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400多年古建“勾肩搭背”,“一殿一卷”連搭屋頂,金柱勾連樑架


河南省滑縣,400多年的大王廟藏秘密,“一殿一卷”式勾連搭前後坡,中金柱勾連樑架。

滑縣大王廟位於河南省滑縣道鎮北辛店省屬糧食儲備庫院內,衛河東岸大堤邊上。大王廟始建於明代萬曆十八年,由天津鹽業、綢緞業任德民、郭東野等八大商家捐資創建。河神,在中原民間俗稱大王。廟內奉祀五位大王,均與治理水患有關,金龍四大王,南宋謝緒;黃大王,清代黃守才;李大王,戰國時期李冰;朱大王,清代朱之錫;張大王,明代張居正。

大王廟,原名十方院,即“普濟十方”之意。十方: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上、下十個方向。於何時改為大王廟,尚無確切文字記載。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河南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定名為“滑縣大王廟”。


道口鎮衛河岸原有南北兩處大王廟,現南大王廟無存。滑縣大王廟原有房屋200餘間,有僧侶300餘人。日寇侵佔道口時,日軍及漢奸扈全祿先後在此強行駐紮,並大肆拆毀廟宇,搶劫磚瓦移作它用。經此洗劫,大王廟幸留下來的只有正殿一座和僧侶住的東樓三間。

大王廟坐東朝西,面向衛河,便於河內過往船隻朝拜。大五廟主殿五間,南北長18.4米,東西寬16.6米,通高9米。此殿為單簷硬山式,屬“一殿一卷”式勾連搭屋頂。主殿屋頂前坡與拜殿屋頂後坡交接處有一橫斷面為“U”字型的天溝,天溝兩頭各砌有一石雕吐水獸。

殿內樑架分為兩部分,主殿樑架為七檁前後廓式,拜殿樑架為六檁式。拜殿樑架由六樑架、四樑架、兩樑架,共三步梁組成。二架樑上託雙脊檁,雙脊檁之上放置羅鍋椽。拜殿前廊及主殿後廓兩部分使用抱頭梁與穿插枋,而拜殿的六架樑往後過主殿和拜殿前廓部直插主殿前坡的中金柱,從而使主殿和拜殿二者的樑架更為緊密地勾連成一體。


全殿共用柱子三十六根,沿進深方向為六行,沿面寬方向為六列。其中沿進深方向最後一行柱子,沿面寬方向最外列柱子及其以上排山樑均砌於牆內。所有柱子皆為圓木柱,其下有圓鼓石雕柱礎。整座大殿設計構造科學嚴謹,樑架結構錯落有序,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是不可多得的實物素材。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被稱為中國建築之冠冕,最顯著的特徵是屋頂流暢的曲線和飛簷,最初的功能是為了快速排洩屋頂的積水,後來逐步發展成等級的象徵。其等級可依次分為:重簷廡殿頂、重簷歇山頂、重簷攢尖頂、單簷廡殿頂、單簷歇山頂、單簷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盝頂。

還有扇面頂、萬字頂、盔頂、勾連搭頂等特殊的形式。勾連搭頂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屋頂,相連成為一個屋頂。這種形式,可使上部屋頂更富有變化,在不提高屋面整體高度的情況下,擴大室內空間。“一殿一卷”式勾連搭,只有兩個頂相勾連的形式,且屋頂為一帶正脊的硬山懸山類、一不帶正脊的捲棚類,這樣的屋頂叫做“一殿一卷”式勾連搭。勾連搭建築多為明、清時期,在廟宇大殿、戲臺等建築上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