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孙可望能力如何?

丁强888


孙可望本来可以与李定国一样成为名垂青史的抗清民族英雄,至少可以为南明保住半壁江山。可惜孙可望利欲熏心,不顾大局,最终投降满清,成为被清朝兔死狗烹的汉奸。

公元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起义,而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孙可望就参加了张献忠的部队。因为孙可望这个孩子聪明伶俐,办事又有头脑,很快引起了张献忠的注意,在加入义军没多久,张献忠就将孙可望收为了养子,他也是张献忠收养的第一个义子。

成为张献忠的义子之后,孙可望在义军中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先是被封为了平东将军,带领士兵数万。


孙可望有了自己的军队,就开始为张献忠建功立业了,在当时的作战中,孙可望总是能出其不意的想出不一样的策略,加上李定国的骁勇善战,可以说两人为张献忠打下了一片江山。

在张献忠的军队中,孙可望善于谋略,李定国善于作战,两人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了张献忠的左膀右臂。

1644年,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建立之后,孙可望就成为了张献忠手下的第一大臣,节制一切军政事物,是大西政权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

但是仅仅过了一年之后的1645年,清军就开始大举进攻张献忠控制的四川,这个时候的张献忠已经有了悔悟,他认为明朝始终是中原的正统,所以他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就时常叮嘱养子们以后一定要和清朝做对到底。

1646年张献忠在与清军作战中中箭受伤而死,孙可望和李定国就成为了大西军中主要的两个首领,因为孙可望名义上是李定国的哥哥,而且在当时的官职上也是孙可望较高,所以孙可望实际上就代替了张献忠成为了大西军的领袖。

就在孙可望掌权之后,大西军内部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分歧,当时孙可望想要继续延续大西政权,但是李定国则主张联合南明对抗清军。两个领袖之间发生了分歧,甚至还很激烈的争吵了一次,最终很多将领支持李定国,加上孙可望的谋士为孙可望提出了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所以孙可望就答应了李定国的提议,联合南明开始一致对抗清朝。

虽然表面上达成了一致,但是李定国和孙可望两人始终不是一条心,两人之间就自然产生了很多不愉快,甚至孙可望还找接口打了李定国五十军棍。

1652年,在孙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军为主的南明军队对清军展开了北伐战争。

刘文秀率军横扫四川,所向披靡,几乎收复了四川全境。

李定国进军广西,攻克桂林,大破满清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被迫全家自杀,李定国收复广西全省。

由于大西军将领刘文秀骄傲轻敌,在保宁兵败,孙可望调令李定国会师湖南,迎击从北京赶来增援的正牌满洲八旗精锐。

于是,李定国率军转回湖南,与清军血战多天之后,佯装不敌,设伏围歼了轻敌冒进的满清八旗兵,斩杀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满清敬谨亲王尼堪。 大西军强悍的战力,令满清朝廷胆战心惊。大西军的反击,一度打得满清朝廷打算放弃西南七省,与南明划江而治。

李定国斩杀孔有德、尼堪两个清朝名王,全天下为之震惊,一时间李定国的名声大噪,隐隐有了超越孙可望的架势。

孙可望表面上为李定国高兴,其实心里十分嫉妒李定国的功绩,于是就开始设计除掉李定国。

孙可望是南明永历政权后期的顶梁柱,但孙可望能力固然出众,政治野心亦是超乎常人。他先是逼迫永历帝封其为秦王,其后更是滋生篡位称帝的不臣之心,而且私下里定国号为“后明”;最后竟同室操戈发动内战。



公元1656年,孙可望将自己的军队集结,开始大举进攻李定国,但是因为手下人的叛变,使得孙可望一败涂地,为了保命,孙可望就带着自己的的部下投降了清军。

清朝知道孙可望的重要性,于是顺治帝亲自召见了他,并且加封他为“义王”,孙可望在这个时候正式成为了清朝的异姓王。

此时的孙可望顾不上脸面和投降清朝做汉奸的耻辱,想以清朝的力量来消灭李定国,他对清朝把自己所知的大西军战略部署和盘托出,导致了大西军抗清失败与南明王朝的瓦解。

但是自古都有“飞鸟尽,良弓藏”的说法,在南明政权瓦解之后,孙可望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所以清朝就开始打压孙可望了。

