只能偏安一方稱為徐方。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徐偃王時的徐國國都更靠近淮河、更靠近西部與楚國臨近,才有向北退卻避開楚國戰爭的縱深。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可以為民放棄土地,“尊從本心,何忍鬥其百姓;斂避鋒芒,亦免傷及楚周”的徐偃王,放棄武力發展,又怎會勞民傷財修築“故徐國也,其城周十二里”超越周天子的巨城?徐國城周十二里顯然是繼承了孟子所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夏朝國都城池。“三里之城”的周長即為十二里,這是巧合嗎?是附會嗎?《左傳》中“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不正明確說明了徐國人就是諸夏的正宗後裔,徐國的土地就是華夏的故土?

同樣規模的城、同樣仁義的思想,徐偃王正是淮河流域堯舜禹華夏文明的正統繼承者、傳承者。徐偃王有聖德行仁義,而能納服東方三十六國,建立比肩夏禹時期的萬國來朝華夏文明盛世。怎奈世事變遷、人心不“古”,禮崩華夏,人們紛紛為追求霸主、追求首富、追求地位、追求名利而不擇手段、貪得無厭,棄道義不顧,強取豪奪。楚國國君心中雖有道義二字,但在卑鄙者的花言巧語下、巨大利益的驅使下,還是放棄了道義而選擇利益,並形成了冠冕堂皇的邏輯。徐偃王雖有堯舜禹的聖德仁義而無堯舜禹的時運。即便如此,卑鄙者有卑鄙者的道理,高尚者有高尚者的原則,徐偃王也不願意以自己百姓的生命和楚周百姓的生命來換取自己擁有的土地,實現個人對物質的獨有。徐偃王能被荀子和堯舜禹並列,也是實至名歸。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徐偃王作為西周中期著名的華夏文明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華夏堯舜禹精神的倡導者與傳承者。“楚人伐徐,徐諸夏故也”(《左傳》)正是明確顯示了徐國是夏朝文化思想的傳承者與繼承者,徐偃王的仁義思想與實踐正是對堯舜禹思想的傳承。徐偃王不僅在夏朝故都建立了繁榮昌盛的徐國,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傳承了正統的華夏文明。徐偃王的退出歷史舞臺,也為西周政權大批上層權貴進入華夏文明的腹地,提供了機遇,將華夏文明帶入了周王朝的核心地區,在四方湖古城地區產生的《詩經》也正式走向全國,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原動力。

徐偃王棄土保民,也就保護了在四方湖古城、華夏故地形成的先進華夏文化,使得周王朝的王者之師進駐“古師”,在潛移默化之中,先進的華夏文化進入周王朝正統,最終形成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成為華夏民族長盛不衰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成為全體中華人民的共同理想家園。

謹以此文獻給:

即將告別世界,走入人生終點,卻被邪惡勢力禁錮,失去自由的母親周玉珍!

默默無聞,歷經磨難仍能將華夏曆史、華夏文化口口相傳至今的四方湖古城人民!(作者:趙輝)

奇蹟!三千年的神秘傳說,華夏民族歷史文化謎團因此破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