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至暗時刻:幾乎超越所有影片的戰爭片,英國的自由之戰

至暗時刻:幾乎超越所有影片的戰爭片,英國的自由之戰

《至暗時刻》整容般的增重妝本身就無可挑剔了,日本化妝師辻和弘早在2012年就決定退出電影界,我們的影帝“二顧茅廬”終於請到他重出江湖。這才有了,定妝照被片場的歷史學家誤認為是丘吉爾本人的照片。然後,就是這個演什麼像什麼、明明可以靠顏值卻一心只想演瘋子的男人加里·奧德曼。看完整部電影,只剩這一句話可以說了。在《至暗時刻》之前,他最為人熟知的角色,都是配角。但是他的演技有多神呢?就算只是個配角也讓你根本就忘不掉。比如《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那個瘋狂的壞警察,簡直是童年陰影之一了。

至暗時刻:幾乎超越所有影片的戰爭片,英國的自由之戰

但是就是那個如此令人不寒而慄的演員——就是同一個人,也演得了一位顫巍巍的老人。

這個老人不太一樣。他不跳廣場舞,不打太極拳。他不喝枸杞,還整夜整夜不睡覺。他兩次就任英國首相。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老人又和我們身邊每一個白髮禿頂的老年人很像。固執得很,又有點可愛。想要表達關心和溫情,說出口卻成了嫌棄。有著時光打磨的睿智,和時間刻下的皺紋。很堅強,也很脆弱。電影完全聚焦在時年六十六歲、首次就任首相的丘吉爾的身上。電影完全聚焦在五十九歲的加里·奧德曼身上。

至暗時刻:幾乎超越所有影片的戰爭片,英國的自由之戰

他脾氣暴躁。他沒辦法逗出來躲在床底的貓。他臨危受命。他倔。他不怒自威。他能收斂人性裡的脆弱。他也有收斂不了的時候。他輸。他贏。那是丘吉爾的至暗時刻,他什麼都沒有,同僚的支持,王室的肯定,甚至出現生活上的經濟危機。但是他得到了一個心心念唸了一輩子的機會。最黑暗也是最光明。那也是大英帝國的至暗時刻,政府亂作一團還在鬥個沒完,國王幾乎要躲到其他國家避難。但是英國人民不亂、不鬥、不躲,他們想得很清楚,答案只有一個——NEVER,一個即將被黑暗吞噬的民族,有著最明亮的希望。

至暗時刻:幾乎超越所有影片的戰爭片,英國的自由之戰

丘吉爾在地鐵車廂裡背起的那段鼓舞人心的話,來自英國課本上的一段古羅馬故事。原文暫且不表,但第一遍看《至暗時刻》聽那一聲聲“never”的時候,心臟劇烈地跳動,眼眶是溼潤的。我想這才是文化真正的力量。文化當然是用來支撐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危難時刻來臨,我們放下女權主義,放下種族歧視,放下階級矛盾,放下貧富差距,我們都僅僅是一個又一個孑孑獨立的人。在危難時刻來臨,我們不再有性別,不再有膚色,不再有財富和權力,我們只有生或者死。

至暗時刻:幾乎超越所有影片的戰爭片,英國的自由之戰

文化究竟是為了什麼?一切的觀點、價值、主義是否都將會成為過往?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人。文化是關於人的。不要以任何的觀點、價值、主義去評判一個人,我想這並不是文化的本意。去和它交談,去以皮膚觸摸皮膚,去看她的笑他的淚,只有這樣才能認識每一個“你”。

木匠、鞋匠、國王,婦女和未成年的孩子,都有權利對任何人、任何事說“我不要”,這才是文化給我們每個人賦予的最大的意義。

至暗時刻:幾乎超越所有影片的戰爭片,英國的自由之戰

現在,幾十年過去了,我們拍照的時候還會比剪刀手,這也是文化的傳承。這個手勢就像電影裡拍出來的那樣,是被丘吉爾帶火的。剪刀手,V,Victory,勝利。剪刀,勝利。剪刀就是勝利——當斷則斷,你就贏了——你對“不想”說“不要”的時候,文化就勝利了。《至暗時刻》裡的“never”比《勇敢的心》裡的“freedom”更動人,原因就在此。並不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區別,而是比起來,說“不”的權利比寬泛的自由,更能刺痛我們。我們都自由,但是我們不擅長說不。

至暗時刻:幾乎超越所有影片的戰爭片,英國的自由之戰

《至暗時刻》教會我們,如果連一個小女孩都可以對“那個男人”、那個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男人、那個征服了一大半歐羅大陸的希特勒說不,那麼我們有什麼不敢的呢?看完電影,很難忘記在黑暗中亮著一盞孤燈的丘吉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至暗時刻,每個人的那一刻都是孤獨的。那種親情友情愛情都填不滿的感覺,小編想很多人都懂。

至暗時刻:幾乎超越所有影片的戰爭片,英國的自由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