顺治十六年,顺治帝下旨痛斥孙可望放高利贷,孙可望虽然没有得到惩罚,但是实际上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虽然是王爷,但是没有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实际的战功,所以和吴三桂等人不一样,他没有自己的驻守的地方,也一直在京城,命运完全掌握在清朝的手里。

1660年,孙可望去世,有传言孙可望是与顺治帝一起打猎时被清军暗杀,也有传言说是病死的,总之孙可望的结局非常不好。

以孙可望的威望与才能,与李定国同心协力,精诚团结共保南明,本可有一番大作为,同李定国一起成为精忠报国的抗清民族英雄。只可惜孙可望有才无德,权令智昏,叛国投敌,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


厚德载物49847


孙可望是个智勇双全、能力出众的干才,武可摧锋陷阵,文可治国安邦,堪称人才。

论武艺,孙可望骁勇善战,斩将搴旗,曾死命力战官军掩护张献忠逃命,人称“一堵墙”。论治术,孙可望富韬略,善筹策,居远谋深,果断明决。大西军惨败,张献忠阵亡,大西军面临崩溃解体的危机,孙可望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将军领着数千残兵南下求生。孙可望抓住机遇,控制了滇黔,并借以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兵力发展至二十万,成为清初乱世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作为大西军首领,孙可望居功至伟。后孙可望率部投归南明永历政权,受封秦王,成为永历政权一人之下的“老大”。

孙可望组织了颇具规模与声势的北伐,这足以显示其统筹全局、运筹帷幄的军事家的风范。李定国的北伐军纵横桂湘,收复失地近三千里,致使清两位王爷殒命,清军遭受到入关以来最惨重的损失,创下明军抗清最佳战绩。这些辉煌当然与北伐军主将李定国的骁勇善战分不开,但作为策划者、组织者、统筹者,孙可望亦是功不可没,于此亦可见其超凡的胆识与魄力。

孙可望是永历政权后期的顶梁柱,但更是拆台者、破坏者。孙可望能力固然出众,政治野心亦是超乎常人。他先是逼迫永历帝封其为秦王,其后更是滋生篡位称帝的不臣之心,而且私下里定国号为“后明”;最后竟同室操戈发动内战。然失道寡助,其私欲膨胀、破坏大局的做法使得自己众叛亲离,沦为孤家寡人的他只好投降清人,助清灭明,加速了永历政权的灭亡

以孙可望的能力,与李定国珠联璧合,精诚协作共保南明,本可有一番大作为,同李定国一起成为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只可惜能高德卑,私心自用,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不久后,孙可望陪同圣上狩猎,被清人射死)。


风光艺境


今天小编要讲的是清朝的一个异姓王,我们都知道清朝在建立之初,分封了几个异姓王爷,其中被人们熟知的就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三人,可是清朝封的异姓王不止这三人,还有定南王孔有德,义王孙可望这两人。其中定南王孔有德在和南明的作战中被击败,后来自杀而亡,所以在清朝完成统一之后,没有实权的异姓王就只有一个义王孙可望了。那么这个孙可望和吴三桂等人一样都是异姓王,为什么不能割据一方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义王孙可望。

提起孙可望,估计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他到底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孙可望原来的名字是叫做孙可旺的,后来在老家实在是太过于清贫,再加上地方官吏的横征暴敛,活不下去的他只能是选择参加了起义军,慢慢的因为人比较机灵,而且还识字,所以便被张献忠给收养了,是他手下四个养子里面的老大。这样一来,也就跟着张献忠改姓张了。

