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孔乙己那么有爱心,为什么周围的人都要嘲笑他?

100年前,鲁迅先生写下了《孔乙己》一文,这篇文章大家中学时都学过。

上学时,老师对孔乙己看法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

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家里穷没有钱,只能走科举做官这条路,结果科举没有考上,又没有其他谋生的手段,成了一个百无一用的迂腐书生,成为周围人的笑料。

孔乙己那么有爱心,为什么周围的人都要嘲笑他?

但孔乙己真的是百无一用吗?实际上,孔乙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去咸亨酒店会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还会教伙计识字,并且从不拖欠酒钱,而且面对别人的恶意嘲讽,他也从未有过过激的举动。

可见,鲁迅要批判的人,并不是孔乙己,而是他身边的那一群看客。

中国的看客文化由来已久,在鲁迅的很多作品中都反复提及。在《呐喊》与《彷徨》中,就有13篇涉及到了“看客”形象。

他在《呐喊》自序中就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阿Q正传》中 ,阿Q临刑前,他的身边都是“张着嘴的看客”,他们也看着一个人上刑场,即使是不认识阿Q的人,也显得很兴奋,并且有人还为听不到阿Q唱一句戏文而感到遗憾。

《祝福》中,祥林嫂讲述自己的儿子被吃掉时,便有很多人寻来要听她的悲惨故事,但是听完之后就满意地离开了,丝毫没有一点同情心。

在小说《示众》中,鲁迅专门描写了各种看客,深刻地揭示国人的看客心态 。当一个犯人被巡警拉出来示众时,周边很快就围了几层的人。

孔乙己那么有爱心,为什么周围的人都要嘲笑他?

看客们以观看别人的痛苦为乐,以别人的不幸遭遇来获得自我满足,揭示的是人性中潜藏的“恶”。

对看客的厌恶心理,可以说成为了鲁迅的一种情结。鲁迅笔下的看客,不分男女老少,他用寥寥数笔,就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那一个个病态的灵魂,通过描写那些冷漠无聊的“看客”的各种精神暴力,凸显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也显示了他悲天悯人的文学家气质。

在中国的文学中,也有很多揭露看客文化的作品,比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当小团圆媳妇被烫得乱叫时,周围那一群愚昧的看客却在起哄。

孔乙己那么有爱心,为什么周围的人都要嘲笑他?

在心理学上,这种看客效应,也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人们认为自己不做,别人会去做,归根到底还是责任感的缺失。

生活中,看客文化依然存在,在路上常能看到很多看客,看夫妻吵架、看交通事故......总是围着一大群人,导致各种交通拥堵。

其实,天道轮回,自己看别人时,别人也在看你。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就成了别人的观看对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