在张献忠可以的培养之下,孙可望是逐渐地成长起来了,每次上了战场,都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沉着应对,所以打的胜战也就比较多。而他的部下也都非常的认可自己的这位起义军首领,跟在孙可望的后面也是帮助一起建立了不少的功勋。在公元1644年的时候,张献忠建立了大西政权,孙可望的功劳排在了所有的文臣武将的最前面,所以张献忠也是很不吝啬的封自己的养长子作为平东将军,另外还让他监军,管理所有的文武大臣,换个说法就是除了张献忠之外,他就是老大。

跟随在张献忠后面南征北战了不少的岁月,随着张献忠在川北的一次战役当中牺牲之后,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是率领着大西军队剩下的人马攻占了云南贵州一带,并且是坚持与大清政权作对。后来,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粮可以支持这支部队了,只能是带领着部队一起投靠了永历政权,并且是用自己强横的实力挟持了永历朝廷,让其为自己服务,其实也就是说孙可望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太上皇。

随着野心的膨胀,一开始孙可望也只是谋取一个秦王的封号,为了能够得到南明朝堂的支持,他硬是不顾李定国的意见,将那些不支持他的三十名南明大学士全部都给斩杀了。自此之后,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就再也回不到当初了。即使孙可望最后成为国主,但是朝堂之上却是分成了两个派系,一拨人支持孙可望,希望可以让其封赐做大官,一部分人支持李定国,希望可以继续抗击清朝。

虽然孙可望是有继续派出将士抵抗清朝的数次围剿,但是随着李定国外出夺取地盘的时候,孙可望却是在背后不再使劲了。大西军队联合了南明的势力之后,一开始是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并且是收复了很多的州县。但是孙可望跟李定国在联合南明抗击清朝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即使是大家聚集到一起开会,准备是来一个举手投票解决的。可是所有的将领基本上都是站在了李定国那一边,导致孙可望一时之间无人支持他。

因为孙可望知道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建立了,再继续联明抗清的话,最终也是无法收复中原地区的。面对如今日益强大的大清军队,能够保住目前的地盘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但是李定国看到他这样的无动于衷之后,便是要自杀,其他人便是趁机阻拦住了他。孙可望看到目前众多大将的心里都开始朝向李定国了,再不同意也是枉然了,只能是同意了李定国的计划,但是孙可望开始怀疑李定国的心思了。

随着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加深了,李定国很快就迎走了南明的皇帝去了昆明。没有了李定国的军队,孙可望很快就开始自食其果了。清朝派了几十万大军前来围剿孙可望,这一战真的是将孙可望直接给打蒙了,损失相当的大。无奈之下,不仅是手中再也没有多少兵马的孙可望是直接选择投降了清朝,并且是准备从清朝借兵帮助他自己来复仇。

等到孙可望投降了清朝之后,首先便是在湖南长沙册封了他,之后便是召他去京城面见皇帝。孙可望到达京城之后很是受到了隆重的欢迎,顺治也是亲自接见了他。除此之外,更是赏赐了很多的金银财宝以及其他的宝物给孙可望,一时之间使得孙可望就成为了大清朝廷非常红的人物。

由于孙可望投降了清朝,便是彻底将李定国和西南地区的军情全部都出卖了,使得李定国和西南地区的抗清武装最终是失败了。大清朝廷因为收复失地,便是很大方的赏赐他做了一个义王。但是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孙可望的家人也逐渐开始嚣张跋扈起来了。顺治帝便是很快就接到了史官的弹劾,也是给了孙可望下达了一份在措辞上面非常有讲究的圣旨,最终孙可望是没有能获得一个善终,具体到底是怎么死的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其实小编觉得,孙可望是为人清朝是知道的,他不管是对张献忠还是对南明,都不是一个忠臣,甚至还想自己做皇帝,所以清朝是不会重用他这样的人。虽然他被封为了王爵,但是后代仅仅继承了三代,后来孙家就完全销声匿迹了,这也是上天对孙可望的惩罚吧。











Zh上善若水W


前言:孙可望是南明唯一能够驱逐满清,恢复明朝江山的领军人物。

如果孙可望胸怀宽广,深明大义,那么,他一定可以带领南明军民打败清军,恢复大明天下的。

(孙可望画像)

孙可望是明末陕西延长地区的人。因家庭贫穷,孙可望参加了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与官军的战斗中,孙可望表现出色,深受张献忠的器重。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以孙可望为诸将之首。

1647年,清军进攻四川,张献忠遇袭而死,大西军伤亡惨重。在危急关头,孙可望会同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将领,同心协力,杀出重围。经过四将军会商,决策冲出四川,进军贵州、云南。

大西军顺利攻取了云南。从此,孙可望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才干:

首先,孙可望在云南建立了稳固的统治,使得云南成为大西军以后抗击清军的坚实堡垒和后方根据地。

大西军平定云南之后,孙可望改变了张献忠以前的滥杀政策,积极争取云南士绅阶层的支持;同时严明军纪,对民众秋毫不犯;鼓励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经过两三年时间的恢复发展,云南秩序井然,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云南成为当时中国乱世之中的一片净土。

大西军也得到了休整;孙可望与李定国等将领一边加强军队训练,一边与云南的少数民族搞好民族团结,招纳大量少数民族勇士加入大西军,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天下闻名的战象部队;在孙可望的努力之下,大西军恢复并增强了战斗力,成为一支后来令满清朝廷胆战心惊的反清武装。

(南明军队的象阵)

反观同一时期的大顺农民军,在李自成牺牲以后,群龙无首,混乱不堪。虽然后来也采取了联明抗清的政策,加入了南明朝廷。但是,大顺军始终不懂得建设根据地的重要性。他们归附南明以后,南明朝廷的官僚们对他们百般歧视,既不给他们安排驻军之地,也不供应他们粮饷;一旦大顺军就地筹粮,南明官僚立即给他们扣上“抢掠地方”的罪名,严加弹劾。

联明抗清之后的大顺军余部,数十万大军进退失据,最后四分五裂;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建立自己的后方基地,来提供人力、物力的充足保障。

其次,孙可望作为大西军的领军人物,他具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并不满足于割据一方。孙可望从全国大局着眼,决意率军北上,与满清争夺天下。

孙可望分析了天下形势,为了取得各地反清军民的支持,他决策联明抗清,加入了南明永历朝廷。

孙可望的联明抗清政策,并不像大顺军余部那样被动;而是保持了大西军的高度独立性。

在加入永历朝廷以后,孙可望没有受制于南明官僚,反而对腐朽无能的南明官僚阶层进行了大力整治。在大西军北上途中,孙可望对割据地方、不事抗清、祸乱地方的南明军阀也毫不手软,命令大西军对这些军阀势力进行严厉的改编整治,不服从改编命令的,一律就地消灭。

就这样,孙可望通过严厉的整治手段,使得南明朝廷做到了政令、军令的畅通无阻,有力地保证了抗清斗争的胜利进行。

而同一时期的大顺军,在联明抗清之后,处处受制于南明官僚,丧失了自我,被腐朽的南明官僚轻易地摆布于股掌之中。

大顺军由于政治经验严重不足,被南明官僚分而化之,四分五裂。郝摇旗、王进才等部竟然成为了南明官僚何腾蛟的鹰犬。在反正将领陈友龙奋力进攻清军之际,郝摇旗竟受何腾蛟的指使,从背后偷袭陈友龙的军队,打垮了这支反清生力军,导致宝庆等地得而复失。事后,南明官僚推卸责任,纷纷指责大顺军“贼性不改”,破坏抗清大业。

而李过、高一功在率领大顺军包围长沙,即将攻下城池的时候,何腾蛟又私欲膨胀,想让自己手下的南明军队取得首功,于是,何腾蛟利用自己督师的身份,强令李过、高一功等人撤往江西,放弃对长沙的围攻。李过、高一功竟然毫无反抗之力,遵令而去。结果何腾蛟拼凑的南明军队毫无战斗力,被清军打得大败而逃。罪魁祸首何腾蛟只剩孤身一人,束手就擒,被清军斩杀。

南明的反清斗争中,大顺军作为一支力量雄厚的军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根本原因就是大顺军中没有一位像孙可望这样政治才华出众的领军人物。

1652年,在孙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军为主的南明军队对清军展开了大反击。刘文秀率军横扫四川,所向披靡,几乎收复了四川全境。李定国进军广西,攻取桂林,逼死了满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

由于大西军将领刘文秀骄傲轻敌,在保宁兵败,孙可望调令李定国会师湖南,迎击从北京赶来增援的正牌满洲八旗精锐。

于是,李定国率军转回湖南,与清军血战多天之后,佯装不敌,设伏围歼了轻敌冒进的满清八旗兵,斩杀了满清敬谨亲王尼堪。

大西军强悍的战力,令满清朝廷胆战心惊。大西军的反击,一度打得满清朝廷打算放弃西南七省,与南明划江而治。

(训练有素的南明军队)

可是,就在此时,孙可望身上的弱点暴露出来了。

1.孙可望心胸狭隘,他对屡立大功的李定国非常妒忌,竟然想要除掉李定国;从此埋下了内讧的祸根;

2.孙可望看透了永历朝廷的腐朽不堪,在身边部将以及一些无耻的南明官僚的撺掇之下,竟然起了自立为帝的野心;

由于孙可望未能审时度势,一心想要当皇帝,最终与李定国、刘文秀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内战,严重削弱了南明抗清的军事力量。

其实,孙可望完全可以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待到击败清军,平定天下之后,再进行废立之事。可惜,孙可望太心急了,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只落得个千古骂名。

结语:孙可望是文武兼备的军政全才,擅长处理政务;军事能力次于李定国;而李定国军事能力强于孙可望,但是,在政务处理上,李定国远远不及孙可望。

如果孙可望与李定国精诚团结,同心协力,那么,满清是一定不能肆虐中华的。

可惜,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


品茗读史


孙可望,他儿时十分贫穷,经常吃不饱饭,因此他心中对明朝是有憎恨的,这种憎恨夹杂着野心,才使他后来做出了投靠满清的事情。张献忠起义的时候他便加入了起义军其中,张献忠十分喜爱他,便收他为养子,改姓成了张,不过一般而言,人们在提到他的时候,还是称其为孙可望。

  张献忠征战多年,孙可望也一直忠心耿耿的陪伴着义父,立下不少功劳,张献忠四个干儿子里面他是老大。建立大西政权之后,孙可望也水涨船高,成为了平东将军以及监军,同时也是大西政权中张献忠之下的第一人。后来张献忠被清军射中不久后病死, 孙可望在众人的推举之下就成了大西军名义上的掌权者,但对于他而言,这样却远远不够满足他的野心。

  张献忠曾立下遗愿,说若是他身死,那就让大西军联合明朝共同对抗清朝。孙可望掌权后本来是不乐意的,因为他想自己单干,想着凭借大西军他可以在清明之间浑水摸鱼,最后荣登大宝。但由于大西军一干将领的推动,因此大西军最终还是跟南明绑在了一起,清军在中国版图上的推进也缓慢了下来。

  孙可望的野心真的非常的大,他曾多次想自立为王,为此还曾杀过南明的官员。只不过他的行动屡次被李定国所阻挡,因此他对李定国心怀不满。李定国也是张献忠的干儿子,在大西军中同样位高权重,威望丝毫不输给孙可望。

  而且李定国还是南明抗清大将,他曾击杀过清朝一位亲王尼堪,还多次击败了清朝大军,是一位民族英雄。虽然新会之战之后,李定国的势力有所缩减,但他整体实力尚存抗击清朝仍有余力。但此时孙可望却折腾了起来,他对李定国早有不满,于是率兵攻打李定国,开始了窝里斗。不过由于李定国更得人心,因此孙可望的部下背叛了他,孙可望大败,一气之下的他转投清军,引清军入四川,贵州。

  经过了孙可望这么一闹,大西军内部四分五裂,再也没有了能够抵抗清军的实力,清军入四川贵州后也是迅速推进,丝毫不给大西军反扑的机会。不久后南明永历皇帝被杀,李定国重病时得到了这个消息,更是病上加病,不日后就撒手人寰,大西军也被清军所灭,明朝最后的抵抗也消失殆尽。

  当年孙可望若是不跟李定国窝里斗,一心跟南明联合抗击清军,那么胜负还真的很难说,就是他这么一闹,才让清军最后获胜的如此容易,因此说他为压垮明朝最后一根稻草绝不为过。孙可望投降清朝之时受到了极大的优待,清廷不仅加封他为义王还赏赐给他金银绸缎无数。

  不过孙可望当了两年的义王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他的儿子孙征淇袭封义王几个月后也病死了。孙可望的死在清初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清初有人甚至直言孙可望是被清廷害死的。总而言之,孙可望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手握重兵曾有想取代南明皇帝的不轨之心,后来被孙定国击败狗急跳墙投降了清朝。就在清朝在剿灭南明的前夕,却传出孙可望突然离世的消息。这不禁令人推测孙可望降清只是给他换了个兔死狗烹的结局罢了。


历史名将录


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我认为用三种能力:工作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来评价孙可望,更能全面看清他的能力。

我认为孙可望的工作能力可以打90分,孙可望在张献忠死后,先后占据了川黔贵三省,严肃军纪,不滥杀无辜,赢得民心;轻徭薄赋,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和了社会矛盾;实行团结少数民族的政策,巩固了政权;发行货币,促进商业的发展;降低盐的价格,打击盐商哄抬价格,保障了民生,同时发展手工业,这些政策使得落后的川黔贵得到了发展,成为抗清的基地,完全摆脱过去流寇主义的做法,相比当时的南明政权,政治、经济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把黔贵建成了抗清的最坚实的堡垒,这也是后来抗清能够取得最大战果的根本原因。孙可望这样的能力让我想到很像刘邦手下的萧何,治国、处理民政的能力非常高超,每当刘邦在前线被打败,总能及时的输送给养、兵源,所以我觉得孙可望在工作能力还是挺高的。

我认为孙可望在交往沟通能力上能打60分。

与副手不能齐心协力,张献忠死后,大西军由四个人来领导,平东将军孙可望,安西将军李定国,抚南将军刘文秀,定北将军艾能奇,其中李定国威望是仅次于孙可望的,一次军队在集合时,李定国先到军营,士兵就升起了帅旗,孙可望到了之后非常生气,说:“在军中只有主帅到了之后才能升帅旗,为什么我还没到,帅旗就升起来了”(隐含的意思是李定国抢了他的风头)最后对李定国实施了杖刑,为以后孙李的分道扬镳、内斗埋下了种子。

与下属离心背德。孙可望看到李定国在湖南、广西收复失地,两蹶名王,抗清事业取得很大胜利时,功高震主,威胁他的地位时,妄图解除李定国的兵权,导致两人彻底交恶,在双方交战的过程中,孙可望部将白文选、马文新倒戈,投靠了李定国,最终孙可望大败。

不能团结领导。在孙可望和李定国争斗过程中,永历帝偏向李定国,原因是孙可望非常跋扈,在孙可望请封一字王这件事情上已经引起了永历帝的不满,后来永历帝到了云南之后,在偏僻的安龙建了一个小小的行宫,每年只给白银八千两 、 米六百石,永历帝生活难以为继,这些事件都激化了永历帝和孙可望的关系,使孙可望在和李定国的争斗过程中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

唯一可称道的是,在入川黔过程中,能够团结百姓,赢得民心,能够和南明将领处理好关系,最终迅速占领了滇黔,并建立以抗清的根据地。

我认为孙可望在抗挫折能力上可以打0分。

孙可望被李定国打败后,没有刘邦屡败屡战的勇气,和部下说:“从前有人给我进献了一块石头,说我来时观音面,去时老僧头,我现在才明白我入川时是国主,被封为一字王,离开是让我剃发向清朝投降。”部下说:“不是这样的,是让你当和尚。”孙可望不听,后投降了清朝。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孙可望抗打击能力非常弱,甚至还不如刘备,刘邦屡败屡战,从来没有想着投降项羽,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孙可望遇到一次打击,就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实际上这样的人往往也成不了大器。

综合起来看,我个人觉得孙可望非常像《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有能力,但是气量小,最终三国演义里的周瑜结局凄惨,孙可望的结局也很凄惨。


麒麟阁论史


孙可望在军事上能力还是有的,但是政治上智商却不是那么高的,提起孙可望,许多人都拿孙可望来和李定国相比。李定国自然能完胜孙可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李定国是抗清英雄,至死不渝,而孙可望则是可耻的投降派。

军中“一堵墙”

孙可望小时候家里是一贫如洗,最底层的百姓,连饭也吃不起。张献忠的起义可以说是给孙可望黑暗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曙光,这个时候孙可望的唯一目标就是推翻腐败的明王朝。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孙可望位列群将之首,以平东将军,另加监军,节制文武。由此可以看出,张献忠非常看重孙可望,而孙可望的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要不然仅仅靠着长子的身份也不会被张献忠赋予节制文武的权力。



孙可望(图片来源:影视作品)

作为张献忠养子们中的老大,孙可望被张献忠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与李定国不同的是,孙可望作战善用阴谋诡计,狡诈多变,沉着冷静,善于指挥,时人称之为“军中一堵墙”。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新建立的政权,武将作用是远远大于文官的,而张献忠所看中的,正是军功以及军事才能,被称为“军中一堵墙”的孙可望自然为张献忠所看重,所以在此时并不能看出孙可望的政治智商问题和心胸狭窄。

张献忠的死成为转折点

清军入关后,农民军和明朝的矛盾实际上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清朝的统治,此时的战争已经从农民军和明朝的社会矛盾上升到满汉的民族矛盾。大顺三年,公元1647年1月2日,张献忠和清军作战时中箭身亡。在张献忠死后,权力的交接问题必定成为大西政权的新一轮政治斗争,孙可望作为张献忠养长子,和其余三个养子: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共同掌管大西政权,虽然李定国的人缘比较好,但此时的大部分话语权是掌握在孙可望手中的。


张献忠(图片来源:网络)

后期孙可望与李定国的矛盾也在张献忠死后逐渐爆发,除了权力问题,矛盾的集中点是战略部署的不同。孙可望主张继续与明军作战,而李定国的主张则是联合明军共同抗清。虽然孙可望不得已采用了李定国的战略,但执行起来却是一拖再拖,由此可见,孙可望心胸实在是狭隘。

李定国两蹶名王,孙可望却是越发嫉妒猜疑,两人矛盾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在李定国战情不利,向孙可望求援的时候,孙可望不发一兵一卒,更是派兵断绝李定国后路,在抗清的道路上为大西军设下重重阻碍,这些矛盾足以证明孙可望战略眼光的短缺。一场战术的胜利并不能决定天下走势,而一场战略的胜利却很有可能逆天改命,孙可望看不到这一点。

后来孙可望终于做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俨然把南明当成了自己家的了,但他却没有曹操的本事,以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最后变成无道的孤家寡人。

兵败降清,下场凄惨

南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孙可望亲自率十万大军向大西军二把手李定国发动进攻,矛盾终于到了兵刃相向的地步了,内战开始了。战斗一开始孙可望的手下将领就临阵倒戈了,原因是不愿大西军内斗,导致孙可望此战失利。



李定国(图片来源:网络)

连手下都明白的道理孙可望不明白,可以说孙可望的投降并不是被清军打败,而是被大西军打败,更是被他自己打败。失败后的孙可望不甘心被李定国打败,投降了清朝,此时的孙可望顾不上自己的脸面和投降的耻辱,想以清朝的力量来消灭李定国,他对清朝把自己所知的大西军战略部署和盘托出,导致了大西军抗清失败。

孙可望的结局印证了那句话:自古以来背叛自己同胞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南明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孙可望突然暴毙,具体是怎么死的,清朝官方给出的消息是病死,实际上很可能是他对清廷已经没有太多用处了,所以必须秘密死亡。

我是野谈杂论,一个喜好历史的乡野村夫,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